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62章 唐山大地震与彭国丰

第362章 唐山大地震与彭国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丰润县以北约近百公里,一片军用帐篷中,这里显然是一只部队临时的野外宿营。

    凌晨2点,赵云腾设置的闹铃响起。他从帐篷中走出,用夜视镜观察着丰润县的位置,但那里仍然平静。

    他吁了口气,压抑住开始有点焦躁的心理。新时空,唐山大地震还会一点都没有变化吗?他知道,这个夜晚,无数的人,都在观察和等待着。

    原时空的里氏7.8级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受伤43万多人,总伤亡约70万人,整座大城市夷为平地,几乎可以说是建国后的第一大灾难。李思华和赵云腾,自然对这一灾难是极其关注的。

    李思华早年就想要完全避开这一灾难,但她发现很难。

    通过将原计划的钢铁煤化基地,设置在迁安而非唐山,确实有效降低了唐山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但问题是,唐山的区位太好了,它是平津联通东北大区的重要城市,没有了重工业,也是轻工业、物流业、商贸业的优选之地,自然而然地就会发展成一个大城市。

    她要拿什么理由来阻碍呢?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她是组织了李史光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得出了唐山地域,在若干年内存在地震风险的预测,但这毕竟只是一种预测,一种猜想,因此就把在全国都算得上重要的一个城市给废了?迁移的逻辑完全不够呀,要是用权威强行执行,别人只会把她当成一个疯子,政治局的同志们,没有人能同意这样“疯狂”的举动——就因为未来可能有地震的风险预测?

    李思华曾经与主席讨论此事,但最后两人得到的结论还是: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是先尽量降低唐山的人口密度和重要性,然后在地震前,寻找借口临时迁移民众。最终就是按此处理的。

    所以几十年过去了,唐山仍然只是一个不满员的“标准市”,市区的人口只有不到四十万人,而未来震中的丰润县,人口只有五万多人。李思华不断地利用权威,将唐山聚集的人群,移民到新建或其它不满员的城市地域。而对于唐山的产业发展,一直是极其压制的,不要说重工业了,就算是轻工业,一般都是劝离,以至于这里,现在几乎就是纯粹的物流与商贸。

    因为唐山,中央计委和经委,包括一些其它部委的同志都知道,两位领袖不知道为什么,很不喜欢唐山,对那里任何的发展计划,除了对外交通以外,几乎是否决一切项目。

    唐山本地的干部群众也都有意见,他们一直都有不满的疑问,中央好像对唐山“另眼相看”呀,什么资源都不给,什么发展都不行。而且人口不能聚集,增长稍快一点,就会被移民到其它城市,而人口少了,当然不利于发展经济。唐山的市长市委书记上任前,在省委谈话时,往往会得到省委领导的教诲,在唐山任职,让人民“岁月静好”就是任务,不要想着去大发展。

    这当然让到唐山任职变为“官场畏途”,没有政绩可言呀,就连各地轰轰烈烈的地下管廊和地下物流工程建设,唐山的方案统统被毙掉,被告知不到时候。久而久之,河北人民都知道,唐山就是个倒霉蛋城市。有些人拼命打听原因,其实包括各界省委领导在内,内心也是纳闷的,但来自领袖的亲自命令就是如此——服从命令,不要打听!他们也只能把纳闷放在心里。

    所以一切的跨地域经济规划,都绕开了唐山,要不是地理实在优越,这个城市就会自动给废了。

    有些中央领导,曾经向主席或者李思华询问过此事,倒是得到了准确的回答:根据一些科学家的深度研究,唐山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那里不适合发展大城市、放置重要产业。对于这样的答案,当然有的人信了,也有的人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直接废掉这个城市,中央虽然有人不满,但没有因此而挑战领袖的权威。

    无论如何,三十多年就这样持续了下来。一直到去年(1975年)的鞍山海城大地震后,唐山近期预防地震,终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央防灾工作的一个重点项目。

    海城地震发生于1975年2月4日晚上,震中位于辽宁省海城县、营口县一带。地震强度高达里氏7.3级。重要的是,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既然预知唐山大地震,从建国开始,主席与李思华就对发展地震预测非常重视,虽然原时空一直到她穿越前,在这方面并没有发现什么突破性的科技,但毕竟总结了非常多的经验,“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几十年发展下来,还是有一些成果的。

    例如,认为大地震,大概率会有“小震密集→短暂平静→大震”的地震三阶段经验模式,海城大地震主震前,发生了500余次中小微地震,然后就是一段“短暂平静”期,最后才是大地震。

    所以虽然“地震不可预测”似乎还是科学上难以突破的屏障,但依据一些经验前兆,还是有可能提前预警的。

    海城地震的前兆,即所谓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就是充分的,例如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出现地气异常和地光。例如动物异常,种类有8种,主要有蛇蛙、老鼠、猪狗和大牲畜,冬眠的蛇蛙出洞,猪狗和大牲畜在发震当日的突出异常,包括猪跳圈、狗狂吠,十几头牛挣脱缰绳,乱窜乱叫。

    出现异常后,地震管理、研究部门与当地政府,集中使用了多种微观异常监测手段,包括地震仪(小微地震)、地电(地电场、地电阻)、水氡、地磁、地形变(地倾斜)、气象(气温、气压)等手段,对营口等地密集观测,而地震数据中心,这对周边100多公里内(如本溪、丹东等)的相关震情信息,全部汇总进行数据分析。

    在这样的综合手段之下,其实得到的结论也是混乱的,营口包括地方政府在内,认为大地震的可能性很高,要求撤离;而鞍山、海城则比较犹豫,认为未必会有大地震。

    “先知”的李思华,在1975年1月31日,以中央的强制命令,要求鞍山、海城、营口人员在3天内完成全部撤离,才终结了这一场争论,这让当地的干部们都如释重负,毕竟谁都没有把握地震到底会不会来,无论是选择撤离还是不撤离,做错了都是重大的责任,让他们难以承受,好在是中央亲自下了决定。

    新时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强的,3天时间完成了全部撤离,虽然不少群众满腹牢骚,但绝大多数终究不敢违抗命令。

    然而大地震确实来了,2月4日19点36分,一场毁灭性的里氏7.3级大地震摧毁了这个地域的大多数建筑,但是只有三十多人伤亡,创造了地震预报史上的奇迹!(原时空虽然预报成功,但因为鞍山和海城的犹豫,导致最终伤亡仍然达到了18308人)

    海城大地震的预报成功,让“中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心”士气大振,但他们远远低估了地震的复杂性,随着中央将重点指向唐向山,他们对唐山的研究,却变得让他们迷茫。

    因为相对于海城地震,唐山的“中短临前兆异常链”表现是很不活跃的,一直到1976年的7月中旬,才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因为虽然与海城当时的情况没法比,但异常状况确实迅速增加。

    例如,七月中旬,陡河水库的鱼变得特别好打,这些鱼似乎晕头转向;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吊钩,片刻就能钓上100多条,鱼儿像在争先恐后的咬钩。到了7月25日左右,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的在空中乱飞,有些蝙蝠还撞向了树,落地而死。大量的飞鸟昆虫,甚至飞到游轮上趴伏不动;100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争先恐后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别处大转移等等。

    甚至地震观察员都有了亲身经历,其中一人发现,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只小狗,一只一只从狗窝里,叼了出来,放到了空场地上,它甚至还刨了一个坑,把它们安放其中。

    这些前兆,让一线的地震部门,开始真的担心起了唐山是否会发生地震,但是与海城之前的“充裕征兆”相比,唐山的这些前兆,还是很不足的,没有人敢下结论,得到比较多人倾向于赞同是:唐山应该会有地震,但也许时间还要积蓄一段时间。

    但是中央很重视,从7月1日开始,就安排每天汇总地震观测信息,上报中央,而且要求部队和周边的城镇,开始准备地震救援。赵云腾自己,作为总参谋长,在7月25日也亲临现场指挥。

    7月22日,李思华强烈要求总书记李洛和政治局常委们,召开了专题紧急会议,在她的坚持下,中央发出了坚决全部撤离的命令,终止了从唐山市、到河北省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各种激烈的争论,要求从7月23日到27日,唐山全境,务必完成全部人员撤离,而附近的地域,要做好防大震的准备,因为如果地震发生,他们也可能受到波及!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满腹疑虑的,真的会有大地震吗?概率太小了吧,中央和地方这样干,损失很大,不会最终变成笑柄吧?有些干部和群众,更是满腹的怨愤,这是完全的瞎搞嘛,地震多少年都不会发生一次,凭什么这一次就会发生?他们不敢对抗命令,但对撤离当然是不情不愿的。

    包括中央一些领导干部在内,内心其实也是不以为然,认为领袖过于担心了,这样兴师动众的搞法,完全不明智。

    赵云腾不会去责怪他们,如果不是知情的穿越者,他可能也是其中怨愤的一员。

    睡不着了,他席地而坐,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时刻。

    西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原时空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强烈约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

    赵云腾猛然跳了起来,让警卫员通知全军立即准备。往丰润县望去,地光闪闪,地声隆隆,这是低空发光现象。红、黄、蓝、白、紫的闪光在远处不断可以看到。

    军人都是警觉的,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在等待地震的发生,所有人开始集合,他们望着远处,感受着地下的震荡,无数人的脸上都满是惊诧:我勒个去,大地震居然真的发生了!

    消息迅速传到中央,通知到了政治局的各位领导,一个紧急会议被立即召开。一夜没睡的李思华仍然目光炯炯,国家领导人们,刚刚阅读了最新的地震通报,看到里氏7.8级的初步数据,无不倒吸冷气,这是超级规模的大地震呀。大家都是钦佩地看着领袖,如果不是她扛着巨大的压力“乾纲独断”,这一次的损失,不知道有多大,尤其是人命观天,她的决定,拯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

    被强制转移的唐山干部群众的不满情绪,一扫而空,很多人感到非常羞愧。但这个时刻可不是整理自身心理的时候,需要立即展开救灾。

    最早的行动,是专业救灾部队一马当先,而普通部队、周边派遣的民兵次之,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非常危险的,最主要是余震不断。

    由于人员基本实现了全转移,所以救灾的速度就很快,主要就是清理那些倒塌的建筑物,大量的机械被调动过来,对一片废墟的唐山进行施工。

    早有准备的河北省,在周边区域紧急设置了5个临时处理建筑垃圾的工厂,设备和人员都是早已准备好的,它们会分选出可回收的钢筋、木材、塑料,这些都会送到专业的工厂进行再处理,例如钢材就会再次回炉加工。

    然后将砖石和水泥混凝土块粉。碎成骨料,筛选出杂质,形成一定粒径要求的建筑材料。然后,根据分级设计的要求,在原料中加入水泥、粉煤灰等辅助材料,加入一部分水搅拌,形成不同的建筑产品和道路建设产品,这些产品完全可以代替普通砂石材料用于道路基础。

    还有就是利用废砖生产的再生骨料,通过制砖机,重新生产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建筑材料。渣土则用于道路施工,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甚至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也可以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

    所有生产的产品,当然就是立即投入唐山的重建工作。通过回收利用,唐山重建需要的各种建材,至少就可以减少1/3以上的用量。

    赵云腾主要是协调救灾部队的相关工作,这些天他也忙得不得了。新时空的唐山大地震,死亡的人数下降到了两百多人,基本上都是那些死活不相信会发生地震,在撤退时偷偷躲起来,让干部们找不到的人。没办法,总有少数这样的人,良言难劝。

    但是由于有余震,参与救灾的部队和民兵,再怎么仔细和防范,仍有二十余人不幸伤亡。这一天赵云腾来慰问这些英雄的家属,在一个临时的帐篷内,他看到了一对母子。

    旁边的救灾指挥,小声地告诉赵云腾,这是一位连指导员的家属,他不幸在救灾中被坠落的建筑块砸到而殉难,部队电报拍出后,母子俩从湖南千里迢迢地赶了过来。

    母亲不断地抽泣着,儿子看上去不过刚出10岁左右的样子,眼睛大概是此前哭红了,他抱着母亲,不停地在安慰着他。

    赵云腾走上前,他不想说什么漂亮话:“对不起!”简单的三个字,他知道她们都明白这是为什么,参加这样危险的救灾工作,军人总要冒一定的风险,但说漂亮话没有用,牺牲者大于天。

    母亲有点手足无措,她知道这是大领导。那个儿子虽然幼小,但明显要镇定得多,哭肿了的眼睛里,仍然有着清亮的光,他对赵云腾说道:“我的父亲,他牺牲得光荣。”

    赵云腾向母子俩肃穆地敬了一个军礼,旁边的同志多数都是军人,都立正敬礼,男孩的眼珠中泪花闪烁着,但他拼命抑制着自己,不想哭出来。

    赵云腾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早熟冷静,在大难面前仍有自控力的男孩,他问道:“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他与男孩对话起来。

    从对话中了解到,这个男孩名叫彭国丰,今年才9岁,是湖南湘潭人。他还有2个妹妹,其中小的还只有5岁,这一次他的母亲只带了他过来,把两个妹妹托付给了亲戚临时照料,母亲只是一家国企的普通工人,总之,这就是个普通的军属家庭。

    彭国丰很聪明,曾经跳过级,所以现在已经在读小学六年级了。

    赵云腾对救灾指挥说道:“记下她们的联系地址给我,以后他们家,由我来资助。”

    彭国丰本能地坚决谢绝,而他的母亲也反应过来,连忙说不用了,国家都有抚恤,而她所在的地方和国企,也会对作为烈属的她,给予帮助和待遇。

    赵云腾对彭国丰说道:“我相信你是男子汉,苦点穷点都没关系。但你有两个妹妹,没必要让她们跟着吃苦。你长大了好好报效国家就是,像小姑娘一样忸怩干什么?男子汉,痛快点!”他已经看出来,虽然彭国丰年幼,但失去了父亲的家庭中,恐怕这个母亲也是要以彭国丰为主,他才是最有主见的那一个,而不是他的母亲。

    彭国丰有点茫然,他毕竟还是个少年,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看着赵云腾真挚的眼神,他终于重重地点点头,赵云腾严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周围人的脸上,也显得轻松了一些。

    赵云腾心想,与原时空一样,西元1976年,似乎是中国不平静的一年。在1月,恩未去世;7月,朱得去世。幸好听姑姑说,主席的身体现在还不错,很有可能突破原时空在9月去世的历史,能够多活几年。

    上半年,西南地震频发,尤其是云南地区,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他与李思华的记忆中,并没有这个部分,所以也救不得。人生,总有不少的遗憾。

    大灾大难,是自然界构造中永远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国家,会持续地把这样的天灾,变得损失越来越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