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核裁军与思华牌天外飞石
西元1976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李思华也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在会上,总书记李洛做了关于《中美苏第一阶段限制进攻型核武器条约》的专题报告。
这一场关于核武器的谈判,从1965年就开始,整整谈判了超过十年,终于达成了三方妥协,现在要签约了。
按照三方协议,中美拥有的核弹头不得超过7000个,苏联不得超过8000个,各国陆空洲际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战略导弹核潜艇限制在60艘之内,潜射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中程核导弹限制在1000枚之内。另外,规定退役的核弹头,各国储备的数量,不得超过8000个。实际上,就是把三国每一国的核弹头总量,控制在了1.5万个(苏联1.6万个)。
只有李思华知道,这个结果相对于原时空,其实核武器削减的幅度并没有那么大,至少总的核弹头在原时空规定是美苏各6000个,现在则多了一两千个。新时空谈判的结果,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李洛自己的评价是,美苏两国中,美国已经对继续扩充核武器感到累了,而苏联则是惯性,已经建构了那么大的核武器生产能力,一大堆人靠着生产核武器吃饭,所以停不下来,需要苏联高层下大决心,拆散一部分的核生产体系。苏联高层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核武器早就足够了,但却没有决心去停下来。
所以最后达成协议的过程,是古怪而有点搞笑的。
美国人是巴不得赶紧签署这个协议,他们现在的经济一团糟,但苏联不停下来,他们也不敢停下来,其实他们现在的2万多枚,已经过多了,保持1.5万个核弹头,还可以以新替旧,用大威力的新弹头,替代旧式的,有什么不够的?即使苏联与中国合击美国,这个数量的核弹头,足够美国把中苏加在一起,都干下地狱去。而现在估计美国搞到了2.2万个,说到底,还是一种心理恐惧之下,病态的心理。
至于苏联,本来在这个问题上是动摇的,勃涅日涅夫本来就不是一个坚定的人,新时空苏联在核武器的质量上,比不得中国和美国,而且由于历史原因,那种“俄罗斯被迫害狂想症”是比较重的,都已经要突破4万个核弹头了,还觉得不安全,这病态的程度,又要远远超过美国。
中国是积极推动“核裁军”的,知道历史的李思华认为,过多的核弹头储备,纯属浪费,大家都耗费巨额资本,其实谁也压不过谁。
但是在谈判中发现,根本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核裁军,比较现实的,是实现不再继续扩张数量。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不安全感太强了,现在中国超越他们的趋势太明显,他们对此就更加坚持,他们要考虑未来以核威慑,对抗中国可能在常规军力上的超越。
1.5万颗这个数量,是三国的科学家共同交流,反复测算得到的一个“冗余”数字,1.5万颗氢弹为主的核武器,虽然可能不足以毁灭地球,但毁灭敌手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则至少是双倍的冗余了,就算苏联核武器的质量略差,也根本不影响结果,多给苏联1000个的空间,也不过是心理安慰。这个结论,最终三国的军方,都是绝对认可的,数字也因此确定了下来。
美国愿意销毁多余的7千颗核弹头,但苏联要销毁2.3万颗以上,这当然不舍得,中国此时大约有1.8万颗核弹头,只要销毁3千颗就行,这让苏联自然最不爽。
所以中国军方和政治局高层,往苏联跑了不下20次,协商核裁军,最终总书记李洛,在今年1月份亲自访苏,终于与勃涅日涅夫谈妥,让苏联同意签约并遵守了。
李洛为此向苏联的承诺包括两方面:
一、苏联核弹头的战斗部、动力装置和导航部分,按照条约是需要全部拆分出来,在中美监督下彻底销毁的。但是装有铀元素的弹头部分,要经过处理,一般是用铀238去混合铀235,使其变成低浓度铀,可以应用在核潜艇、核动力航母或者核电站的反应堆上,由于苏联不缺铀,中国承诺全部收购,用于中国已经发展到超过50座的核电站,这部分铀的去向,苏联可以监督。其实苏联也无所谓一定要监督,新时空中国也不缺铀,不要说本土有着诸多大铀矿,非洲的铀也非常多。
说是收购,其实是提供中国的产品,包括最新的个人计算机等全球最“时尚”的ICT产品,心照不宣地让苏联干部们,又多了新的奢侈品玩具。
二、苏联预计要在核工业系统,裁员20万人左右(其实有所夸大)。李洛建议,至少5万人可以提前退休嘛,其余15万人,苏联核工业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嘛,干脆转业。
中国建议设立一个苏联的“电子信息总公司”,吸纳这部分高素质人员。一方面,他们可以垄断中国ICT消费电子产品,在苏联的销售权;另一方面,中国承诺帮助苏联在这个公司名下,发展计算机工业,向苏联提供生产线,以及一些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技术,使得苏联可以自行生产个人电脑,以及一些其它ICT产品。
当然,开始的时候,一些电子元器件,还是要从中国进口的,毕竟苏联的底子太差,例如芯片CPU等,更是差得远了,苏联可以逐步进口替代,只要自身国产的品质开始达标,慢慢替换从中国进口的零件就是了。
真正打动苏联政治局的,还是这一条,中国的个人电脑和ICT产品,已经是全球驰名了,美国都远不及。苏联当然也做过研究,但是科技上落后太多,要靠苏联自己的努力,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李洛还在苏联访问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在苏联高层传开了,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这显然是一块新的利益大饼呀。原来最反对核裁军的国防工业部以及核工业部,态度一下子就和缓了,而苏联电子工业部,急吼吼地跳出来,要求这个新的央企,应该属于电子工业部主管!高层内部,很快卷入了利益争夺的分饼大战之中!这些利益关联的部门,反过来开始推动苏联中央的决策。
在这样的氛围下,勃涅日涅夫和苏共政治局,最终同意签约,就一点都不意外了,实际上,苏联需要重新安排的核武器生产和维护人员,确实只有15万左右。但最终从CFIA反馈回来的结果,也让李洛他们目瞪口呆!
这15万人中,大约只有2万人,得以进入这个新的“电子信息总公司”,因为这2万人多数都能找到关系,算是有背景的。新企业的职位,几乎都被苏联高层的一些利益集团瓜分了,大量的高官子弟,迅速占据了这个公司的主要管理职位。而被淘汰的13万人,苏G另外把他们安排去了一些其它的国企,当然不会是什么太好的工作了。
影响所及,甚至苏联电子工业部的老大,也换了人,原来这个部委在高层中的地位,不算重要,苏联之前除了军用电子,民用产品方面是非常可怜的,但现在这个位置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原来的老大自然就坐不稳了,比他后台强得多的高官有的是。
而新公司的总经理,更是丘尔巴诺夫,是勃涅日涅夫的女婿!在苏联一向以贪腐著称!甚至被称为苏联第一大贪官!
随着李洛的叙述,政治局常委们都是目瞪口呆,苏联的腐败,完全已经已到了一点都没有掩饰的地步,赫鲁晓夫时代不是还好吗?区区十来年,苏联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
李洛感叹:“这就是失去了信仰、缺乏了约束的结果。苏联已经不是过去的苏联了,现在的苏联高层,恐怕未必比得上沙俄的末代政府。”
大家伙都有点唏嘘,那个列宁和斯大林缔造的伟大苏联,看起来情况不妙了,表面的强大有什么用?一旦缺乏了一个坚强的、有信仰的、有操守的领导核心,在一帮败家子的领导下,衰败也会是很快的。
李思华笑了笑,她当然一点都不意外,甚至在抛出这个饵前,她就有所预判了。换了是斯大林,她才不会考虑向苏联转移计算机生产线和相关一些科技呢,现在换了腐败期的勃涅日涅夫政府,他们能把计算机工业搞明白才怪呢,这可不是普通的军事工业,计算机最大的特点,不就是摩尔定律吗?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产业,苏联现在那种僵化的体制下,根本不要想会发展起来。
最早她与李洛商量的时候,对于这项转移,两人就考虑得很清楚。当时李洛是有顾虑的,这可是中国最有优势的科技产业,向苏联转移,肯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电子科技水平,会不会最后反而伤了自己的手?
李思华当时,平静地告诉他,一个中国科学家们最近总结出来的规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即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元人民币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就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然后她反问李洛,根据李洛对苏联的了解,苏联的体制,能跟得上这样的科技发展速度吗?李洛一下子恍然大悟。
李思华的计划,实际上就是以此让苏联乃至东欧,实质上成为中国ICT产品的一个大市场。转移苏联计算机科技和工厂,其实不过是让苏联建设起使用中国元器件和软件的组装厂而已。
苏联的科学家,当然会研究中国的相关计算机科技,也会取得一定进展,但他们的速度,肯定赶不上中国电脑产业的科技进展速度,他们实验室的成果,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的。于是,苏联电脑需要的元器件和软件,就必须一直从中国进口,而且形成“路径依赖”,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苏东会有自己的品牌,也有工厂,但最核心的科技和零部件,却都是中国的,真正掌控这个产业的,还是中国。
中国只赚取合理的利润,那些苏联利益集团,自身肯定会高价销售获利,这又形成了一条利益链,让他们保护对中国的进口不动摇。越到后面,这条利益链越巩固。
苏联人口已经超过2.6亿人,加上东欧的人口,接近4亿。而且苏联现在正处于经济状况最好的高峰阶段——消费力很强。李思华估计15%的家庭是有个人电脑或其它ICT产品潜在消费力的,那就是六千万人,大约1500万个家庭。
若是只看规模,这个市场似乎也就一般,可是对比一下美国,人口规模2.3亿人不到,经济危机后也就最多50%左右的人口有消费力,那就是1.15亿人,也不过是苏东市场的2倍而已。所以拿下苏东市场,在最近的十年左右,就是拿下了半个美国市场的体量,还想要怎样?
而且好处哪里单单是这一点?有了这个电子信息总公司,实际上就是与苏联最有势力的一帮人,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苏联又不是没有好东西,除了油气,其它的各种珍稀金属矿产、木材、黄金,以及一些特定的基础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他们拿得出手足够交换的东西,中国又不是要赚他们的美元。
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资源交换,那就是中国的良好市场,单单日用品的贸易是低端的,现在这就是一个将中苏贸易推向高端的契机。
果然,在讨论了核裁军之后,有委员就问起了计算机工厂和科技输出苏联的问题,他们与李洛之前,有着同样的担心。
李洛笑着说:“主任早就计划得妥妥的。”他看了李思华一眼,意思是要不要告诉大家,李思华点点头:“你对大家伙说说吧。”
于是李洛缓缓地把李思华的战略和计划,向常委们说了一遍,让他们诧异不已,对领袖的佩服,简直是五体投地。
总理章笃功感叹地说:“主任在战略上,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这样的操作,核威慑与电脑产业,看上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是主任这神来的借力打力一手,就像天外飞石一样,不但破解了核裁军的僵局,而且为我国的ICT产业和产品,打开了苏东这个大市场的门,太神了!”
确实,李思华的这种操作,是让历届领导们最钦佩的,也都认为自身是完全做不到的。前一段时间的“黄金操作”,现在的借力核裁军,实现对苏东ICT产品输出,都是典型的案例,都是如此,“天外飞石”的奇异战略,已经算是她的招牌了。
常委们纷纷出言称赞,李思华笑咪咪地摇摇手,让他们不要再拍马屁了。然后她的神色变得严肃,说道:
“同志们,根据海外的情报,美国为首,英国其次,他们现在开始推行一种所谓的缓和政策,力图与我们和苏联之间,实施一系列的缓和冷战的政策,这一次削减核武器的条约得以签署,其实本来就是美国人期待的。”
“缓和政策,可不是西方祈望和平,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与西方爆发了滞涨经济危机分不开的。经济很差,长期的核竞赛,也让他们渐露疲象,相对我们与苏联的实力,他们逐渐感觉难以短期战胜,所以才有所谓缓和政策的战略调整。换言之,这是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新战略,是对我们和苏联斗争形式的调整,而不是真的开始追求和平,同志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个人的判断,滞涨经济危机,从1972年算起,可能会持续10年左右,这10年也许就会成为所谓缓和的10年。现在看苏联的样子,缓不缓和,都不影响其高层所谓的岁月静好。但我们不一样,我们需要按照自己的革命节奏,对于西方的这种缓兵之策,绝不能当真,乱了自己的阵脚。”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本来就是长期的,其中有激烈的阶段,有这样有点缓和的阶段,都是正常的,就像我说过的,革命要有节奏感,西方现在对我们的斗争,也是一样。这是他们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只能调整原来针锋相对的策略。”
“实施缓和战略,西方的目的,无非是对自身的实力,进行重新的积蓄,美国是最典型的,二战红利经过30年,已经吃完了;上一代的优势产业,进入滞涨期,缺乏像我们ICT这样的创新产业带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一场石油危机,让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我们的一些操作,也让美国的实力更加疲惫。这就像一场长跑,美国人暂时觉得跑累了,想休息一下再出发,可不是想退出比赛了。”
“同志们已经知道,我们接下来对于美国和西方,有着一系列的暗战安排,冷战嘛,就是要不断地挖敌人的墙脚,最后让他们国家大厦失去承重而坍塌。不管西方调整什么战略,我们都不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喘不过这口气上来。他们想着等到缓过气来,再与我们继续斗争,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
“总的来说,无论是非洲还是南美,我们对于西方的缓和政策是可以利用的,借机发展经济和贸易嘛,以壮大自己。这些地域的革命事业,是波段式分阶段发动的。而ICT等新兴产业,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地渗透西方市场,打击和消灭他们的新兴产业,使其经济复苏缺乏真正的支撑。”
“我们的策略,平常的时候,就是不断的如同绵绵细雨一般的腐蚀美国和西方的根基,ICT产业就是干这个的;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要突然暴风骤雨一般地猛攻一段,例如前期的七种武器组合攻击。两种模式的灵活切换,来保持我们对西方的不断压力,让他们不能自如地恢复,也让我们与美国之间的国力,实现彼此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希望,到西元1980年,用GDP来衡量的话,我们能够达到美国的5倍,不要说这个不可能,其实完全可能。我判断美国最近的5年,由于滞涨危机,其实质的经济增长,将是有限的,或许只能保持在2%左右。如果我们能保证8%左右的年增长率,就很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同志们一定要为此而努力。”
“尤其要注意汇率方面的及时调整,不要让西方占了我们的便宜。未来5年我觉得美国的策略会非常明显,那就是美联储通过美元超发而贬值,并大幅度推高美国的通胀,以此稀释美国的债务,并从全球吸血。每一次美元贬值都会滞后嘛,他们提前进口就可以占其它国家的便宜。老实说,如果到198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到1.5:1以下都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宁可缩减与美国的贸易,也要打断美国的这种金融吸血策略,财政部和央行,需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推动全球的去美元化。我们的人民币,无意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但借此机会,彻底废掉美元的国际中介地位,则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李洛等常委默默地点头,领袖的嘱托是关系国运的重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