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第一击之收割两千亿美元
西元1971年5月,李思华宣布正式退休,此后除了担任中顾委主任外,将不再担任任何正式职位,李洛接任,成为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
消息迅速传遍世界,由于有主席的先例,这一次人们不是那么的吃惊。但包括西方媒体都感慨:中国正在坚决地将其领导制度体系化、规范化,从主席到李思华,都坚定地遵守了他们自己制定的任期规则。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而李思华长期酝酿的一个大计划,时机也变得成熟。腾出了精力的李思华,开始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这个大计划。
西元1971年11月的一天。
阿瑟.伯恩斯叼着他著名的大烟斗,一头中分的白发和厚眼镜,看上去有点神秘莫测,这位尼克松时代美联储的掌门人,此时的神情实际上是呆滞的。
过了一会,他又拿起桌上的报表和那份中国央行的通知函看了一下,把烟斗搁下,在大班椅上仰面一躺,寻思起来。
伯恩斯算得上此时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不过在原时空,他的两个弟子比他更有名,一个是货币学派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学界的风云人物,他的理论决定了未来美国货币不断放水的历史;而另一个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此人从1987年到2006年担任了约19年的美联储主席,被称为美国的“经济沙皇”和“美元总统”。
伯恩斯最近很头疼,因为美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不妙,“工资-物价”的通货膨胀螺旋,似乎已经出现。
美国从1950到1967年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只有2%略出头,这也是美元稳定的大背景,否则储备黄金早就不够覆盖所有美元的兑换了,其它国家哪里还会相信美元与黄金之间的35:1兑换率呢?
可问题是,经济稳定增长的美好时代结束了,1968年通膨率达到5.2%,随后在1969年达到了6.4%。而到1970年年底,《时代周刊》发行的一期封面大概是最好的说明,封面是大量的美元账单,在乔治·华盛顿(1美元图案中间是华盛顿头像)的脸颊上,印有一滴流下的眼泪,上面用红字潦草地写着:“价值69美分。”
通货膨胀变得如此剧烈,企业和消费者们都开始接受物价上涨的新现状。于是在1970年签订的一项协议中,卡车驾驶员的年均工资增长了15%,火车工人的工资增长了13.5%,而建筑工人的工资平均增长了17.5%。看起来加薪很美好吗?高工资的结果是高价格,这依次提高了面包、牛奶以及其他物品的价格——大幅上涨的工资,不一定追得上大幅上涨的物价。
这显然是恶性的循环,物价上涨,逼迫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了,又带动物价进一步的上涨。如此恶性循环,似乎已经停不下来,1971年肯定好不到哪去。
但伯恩斯最担心的并不是通膨,作为一个完整经历过大萧条痛苦的人,他对大萧条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避免大规模失业,才是真正的经济目标,而避免灾难性的转变,则是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
如果要克服通膨,就需要加息,但一旦加息,经济就可能收缩,收缩的结果就是失业增加,如果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那么加息导致流动性减少,或许就是大萧条的重演。
所以在他主导下的美联储,忍受着通货膨胀,维持着低利率,实际上因为担心流动性的缘故,还提高了货币供给量,这导致了通膨居高不下。
但是货币供给量的不断增加,伴随着剧烈的通货膨胀,导致了一个致命的效果——美元贬值,难以维持原来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汇率,黄金并没有贬值,反而随着中国不断换购非洲和苏联黄金,实质上也在上涨。
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在飞速地减少。虽然除了各国汇兑以外,禁止用美元换购黄金,但这是饮鸩止渴,因为让各国都对美元币值的稳定性更加怀疑。
今年(1971)的一月,西方“十国集团”达成《史密森协议》,美国迫于形势,将美元正式贬值7.89%,即将黄金官价,由原来的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了每盎司38美元,而且开始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
但现在看来,这个政策,根本挡不住美元的贬值,除非美元供给,由膨胀转为收缩,可那样,就是经济危机的开始了,估计总统尼克松,死都会坚决反对的,这样干,他可能别想连任了,一个触发了大萧条重来的总统,还想干得下去?
本来还能拖一段时间,但现在恐怕不行了,该死的中国佬,这是往美元的头上,直接开了一枪呀。
伯恩斯所指的,正是他刚刚看到的中国央行的通知函,那份函件的主要内容是:由于美元开始处于高度不确定性并走向贬值,对中美之间的正常贸易,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不少中国商家由于美元的实质贬值,而有重大损失——他们是按原来的美元价值给出价格的。因此央行决定,从1972年1月1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调整到最新的1人民币换2美元,而且未来还要根据美元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调整。中国央行督促美联储稳定美元币值。
伯恩斯知道,虽然中美两国在政治上很敌对,可是中国还是成为了美国除了加拿大以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因为中国出产的产品太丰富了,尤其是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他们对于美元币值的不稳定,已经不满很久了,而作为一个GC国家,他们可以控制住人民币的币值。
这份通知函,实际上就是说,中国人认为现在美元的价值,用人民币来衡量,就只值1:2了,所有的贸易结算,只能按这个新价格,否则中国宁可不做生意,美国人爱到哪里去买,就自己去买吧。
这他娘的,不是在美国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吗?美国不答应,缺了中国的产品,估计通膨会立刻飙到天上去;美国答应了,人民币涨价了,物价还会大涨,对通膨之火,同样是加了一箱油。
伯恩斯刚刚看到这份通知函的时候,是勃然大怒,美国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威胁?但很快他冷静下来,中国可不是美国的附庸或盟国,两国贸易,不过是敌手之间,在冷战环境下的互相利用而已,想让中国人为美国牺牲,那是扯淡,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中国人提高人民币的汇率,也是早晚的事情,现在发生了,很正常,他们不可能愿意吃亏。
反向来想,中国人给出的新汇率,似乎很合理呀,这显然是综合了美国这几年包括今年通膨率的计算结果。黄金美元1:35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1:2.5,现在要执行1:2,意味着从那个时候算起,美元对人民币贬值20%。
美元第一次贬值是7.89%,那么美元名义上再贬值11%左右,也就达到了中国人所说的20%贬值,但这样也不能最后解决问题,要解决,必须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反正也维持不下去了,必须让美元在新水平上稳定下来,或许“浮动汇率”是个好主意,痛就痛一次,反复割肉,损失更大,经济更痛苦。
伯恩斯下了决心,先与美联储幕后的老板们协商,然后向总统尼克松摊牌,美国没有其它路可走了。
几天后,伯恩斯通知秘书,让她联系总统尼克松,他需要与总统深度沟通。
听完伯恩斯的分析和建议,尼克松的心里,苦涩得想哭出来,太尼玛的憋屈了,又是这样极端重要,但大伤人品的烂事!
他打发走了伯恩斯,说自己还要想想,会通知他自己最后的意见。
实际上,他知道伯恩斯并不需要他尼克松的同意,美联储有这样的独立裁决权,他能来和自己谈“建议”,意味着他的方案,已经通过了美联储背后的那些财阀的同意,自己反对也没辙,而且听下来,他自己也感到别无他法,美国只能这样做了。
他只是感到很惆怅,二战结束的时候,候美国多么强大啊,先辈们花了无数心血,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的绝对强势,但这种强势是在美元可以与黄金直接以35美元:1盎司进行兑换的基础上达成的。那个时代,美国控制了全球黄金的75%,确实可以做到。
但现在这样的基础条件完全不具备了,按照伯恩斯的估计,如果放任外国兑换美国的黄金储备,那么美国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耗尽黄金,到时候还是不得不与黄金脱钩。中国人就在疯狂地收购黄金,他们现在觉得美元一点都不保险了,手里收入了美元,恨不得当天就花掉,买不到黄金就套购别的资源。而且不止于中国,现在美国的盟国,例如法国也是这样,他们催促着美国把属于法国的黄金,送回法国。
但是难道要在自己的任期内,让美元失去霸权地位吗?美元如果失去了霸权,那么美国就变成了普通的强国,或许未来连军事上的霸权也不存在。不能从外国金融吸血,拿什么长期维持一只强大无比的美军呢?
尼克松很清楚,为什么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只能放马南山?将军队裁减到一个小国规模的地步?因为一战没有能够帮助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更不要提美元霸权了,所以美军花的每一分军费,都需要美国人,实际上是美国的资本家,自己掏出来,这谁愿意呢?
直到二战美国取得了霸权,才通过美元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各国都必须使用美元,相当于缴纳美元的印钞税,而美国通过印刷美元,就可以套购各国的资源,这样的所得,足以养得起强大的美军。反过来,强大的美军,又为美元保驾护航,让全球大多数的国家,认可了美元,是最安全的货币,愿意使用美元。美军和美元,是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密不可分。
而现在,这样的完美体系,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不锚定黄金,美元就只不过是草纸,和其它的货币一样,哪里还有特权,可以收取印钞税呢?使用的范围,也必然大大缩小。
尼克松苦苦思索着,伯恩斯的建议,还有一条是很关键的,美元如果变成了浮动汇率的信用货币,也未必不能保持货币霸权,但必须要找到黄金之外的可靠的锚定物。
或许,石油可以作为新的锚定物?这是全球最重要最珍贵的能源,是第一位的工业原料。但美国对石油的霸权是不完整的,中国和苏联控制了世界石油的很大一部分,他们所占的份额,就算没有50%,大约40%还是很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尼克松叹了一口气,美军真是操蛋,拿不下伊拉克,其实大大动摇了美元使用石油作为美元锚定物的有效性,但这已经无可挽回。
想来想去,石油还是最具有可行性的,虽然美国的石油霸权不完整,但至少比其它的东西靠谱多了,至少美国控制的石油,能够让欧洲和其它盟国,包括南美这些地区,仍然将美元,作为他们的主要储备货币。
两天后,尼克松再次会见伯恩斯,两人商定了主要的框架。
新时空西元1971年12月,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将美元贬值10%,此后采取浮动汇率。西方布雷顿森林金融体系解体,全球金融进入了大动荡期。
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2年的岁月里,中国海外的各大机构,地下隐秘力量,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哪里搞得到黄金,就必须去搞到,根本无需在乎成本。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负责“全球资源供应体系”的中国银行海外部总经理唐联升等人,都为此操碎了心,他们虽然并不能看透全球金融的迷雾,但他们知道,领袖肯定不会无端地下达这样的命令。
一直到1973年底,负责执行的各路高层,根据执行的结果,才拼凑出了李思华推动的金融计划全貌:
第一步是搜集黄金,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在美的各个财团,都抽调了资金,而国内也拿出了大部分的外汇储备,在全球各处购买黄金,为了获得黄金,价格普遍超过了35美元,例如在苏联,前后购买了3亿盎司的黄金,平均价格大约在45美元/盎司,采用的模式就是:我要黄金,标准价35美元不卖,那40美元卖不卖?还不卖,45美元卖不卖?再不卖就滚吧。
用这样的方式,通过上万的马甲公司,几乎将这两年全球各地愿意出手的黄金,都买到了手,不仅有苏联的黄金储备,甚至还有西方政府的黄金,其它非洲的黄金就更不要说了。而中国在全球各地秘密控制的金矿,也加足了马力开采——虽然黄金不急于出手,但资源税交得少嘛。全球其它的金矿,都迎来了愿意以40美元/盎司价格、甚至更高的价格,收购黄金的大买主,重要的黄金产地,例如南非、其它几个非洲国家、南美、澳洲,新生产和以前积蓄的黄金,都被一扫而空。
用这样的资本横扫,中国的各大机构,迅速累积了大量的黄金,在十国协议将黄金价格提升到38美元/盎司后,李思华还让他们在50美元/盎司这样的“高价”,继续收购,直到尼克松宣布黄金与美元脱钩,那个时候,市面上的黄金价格,已经飞起来了。
在纸黄金市场开始活跃后,中国机构们再用雄厚的资本下场,推动黄金的价格上涨。
为期2年多的黄金收购和纸黄金炒作,使得新增储量相当于10亿盎司(3万多吨,物质黄金高达8亿盎司以上),相当于全球10年左右的开采总量,是全球已开采黄金总量的至少1/10!
新时空到了1972年底,黄金单价暴涨5倍,突破了200美元/盎司,这10亿盎司的黄金,价值高达2000亿美元!而且因为美欧步入了十多年的大滞涨经济危机,年复一年的通膨,还会不断推升这笔黄金的价值。
第二步是做空美国和欧洲股市,以美国为主。在美国的先锋、黑石等财团,在1968年的10月左右入市,开始滚动操作大量空单,一直做空到1970年的3月左右,在美国决心伊拉克撤军前,才结束了做空,逐步撤出市场,这一波美国股市下跌约40%,欧洲也纷纷下跌了20%30%。总部动用百亿美元的各集团,获利超过了180亿美元,这还是因为欧美股市加在一起,来做多的对手盘,都还不算太够的缘故。
然后用280亿美元转手做多,这个阶段正好美联储将利息率从9.5%下降到3.5%左右,刺激了股市大涨,用低杠杆做多,在1971年67月左右全部撤出,再次获利翻番,100亿美元的本金,变成了570多亿美元!盈利是470多亿美元!
尤其是美国股市,可被他们联合华尔街其它财团搞残了,当时的美国股市,市值大约在8千亿美元左右,被他们这一波操作,自己赚了470多亿美元,而狼狈为奸的其它财团赚得更多,各种小私募、二线财团、普通股民,即使不计算欧洲被收割的部分,在美国内部至少被收割了1300亿美元。
第三步是左手换右手,在美国股市获得的470多亿美元收益,正好填满了收购10亿盎司黄金的成本——大约在470亿美元左右,居然还剩余了几亿美元。
所以最后的结果相当于,中国根本没消耗一分钱的本钱,白赚了10亿盎司的黄金,价值超过2000亿美元!哪里是空手套白狼?这是空手套金山!
等到1973年全部操作完毕,看到了最终匪夷所思成果的操作高层们,每个人都想给领袖跪了,尼玛!这还是人吗?欧美那些著名的投资大师什么的,跟领袖一比,给她提鞋都不配!要是他们知道原时空,周星星著名的那个梗:“我对你的景仰,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肯定都会对总书记这样表示敬仰,这要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比如唐联升,他就在想,国内有人还对非洲革命需要的投资,说三道四、唧唧歪歪,殊不知领袖一出手,两个非洲革命需要的投资,都赚了回来。
2000亿美元,可真的不是小收获,如果用操作时间的中段、即1970年来衡量的话,相当于4500亿人民币左右,而当年的中国GDP,大约在4.95万亿美元,这笔收益,相当于当年全中国11亿多人创造GDP的4%!领袖领导的这次炒作,单从财务而言,可以认为让中国多增长了半年!
唐联升感慨地认为,中国推广世界革命需要的投资,领袖这一把梭哈,大约都赚回来了,用神话都不足以形容最后的成果。
当然,如果李思华知道他们的敬仰,可不会觉得自己是什么真正的金融高高手,她只是“时空大盗”而已。
但客观地说,这一波操作,比起她年轻时在美国的操作难多了,主要是时间都对不上了,她只能根据类似历史事件的发展来判断,所以做空做多的杠杆率,都放得很低,而初始启动资金就动用了100亿美元,也是很大的数字。
更本质的是,这样的成果,需要有中国这样的大国的资源、人力和组织,靠单个人或什么金融团队,都是干不成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
金融战线,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然而,这只是李思华准备的第一击而已。在金融操作的同时,其它的几个方向也开始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