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48章 伊拉克撤军与南海7岛基地

第348章 伊拉克撤军与南海7岛基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71年1月,中央军委会议,一号会议厅。

    这是一次“扩军”会议,如此重要的议题,所有的军委委员悉数参与。

    李思华仔细地听着国防部长秦季威的汇报:全军扩编到500万人,其中陆军210万人,包括38个集团军,25个合成旅,若干其它特殊部队;海军80万人,海军陆战队30万人;空军70万人;特种部队30万人;战略支持部队等(导弹核生化以及军事院校等都在内)80万人。

    实际上,在六五计划期间,海军已经提前大规模扩军,因为到了大发展的阶段,现在只不过是统筹全局,将新的“盘子”全部定下来。

    扩军的理由是充分的,海军本来就需要大扩张,舰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海岸和内海防卫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新时空单单是海岸线的长度,就超过了7万公里以上,而内海的面积近乎千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海上领土,自然需要大量的海军。原来是因为海军的能力太弱,但现在解决了问题,自然要将之扩编到适当的程度。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开启了不断的世界革命,例如在非洲,驻军肯定是必要的,未来中国派出驻外军事基地的军队规模,可能不断扩大,所以陆军和特种部队,包括海军陆战队的需求,也在扩大。

    第三个原因,则是苏联的军队规模,开始了不断膨胀,CFIA预计苏军的规模,至少会扩大到450万人以上,中苏虽然近年关系不错,但不可不预防,因此空军和陆军的需求,与原来也是不一样的。何况苏联在中苏边境,现在也不止原来的40多万兵力了,驻军现在已经超过了65万人。

    除了解放军,国卫部队也扩编了,现在的规模达到了400万人,尤其是边防国卫,现在有差不多200万人,超过500个边防旅。在这样的规模下,才保证了国家边防无死角,每一条边境线,都实现了严密的监控和守卫。

    能够承受这样的军力,当然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是今非昔比。刚刚结束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在西元1970年,GDP超过了4.95万亿人民币,相比1965年增加了约65%,折合美元达到1.98万亿,是美国1970年GDP总量(9552亿美元)的2.07倍,初步达到了李思华设定的“以美国GDP的2倍作为战略逆转点”的要求。 这个数据,也大约是苏联1970年GDP的3倍还多(CFIA经济部对苏联当年GDP的估算,大约接近美国的70%),开始对苏联形成了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了。

    汇报完成后,李思华没有对总的兵力编制提出异议,但她要求调整了军队的驻地计划,本来在天南省和柔佛半岛南部,陆军驻军各有一个集团军,但现在她要求各增加一个,而且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等其它部队,也相应增加,这使得在这个中国最南部的地域,不算海军和空军,驻军总数都超过了30万人!

    李主席是想干什么?军委委员们一下子精神都抖擞了,李思华却是笑而不言,说先执行,没到时候,不该打听的,不要瞎打听。

    这下子军委委员们心里更是痒痒的了,李主席心里,肯定在酝酿着一盘大棋!不知道到时候,自己有没有领兵的机会呢?有人的心思,已经开始琢磨起美梦了。

    机灵点的,已经在猜目标是不是爪哇了,可是李主席一直说那里是中国的“人力垃圾桶”呀,难道不想再要这个垃圾桶了?想了半天,大家伙还是不得要领。

    李思华心想,计划的一切,都还是未雨绸缪,条件是否能够完全具备,我自己都还不知道呢,当然不能说。

    她内心的主意是:今年(1971年)是她退休的年龄(65周岁)了,将如同主席的先例,接替主席的中顾委主任的职位,而辞去总书记、国家主席和军委主席这三大正式职务,随后,她会把精力用在早已准备的几个计划上。

    尼克松推动的伊拉克撤军,却到了关键的时刻。

    就在去年年末,在前期与大量重要人物反复沟通后,他认为时机开始成熟,从而公开发表了总统讲话,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从伊拉克撤军,他表示美国国家战略,应以国内为重心,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创伤,为了削减财政赤字和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需要增加国内事务的资金投入,因此到了体面地结束伊拉克战争的时候了。

    尼克松表示,美国没有兴趣打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伊拉克“政府”必须“自立”,独立开展“反恐战争”。讲话的重点主要是三个:一是此举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即美国只有结束伊拉克战争,才能更好地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竞争。长期深陷战争泥潭,是美国沉重的战略负担,不符合国家利益;二是“结束状态”,即维持和确保伊拉克政权的合法性和生存能力,不过这就是遮羞布了,谁都知道一旦美国撤军,所谓的伊拉克政府根本不可能依靠自身而生存;三是“结束时间”,尼克松希望制定一个,在一年内完成撤军的时间表,即美军必须在1971年内完成撤军。

    一时激起千层浪,撤军计划引起了美国舆论的热议,民间几乎是一面倒的支持,少数的“美国右派”,他们的声音完全被淹没在支持撤军的舆论中。但军方的意见就更为分歧,尤其是当初支持出兵伊拉克的美国将军们,例如前任参联会主席泰勒等人,同意撤军就意味着他们当初的决策是错误的,要对此担当“历史责任”,在美军的历史上,必然成为负面人物,“一生清誉”,化为乌有,当然他们不愿意撤军。而有些美军将领,虽然没有这样的历史责任,但他们认为撤军就是美军的大失败,是向中国和苏联承认了美军的弱势,这不利于未来的美国霸权。

    撤军对美国霸权不利,这是每个美国上层人物都知道的,但现在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不撤军的话,对美国的长期霸权利益更不利。当美国真正的主人,即那些大财阀们逐步统一了意见后,美军将领们的主张,自然就根本不值一提了,他们再多的“孤愤”和“忧国忧民”,也难以改变美国的政策趋势。

    西元1971年4月,美军宣布从伊拉克撤军,4月开始,预计到年底结束,全部撤出。最初他们还想与游击队谈判,结果发现他娘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对面就没有一个完全做主的群体,谈判的主都找不到,这样的话,他们也没办法为伊拉克伪政府找个出路,只能让他们自己去博弈了。

    中苏两国,以及伊拉克的复兴党等政治势力,根据根形式的变化,在伊朗进行了激烈的政治博弈,在战后的分红中,谁都想要最大的一块肉嘛。吵了半个多月,最后定下来的方案,还是算战绩,谁的贡献大,谁就分红多。

    因此,中国支持的复兴党,还是拿到了最大的一块,第一届政府,他们虽然要与苏联支持的伊拉克GC党组成联合政府,但拿到了70%的职位。除了这两个党外,其余政治势力也得到了补偿,未来的“伊拉克石油国家基金”得到的石油收入,这些势力也可以得到现金分红,当然,首先是对烈士家属进行补偿。

    政体上,复兴党并不是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政党,只是挂着社会主义名头的资本主义政党,中国也不在乎这个,就像伊朗一样,这样宗教情绪强烈的国家,很难稳定地实现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所以未来伊拉克的每届政府,还是由选举产生。第一届联合政府之后,复兴党和GC党,就成为了彼此竞争的政治对手。

    “大盘”确定下来了,但伊拉克前线的激战,并没有因为美国宣布撤军而降低烈度,包括美军自己因为恼怒,还加强了对游击队的打击。所以这一段时间的厮杀,是极为惨烈的。一直到7月之后,战火才逐渐削减下来。

    一些激进的游击队领导人,在幕后的肮脏政治中,成为了牺牲品,他们对于“圣战”过于虔诚和激烈的态度,开始被政党的主流们,视为战后的隐患,一些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大名鼎鼎的萨达姆,也牺牲在了前线,他是被一颗狙击子弹干掉的。是美军干的?还是复兴党的“自己人”?甚至是中国或者苏联干的?没有人知道。

    美军于1971年10月,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部撤军,就在美军撤出巴格达机场的当天,数十支游击队就进入了巴格达,以及巴格达机场的附近,他们没有再攻击最后防卫机场,保障最后撤退的美军,而是静观美军最后的狼狈,尤其是那些伊拉克的“叛徒”,哭喊着想爬上美国的军机,却最后被扔下来甚至当场击毙,很多记者也赶到了现场,拍下这最后的一幕。其中的几张照片,成为了全世界媒体的封面照片,全球震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美军撤离的时候,以“民族民主党”为首的伪政权就已经崩溃了,比较有“本事”的高官们,都随着美军撤退逃到美国去了,所谓的“政府军”根本没有抵抗,而是直接交枪,被游击队遣散了。

    到11月中,新的伊拉克联合政府终于宣告成立,由于政治力量的撕扯,在国号上只能是“伊拉克共和国”,没有任何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明确性。现在全球有一种惯例,比较模仿美国体制的,一般叫“民主共和国”;比较符合苏联的体制的,一般叫“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模仿中国体制的,则叫“人民共和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明明是资本主义体制,但也叫做社会主义国家,名字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各自解释就行了。

    伊拉克的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而中东的格局,也开始改变。美国的撤军,并不止于伊拉克,否则60多万大军,之前在伊拉克的还不到30万,在沙特等海湾七国的,高达30多万,如果只是撤军伊拉克,根本省不下多少钱嘛,美国大兵驻扎沙特这样的国家,费用可是极其高昂的。

    因此最终,美军在海湾国家的驻军,减少了50多万,到1971年底,已经减少到不到10万兵力的规模。在全球其它国家的眼里,大中东地区,俨然形成了中苏以两伊为基地,而美国以海湾七国为基地的对峙局面,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控制权,也因此一分为二。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储量,伊拉克至少有157亿吨,伊朗更多,至少有181亿吨,加上苏联和中国自身,都各自有起码100亿吨以上的原油,确实是把全球石油的控制权,一分为二了。

    这种变化的深远影响,刚刚开始发酵,全世界的人们,此时对此的认知,都是不足的,唯一清楚的两个人,大概就是李思华和赵云腾了,甚至赵云腾,都不算是真的十分清楚。

    全世界的舆论,对于美国撤军都是欢迎的,尤其是欧共体国家,除了英国和挪威,他们都要依赖进口的石油,而伊拉克战争结束,是不是油价就可以降了?看起来是,市场上的油价,大跌了20%左右,从稳定的超过6美元/桶的高位,一开始就下跌到了4.9美元/桶,而且跌势似乎没有尽头。全球的石油生产国,开始感到了战争结束的负面效果,这让他们很不爽。

    李思华开始“下棋”,一些其它的变化,开始在全球出现。

    美国五角大楼,参联会总部,新任参联会主席托马斯.穆勒海军上将,正在阅读和研究最新的中国和苏联的军事活动情报。

    穆勒对着一份关于中国的情报,皱起了眉头,他打开地图,对照着地址,陷入了沉思。

    情报是关于南海黄岩岛的,中国从1951年起,就开始对这个岛屿进行大规模的填海,美国和菲律宾曾经多次抗议,但中国置之不理,而最近的5年明显加快了速度,到1971年中,经过差不多20年的漫长时间,看起来中国已经完成了全部建筑,近期有一个战斗机航空师和至少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入驻了,而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雷达阵地等防御措施,更是提前完成了部署,现在这里,已经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海岛基地了。

    作为海军上将,穆勒对于海洋的变化当然是最敏感的,中国黄岩岛基地的规模,让他非常震惊。

    黄岩岛这个岛礁,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周边长约55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包括澙湖),现在被中国人修成了啥样呢?

    陆地面积几乎高达35平方公里!对比一下,美国在印度洋最重要的海军基地即迪戈加西亚基地,岛屿面积才27平方公里,现在黄岩岛居然有35平方公里,穆勒怎么可能不震惊,这足以支持中国将之发展成为一个类似的大型海军基地!

    新黄岩岛,大的面积是一个“T”字型,多数陆地即军事基地,在这一横一竖之间,横竖都有大型跑道,不要说战斗机了,战略轰炸机也可以自由起降。

    通过中间的一竖,中国人把原来的澙湖分成了东西两个湖,军用的主要是西湖,由于中国人在建筑时候,从澙湖中抽沙作为陆地的填充材料,实际上就是一边造陆,一边挖深池,所以西湖和东湖,现在的水深估计都能达到25米,足以停泊一切的舰船。

    现在的东湖,中国人说是作为未来渔民船舶的生态使用,其实还不是海军备用,没到时间而已。T字型右边的半横,据说作为旅游、渔民生活设施,恐怕是各种电子情报机构的驻地吧?

    新黄岩岛,对美军在菲律宾的存在,威胁太大了,它离菲律宾海岸仅130公里,而离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也仅有约200公里。战机一起飞,就到了菲律宾,而美军在菲律宾的所有军事活动,恐怕电子信号,都会被中国监听,这对美军在菲律宾的23个军事基地,尤其是最重要的两个基地,即苏比克和克拉克军事基地,都是重要的威胁。

    穆勒又观察了一下情报显示的中国其它南海岛屿基地,现在在南海的北面,是西沙永兴岛+七连屿的15平方公里“三沙基地”,还有中沙的“比微暗沙基地”,这个礁盘足有40平方公里,是中沙群岛面积最大的暗沙,目前仍在施工中,建成区已经有七公里。

    南海的南面,是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这三岛的军事基地和机场,其中美济岛6平方公里,渚碧岛4.3平方公里,永暑岛2.8平方公里。

    在东部凸出海域,自然就是最重要的黄岩岛。中国通过北、南、东三个方面的7个基地,已经将其声称的350万平方公里南海海域,几乎变成了他们的内海,而且对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形成了强大的进攻压力,这7个岛的军事基地,就是针对菲律宾的7个海上前线基地。这就是中国的7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已经基本无法战胜的对手了——以7岛上可以部署的空军实力来看,当然每一个岛的可能部署规模,都可以轻松超过美军一艘航母可以携带的舰载机总数。

    情况很清楚,即使不考虑中国的海军,这7岛,至少就需要美军超过7艘以上的航母舰队来对付,这是美海军的一半海军了,而且中国的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又不是死人,恐怕美军将全部的14艘航母,全部开到南海来,也未必能战胜中国的这一个组合。

    穆勒长叹了一声,中国人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通过“填海造陆”这种看似高成本而愚笨的方法,彻底地改变了南海的态势。难怪他们的航母,根本不用大规模地部署在南海——中国到1971年具备的7艘航母中,除了一艘还未服役的,有2艘部署在东海,3艘部署在印度洋方向,而仅有1艘航母,以琼南为基地,算是部署在南海。

    看着中国的海岸线,穆勒有种无力感,除了以核潜艇冒险秘密潜入,美国海军的舰艇,很难突入中国海岸的近海了,中国这种“以陆制海”的陆权战略,与美军的海权战略,简直是天生的死对头。

    穆勒现在有着清晰的预感——美国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军霸权,很快就会遭到中国人的挑战了。美国海军能做什么呢?伊拉克战争灰头土脸地结束了,美国的军费正在急剧地收缩,总统表明,他需要改善美国的财政状况,尤其是国债过去几年暴增的状况,以及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对于海军的支持也是有限的。

    看着地图,穆勒的眼光中,有着深深的忧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