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31章 格瓦拉与重信房子

第331章 格瓦拉与重信房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格瓦拉微笑着与重信房子、胡安、帕雷德斯和陶志明逐一拥抱,他要离开这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了。

    看着格瓦拉带着十几人离去,胡安几乎要哭出来:“他为什么要走?对我们的革命道路不满意吗?”

    重信房子酷酷地回答:“他是个过于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他可以勇敢地成为一个殉道者,如同唐吉坷德那样,单枪匹马地向风车发起挑战。但他无法适应革命的平庸岁月,像我们一样日复一日地为未来的事业,添加一砖一瓦。我们相信的,是厚积薄发,是真正通过长期的努力后,动员起底层人民的伟力,从而摧枯拉朽地干掉一切剥削食利阶层,赢得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根基深厚的社会主义国家。”

    “格瓦拉喜欢的,却是那种古巴式的革命中心主义,在一个地方打游击,吸引贫苦民众参与,迅速壮大力量,赢得革命的胜利。他喜欢的,是真正的浪漫主义和庄严牺牲,而不是我们这样的看上去缓慢地建设革命根据地。”

    胡安痛苦地说道:“可他这样会死的,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现在大幅度增加了对南美各国反动政府和政府军的支援,他这样没有基础地去战斗,怎么可能胜利?”

    重信房子摇了摇头,有点冷酷地说道:“或许,他来到南美,就是为了死亡而来,这是他的殉道,我们阻止不了。”

    重信房子今年22周岁了,在16周岁就到伊拉克战斗一年多以后,她顺利返回中国,完成了她最后两年的革命教育,但在毕业后,却没有重返伊拉克战场,当组织问她愿不愿意到南美参与革命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认为这是她的使命。

    她其实很喜欢来到南美,这比继续参与伊拉克战争,让她感觉要好得多。来到南美,让她觉得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重现她崇拜的领袖李思华的革命之路,这种从无到有,打下一片江山、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可能革命历程,让她当时就激动得浑身发抖。在伊拉克打仗,只是反美,而来到南美,才是真正的革命。

    与她一起来到玻利维亚的,除了陶志明这样的汉裔以外,还有不少的日本遗裔,组织上当然是有考虑的。为什么选择玻利维亚?有很多理由。除了这里反动力量相对薄弱,美国也不太重视之外,还包括这里山区众多,易于在海外支持下,建立山区根据地。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玻利维亚是南美少见的、仍然以印第安人原住民为主的国家,印第安黄种人,占了人口总数的54%以上,而印欧混血种人也占了31%左右,两者合计达到了85%,白人仅占15%,而且几乎都在城市。所有的农村,人口几乎都是印第安人及其混血的天下。

    这就让这里的根据地切入点,有很好的初始发展条件。大部分中国派去的人员,包括日裔在内,都可以伪装成印第安人,虽然此地的人种,由于高原地带,被晒得黑一些,相对更像藏人,但这些派出人员又哪有白的?他们可是在伊拉克或者其它地区摸爬滚打的,队伍中确实就有最像的藏人,也有像陶志明这样的混血儿,他在玻利维亚,100%会被人当成印欧混血儿。

    而且日裔,从长期看有个潜在的利基——在巴西和秘鲁等地,有不少的日裔,未来也许可以通过他们建立起一张有用的网络。重信房子她们都有两重掩护色,一是印第安人,二是澳日的残余分子。

    重信房子他们,以及胡安、帕雷德斯这一组“百人小组”来到玻利维亚后,最早当时是困难的,但他们很快发现了玻利维亚的大机会!这让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玻利维亚有差不多110万平方公里,可是六十年代的人口,仅有400多万,是标准的地广人稀,在地图上看到的很多镇集,不过是千把人的聚居地而已,其实没有多少人,因此玻利维亚政府的力量,也难以管理到很多地方。

    所以重信房子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割据之城”!在政治上建立的政党,只是号称社会主义,而不是直接打出中国模式的旗号,以免被美国关注到;在地点上选择西部高原山区与贝尼河交界的地域,这样依托大河运输,可以实现新建“高山之城”与外界的便利物资交流,顺河而南,很快就能达到索拉塔,而索拉塔离开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并不远。

    整个策略就是,选择好起初的市集后,“玻利维亚社会人民党”,号称要建设一个乌托邦城市,其实就是实行中国的政策,吸纳人口,逐步发展建设一个以“高山社会主义新城”为核心的独立根据地,与玻利维亚政府周旋,避免他们过多的注意力。

    通过大河,让中国的支援源源不断地进入,在此地建立起初级工业基础,实现轻武器军工和五小工业级别的工业生产,储备武器弹药,组织起新城和农村的基层组织体系。他们预计,如果这个根据地能发展到20万人,那么就有可能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础,因为可以形成1万人的正规军与2万人的民兵部队,而玻利维亚的全部军队,不过是2万多人,加上1万多的警察部队,而且装备破旧。

    所以革命成功的关键就是,建立起有足够人口规模、一定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组织严密的根据地。

    这就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需要通过智利与玻利维亚的边境,源源不断的将物资送进来,因此那条大河——贝尼河就非常关键,通过大河的运输,才能让那山区的物资往来变得便利,组建军事化的运输船队,是建立这个根据地的关键。

    如果通过68年左右的积累,让这个设想得以实现,那么一旦玻利维亚的形势成熟,革命军沿河南下,迅速攻击玻利维亚的首都拉巴斯,一举夺取政权,然后再通过公路体系,快速占领苏克雷、圣克鲁斯、科恰班巴这3座城市,加上拉巴斯,4座城市的人口,要占玻利维亚总人口的2/3。因此一旦占领4城市,就意味着革命军控制了整个玻利维亚。

    整个构想的核心,依托的就是贝尼河这条大河,其中有一些河段,现在过于原始,难以通航,所以还需要加以建设。人员、物资、建设、行动,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这条河。在玻利维亚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度,依靠道路体系,当然不如依靠河流。

    整个构想,还要与对玻利维亚一定的矿产开发结合,这也是奠定未来玻利维亚发展的资本系统和工业基础。

    此国一国向被认为是世界上矿产品蕴藏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号称“坐在金矿上的驴”,金矿极其丰富,储量超过1000吨,只要能实现工业化开采,资本是不愁的。其余银、铜、铁、锰、锡、铝、锌、锑、钨、铋、镁、锂、铀、铌、钽、硫、石膏、石棉、磷、镉、钡、铟、锗等资源应有尽有,尤其铁矿450亿吨,石油储量超过10亿桶,而天然气更是丰富,工业化的条件可以说好到了天上。但可惜人口太少,而且此时交通不便,例如美国人垂涎三尺,但是也认为缺乏开发条件。

    所以最初的策略也是因此而定,以在贝尼河流域开发矿产的理由,让一家“美国公司”,对贝尼河进行疏通,打通大河交通线,至于这家美国公司与“玻利维亚社会人民党”眉来眼去,自然是为了开发玻利维亚的自然资源。接下来再引入几家“美国公司”,他们当然要承担起一些物资运输的工作,而他们确实也在做这些矿产资源的生意,这就可以为革命根据地提供很好的掩护,不仅是政治上的掩护,例如从全国各地拉人,以需要劳动力的理由是最充分的。

    反正贝尼河流域的矿产资源确实丰富,找出几个大矿来并不困难,只是开发的费用高,一般的美国公司,此时还没有兴趣罢了。

    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弥补初期较大的投资,而且可以为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购买武器弹药和组织人民生产建设,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整个计划上报后,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一路汇报到了李思华那里,让她高度激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亲自嘉奖。重信房子现在想起来,还很得意呢,自己可不是16岁那个刚上战场的懵懂少女了,现在的自己,是一个成熟有思想有策略的革命者,这个战略,最早就是她想出来的。几年前从伊拉克归来,她和同伴们曾经被领袖亲自接见,这次又得到了领袖的亲自嘉奖!

    从李思华的角度,她当然不重视所谓的启动“高成本”,一个南美国家的一个小地域,成本再高又有多少?她重视的,是认为这个战略很有可行性,成功的概率很高。

    于是,这个战略被迅速地付诸实施。首先是人员补充,原来准备派到其它几个国家的“百人小组”,现在调整了几只派到玻利维亚,与重信房子他们汇合,形成了一个有七八百人的核心组织。

    而现在一家美国公司,已经在大张旗鼓地开始疏通贝尼河,理由很充足,是为了开发贝尼河上游的一个大型金矿和另一个大型铁矿,需要通过这条河,将矿石等运输出来,可不能只有每年涨水的时候才运输吧?他们还开始在全国大量招聘人员,甚至欢迎各地的印第安农民前来,工资按照玻利维亚的标准,给得挺高的。

    其实这个时候,南美各国的反美情绪很高,这种投资是不受欢迎的。但玻利维亚政府,也敢怒不敢言,他们认为也无法对抗美国。而且开矿,毕竟也要向政府交税,对这个贫困的国家不无小补。

    “员工招聘”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玻利维亚的国境,在秘鲁、巴拉圭和巴西等印第安人较多的区域,都在招聘,而“玻利维亚社会人民党”也全面参与,他们向这些地区的人民,宣传要依托矿区,建设一个印第安人的“乌托邦高山之城”,好笑的是,有些注意到了这个新政党的政客,还把他们当成是一个右翼思想的政党,毕竟他们明显地与美国人勾勾搭搭。

    其实重信房子他们,也注意到了此时的玻利维亚军政府,并未失去民心,他们实施了一定的土改等资本主义改良,所以大多数的玻利维亚人,还对他们有着期待,本身也不是良好的马上发动革命的时间窗口。所以战略上从长计议,也是合理的。

    在“美国公司开发矿产”的掩护下,“玻利维亚社会人民党”低调地开始发展。在雷耶斯以北大约200公里远的一个新市镇,这个名叫“印喀孟塔”(西班牙语,意为“起初”),又被重信房子们叫成中文“初兴城”的地方,开始了迅速的建设。

    各地招聘来的工人,分成了两批,一批是真正的工人,只是参与建设,在来自中国的专家指导(工人们都以为是美国的专家)下,建设矿区和市镇。而另一批,则是被吸纳的革命军种子,他们被带到山区,开始了教育和训练。

    其实,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人员的教育,印第安农民是极端躺平的,每个人生来就是在社会和生存的底层,愚昧无知也没有文化,不过这也难不倒从中国逐渐派来的一些人员,他们有着中国当年扫盲的经验,无非是从头开始教育到小学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形成政治思想和理念。

    南美的“黑帮”也行动了起来,开始帮助他们招聘工人,还有在各地搞定印第安人群,送到玻利维亚。

    在新根据地的农村,一个个的“种植园”开始建立了起来,大量的印第安人家庭,消失在了这些种植园中。每个种植园由于管理大量的山地,所以差不多是1500人左右一个,包括300350个家庭。未来在这样的基础上,会建立起民兵-自卫队-正规军的三层中国模式基层组织体系。

    这里原来的地主,都被用各种手法,或者干掉,或者送走,本地“上层”都知道,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要控制本地,不想死就快点走。

    有着资本和“美国财团”的支持,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这里的根据地是在1965年的春天开始的,到现在新城大部分已经建成,虽然根据地只考虑20万人,但城市和周边根据地的规划,仍然是按照5060万的最高标准而建设的,“初兴城”本身可容纳2030万人,而周围的农村可容纳3040万人,有大量的山野荒地,被开垦出来。

    在建设的过程中,在黑帮帮助下,从外界聘请了大量的建筑队伍。甚至从中国本土,还送了两个工程团过来,帮助短期施工。他们施工的部分,自然主要是军事设施,例如防空导弹阵地和高射炮阵地,为了未来防空,整个城市也是“依山而散”,全部是低矮建筑——能够让大树生长起来后、形成遮掩的那种,整个城市的防御体系很完备,尤其重点考虑了防空,这自然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的美国人侦察和轰炸,虽然政治上的“模糊”,使得美国人这样做的可能性不大,但有防备胜过无防备。

    为了增加可用的人口,重信房子可不管什么纪律,她经常带人到很远的地方,将那些村庄中的印第安人和混血儿们,从远方强行带回来,甚至逼迫一些地方的种植园主,必须交出一定的人口,作为“保护费”,在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边境这样的地方,都知道有一支掳掠人口的“强盗”。

    她的思路很简单,需要有足够的人口,然后才能通过教育和培训,把他们转变为可用的革命人口,甚至培养为革命者。如果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原时空“恐怖主义的大魔头”,在新时空也没有完全失去那种匪气。

    随着各种措施的综合实施,目前根据地已经有了6万多“自己人”,已经在各支当年的“百人小组”作为骨干下,建立起了一支约5000人左右的正规军,被命名为“玻利维亚人民革命军第1旅”,属于边教育、边训练的那一种。而初步的民兵和自卫队,也开始建立,当然,时间还短,所有这一切,还非常粗糙,但这是一个严密体系的第一步,它开始了生长。

    重房信子还太年轻,但也得到了特殊的提拔,这个旅,现在有2个团,她是其中一个团的政委,团长则是胡安。整个军队的考虑是,先以中国派遣的国内人员和南美革命留学生为骨干,逐步培养出玻利维亚自己的革命军人,然后再逐步转交军队。当然,不合格是绝对不能转交的。

    组织的要求是,不急于求成,不能暴露中国支持的背景,否则美国全力反扑,在这样一个人口小国,革命成功了,也很容易被推翻。

    在李思华那里的考虑,是19731974年石油危机的时候,考虑发动,先以社会党的名义,实现对玻利维亚的实控,南美大量的国家和政党,都宣称自己是社会主义,在不暴露中国背景的前提下,并不太会迎来美国的直接干涉。然后再用几年的时间,把玻利维亚建设成中国模式世界革命的南美基地,但不需要它是一座灯塔。

    要推动整个南美的世界革命,必须是中国相对美国力量,已经开始有了大的落差的时候,即美国相对衰落得比较明显的时候,否则美国集中力量在临近的南美,中国是很难给予美国大的压力的。

    例如至少中国海军能够具备,长期出现在南美港口而美国不敢动这样的实力,才有可能将南美赤化,所以,至少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南美初步的目标,除了玻利维亚,也只能是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的几个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内部矛盾很大,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之下,才有革命的巨大动力。

    南美最强的3个国家,巴西、阿根廷和智利,20年之内是根本不考虑的,在这些国度,资本主义的力量是很强的。

    无论如何,中国在南美的世界革命,在苏联逐步退出的情况下,已经悄悄地开始了布局。格瓦拉之前来到初兴城,当然也是因为在南美的中国情报网络,已经开始与古巴频繁接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