第304章 圣战!去伊拉克圣战!
巴迪亚努力地跑过最后的20米,这样的体能训练,对他这个曾经整天诵经的宗教学校学生来说,强度非常大,3公里跑下来,他都感到有点眼前发黑,但是一定要坚持住!这是真主的考验!
巴迪亚本来是伊朗一所宗教学校的学生,而且已经是一个哈菲兹(能够全文背诵《古兰经》者),这在宗教学生中并不多见,可谓有着大好前途。但是,对于美国入侵伊拉克义愤填膺的他,在招募圣战者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他认为这是真主对他虔诚的考验,如果对真主不能虔诚的话,所谓的大好前途又算什么呢?
美国入侵伊拉克,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如果说各国的政府,只能是谴责美国,而且不敢言辞太过激烈的话,那么宗教界就完全两样了,伊拉克有着庞大的什叶派人群,伊朗各宗教团体的伊玛目和长老们,一边愤怒,另一边也觉得这是将什叶派,推上伊拉克统治阶层的大好机会。所以圣战的呼声,响彻了整个伊朗。
其实又何止伊朗,很多伊斯兰国家内部,都是一样,类似巴迪亚这样的圣战者,在巴基斯坦更多,因为在那的宗教学校更是泛滥,越是贫穷,就越没有其它出路,对很多家庭来说,宗教学校是唯一的出路,伊斯兰信仰是唯一的精神安慰。这些学校,就成为最激进的“圣战者”的摇篮。
所以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就是在冷战后第一个捅了大马蜂窝,在原时空,本来是苏联“享受”了这一待遇。
中国CFIA和苏联KGB,都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机会。于是在各国伊斯兰宗教团体的支持下,在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苏丹、叙利亚等地,都有雨后春笋一样的游击训练基地建立起来,每个基地都得到了清真寺的掩护,直接由宗教团体提供场地;兵源很容易获得,这些国家都有大批的宗教学校,甚至有这些国家的军官和军人加入。
中国和苏联,主要就是出教官,然后提供大批的轻武器和相关弹药。
单单中国方面的计划,就是培训10万游击队员,统统送到伊拉克去与美国“圣战”,苏联计划的规模更大。
再加上伊拉克境内的培训,以及从伊拉克来到伊朗接受培训的人员,估计最后接受训练的,恐怕会超过40万人。
李思华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行动,如此的规模,早已远远超出了最早的预料。美国这是让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宗教界都愤怒了啊,来自这些国家的“圣战者”,逊尼派和什叶派都非常多,伊拉克是个少数逊尼派统治的国家,但人口的大多数是什叶派,这使得两大派系,都有支持所谓“圣战”的必要性。
在美军进攻后,卡塞姆和阿里夫率领的19旅、20旅以及所谓的其它几个旅,即伊拉克仅存的主力部队,在美军的空中打击和地面装甲部队进攻下,不到2天就失败了,卡塞姆算是英勇牺牲,而阿里夫战败被俘。
卡塞姆的死,正是“圣战”兴起的导火索,他这下可是不折不扣的伊斯兰的“殉教者”,在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赢得了高度的声誉,几乎被当成了圣人。伊斯兰世界空前仇视美国,沙特等海湾国家最近都是蔫头蔫脑,被自己国家的国民,骂成了臭头,政府的主要人员,近期都避免在公众面前露面,而大量的游行示威,也在这些国家爆发。
美国这个时候才发现,远远低估了伊斯兰世界和全世界各国,对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对和反感,甚至是美国国内的反对,让美国在舆论上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肯尼迪和美国军方,硬着头皮,也要将这个美国上层建筑和大资本家们一致赞同的侵略进行到底,毕竟没有后悔药可吃。
不过,他们也只是觉得在舆论上不利而已,但是舆论往往是一阵风,时间长了,人们就不关注了。现在军事上可是一帆风顺,伊拉克政府军完全是一只弱鸡。至于到处出现的游击队,并没有引起美军的高度关注,刚刚打败政府军,总有一些反抗势力嘛,再有一段时间,也许就能镇压下去。
很多美国将军,还希望伊拉克的反抗势力,能够多一些、时间长一些,这样军队才能长期从伊拉克获得利益,尤其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他们此时可想不到,会是怎样的铺天盖地的反抗势力。
现在的形势,按照李思华的判断,未来都有可能是原时空越南战争的伊拉克版本。
本来伊拉克是没有可能打成越南战争的,伊拉克大部分疆域都是沙漠、平原,气候高温少雨,植被稀疏,在军事上几乎一马平川,任敌人长驱直入。伊拉克主要是在北方库尔德地区有山地,城镇不少,但是平坦居多,适合美军这样的机械化部队,游击队要么城市战,要么道路战,要么村庄的地道战,但就是难以有美军最难对付的山地战。
原时空的阿富汗战争,美军也是因为难以对付阿富汗游击队的山地战,游击队往山地一跑,美军的科技再高明,也难以完全控制住。
伊拉克本来没有越南或者阿富汗这样的地形优势。但现在伊拉克创造了一个新的优势,那就是游击队的根据地,不在伊拉克,可以在周边的好几个国家。圣战者们可以从其它国家,源源不断地进入伊拉克与美军展开游击战,美军消灭了一批,很快又有一大批,这是杀不绝、阻不断的。
这可能是美军事前没有规划到、设想到的吧?李思华兴致勃勃地想着。
至于圣战者未来是否会“反噬”,李思华是不担心中国的,苏联如果还是去进攻阿富汗,那么他们倒是会遭到“反噬”。中国又不去进攻伊斯兰国家,与这些国家都是平等贸易,也不想将他们改造成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强烈的宗教情绪下,这太难了。圣战者凭什么来反噬中国?而且大移民已经完成了十多年,目前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伊斯兰人口占据地域主流的地方,激进的宗教,很难组织起来,所以她一点都不担心。
形势发展至此,李思华感到心旷神怡,新时空缺了越南战争,就缺了损耗美国国力的一环,本来正是她时常头疼的一个方面,现在鹰酱主动跳坑,这大约也是一种美国历史的新惯性——在二战占到了巨大的便宜后,军工复合体形成,他们的需求,是美国十年左右必须有一场战争,才能维护大家的好日子。而二战从1946年结束,已经14年了,他们已经无法忍耐,伊拉克战争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没有伊拉克,也必须有其它国家。
所以伊拉克战争,李思华决定要尽量地推动游击战争的规模,原时空美国从1958年介入越南,1963年开始大规模介入,入到1974年结束,十几年的时间。新时空的伊拉克战争,中国要努力让鹰酱,在新的坑里呆上十几年。
至于油价上升什么的,对于中国进口原油当然有冲击,但整体影响不是很大。在新时空,中国自身的原油储量,维持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多了外东北库页岛和东南亚两大石油区域嘛,本来开采成本比不上中东,需要补贴的多,现在油价上升,中央补贴的反而少了,可以转为补贴公共交通。国内日渐富裕,那些私人轿车,本来设定的油价就非常高,这点涨幅,根本不影响。而且以中国现在的国力,进口原油多花点钱,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很小的。
油价上涨,对于苏联则是很有利的,他们是产油大国嘛,收入就能增加一大笔,这有利于他们对西方的各种攻势。苏联对西方的态度,在肯尼迪上台后,已经从宽松转为敌对,赫鲁晓夫现在的感觉,恐怕也是“一腔热血喂了狗”,和平共处的“三和主义”现在成为了笑柄,导致他在国内的威信下降。不说他现在是否恼羞成怒,但不免对于美国失去了幻想。由此可以预判,明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恐怕必不可免,只不过赫鲁晓夫本来的示强,最后应该还是会软掉,就算古巴也不会坚持,否则美国核爆古巴,他们可受不了。
西欧各国,则是经济上主要的受害国,他们本来期望的,是美国迅速地恢复伊拉克的产油能力,但中苏推动伊拉克的游击战,不就是为了让欧美失去这一可行性吗?而失去了伊拉克这样一个产油重镇,西欧国家(除了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就必须承受高油价,这势必拖慢他们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使得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
美国资本家和海湾国家则会从油价上涨中获利,海湾国家的石油开采大部分都是与美国合股的,海湾国家接受美国进攻伊拉克,本来也是看到了油价的这种利益。美国本土的石油开发,自然也在高油价下获利不菲,倒霉的只有美国的民众,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通膨。
伊朗、委内瑞拉这样的产油大国的地位,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更重要。对于中国来说,短期最重要的就是伊朗,因为这里还是游击军的主要训练和出发基地,所以要尽量维持住伊朗的稳定。好在高油价之下,伊朗的收入增加,有利于安抚民众,虽然李思华对伊朗世俗政党的长期执政不抱希望,但稳定个十年左右,还是有机会的。
这就是全球化的时代雏形呀,一个地域的动荡,会很快影响全球,多数的国家都逃不过这种动荡的影响,尤其是石油方面的动荡。
重信房子(中文名李重信)自信地举起阻击枪,迅速击发,很快传来对她射击精度的确认,“十环!”她的脸上露出微笑,长期的艰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已经是一个精通各种轻武器和城乡游击战术的合格战士了。
她得意地向周围的同伴看去,奥平刚士和冈本公三,都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她今年只有16周岁,在日本本土战败投降的那年刚刚出身,在此后的大移民中,她这样的婴儿,自然不会遭到处置,和她的母亲都被送到了大西北安置。
或许是因为她母亲改嫁了的缘故,从小重信房子就非常独立,她对于读书考大学这样的事情,毫无兴趣,早早地就对于革命战争充满了兴趣,她的偶像,正是李思华,她认为那样的人生,才值得奋斗。所以她改掉了母亲为她起的中文名字,现在的她,是人们知道的“李重信”,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
12岁那年,她突然被选拔到了一个“世界革命游击训练营”的少年班,从此走上了一条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认识了奥平刚士和冈本公三这一帮好伙伴。训练营的女性很少,早熟的重信房子,以其敏锐的头脑和优异的训练成绩,以及对革命理论的早熟学习,很快成为了这一帮“孩子”们心悦诚服的领导。
这个训练营的少年班,全是从日本遗裔中选拔的,不过学生们,从来不提自己的日本血裔身份,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而能够参与世界革命,则是他们人生的升华,用在革命中的无畏牺牲和奉献,来洗雪自己内心的耻辱感,是他们共同的愿望。这种心愿,导致他们在训练中非常坚忍。
重信房子是他们中最放得开的,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民族身份只是一种桎梏,要跳出民族主义的圈子,成为国际主义者。全世界的底层人民,其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自己的一生,应该奉献于世界人民的革命,像领袖李思华那样去奋斗,解放世界各地的底层人民。
她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是因为她相信不流血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武装斗争就是最好的宣传,反美反帝就是世界革命的最大方向。
本来,他们还有两年才能毕业。但是伊拉克战争的消息传来,训练营的少年,都感受到了自己的热血沸腾,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去伊拉克战斗,加入到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第一线,纷纷写了血书给上级,要求参战。
申请最终得到了部分批准,上级会选拔训练营的20%人员,去伊拉克加入当地的游击队,争取获得一些游击队的指挥地位,推动伊拉克的游击战,更早地进入正轨。
所以最近他们都在拼命地学习阿拉伯语,重信房子就是学得最快最好的那一个。澳日在大分水岭,仍然有残余,不断地袭击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澳洲的存在,所以他们都会以澳日的出身,来掩饰真实的身份,这种身份,也容易得到各种游击队势力的信任。
领导也告诉他们,这种身份是很有风险的,因为美国人对澳日恨之入骨,恐怕一旦被俘之类的,是没有活命的机会的。但是少年们哪里在乎这个?一旦遇到危机,自然是要战斗到死,怎么可能容许自己苟且偷生呢?
他们此去,也只是算“实习”,1年之后,活着的人还需要回到中国,完成最后的教育训练。
实际上,他们只是捎带的,中国确实如同苏联一样,派出了一些人直接到伊拉克,渗入游击队中,争取提高伊拉克游击战的能力。不过多数人都是从各地的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回人以及来到中国学习革命的各国青年中选拔的。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
8月的一天,几辆卡车接走了要去伊拉克的训练营成员,没能选拔上的学员们,羡慕地围在即将出发的卡车周围,他们在为能够参战的同伴们欢呼,狠狠地打击美国佬!
重信房子自信地向他们挥手,为了参战,她减掉了一头最喜欢的长发,现在就像是一个假小子,可是虽然没有秀发飘扬,她的内心却是心潮澎湃!
美军司令官威斯特摩兰上将,以及美军在伊拉克的整个指挥系统,已经感觉到了完全的不对,游击队的蓬勃发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什么“回归党”、“穆罕穆德军”、“伊拉克敢死队”、“安萨伊斯兰组织”、“人民阵线”,美军已经发现了超过200个不同名号的游击组织,每个组织,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整个伊拉克,现在至少有十多万的游击队,在积极地活动。
而且很多游击队装备精良,他们虽然没有重武器,但是显然得到了苏联或者中国的支持,轻武器的装备很完善,在小规模战斗中,美军很容易伤亡。尤其是那种107火箭炮,其实威力很大,每一次如果让游击队实现了打击目标,那伤亡都是很惨重的,所以搜寻107火箭炮,已经成为美军治安任务的最重要目标。
按照美军参谋们的分析,这些游击队中有不少队伍,其实是很有章法的,他们袭击的目标,除了美军和美军军营以外,就是美国组织起来的以“民族民主党”为核心的新伊拉克政府人员、办公场所和新警察部门,还包括油田、公路、交通枢纽、物流中转站、运输车辆等。
现在就连巴格达朝外的公路,都被炸得到处都是坑。美军出钱,也很少当地人愿意去修路,因为危险性太高,随时就可能被来上一发火箭弹,甚至是“远程”的火箭炮,而且还有很多地雷。美军被迫重兵保卫巴格达-摩苏尔-土耳其的公路,总不能所有物资都通过空运。但是正因为如此,这条公路就成为了游击队袭击的重点目标,负责保卫的美军,每天神经都高度紧张,因为知道每天必然都会有袭击。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这条公路,伊拉克境内几乎所有的交通线,都成为了游击战区,切断交通线,很明显是游击队的战略。铁路已经根本无法使用,而公路,到处都变成了断断续续的,这让美军自己的物流,都变得有些困难,需要更大程度上依赖空运。
美军现在还顾不上伊拉克的乡村,单单在城市中的治安战,就已经很头疼了,伊拉克的每个城市,几乎都有小股的游击队,街头巡逻的美军或者新警察,成为了他们的重点袭击目标,几乎每天都有美军死伤。这些游击队熟悉地形,甚至挖掘了地道,在美军追击的时候,往往会遇上地雷等的伏击,甚至进入一些房屋,里面也会布满各种形式的炸弹陷阱。
所以几个月来,美军逐渐感到了焦头烂额,每天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美军伤亡,从开战到现在的6个月时间,美军的伤亡接近8千人,而至少有7千人以上,都是在最近几个月的游击战中伤亡的。
而且美军还不得不束缚自己的手脚,本来对付这样的游击战术,最好就是搞集中营,将游击区的所有民众,都驱赶进集中营,每天给点吃的,把他们都困锁起来,让游击队失去民众的支持。但这样的战术,被美国政府和美军高层,毫不犹豫地否决了,开玩笑,这不是自证美军是法西斯军队吗?苏联和中国肯定会利用,美国的全球声誉,会跌落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西方内部也会极力反对,例如西欧,哪个国家和政府,敢于支持美国搞集中营?那完全是政治上的自杀。
威斯特摩兰上将和他的参谋部,只能是压抑自己的焦躁,开始寻求一套新的有效的治安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