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39章 改天换地大调水

第339章 改天换地大调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69年的3月,李思华来到了西昌省纳赤台,参加第一期500亿立方米“红旗调水一期工程”的开工仪式。

    这是让她非常激动的时刻。建国30年,对大西北进行大调水的各方面准备,终于成熟,这个毫不夸张的全球天字第一号工程,终于要开工了,用“改天换地”来形容当然一点都不为过,主席本来也要亲自到现场参加,只是他现在的身体,不一定能承受得起这里约3800米高原的气候,在政治局的苦劝下,他才不得不放弃,让他非常遗憾,不高兴地说这是“人生的遗憾”。

    1957年开工的8亿立方试行线,最终证明主体是失败的,用1957年的方案,难以实现稳定的供水,因此在1960年左右,调水工程就停了下来。但失败不是没有好处——取得了各方面大量的经验和数据,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员对相关工程问题的不断研究,新的方案开始成熟逐渐成熟,各种细节工程,不仅仅是使用计算机模拟,而且在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小规模测试。

    对于这方面的花费,李思华是眼睛都不眨的——与改天换地,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大规模生存空间相比,与把大西北变成大市场与中亚战略基地相比,性价比太高了,这点小钱都不敢花,谈什么开创未来?

    根据最近十几年的研究,最早的红旗河方案,是被彻底地否决了,原因还是工程难度太大,单单一个涉及的2337公里隧道,按照现有科技,已经可以测算出来,最快需要100多年的修筑时间,而且部分还要通过地震带,难以保障安全。至于其它方面的难题,更是堆积如山。

    所以新的方案,还是以管道方案为主,但实施的内容,与试验期的8亿立方管道线方案,有了巨大的差别。8亿线的试验证明,除了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外,有两个问题非常尖锐:第一是当时使用的厚壁聚乙烯PE管,仍然不适合这样规模的引水工程,尤其后期成本巨大;第二则是提水的电力来源,经过计算,按照当时的路线,可能需要几十座核电站,无论是安全还是建设规模,都过于巨大,而且此时的核电站不算先进,这样的投入总体是不划算的。

    现在的新方案,则彻底克服了上述问题,最核心的就是针对两大最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以硅铝合金管替代厚壁聚乙烯PE管,新管足以使用1000多年不换,甚至可以提高到3000年标准。

    二、以水电替代核电,让这个调水工程中生产的水电,自身覆盖全部调水工程所需求的全部电力,甚至还有富余。

    硅铝合金的弱点是比较贵,但这主要是根据使用铝的成分多少决定的,目前国内主流的硅铝合金,成本高达3000元/吨,这样的成本当然不行,估计最终要使用数千万吨的合金嘛。而使用铝的目的,当然是增强强度,同时提高耐腐蚀性。

    但引水管,并不需要像其它工业用途上,对硅铝合金的性能要求那样高,例如水管能耐20Mpa的压力就行。因此科研人员试验了一种新的硅铝合金熔炼办法:用一般高岭土(含硅)进行直接冶炼,得到铝与硅比例接近1:1的合金,实验表明,即使铝含量只有45%,水管强度也能达到40Mpa,是需求强度的2倍!而这种方法得到的“次级”硅铝合金,成本只有工业硅铝合金的30%,才900元/吨!这下子,就满足大规模引水管的需求了。

    首期500亿立方引水工程,预计需要1000万吨硅铝合金管,这就是90亿元,完全可以承受!当然这样的生产规模很大,预计需要600个2.5万千伏安的冶炼炉生产,所以一次性投资当然不止90亿元,至少也要200亿元,但总共预期2000亿立方米的全部红旗调水工程,足以让这些冶炼炉,满负荷生产20年,所以这个投资是一点都不浪费的。更何况,还有未来“东水西调蓄能工程”的大量合金管道需求,所以估计冶炼炉要使用30年以上再报废,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引水工程主要使用的是30米直径的大管道,局部支线使用20米直径。由于宽度和高度都非常大,普通的运输是困难的,所以还要建设拓宽有些公路,用多组板车并联运输,局部使用吊车移动性运输。当然,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尽量在施工现场附近建厂,现场制作,但这要看现场有无生产条件。

    一个好处是硅铝合金管的比重只有2.7,大约是钢管的1/3强,所以运输的承重上,是比较便利的。

    管道问题解决了,第二个大问题当然就是水电替代核电。这也是李思华现在来到昌都地区的原因。

    按照现在的新方案,是在昌都地区附近大约20万平方公里内,海拔38004000米的高度取水,包括通天河150亿立方、那曲河70亿立方、易贡藏布70亿立方、拉萨河70亿立方、雅贡江70亿立方、札曲和昂曲70亿立方,总计500亿立方。所有的取水比例大致在10%15%,所以可以保证不会破坏生态。

    水源有了,那么如何实施呢?那就是“二级蓄水方案”,首先在上述各条河流合适的位置,筑起从50米到100米的高坝,保证海拔38004000米的蓄水线,这是第一级,水量蓄积足够。

    然后则是用850米扬程的大型潜水泵提压,用逼水的方式,输水到昆仑山口下的不冻泉附近,相当于提升600800米的高度,达到4600米海拔,在这里需要打通隧道约30公里,让水流穿过昆仑山,聚于纳赤台(今天开工仪式地点)附近的昆仑河中——以纳赤台为基点,上搠50公里,下搠30公里到修沟郭勒河,总共80公里长的昆仑河,作为二级蓄水库,这里的海拔,大致在3500米左右。这里在两河交汇处修筑百米高坝,就实现了二级蓄水。

    80公里长的昆仑河这个“蓄水库”,足以容纳400亿立方的水量,其实蓄积170亿立方米就可以实现年输水500亿立方了,又不是一天输水,而是一年嘛。而水流出了昆仑河,就可以通过格尔木,一直输送到南疆的若羌,总计2200公里的管道线,海拔从4000米以上,下降到1300米!

    按照这个方案,在第一蓄水池到昆仑蓄水池落差1100米,这是第一级大水电站体系;然后从昆仑蓄水池出水,一直到若羌,落差2200米,这是第二级大水电站体系。根据测算,500亿立方米水量可发电4100亿0度,是三峡工程的5倍!而目前计算的所有的电力消耗,不过是1800亿度(主要就是第一级蓄水库的提水耗电),余电2300亿度!这个电力收益,足以让整个工程,在短期例如十年之内,就能回收全部投资!

    所以整个工程,以1015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没有成本”的,利润足以覆盖全部投资,现在这笔大生意,可不是原来预计的亏本生意了,到新疆后的水价,只要能覆盖新疆境内的输水和灌溉系统费用,都是肯定赚钱的!

    整个技术方案,现在算得上千锤百炼,每个领域的专家团队,现在对此都是充满信心,整整十年以上的各种实验啊,超过5万前期科研人员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超超级工程”。

    当然,需要的投资是惊人的,例如单单是第一级蓄水所需的850米高扬程提水需求,就需要约1.2万台4千千瓦的大型潜水泵;而两级电站系统,需要的80万千瓦水轮机组,就高达154台!水泥预计需要1000万方以上,次级硅铝合金需要1000万吨以上……,无数的材料和设备,需求都是天文数字!

    以西元1968年价格计算的静态投资,五年完成,估算已经突破了1000亿元,如果动态计算,再加上一些辅助工程,可能需要1500亿元左右,相当于此时中国GDP的3%,分到5年,每年0.6%,虽然承担得起,但当然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毕竟是空前的工程!动员的施工人员,恐怕至少要200万人,所有的数字,全是天文数字。

    而且一期工程只是一个开头,预计全部4期工程,总计年调水超过2000亿立方(相当于4条黄河),第1期水源主要提供新疆,后面的3期则会惠及整个大西北,重点包括甘肃、陕西、宁夏、绥远,甚至远及察哈尔和山西。

    所以施工总计划是20年,每5年完成一个500亿立方的体量。第1期取水是昌都,后面3期则逐步朝着整个青藏高原的大水源下手,在整个流域中,单单流出境内的水源,就高达7000亿立方米,取水2000亿立方米,也不过是30%而已。

    每一期的工程难度,会逐次递增,但科技也会发展,经验会变得更丰富,施工团队有信心完成这个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尤其是那些已经在此工作了十年以上的30来岁的技术人员,他们是最热诚的,可以说已经到了信仰和虔诚的程度。

    一位张姓的工程师,在昨天李思华视察时碰到的时候,说起工程,眼睛就就变红了,他向李思华表示:“总书记,我在这里已经干了12年,也一定会再干20多年,直到整个工程全部完工,一直干到我退休。那个时候,无论碰到谁,我都能拍着胸脯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但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上对得起国家和民族,下对得起祖宗,我没有给张家的先人丢脸,死了也瞑目了!”说完他泪流满面,李思华非常感动,在场的所有人都深为感动,很多人同样流下了热泪。

    李思华当然非常清楚这个工程的战略意义,10年内收回投资,不过是仅仅计算了电费收入而已,那水费的收入呢?更不用说有了500亿立方米,几年之内,新疆就至少可以增加1.6亿亩耕地,这是什么收入?前期的水源,必须冲刷沙漠和盐碱地,但等到各地的森林,在水源的支撑下生长起来,大部分的水源就可以锁在地下,逐渐实现大西北地区的“水资源自循环”,降雨量将大增,这又是什么收益?

    这些年大西北的人口都是控制的,一直在5000万左右不递增,而且每年都调入大量粮食,就是为了涵养环境,不破坏生态,尽量让大自然恢复生态循环。而等到有了足够的水,那么大西北的人口载量,就至少可以考虑到2亿人,这是一个新的准大市场,大西北丰富的资源,就不会只能远距离运输开发。而国家就可以建设面向中亚和西亚的大战略基地了。

    所以在李思华看来,完全可以说第一期500亿立方完成之日,就已经回收了投资,而其回报是无可限量的,这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

    红旗调水工程的外溢正面效应,也是巨大的。例如调水是可以通过水管实现双向可逆,正向从高向下放水,而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消耗电力从下往上抽水,因此整个调水的控制,就非常机动灵活。而且水流的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可以通过调整使用泵的数量来控制的,这当然很有用。

    这个双向可逆效应,因为大西北不太可能不缺水,所以功能不算显著,只有特殊情况下会使用。但放在刚刚开始计划的“东水西调储能工程”和“南水藏调储能工程”上,那其功能作用,就逆天了。

    在李思华原时空,风能、光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储能。尤其是风能,极不稳定,这对电网造成很大压力,有的时候因为风大发电太多,电网无法承载,而有的时候因为风小发电太少,造成电网缺电,所以国电有时候,就不愿意风能入网。其实光伏发电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不如风电显著罢了,下雨天没太阳时候的发电量,肯定要减少啊。

    这种不稳定的情况,还增加了电力的成本。所以一直到李思华穿越,人们都在拼命地研究各种先进的储能方式,但似乎尚无重大突破。

    在新时空,就可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超级工程的方法,来替代技术突破。利用这种超大规模的管道系统,将东部可能多余的水(包括未来渤海等地的海水淡化得到的水源),通过消耗电力抽到西部,不仅补充大西北的用水,而且消耗电力提升海拔高度,这个过程就是储能;在需要电力的时候,则反向从西部向东部放水,同时水力发电,将原来储备的电力释放出来,补充电网的需求。

    所以有了这个超级储能系统,不管是风电还是光电,所有可以发的电,都可以可劲地造,电多了就提水往西上行储能,电少了就放水向东下行发电。这是一个能源的“机动系统”,再没有什么电力不稳定的问题。

    南水藏调储能工程,与东水西调储能工程类似,只不过在这个方向,是从东南亚沿海平原(低洼地带)向青藏高原上行调水储能,而反向放水发电。这个意义也很大,中南半岛往往是旱季和雨季,雨季易于洪涝,这时就可以抽水储能,降低区域水量;而旱季则可以反向补水,并提供丰沛电力。

    最后,还可以实现“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的结合,使得中南半岛多余的水量,直接通过这个南水藏调系统,到青藏高原后,再通过红旗调水系统,输送给大西北。当然到了那个时候,也许对大西北的补水,甚至可以达到3000亿立方这样的超级规模。

    而且,“东水西调”最后也会与“红旗调水”结合的,而三大系统的结合,就构成了大中华的整体调水大系统,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从来没有过的超级工程系统,是数遍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比得上的大工程!

    “南水藏调”与“红旗调水”两大系统的结合,未来还可以帮助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们的水源稳定。红旗调水,一开始是以国内河流为主,但逐渐会涉及雅鲁藏布江这样的,经过藏南流向次大陆的河流,所以就可以在雨季尽可能多地抽水,而在旱季向次大陆补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按照李思华的设想,第一步的红旗调水工程,需要20年完成,这是整个大系统的基础和中枢,实现这一步,大西北就改天换地;然后启动东水西调和南水藏调两个储能+调水工程,这又是20年的计划,那个时代,应该可以做到新时空中国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大发展的时代,正好实现配套发展。

    可惜的是,整个过程估计需要40年的时间,估计完工的时候,她早就去见马克思了,有点遗憾。不过能奠定这样“建功于百世之外”的、能大大提振民族长期元气的大事业的基础,这是她真正的人生巅峰,那点小小遗憾,也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的大事业,让她想起了原时空的情况。这样的事业,主席在的时候,有足够的魄力,但是国家没有能力;等到有能力了,国家又被各种牵扯,很难有一个领导人,能下定决心干成这样的大事业了,这可以算是真正的遗憾。

    至于花费的巨额资本,她并不是很担心,时间跨度长达40年,每年的支出成本预计都能控制在GDP的0.7%以内(0.6%建设,0.1%运维),这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些工程都是能产生巨额利润的,未来不但能收回投资,还能成为全民分红的一个巨额利润来源。

    在开工仪式上,李思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屈服于自然界的困难,不会屈服在所谓自然伟力的面前。我们总是努力去改天换地,从大禹治水、大羿射日,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世千代,都在不懈地改造山河,让它们成为人民可以利用的、可以驯服的生产工具。像西方民族那样,去匍匐在所谓神灵的面前,不是我们民族不屈服、不妥协的性格。”

    “今天的红旗调水工程,是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的、必然被历史铭记和称颂的伟大事业。同志们,你们应该感到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加入这样的伟大事业的。你们的名字,将随着这个伟大的工程,被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全场响起了暴风雨一般的掌声,无数的工程师、施工员和工人们,热泪盈眶——让我们不懈地努力,早日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