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中国留学潮
雅克琳和她的闺蜜罗丹琳等几个女孩子,相约到夜市吃宵夜,她回到学校宿舍,换了身“家居服”出行,夜市有时候,油烟还是挺大的。
雅克琳是来自法国的留学生,与很多西方留学生,喜欢选择那些在西方比较出门的中国东部的大城市不同,她1年多以前来到中国晃了一圈以后,就申请了到贵州的贵阳市留学,学校不出名不要紧,她喜欢的是这样体验世界完全不同生活的机会,反正她并不是一个“事业型”的人,家里还算富裕,也不指望她能有什么成就。
贵阳最让她喜欢的就是夜生活,她可是有时候,是有点疯疯癫癫的女孩子,很喜欢这种随意就可以“浪荡”一个晚上、但又十分安全的生活,以前在法国马赛生活,当然也有夜生活,可是黑人和中东人越来越多,犯罪率不断升高,晚上她可不敢像现在这样“放肆”,那可是真的会有生命危险的,尤其是那些欲求不满的男人,随时觊觎着女人。
贵阳往往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夜生活才全面的开始,她最喜欢的夜市,也是这个时间人开始多起来,到处灯火通明,偶尔在交通要道还会看到堵车,开玩笑,晚上十一点堵车!以前在法国从来没想到过还有这样的城市!这真的是座不夜城呀。
她也在巴黎呆过两年,不过不管是巴黎还是马赛,夜生活实际上都是属于男人的,酒吧夜总会是主角,那都是男人寻欢作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喜欢钓凯子与喝酒的话,女孩子也只能去去咖啡厅这种地方,相比贵阳的生活,真是差得远了。
雅克琳自己的感觉,最大的差别就是三个,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消费的廉价,第三是公共交通的便利。
安全性就不用说了,法国相对于中国,那就是法国在地上,而中国在天上。中国的犯罪率太低了,以至于她在中国认识的当地朋友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例如晚上出行,会不安全这样的顾虑。
她刚来中国不久的时候,晚上可是不敢一个人上街的。直到两三个月后,结识了一些中国朋友,才发现此前的顾虑是多么可笑,这是安全的中国,而不是现在有点动荡的法国,她至今还记得她们对她的疑问,感到困惑而吃惊的神色。
贵阳的消费也是低廉的,这是一个所有产品,都要接受物价监督的国度,企业一般都不敢把自己的产品定得过高,可是有反奢侈品法的。所以雅克琳发现,她作为女孩子,一般消费最多的三块:饮食、服饰和化妆品,都要比在法国省得太多了。
饮食方面,当然是对她印象最深的,法国以法餐出名,可那是少数高收入人群,才能经常享用的,而且菜品有限。中国饮食丰富的程度,恐怕相比法国是100倍以上,在中国的饮食中,她就感到了什么是大国——这是一个16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在相当于法国近50倍面积的国土上,出产的食物种类,简直是无穷无尽。这个国家已经有65万公里左右的铁路,和500多万公里的干线公路,更有无数的乡村公路,将各地的出产,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这个大国的各个角落。
例如她印象最深的,是她喜欢吃的海产品,在贵阳这个内地城市,她居然吃到了远比在法国这个临海国度、更多几倍的不同海产!简直让她极为诧异!她后来才知道,中国有着庞大的近海养殖业,现在出产全球80%左右的养殖海产,所以她在贵阳,才能吃到那么多的海产品,而且非常便宜!她最喜欢的生蚝,价格还不到法国的1/10,据说就是因为中国已经大量养殖了生蚝,而法国多数还是捕捞的。
服饰也是丰富多彩的,只不过东方风格浓郁,她开始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因为样式风格与法国相差很大,不过一年多下来,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喜欢上了东方风格的服饰,品种可是太丰富了,市场上的流行换得非常快。她曾经对闺蜜们,说过这种印象,结果她们不以为然地说,中国的人口,可是法国的大约20倍,每个品种的衣服,哪怕都生产上百万件,分到全中国,你很可能在街上也看不到重样的,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所以这样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服饰的价格自然就很便宜,她觉得只有法国的1/3到1/4的价格,这让她非常喜欢,因为家里给她的生活费,能够让她买更多的衣服了。上一次她拍了好多照片寄回法国,她妈妈和她那些熟悉的法国女孩们回信,都非常羡慕,有好几个朋友,说自己也要来中国,太有趣了!
生活上改变最大的是化妆品。她的那些中国闺蜜,看到她以前用的法国化妆品,都劝她赶紧扔掉,因为那些都是化工生产的化妆品,她们认为毒性很大,长期使用很伤皮肤。在中国,除了极少数品种,国家规定化妆品行业,只能是使用天然材料,不得化工合成,因为这样的安全性才最好,对皮肤也才有最好的帮助。她们都知道西方习惯使用化工品,国家就曾经批判过,说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对女性的欺骗。
最初的时候,她对这种理论是将信将疑,但是听起来好有道理,天然植物萃取的,总比化工合成的要安全吧?一年多下来,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个理论,并且深信不疑。她还买了不少中国化妆品,寄给她妈妈和她的姐姐,并详细向她们解释了中国人的理论——人家几千年的经验,可不是欧洲能比的。她们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不过对于她寄回去的化妆品很喜欢,尤其是她妈妈。
来到中国,她才发现法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在大多数方面都是错误的。虽然全世界现在都知道中国是全球第一经济大国,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她来之前以为中国人的生活,应该还是贫穷的,虽然可能比世界上那些其它的发展中国家好一些。
但来了之后,她才发现这种印象是完全刻板而错误的。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比欧洲普通人的生活差。她印象最深的是学经济的闺蜜罗丹琳,有一次给她的解释:中国人均GDP,虽然还不到美国人的40%,可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人的收入结构,是倒金字塔,不到人口5%的富裕阶层,要占掉每年美国全部GDP的50%左右,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扩大;中国人的收入结构,则是正金字塔,少数的小富人群体,虽然收入高,但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仍然是一个小头。
这种“共富结构下”,导致中国人的可支配收入,用中位数来比较的话,大致已经达到了美国人的70%80%,大致是人均GDP比例的两倍。说白了,美国富人占掉了太多财富,他们又不能消费那么多,而太多的美国穷人,就没有消费力。中国人由于收入平均得多,所以消费力是很强的,远比美国的结构要好。
雅克琳不懂经济,但罗丹琳的理论非常浅显,她一听就懂,觉得很有道理,她虽然没有去过美国,但法国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确实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和中国人差不多,甚至要差一些,因为中国的消费物价,肯定是全世界最便宜的。
贵州这里虽然是“革命老区”,工业很发达,但由于都是山区,人均收入在中国,其实是中间偏下的一档,并不算国内最富裕的地域。可就是这里的消费水平,都赶得上欧洲,法国除了巴黎和马赛少数城市,其它地域的生活,雅克琳觉得,未必比得上她已经去过的几个贵州城市。
在她的学校,她还碰到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学姐索菲亚,她已经在认真地考虑以后留在中国生活,不想回去西班牙了。索菲亚在中国,已经呆到了第4年,她说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常常觉得自己“前世就是个中国人”,回到西班牙,肯定不会再适应了。所以她忙着要结婚,她的男友是个中国人。
现在要移民中国,通常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技术移民,索菲亚肯定是不行的,那主要是针对科技人员的。例如她们有一次碰到的一对犹太人夫妇;第二种就是婚姻移民,与中国人结婚,可以办理移民中国。索菲亚就是在走这第二条道路。路
雅克琳还没有想过要移民中国,那对她还太遥远,或许过几年可以考虑一下,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能考虑的选项,至少对于她而言,在中国的生活要比在法国有趣多了。或许有些人不能适应东方式的生活,但她觉得很适应。
她很快见到了罗丹琳她们,一群女孩子嬉笑打闹着,来到了离开学校不是很远的一处夜市,已经是夜晚快8点了,可是人还是不是最多,真正的夜生活还不算开始呢。
有两个男孩走到她们坐下的一桌边上,试图搭讪,被嘻嘻哈哈的女孩们打发了。烤鱼送了上来,猛烈的香味,勾起了大家的馋虫,雅克琳深吸了一口气,生活真美好,不是吗?
从1961年“五五计划”开始,中国开放了广泛的留学许可。那以后,各国的留学生纷至沓来,到1965年,已经超过了30万人!原时空到2020年左右,外国在华留学生也只有5万多人,数量相差是极大的。
这种情况的形成,自然与两个时空的基础条件不一样有关。例如现在次大陆11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就超过了十多万。
新时空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巨大,这使得全世界各国的学生们,都很有一些人,愿意和向往到中国来留学,现在仅西方各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就已经超过了6万人,由于西方各国学生运动崛起,而毛李主义的思想影响,在西方和全球都变得越来越大,现在西方学生到中国留学,已经是一件颇为时髦的事情。在中国大约超过200多个城市,都看得到各国留学生的踪影。
中国对次大陆和非洲一些留学生是有补助的,属于为他们所属国家的“定向培养”,毕竟在新时空,当下中国的生活水平,已经属于全球的“高收入国家”了。但其它国家的留学生,与他们去美国并没有两样,需要自费,只不过中国的学费和生活费远比美国要低,以此时中国的教育水平而言,是典型的“高性价比”,得到了很多国家家庭的欢迎。
各国留学生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以“平等”为原则、极其强调人民平等的国家,反对奢侈品、上流社会和所谓高端品牌主义,在他们来之后,都觉得这里是“平民主义的人间天国”,尤其是欧美学生对此印象非常深,很多人因此转变了对中国所谓“极权专制”的刻板印象,甚至开始思考美国或者欧洲资本主义的缺陷。
这还只是正常的“学术体系”,另外的“世界革命体系”则要低调得多,而且管理非常严格,目前在“武革”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有八万多人,目前以非洲、南美和次大陆的学生为主,也有极少量的欧美学生。革命学校不可能放任地去享受生活,他们的教育、训练和实践,时间都安排得非常满。
按照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留学目标国,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英国和法国这样传统的留学大国,而且未来很有希望会超过美国。李思华和赵云腾如果看到,她们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新时空美国缺乏了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学生来源,自然吸引的留学生,相对要少了很多。
由于中美两国的隐隐敌对,目前两国虽然不限制留学,但在对方国家的留学生都不多,中国在美国仅有八千多人,还不如美国在中国的留学生多,现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倒是有了1.2万多人,这是美国学生运动兴起后,让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了的缘故。
美国及其盟国,限制中国学生到他们国家,学习巴统禁止出口中国产品相关的科技专业,而中国也如法炮制地报复,这些国家的学生,也无法在中国学习一些中国领先的科技领域,例如中国已经开始全球知名的计算机和其它ICT科技学科,现在这些中国这些学科的留学,几乎只对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不过在其它学术领域,倒是“自由开放”的,但中国学生很少到美欧去学习文科领域,那些欧美“知识架构”,在中国国内都是被当作“臭狗屎”的,回国很难得到承认,例如到欧美学习历史学和哲学,连文凭都不会被承认。他们到欧美,现在主要都是读一些基础的科学研究领域,例如纯数学、理论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属于纯科学的领域,毕竟如果是现实应用的技术领域,大多都有限制,很难获得入学资格。
欧美学生来中国,倒是颇有学习中国文科的,甚至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会选修中国文科。这主要是个人兴趣,中国这个东方的文科体系,是与西方文科体系完全不同的体系。当然,对于中国对于西方古文明史的驳斥,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总的来说,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范围分布是非常广泛的,五花八门,学什么的都有。功利点的,主要是为未来与中国做生意做准备,中国与外界的贸易量越来越大,而且在很多领域已经是统治级的国家,西方的一些学生对此是很敏感的,觉得与中国的联系,未来可以成为他们在欧美自己国家发展的一张王牌,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中国通”肯定还属于比较稀少的人才。
也有不那么功利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不必太为自己未来的生活考虑,例如雅克琳。他们来华学习,更多的是个人兴趣和一种自我成长的历练。中国在新时空,已经变得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个GDP几乎相当于美国2倍的超级大国,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全球中心,对于那些不是太种族主义的欧美青年而言,自然有着与原时空不一样的吸引力。
当然,“革命体系”的留学生们,大都来自国内斗争激烈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本民族、本国家的命运,与这些“学术体系”的留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共同语言也很少。他们在意的,是中国哪些理论、经验适合于国内,如何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架构自身国内的革命思想、革命组织、革命力量,以及如何有计划、有战略、有战术、有步骤地推动自身国内的革命。他们到中国可不是来享受生活的,而是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动和推进革命,两帮人,理念基本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在中国国内看来,“学术体系”的留学,是商业和文化影响力,而“革命体系”则是事业,当然对后者要重视得多。
例如在取得了苏联的同意后(他们自己反正现在是懈怠的,觉得中国人愿意干那就去干好了),现在对南美留学生的工作大大强化了,已经有几个模仿当初次大陆模式的“百人小组”返回了南美,并在薄弱的资本主义地域,例如玻利维亚,建立了山区和农村根据地。
例如其中的一个百人小组,开辟了在玻利维亚西部山地拉巴斯省的山地根据地,他们与在拉巴斯市(玻利维亚首都和最大城市)的一个“黑帮”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开采山中的一个金矿并走私获得革命资金,他们打击消灭附近的种植园地主,解放农民和组织生产获取民心,目前开始稳步扩大,而在中国帮助下,也能通过玻利维亚与智利的边境,在海上获得武器弹药补给。这算是中国支援的南美革命的真正开端。
世界复杂多端,来到中国的留学生们,也是复杂构成的,他们各有各的人生追求和不同的意思形态,然而,这都不能否认中国留学潮扩大的影响——就像人们承认美国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中心一样,人们开始承认,中国而非苏联,已经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最大的经济中心,甚至是未来世界的商业中心,敏感的学生们,为了各自不同的未来规划,来到了中国,渡过了他们永生难忘的一段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