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74章 阿富汗战争与天佑美国

第374章 阿富汗战争与天佑美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79年12月17日,中央军委1号汇报厅。

    李思华走进汇报厅的时候,全体军委委员和与会的参谋人员起立,向领袖致敬。她已经很少参与具体的会议了,这一次关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策会,她很重视。

    已经73岁的李思华,仍然步履矫健、神采飞扬。看上去仿佛没有进入高龄,染黑的头发让她似乎只有五十来岁的样子。

    全体入座后,军委主席李洛示意会议开始,总参谋长赵云腾亲自汇报。

    首先给出了结论,苏联入侵,已经箭在弦上,即将发动。

    据悉,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已经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其实已经发动了。

    而包括卫星在内的多个情报来源证实,苏军在苏联阿富汗边境,正进行史无前例的密切调动,1415日两天,已经将103、105这两个精锐的2个空降师,运送至接壤的阿富汗边境。苏联在中亚地区的其余6个摩步师也在调动中。这40集团军所属的8个师,总兵力近13万人,坦克2000辆。

    总参预计苏军主力将由东向西突击,目的地是首都喀布尔。辅助突击部队,由西向东方向突击,目的地是坎大哈。从卫星情报分析,苏军2个攻击集团正在成型中。

    安排在塔吉克共和国的CFIA人员,亲自对卫星情报进行了地面侦察,确认了情报的有效性。

    因此从军事方面可以确定,苏军大概率,会在12月下旬发动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

    在赵云腾对获得情报的仔细分析后,与会的人员已经对这场战争确认无疑。现在的问题是,苏联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想从战争中得到什么?以及中国的对策和态度。

    军委委员、国防部长丁胜感叹说:“苏联这是疯狂了呀,打下阿富汗,他们能得到什么?不但破坏了与我国的合作基础,而且面对的明显是整个伊斯兰世界,这是用侵略的方法,打到了这个世界的边缘嘛,伊朗与巴基斯坦必然反应强烈,这直接威胁到了他们国家。美国本来在波斯湾以东,几乎毫无立足之地,现在他们有了一个影响这个地域的机会。”

    与会的军委委员纷纷发言,最后李洛请领袖指示。

    李思华摇摇手,微笑着说:“谈不上指示。我只说我的一些想法,你们参考。”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策,必然是一个在其内部也有争议的决策,因为国际影响肯定不好,导致我国与美国对苏联的压力。但苏联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们只要看一下,阿明干掉塔拉基以后,他现在怎样干的就清楚了。他已经得罪死了苏联,现在努力在清洗亲苏派。并且向我国和美国表现亲善,试图与我国和美国建立特殊关系,来抵抗苏联的压力。”

    “阿明此人在阿富汗国内、尤其在军内,威信极高。苏联单单通过政治斗争,已经对他无可奈何,如果不出兵,苏联就必须接受所谓“失去阿富汗”的苦果,苏联对阿富汗几十年的经营,将化为乌有。这些年苏联虽然内部腐败日益严重,但外部的形势还不错,与美国并列的态势明显。骄傲自负的他们,愿意失去阿富汗吗?当然不愿意,这是苏联不管负面效应,一定要拿下阿富汗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推动力。”

    “阿富汗在地缘上当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苏联决策的根本原因。他们拿下了阿富汗,取得了中亚的枢纽地位,当然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保护了自身中亚的4个加盟共和国,对巴基斯坦和伊朗形成了威慑,使得他们在这两个方向具备了与我国同等的军事威慑力。但苏联应该很清楚,以我国在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布局和基础,他们并不能将阿富汗作为进攻基地,实现其最终打通印度洋路上通道的目的,我们一定会挡住他们。苏联能够取得的,只是前进了一步。所以这虽然可以说是第二推动力,但影响力相比第一推动力相差很远。”

    “说到底,还是为了大国威信,他们无法容忍一个苏联边境相邻的小国都搞不定。现在苏联高层倾向于安逸,对西方的斗争态度不坚定,但他们无法容忍自己本来的势力范围丢失掉,现在的阿富汗,就被他们认为属于这种丢掉固有势力范围的事变。”

    “理解了苏联的动因,我国的策略就很清楚。阿明此时不断向我国求援,试图挑动我国来对抗苏联。可是我国干嘛要支持一个与我们思想和制度完全不同的军阀呢?虽然阿明表面上说自己是马列主义,为此让我国付出与苏联走向完全敌对的代价?苏联在战争开始,必然会与我国协调。我国的态度应该是,苏联如果能快速占领阿富汗并稳定局势,我们要求苏军尽快撤出,这一点我认为他们会同意。但第二种可能性更大,苏联将陷入一个与美国伊拉克战争同样的陷阱,这场战争会拖住苏军十年二十年,会严重损耗苏联的国力。”

    李思华暂时停下了阐述。委员们议论了起来,如果没有此前伊拉克战争的例子,大家都不会相信苏联会在阿富汗陷入困境——实力相差太大了嘛,与会者多数都是将军,单单从军事角度,他们判断苏联一个月内,占领所有阿富汗的重要城市,绰绰有余。

    赵云腾补充说明了总参的研判:苏联入侵阿富汗,肯定将使得整个穆斯林世界反对苏联,阿富汗算是穆斯林世界“母体”的一部分,与中国此前在非洲穆斯林国家完全不一样,那里是“子体”,除了信仰,穆斯林世界并不关心非洲,但对阿富汗的态度完全两样。可以预料,针对苏联的“圣战”必然发起,而这一次站在背后的将是美国,他们可以通过海湾国家,联通伊朗和巴基斯坦,从而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苏联面临的局面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时的情况,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中国采取何种态度。

    李洛笑了:“我们的态度应该很明确,外交上严厉谴责苏联的入侵,对阿富汗人民抵抗苏联的正义斗争,同情和支持。但在军事上严守中立,不参与斗争,静观美国通过巴伊两国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与苏军的战争。我们不参与,美国要形成对苏联形成有效放血的压力压,其支援的规模就必须很大,让这两国去消耗国力吧。”

    委员们都笑了起来。李思华感叹说:“这种圣战很不好应付,当初在伊拉克,我国、伊朗与苏联,训练了无数的战士,他们与美国血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与大国展开游击战的经验。阿富汗多山区,打游击战的便利性,远远高于伊拉克,苏联面临的局面,甚至比美国更差。中东这些国家,这些年积累的丰厚的石油利润,财政上非常宽裕,足以大规模地购买武器,支持阿富汗。苏联这只熊,还是因为过度的自负,要跌入一个很大的陷阱了。”

    “我个人认为,苏联在阿富汗唯一的胜机,除非是模仿我们在次大陆和非洲,派遣巨量的基层干部,对占领区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在阿富汗社会培养出大量真正支持苏联的本地政治力量和干部群体。只有这样深层次的介入,得到了大规模阿富汗人的支持,他们才可能战胜游击队。”

    “但如果实施我国的策略,意味着苏联要动员的,可不是十几万军队而已,而是至少百万规模以上的综合队伍。苏联现在并没有这样的基层干部群体,而且以苏联的产业结构,这是纯粹的输血,无法得到回报,阿富汗这里,无非是能够建立起一些采矿业,但苏联并不缺乏任何一种阿富汗可以提供的矿产,经济循环无法形成,所以即使他们有干部基层能力,也不可能实施这种消耗更大的中国模式的策略。”

    “如果我是勃涅日涅夫,早在他们支持的人民民主党取得政权之前,就应该大规模渗透阿富汗,派遣数十万的干部和军队顾问,控制阿富汗的军队,并且从头开始,建立阿富汗的产业基础,彻底进行底层社会的重塑。只想着控制阿富汗短期的几个政治头面人物,派遣几千个专家和少数军事顾问,给予一些财政援助,就以为自身能够控制阿富汗了,阿富汗就稳定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了,不是可笑吗?空中楼阁,一遇风雨就垮塌了。”

    “这是缺乏国家级的吃苦耐劳能力。只愿意写一些简单的表面文章,不愿意深入底层去真正发动和组织民众,结果就只能这样。更何况,阿富汗是个宗教影响非常深入的国度,根本就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想土壤,要让这样从骨子里渗透了宗教信仰的民众,接受革命思想,是极端困难的。”

    李洛点头,他很明白,世界革命在某个国度的成功,同样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大概可以理解为,本国相对于反对的其它大国,在革命目标国的力量优势;地利则是本国军事力量可以对反动派占据何种优势;而人和就是在目标国,能够有本土的支持力量,能够动员起底层的民众,社会主义的思想能够压倒其它思想。现在看来,三大要素,苏联一个都不具备。

    分析清楚后,中国相关的决策就很容易做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对苏联,外交上强烈谴责,但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对抗措施,维持经贸和其它关系不变,但情报和军事关系趋向冷淡。中国不会直接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任何武器弹药和情报支持,但中东国家、伊朗、巴基斯坦他们本来就在购买中国武器,他们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支持,使用了中国生产的武器弹药,中国管不着。

    二、展开外交行动,尤其对伊朗和巴基斯坦,让他们明白,中国在阿富汗没有任何利益,无意直接下场,对抗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但中国了解伊朗和巴基斯坦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带来的,对两国形成新的重大威胁的担忧。中国在两国有重大利益,承诺将军事保护两国,包括提供核保护伞,使其免于苏联的侵略。中国也理解两国必然会对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积极的支持,中国对此不反对。

    这一条其实就是对美国力量渗透两国的预先布局了,面对苏联的威胁,两国易于与中国签署新的“战略合作条约”,接受中国的军事保护,这就使得中国可以保证在两国的最大影响力。美国必然会借着支持阿富汗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将自身和西方的力量渗透进来,但在中国的压力下,使之不能有什么大的作为,本来就需要与两国,预先对美国的“橄榄枝”,形成共识。

    三、中国在全球各地的外交人员、CFIA与社会主义力量联络的人员,NGO人员等,要向所在国,解释清楚中国的立场,尤其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要保持统一的立场,把苏联的侵略,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完全区隔开来,这一次苏联的侵略,必然对全球社会主义的声誉有负面的影响,资本主义也会因此疯狂地污蔑社会主义,但我们应该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

    西元1979年12月23日,苏联密使抵达华京,他带来了勃涅日涅夫给李思华和李洛的亲笔信,解释了苏联不得不出兵阿富汗的“无奈”,苏联认为阿明有着美国利益背景,如果让他得势,会使得阿富汗最终被美国掌控,这不利于全球的社会主义事业。苏联承诺,一旦在阿富汗“恢复和稳定了新的阿富汗政府和当地的局势”,苏军将全面撤出,不会让阿富汗成为苏军的战略基地。

    特使在12月25日,得到了中国的最终答复:领袖和中G中央,对于苏联高层违反当年的中苏协议,军事入侵阿富汗,非常愤怒,中国会严厉谴责并坚决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但中国鉴于中苏之间长期的友好关系,不会改变与苏联的经贸政策,不会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武器弹药,不会出兵阿富汗与苏联发生冲突,中国本质上,将实行中立的政策。

    特使吃了一个定心丸,高兴地向苏G中央汇报后,飞回了莫斯科。实际上,苏联的军事行动早已开始,此前在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了前方指挥部,在12月中旬后,苏军就已经完成了进入集结地域。

    12月21日,在CIA局长,原退役海军上将斯坦斯菲尔德.特纳向卡特总统紧急汇报后,美国迅速召开了高层会议,研究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对策。

    新时空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是薄弱的,最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导致巴基斯坦,包括伊朗,都不是亲美国家。既然连这两个国家都搞不定,阿富汗在地缘上的地位再重要,自然对于美国也没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美国得到苏联入侵阿富汗情报的时间是很晚的,主要是CIA在连续跟踪相关卫星图片后,终于得出了结论,苏联即将军事入侵阿富汗。

    在高层会议上,特纳的汇报震惊了美国的高层们,在他们反应过来以后,变得兴高采烈,这几年美国被中国压制得够呛,而与苏联的关系虽然稳定,但苏联的军事力量不断增长——如果不考虑核生化战争的话,美军预估欧洲(欧共体)恐怕在常规战争中,最多抵抗苏联3个月!最悲观的预计甚至是一周!

    美国这几年很焦虑,因为中苏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已经大大超越了西方,使得自身变成了一种“苦苦支撑”的格局,而现在,终于看到了逆转的可能性!苏联这只笨熊,居然没有吸取美国在伊拉克的教训,自己将要踏入一个新的陷阱!

    根据美国智囊们的分析,苏联此举,将大大恶化中苏关系,使得穆斯林世界母体的所有国家,都对苏联转为敌视,尤其是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他们必然毫不犹豫地,支持阿富汗对苏联的抵抗运动。

    但是除非中国亲自下场,这些国家相对苏联而言,力量还是太弱。中国亲自下场的几率并不高,此前阿富汗是苏联的利益范围,中国不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个小国,全面逆转与苏联的关系。所以美国应该迅速与这些穆斯林国家改善关系,通过他们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拖死北极熊!

    一些人甚至开始感谢起上帝来,他没有抛弃他的子民,在美国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安排了这样的一次天赐良机,这是“天佑美国”,至少欧洲安全了,而苏联力量削弱,美国就可以更专心地应对中国的压力。

    决议迅速通过,美国各方面的秘使,开始遍访中东国家,国务卿塞鲁斯·万斯,立即与巴基斯坦和伊朗这两个国家联系,他要马上亲自出访这两个关系一向与美国冷淡的穆斯林国家,改变原来的形势。

    西元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

    27日侵略正式开始,到晚上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政府军抵抗,阿富汗战争正式爆发。

    李思华看着雪片般飞来的最新阿富汗情报,她不能不为苏联叹息。这场战争,一旦苏联下了决心,中国是无法影响苏联的意志的。中国能做的,只是尽量缩小其对全球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并且利用这场战争,在其它地域取得进展,例如苏联不得不放弃的非洲南部诸国。

    现在她对新时空苏联最终崩坍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原时空,或许苏联因为可以与中国大量交换物资产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内民生,但无法改变整体的衰朽趋势,1991年不崩,那再隔若干年呢?

    世事如棋局局新,新时空的历史,再一次骤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