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36章 新中东战争与伊拉克联动

第336章 新中东战争与伊拉克联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CFIA中东情报处的处长刘鸿尹,与克格勃第一总局副局长伊万诺夫握手寒暄,但很快两人就进入了正题。

    伊万诺夫看着年轻的刘鸿尹,内心很感慨,中国人真是出色的工作!这一次苏联中东的情报网络,算是出丑了,居然没有发现以色列突袭阿拉伯三国已经即将发动,还是在CFIA的“友情提醒”并提供了充分的情报基础下,KGB才如梦方醒,由此KGB撤掉了两个情报站的站长,并派遣他来迅速调整和完善苏联在中东的情报网络。

    这两年中苏关系良好,两国的情报机构的合作也多了起来,实际上,两国情报合作一直断断续续,就没有中断过,KGB的青年官员们,大多数对中国人是有点好感的,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坑过KGB(没有人知道当年伊朗事件中的中国行为),虽然他们同时也对中国有着警惕。不过,情报合作总是受制于两国关系的,也只能是时好时坏。

    这一次中国人提议,在美国的注意力,尤其是海军主力会更多地去临时关注中东战争的前提下,在伊拉克发动一次大型的游击反攻,给美国人一个大教训。现在伊拉克的游击队,要不是亲中,要不是亲苏,但也有一些是亲伊朗或者叙利亚的,甚至还有单纯的宗教势力,非常复杂。但亲中和亲苏的游击队,仍然是主体,他们才能拿到最好的武器和补给嘛,更何况训练的水平也不一样,让他们更容易生存下来。

    克格勃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对美国“复仇”的机会,在美国人支持下,以色列人瞒过了KGB的眼睛,这是耻辱。苏联不愿意直接介入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战争,但也不能眼巴巴地看着美国人得意,通过伊拉克战争,给他们一个教训,当然是很好的选择。

    在刘鸿尹与伊万诺夫以及两人助手们的协商下,基于刘鸿尹的原始计划,一个新的计划出炉了:

    这个计划按照刘鸿尹的提议,被命名为“百团大战”,伊万诺夫听刘的说法,是CFIA总部上报初步计划后,领袖李思华亲笔批示的。伊万诺夫没有异议,他觉得这个名字其实很好很威风——现在伊拉克有数十万来自各个伊斯兰国家的游击队,中苏两国加上伊朗能够动员的部分,差不多也有“百团”的规模了。

    当然,这一次大战后,美国人必然会全力反击,百团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但两人都不在乎,各自的训练营中,超过10万以上的训练中的游击队员,可以随时补充,单单伊朗人中宗教的狂热分子,就足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他们绝不缺乏勇气,缺乏的只是军事训练和武装而已,中苏为他们补上了关键的一环。

    按照CFIA与KGB协商的计划,大致的行动步骤是:

    一、在中东战争爆发后,苏联立即做出向埃及等阿拉伯三国,大举派兵支援他们的假象,调动美国在中东附近的海军和空军主力,集中到地中海,而不是波斯湾。这个步骤只有苏联能完成,因为中国缺乏在这些地区的军事支撑。

    二、百团大战的重点,首先是破袭战,要达到几乎截断伊拉克所有公路和铁路交通的目标,并争取突袭各个重要机场,以此调动美军防护,并使得美军的补给,发生短期的困难。

    其次是对美军军营和油田的大范围骚扰,以及“冷枪冷炮”等袭击。目前美陆军在伊拉克,日益龟缩在军营中,或者是在油田周围守卫。更多的作战任务,几乎都是通过空军轰炸来完成。美军以此来减轻其“日常伤亡”,开战7年来,美军的伤亡已经突破9万人,这让美军普通士兵开始厌战,也使得美军高层,不得不想方设法地降低人员损失。

    但这种情况下,美军军营和油田作为军事行动目标,就变得和夜晚的萤火虫一样显眼,平时他们足够应对少量游击队的袭击,但这一次的袭击,突然增加了十倍乃至二十倍的力量呢?

    第三就是防空战,苏联已经训练了一些游击队中的“正规单位”,让他们学会了使用防空导弹,这一次会在苏联派遣教官的指导下,秘密运输一些萨姆2型(C-75)的防空导弹进入伊拉克,它们将部署在伊拉克的几个城市,利用建筑物的掩护,对美国派遣轰炸的飞机进行突袭。可惜此时萨姆2需要配套的设备过多,机动性不够,因此只能在几个有条件的地方尝试。

    第四是城市战,重点是巴格达,以打击伪政府的力量为主,同时吸引美军守卫力量,开展城市游击战。

    三、中苏将派遣各自人员,大量搜集美军残暴行径,和伊拉克普通人惨况的照片和资料,在战争中不断通过两国各自的途径,在全世界发动对美国的舆论战,揭露美军的残暴,推动全世界人民对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反对运动。

    这一部分连刘鸿尹都不知道的是,CFIA会利用伊拉克百团大战形成的“势”,在西方各国推动学生和各界人士的反战运动。这是李思华从原时空越南战争得到的启发,可以让西方各国陷入内部的争斗之中。美国人一直在全球各处挑起战火和混乱,我们当然要学习这种有效的美国策略。

    在CFIA和KGB各自上报最终的计划后,中苏两国的相关机构,开始迅速地准备行动,中国还协调了伊朗军方背后支持的游击队,他们将统一在百团大战中,参与这次光荣的行动。

    5月24日,纳赛尔召开埃及高层军事会议,埃及军队已经准备就绪,3天后开始向西奈半岛出兵,埃及不能被动地等待以色列进攻,纳赛尔要求埃及陆军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蒂朗海峡给封了——蒂朗海峡对以色列至关重要,它是以色列与外部连接的必经之地。

    但是这个动作已经来不及了,5月25日,以色列的突袭开始!相比原时空的6月5日,整整早了11天!

    埃及的军队,是有“上下班”的习惯的,不像大国军队,上下班是不明显的,保持着24小时不间断的军事军能力。埃及军队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九点之前呢,会有一些交接工作,比如说雷达监测、飞机什么的,在近期高度警戒后,军官们开始大量加班,但每天这个时刻,仍有25%左右的军官,会上下班,总不能不让人休息吧?陆军的将官,倒是都进入了军营,但类似空军指挥中心这样的单位,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国标准的战备。

    所以,在发现以色列机群来袭后,大约在8点40分不到,埃及反应了过来,空军指挥中心开始进入角色,但仍有部分混乱,那些已经下班的军官,难以迅速召回了。

    好在相比原时空,埃及空军多了不到10分钟的准备时间,因此主要的10个战斗机机场上,飞机开始连续起飞,与来袭的300多架以色列战机,形成了有点慌乱,但大致上还能勉强对战的格局。

    这种格局就相当于,有了最初的百架埃及战机,卷入了与以色列的对战,在他们的牺牲中,为其它战机的起飞,多赢得了两三分钟。

    所以虽然仍有战机,被以色列空军摧毁在机场上,但埃及大部分的战机,得以起飞作战——这些天埃及空军都是保持60%以上的战机满油满弹,飞行员值班战备,随时起飞。

    于是埃及各战机机场上空,很快爆发了剧烈的空战,埃及其余8个轰炸和混合机场的战机,也借此机会起飞,飞向以色列方向,寻找事先设定的目标。

    以色列的飞行员们,明显技术要比埃及飞行员好,因此虽然飞机的数量,略逊于埃及,但有效的击坠率远远超过了埃及空军。在差不多60个小时左右的空中大战中,消灭了300多架埃及的战机,几乎让埃及空军损失了95%,可以宣布不存在了。由于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也赶来参战,以色列空军又击坠了超过90架的两国空军,战果仍然是辉煌的!

    但是以色列空军,毕竟是在和已经有准备的阿拉伯三国空战,所以自身的损失也是惨重的,总共有接近160架战机的损失,相当于以色列空军的力量,损失了一半!从战术的角度来看,1:3的损失交换比,对于以色列空军,当然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在战略角度来看,剩下的以色列空军,能保持的对阿拉伯陆军的压制,就变得比较弱了。

    好在达扬事先调整了以色列陆军的战略,原定主要打击埃及,现在变成了先捡“软柿子”捏,以色列在空袭埃及的同时,陆军全力进攻约旦和叙利亚。

    首先是打爆了最弱的约旦,以色列用9个旅(包括3个装甲旅)的兵力,进攻约旦的10个旅(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前期约旦还能抵抗住以色列的进攻,但在以色列空军能够腾出一些手后,开始对约旦打击,他们立即就支持不住了——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被摧毁,而耶路撒冷东区及其它约旦河西岸地区,也逐一失守。

    前期陆军的主要战争,还是发生在以色列与叙利亚(包括部分埃及援军)对戈兰高地的争夺战上,这是一场2000辆坦克的冷战最大装甲战,堪称一场主战坦克的大会战,总共打了20多天,最后以色列还是胜利了,但这是一场惨胜,以色列空军剩余的力量,不足以完全压制埃叙军的防空力量,所以只能是硬碰硬。

    而在西奈半岛,以埃双方打成了僵持战,虽然以色列达成了打通蒂朗海峡的目标,但无法歼灭埃及在西奈半岛的7个师,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最后双方在美苏的“外交斡旋”下,签署协议停火。

    新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原时空的“六五战争”,总体上以色列依然取得了胜利,但这个胜利,远远达不到彻底的程度,战略上变成了一场消耗战,以色列在战后的自我总结中,认为大致这就是一场1:3的消耗战,以色列空军和陆军都付出了敌人1/3左右的代价,不过以色列仍然占领了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占领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逼迫约旦和叙利亚,签署了对以色列有利的条约,但是对埃及,没有达到原来预想的结果,后患不浅。

    签字停战后,纳赛尔非常郁闷,事先得到了详细的情报,最后埃及军队仍然打成了这样,简直让人有些羞愧。他清楚地认知到,必须提高埃及军队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否则即使人多军队的规模大,埃军仍然难以战胜以色列。

    虽然在美苏的强压之下,以色列周边的烽火,暂时平息了下去,但下一次即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种子,已经埋进了泥土,等待生根发芽的时机。

    在中东战争进行到半程的时候,全球民众的注意力,已经被另一场战争分去了一半。

    中东战争爆发前的5月,苏联就开始向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大举增兵,引起了苏联的邻居——属于北约的土耳其的高度警惕,不断向北约和美国请求支援,而苏联的舆论,开始痛批土耳其,甚至有传言说苏联要给土耳其一个狠狠的教训,因为土耳其屡次刁难苏联黑海舰队的军舰通过土耳其海峡,这让土耳其大为惊慌,欧洲也是舆论大哗,一时间似乎战云密布。

    美军不得不大举调动航母战斗群,在中东战争前即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地中海派遣了3支航母战斗群,作为土耳其的后盾,波斯湾这里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援航母舰队,暂时只剩下了1支舰队。当然,美军在印度洋还有2支航母舰队,但必须应对中国海军的压力,不可轻动,实际上也动不了,中国的2支航母舰队也盯着他们呢。

    中东战争爆发后,伊拉克战争的“百团大战”很快打响,美军发现,在伊拉克几乎所有的美军重点防守地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同时打击,一向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伊拉克游击队们,突然似乎有了统一的指挥,让美军措手不及,一些地方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赵云腾作为总参副总参谋长,飞抵伊朗亲自督战。

    在中国援建的伊朗总参指挥中心,CRT显示屏上呈现出伊拉克战局态势图,指挥中心的100多台电脑,都由参谋们,不断根据最新的情报更新数据参数,输入电脑,使得显示屏上的态势图可以5分钟左右刷新一次,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有真正更新的内容,情报总是滞后的。

    当他看到显示屏右侧高亮的小图框,通知一只“游击团”,正准备对巴格达近郊的美军第一骑兵师军营进行突袭的内容,他不由得微笑起来,因为“游击团”显示的指挥官是“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此次将指挥2只临时编成的“游击团”。

    赵云腾的内心感叹:每个民族的优秀人物,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只要没有意外死去,还是相对容易地能够冒出头来,这个萨达姆也是。根据情报,他在伊拉克的“巴格达游击区”现在很有名,是游击队的风云人物,近年来的战果不少,有人甚至用当年德国隆美尔元帅的“沙漠之狐”来称赞他——阿拉伯的新沙漠之狐。

    第一骑兵师是美国陆军的代表性军队,绝对称得上王牌。几乎每一次美国对外侵略,它都是急先锋之一,算得上大名鼎鼎,如果萨达姆能够突袭成功,也可以声名大噪了。

    伊朗军队现在深受中国的影响,其主要装备和指挥系统,包括军官的教育训练,现在主体都是来自中国,这是与中国长达十几年对伊朗的深度渗透,分不开的。

    在经济上,现在伊朗超过70%的原油,都是卖给中国,甚至在中国开了账户,每天生产的原油送到中国,结算的大部分金额,就放在中国银行中,然后伊朗购买中国的大量产品,就从这个专户核销。

    实际上伊朗已经与中国实现了最深层次的经济绑定,绝大部分的工业产品和设备都是从中国采购,对美元用得越来越少。伊朗现在的工业基础,包括最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其工业化都是中国帮助实现的,现在各种石化产品,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伊朗无数的商人,都是做中国产品生意的。不管哪个阶层,都少不了与中国人打交道,利用中国的各方面能力和资源。

    中国的经济策略,是根本不在乎推动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的,因为他们无法威胁到中国的地位,伊朗现在只有不到3000万人,最多能够发展出34个优势产业,在这些产业变成出口中国、赚取中国的利润又何妨?伊朗其它的产业,就与中国绑定得更深了。何况没有经济发展,伊朗国民哪有对中国产品的消费力呢?

    经济关系发展的同时,军事关系就开始逐步深化,石油的收入,很大的一块就是提供军费嘛,在美军进攻伊拉克后,伊朗对此极为紧张,目前军队已经扩大到了60万人,还有40万的“动员部队”也就是预备役,在发生战争时两三个月,就可以武装百万大军。

    对于伊朗军队,中国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按照伊朗军方的评估,由于中国向伊朗提供军备上的“特殊待遇”,伊朗按照同样的性价比,采购中国武器要比向苏联采购便宜30%以上,要比向美国采购更要便宜一半以上。而且中国提供的,可是全套的服务,包括维修厂都开到伊朗来,并且培训伊朗自己的维修和养护力量,未来还会帮助伊朗生产武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伊朗人很清楚,他们只能依靠中国,已经站队了,就不能动摇,美海军在波斯湾对伊朗的压力很大,但大量进口中国导弹后,伊朗就安全了很多,而且现在外围印度洋,中国海军开始与美海军形成两强对峙的局面了。

    现在伊朗甚至让中国熟悉了几个重要的空军基地,准备在美军威胁伊朗的时候,立即与中国签约,部署大量的中国空军到伊朗,保卫伊朗的安全。

    所以这一次伊拉克的游击反击战,伊朗是非常支持的,他们也受够了美国人的军事压力了,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