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14章 西方大师们的集体进攻

第314章 西方大师们的集体进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63年4月,西方一场“理论大师”们的盛宴开始了,起因并不复杂,表面上是美国的哈佛大学,邀请了这些大师们讨论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对比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的未来。

    而CFIA则相信,这是乔治凯南推动的美国“民主自由”体制,对社会主义的一次思想进攻,是肯尼迪政府背后的美国上层建筑,试图在理论上对美国“黑人民权”和“学生运动”搞得西方狼狈不堪的一种反扑,他们试图形成一种舆论氛围,让欧美的知识分子相信,GC主义=集权=极权=专制=独裁,而西方=先进=文明=民主=科学。

    李思华对此并不意外,最近的十年,西方在全球思想传播上处于劣势,无论他们如何夸赞西方的民主自由,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人和西方自己的进步知识分子而言,一帮殖民主义帝国,犯下了无数人类最卑劣的罪行,还夸赞自己的优势,有多少说服力呢?

    本来美国显得比较“清白”,它屠杀印第安人的事迹,在诸多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罪行中,似乎也不算什么。但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尤其是其中警察镇压的血腥暴力,加上入侵伊拉克,除了西方以外,在中苏两国的大力宣传下,在发展中国家眼中,美国现在就是一个内部是种族主义者、外部是殖民主义侵略者的形象。他们虽然畏惧美国,但对于美国的看法都是很警惕的,国内舆论也对美国不太感冒。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当然对西方很不利,全世界都对他们非常警惕,当然无助于他们寻求利益。所以酝酿在思想和体制上的反击,本来就是应有之意。

    李思华仔细阅读了这些“大师”的新作。声势确实不小,从爱德华?卡尔开始,包括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古拉斯?斯派克曼,还有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马丁?怀特、雷蒙?阿隆等人,其中的好几个人,她前世就很熟悉他们的著作,毕竟原时空的中国知识分子中,号称比较“有深度”的公知,大部分以他们的理论,作为自己表现高大上的支撑嘛,仿佛读过这些人的著作后,他们在中国就是人上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先知,民众就是该被他们指点的蝼蚁。

    李思华当时好奇之下,也读过这些人的书,不过她是大失所望,觉得这些人都是“自我设限”,跳不出传统的西方那几个国家的语境,主要还是在为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辩护而已,同时攻击苏联的“极权和专制”,说白了,此类“大师”,不过是西方的喉舌,哪有什么真正的独立思考?

    例如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其实是个神学家,所以他看到苏联“强制”推行GC主义意识形态后,就认为苏联罪大恶极,此人拒绝和平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由是,源于他“深知人的本性是罪恶的、不完美的”,这个哲学观点后来被称为基督教现实主义。其实很扯淡,不就是基督教所谓的原罪吗?

    例如汉斯?摩根索,1937年从德国跑到美国的犹太人。此人的理论叫做“权力政治”,他认为国家争夺权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国家权力(尤其是工业和军事权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权力弱小的国家在国际上必然受制于人,国家利益是评判对外政策的唯一标准,强者才有生存之道。美国采用了他的以权力界定利益的观点,为美国政治家推行扩张政策张目,即所谓“能力越大,利益越大”。

    摩根索的所谓理论,可能当初在西方是新鲜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都是一些老掉牙的老生常谈。

    再如雷蒙?阿隆,是法国右派哲学家。他严厉批评左派的意识形态,认为终极理想不可设想,“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昔日激励过政治乐观主义的三大信念:“进步”、“理性”和“人民”。但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历史崇拜,这些概念就失去了理性而变成了神话。所有社会,都会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一小撮精英和受精英领导的大众,并且大众的行为必然陷入非理性之中,受非理性力量即“剩遗物”的操纵,例如宗教。

    阿隆的论点,基本上是历史和未来的不可知论,所以基于意识形态的努力,最后都会偏差。

    至于他们在美国暗中组织之下的最新文章,无非是从他们各自擅长的理论,来帮助美国论证GC主义=集权=极权=专制=独裁,而西方=先进=文明=民主=科学罢了。

    李思华安排社科院等部门的理论工作者,撰写一批文章反驳,这些西方“大师”的文章,对全球的知识分子,还是有些影响的,必须要应对。然后,她还抽空自己写了一篇,发表在人民日报及其海外多个版本的头版头条,文章迅速疯传全球各国,被各国媒体形容为,对这些“大师”给了一次雷霆重击。

    李思华文章的标题是《螺蛳壳里的大师》,她用讽刺的语调写道:

    “随便浏览了一下这些在欧美被誉为思想大师的新作后,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怪异,后来突然反应过来,原来他们都不过是一些螺蛳壳里的大师。”

    “之所以感到怪异,是因为在中国的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视角、人类数千年大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和改造世界。突然遇到这种局限于西方一隅,甚至是西方某种孤芳自赏的孤立思想的文章,发现对方的眼界是如此的狭小,难怪突然感到诧异了。”

    “他们文章的好笑在于,他们把自己锁在那个螺蛳壳里,黑暗之中,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摸熟了螺蛳壳的每一道纹路,然后自鸣得意地说,我已经很清楚世界是怎样的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我都非常清楚。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螺蛳壳之外,才是真正的世界,他们对于海洋、天空和广阔的陆地,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东方,不知道南方,不知道苏联的内生机制,不知道人类历史真正的数千年演变,然后在螺蛳壳里,努力向外窥视一下亮光,看到一点隐隐约约的纹路,被晃花了眼,然后以为自己就知道了真相,可悲可怜。”

    “所有这些人的文章,都在从他们的角度,论证所谓的GC主义=集权=极权=专制=独裁,而西方=先进=文明=民主=科学。老天爷,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人类社会上千年长期酝酿发展出来的复杂系统,结果在他们的思想理论中,就是这样简单的二分法。这哪是什么思想大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那里争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幼稚儿童眼中的黑白两分吗?真正的世界,可是五彩斑斓的!”

    “例如,这些人真的懂什么是集权吗?他们只看到中央集权是垂直权力结构,却根本不懂我们的集权与他们的极权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眼中,不分权就是极权。其实中国的集权,形象点说是一个“丰”字型结构——国家在中央,是纵向贯穿,是重心所在,是向心结构。上层规划,中层执行,下层配合。每个地方层级与事务部门,都各自有一个正式的集体决策圈,实施以做事为核心的集体决策。”

    “中国的集权体制,就是在顶层设计上,集中统筹规划。在中层执行上,层层集体决策。在基层中,则是构建强大的基层组织,实现如臂使指的巨大动员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西方的分权体制,可以算是一个“卅”字型结构,国家在中间只是横向连接,是轻薄的纽带。这种结构相对扁平,简化了国家层面的权力结构,实质是离心结构,缺乏国家层面的重心。”

    “所以西方这种结构下,所谓选举出来的人受到的民主限制,是在他的权限之外,而在他的权限之内,可以肆意妄为。不过是把一个独裁者可能的专权,分化成了若干个独裁者的专权而已。已”

    “而由于分权的离心倾向,实际上西方只能是不断向外掠夺,用各种殖民手段掠夺的财富,来满足离心结构的各个部件不会散架。但等到全球人民觉醒,逐渐中断了西方的这种掠夺可能性的时候,西方就必然内卷,由于是离心结构,内卷的结果就是分崩离析,这根本不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国家体制。”

    “在分权的每一个不能集体决策的范围内,才是极权;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民主,而不是西方的对人却不对事负责的票选制;让一个人去决定事情才是专权,哪怕这个人是被选出来的。当然,我在这里说这些道理,这些大师也很可能看不懂,他们的知识结构只在螺蛳壳内,对于真实世界的知识,是非常贫乏的。”

    “西方分权制,是中国两千多年前在渡过原始部族社会后,就已经抛弃的落后体制。今天西方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原始的部族社会,还在把部落联盟制度中的分权制当个宝。就算是这些被西方人当成大师的也是一样,在他们简单的头脑中,不分权就是罪恶,把不分权,等同于极权、专权和独裁,这种犹如幼稚儿童般的简单思维、犹如花岗岩一般固化的落后理念,可怜亦复可叹。”

    最后,李思华又给了重重一击,她文章的结尾写道:

    “正如我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感受的一样,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思维固然越来越固化,现代西方思想家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些所谓的学者,都陷入了思想越来越贫乏和狭隘的境地。就像那些经济学家的懦弱一样,这些所谓的思想大师,不敢创新、不敢突破,只敢为现在的百孔千疮的西方资本主义辩护,拼命论证其合理性。这哪是什么大师?一群缩在螺蛳壳里的思想的懦夫而已!”

    李思华文章发表,由于她现在全球巨大的影响力,这篇文章已经不算是十级台风了,简直是在世界转载她文章的每一个国家,都投下了一颗原子弹!是核爆一般的效应!

    欧美的学术界一下子乱成一团,那些“大师们”当然是拼命反驳,一向以冷淡清高著称的乔治凯南这样的人,也忍不住下场驳斥李思华。但他们越是驳斥,这篇文章流传得越广,影响力越大,很快西方知识分子中,几乎没有人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在各地都引起了极为激烈的讨论和争论。

    而对于欧美大学生的影响,简直是颠覆性的,这个时代的欧美大学生,正是历史上最“造反”的一代,他们怀疑西方的资本主义体制,怀疑西方制度和思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忏悔国家殖民主义的过去,对西方主流的一切都以说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些思想家的理论,本身也是很多学生怀疑的对象。

    所以李思华的文章,完全是“投其所好”,一下子就成为了很多欧美大学生认同的思想,认为她阐述的才是西方的真实,这对于欧美仍然“高烧”中的学生运动,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甚至在西方知识分子中,也起到了思想撕扯的作用,其实有不少知识分子,即使嘴上为了“政治正确”而不说,但内心觉得李思华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在这一段时间,西方大学内的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科目的教授讲师,上课变得很困难,因为他们所讲的一切,都很容易被大学生们质疑和否定。当他们引述某位“思想大师”的理论时,甚至可能迎来学生的“喝倒彩”,或者有学生会公开讽刺。“少讲点这些螺蛳壳里的大师吧”、“思想懦夫的理论有什么可学的?”是学生们很普遍的态度,不少的教授讲师变得挺苦恼的,权威的理论,在很多学生的心中已经被颠覆被否定了,课程自然得不到好的评价。

    这场“学术争论”,很快惊动了美国政府,但他们也不敢明显限制,因为李思华文章传播速度极快,其实也来不及限制。再说影响力实在太大,一旦禁止,美国“言论自由”的帽子,可能都戴不下去,而大学生们,可能会被更大程度地激怒。

    在FBI给总统肯尼迪的报告中,将李思华文章的效果,描述为至少“十级地震”,“她一个人,就让西方所有的思想大师的努力化为乌有,让他们狼狈不堪——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力和学术形象大大降低。”

    李思华的出手,让美国总统肯尼迪非常恼怒,他与白宫幕僚反复协商的结果是,要加强与中国的对抗,现在中国在思想上和争取民心的影响力上,已经远远超过了苏联,对美国的破坏性更大。

    不过肯尼迪发现,美国能用的“武器”是有限的,限制双边贸易?这是两败俱伤。美国早已禁止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巴统天天看着呢;中国也是对等报复,也同样对参与巴统的欧美国家高科技禁止出口。

    双方的贸易本来就是完全的“民生化”,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出口原油、铁矿石、铜矿石等资源,现在连机器设备都很少;中国对美国出口各种民生用品和机电产品,实际上现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机器更多。禁止贸易,根本伤不了中国,他们的对外贸易,现在还不到其国民经济的8%。

    至于军事威慑,有人提出来在最靠近中国的菲律宾部署核武器,被肯尼迪立即否决了。中国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1959年美国拥有了洲际导弹后,立即警告了美国,如果美国在菲律宾部署核武器,中国将视为美国对中国的战争行为,会立即核爆菲律宾,让这个美国的小弟见鬼去。

    更何况,如果在菲律宾部署核武器,菲律宾人会疯掉的。这些年他们一直担惊受怕,因为菲律宾变成了美国与中国对抗的前线,万一中美开战,菲律宾当然是第一个倒霉的,甚至可能在核武器下,不存在了。

    这两年在全球民权和青年运动的鼓励下,菲律宾也不太平,各种游行示威此起彼伏,那个模仿中国GC党的菲律宾GC党,领导的“菲律宾新人民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让菲律宾政府和政府军,忧心忡忡。

    如果美国在菲律宾部署核弹,不要说当地民众,就算是极端亲美的菲律宾政府,例如他们的总统马卡帕加尔,也会激烈地反对,因为在菲律宾现在的国情下,这和要求他们直接自杀,没有任何区别。

    派海军威慑?也没有太大意义。除了菲律宾方向外,中国占据了完整的第一岛链,部署了非常强大的军队,尤其是空军和导弹部队,接近中国的几乎所有方向,都面临着中国导弹部队和空军的打击。这是一个空前完整的陆权国家,按照美军参联会的分析,在中国“以陆制海”的战略下,美海军根本不可能对中国造成严重威胁。

    至于用海军切断中国的贸易航道?呵呵,难道准备打世界大战吗?

    肯尼迪这段时间陷入了反复的思考和权衡,他决心有所动作,但需要仔细考虑什么样的动作才是合适的。由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缓和的趋势已经不存在,苏联正在疯狂地发展核武器和其它军事,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美国对于中国的行动,就不能不顾忌再三。

    如果李思华知道肯尼迪这段时间的想法,她一定是怜悯的,再有几个月,如果原时空的历史在新时空重演,那么肯尼迪就会遭到刺杀,告别这个世界。他的所有宏图大志,即将化为乌有。

    冷战深化发展,除了全球各个角落的暗战之外,意识形态和思想斗争,在不知不觉中日趋激烈,甚至成为了斗争的主线。这当然不是耍嘴炮,而是争夺全球民心的系统工程。

    在1963年这个年份,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就更为重要,因为大批的非洲国家正在独立中,而南美等地的斗争方兴未艾,全球各种新兴力量,都在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影响,他们思想偏向哪一边,决定了未来推动各种行动阻力的大与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