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75章 撒切尔夫人VS李思华

第375章 撒切尔夫人VS李思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阿富汗战争吸引了全球目光的时候,在西元1979年5月,刚刚上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开始在推行她后来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改革。

    撒切尔当然不知道,遥远中国的领袖李思华,一直注视着撒切尔的举动,她很清楚,这是英国与美国内部剧烈转向的时刻。保守主义开始替代过去的福利主义,在盎格鲁世界,发生了逆转。

    然而英美的这一场政治大逆转,正是李思华期待已久的时刻。美国要晚一些,需要等待里根上台,而撒切尔夫人,则开启了这个转折。

    为什么期待?因为李思华认为,旧时空的良药,可能是新时空的砒霜。

    原时空的历史上,撒切尔夫人扭转了资本主义世界,本来以高税收、高福利、国有化、地方大政府为特色的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经济主流,在她的保守主义的坚持下,变成了减税、减福利、减政府支出、私有化为特色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西元1979年的英国,被称为“欧洲病夫”,甚至有人形容为沉疴缠身、奄奄一息。此时的英国经济,在滞涨危机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民众与精英中,弥漫着悲观、无助和绝望的情绪,民气萎靡、民心涣散。大英帝国往日风光早已不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持续下降。英国病把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变成了“欧洲病夫”。

    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病有三个严重症状:民众不愿意工作,财政负担过重,国企低效,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滞胀并发症。民众不愿意工作,是因为福利太好;企业家没有动力,是因为税赋太重;财政负担重,是因为给国企的亏损补贴多,福利支出重;而国企低效,是因为国企只服从权力而不是服从市场,因而没有追求利润的动力。最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会强大,无休止地提出各种福利要求,要不然就罢工。

    所以她的策略就是,三管齐下地治疗英国病,她首先实行以国退民进为特征的经济自由化,将那些庞大且亏损的国企私有化。这样,原本靠税收支持的亏损企业转变成了盈利企业,并且成为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

    其次,为了提供白领工人和企业家的工作积极性,大幅度地降低纳税人与企业的税负,同时压缩那些奖懒罚勤的福利政策、削减政府的公共开支。

    为了对付工会,她推动了新的法律,设置了各种条件,实际上让英国的罢工,几乎得不到法律的批准。

    从分配的角度看,其实撒切尔夫人,就是从原来西方为了避免苏联意识形态吸引力,而有意对劳动阶层的让利(高福利)上撤退,把分配向资本家倾斜,由此激发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同时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经营效率就这样上来了。

    过去的高福利政策,有效地遏制了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西方的蔓延,但代价则是对资本家的高税收,需要他们做出“牺牲”,缴纳高税收,来维持民众的高福利。现在撒切尔认为这一套,已经维持不下去了,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让资本家的积极性高起来,对民众的剥削程度加大,才能提高效率。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内卷”,大家能吃的肉,太有限,现在认为必须让资本家多吃,民众少吃,以后才有更多的肉被生产出来。不要去管未来要如何解决总需求的问题,先解决供给的问题,让供给有可能加大。他们认为,供给加大,可以带动就业增加,然后带动消费增加,形成良性的循环。

    原时空撒切尔的这套保守主义策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号称以“资本主义的活力氛围,成功地取代了工党社会主义的颓靡氛围”,其实工党有个鬼的社会主义,最多叫做“费边主义”。西方的吹嘘是,把民众的自由,归还给了公民,让民众自己养活自己,用自由竞争来代替了政府干预与管制。

    从这个时刻起,在经济主流上,盎格鲁开始用超发货币的货币主义理论,代替了几十年来以政府干预政府投资为特色的凯恩斯主义。

    有趣的是,明明是传统的保守主义,但西方开始吹嘘这是“保守自由的主义”,本来对立的两个概念,变成了统一体。而传统大政府的凯恩斯主义,变成了权力主义,地方政府权力大嘛,撒切尔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主义,但他们大量削减了地方的权力,过去与现在,变成了“权力到自由”的转折。或者未来的西方话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高度发展的。

    在撒切尔的治下,几乎一切都被划入了私有化的范围。首先是小企业、小团体(主要是制造业领域)的私有化,政府在这些小企业、小团体拥有部分或绝大部分的股份。之后紧接着便是“天然”垄断行业,例如电信业、能源、航空业。卖掉一切后,英国获得一笔巨大的资金,暂时覆盖了巨大数目的失业救济金,撒切尔时代,英国人曾经有300万失业,而全国人口不过是六千多万。

    但未来这个政府,就要靠私人企业的税金过活,政府的力量,其实是衰减的。国民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变成了股东,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变成了资产和所有权的关系。随着公共部门领域严重遭到忽视,贫困人口日益增加。

    本质上她摧毁了英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力量,制造业几乎彻底崩溃,英国成了一个依托于旅游业金融业这种空中楼阁的国家,经济自主权进一步崩溃。私有化的各种国家产业,不但价格飙升,而且使英国政府和人民,几乎彻底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

    在李思华看来,撒切尔的改革,是饮鸩止渴,原时空如果不是苏联先崩溃了,恐怕英国早就崩溃了,制造业大萎缩,靠依附于美国的金融吸血过活,怎么可能长久?是苏联崩溃的红利,养活了后来的英国,拖到2020年后,李思华认为这个国家,重新回到了本就该崩溃的老路。

    新时空的条件完全不同,最关键的一条是,西方的市场空间大为缩小,现在英国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市场,相对原时空是大大缩小的,中国与英国,只有产品贸易,金融服务上几乎不往来,使得英国没有东亚市场;苏东、西亚、非洲、次大陆、甚至半个南美,主要都是中国“货币互换”之下的产品市场。

    英国的金融服务业,越来越限于欧洲和越来越少的英联邦国家,这样的市场空间,相对原时空的缩减,恐怕至少是半数,这就使得英国的产业调整,被迫“螺蛳壳里做道场”,腾挪的余地大大缩小。

    例如,英国国企股份资产换到的现金,由于估值下降,会大大减少;市场空间小,资本家接手后的规模小、利润少,导致税金就少;而由此转型扩大的就业就更少,于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反而需要支付更多的失业救济金,这必然导致政府只能像美国一样,依赖更多发行国债,可是英镑的信用,早已比不上美元,这就只能导致英镑不断贬值。

    所以新时空英国的这套新政策,完全可能导致恶性循环。政府的资产出售收入和税金收入,远远比不上每年需要的社会支出,只能导致救济型福利不断减少,于是贫困人口日益增加,社会变得动荡。而随后的债务增加,导致英镑贬值,会让上述问题不断严重化。

    不具有原时空的条件,同样的政策,完全可能导致“良药变成砒霜”,撒切尔政策,本来就是牺牲民众成全资本家,让底层社会变成“压力驱动型”劳动阶层,可是如果处理不好,底层社会只会变成“躺平型社会”,如果躺平不了,就会变成“冲突性社会”会。而这种结局,就是李思华想要的。

    李思华每一次想到撒切尔夫人的某些方面,总是摇头,认为她是一个被资本主义高度异化了的人物。例如,如果看到有人生活贫困,她的第一反应绝不是同情,而是指责对方不够努力,无论对方如何证明自己,她都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反证,且对这些“不够努力的人”,充满了怒其不争的愤慨。

    殊不知撒切尔能从平民,进入牛津大学,再到议员,最后到首相,这种偶然性有多大。她无法理解,底层多数的人民,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有她的智力天赋与幸运值,只能是以失败告终。

    撒切尔的名言是:“每一个人都有按他意愿工作的权利,有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利,有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有把政府当作公仆、而不是主人的权利。所有这些,都是英国的传统,是一个自由国家的实质。”

    语言很漂亮,但是底层人民,有几个人能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那点可怜的收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这算是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利?太可怜了吧。私人财产不过是虚幻,而除了选举时的麻醉,他们真的能把政府当作公仆?

    无论如何,在新时空,英国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帮手,所以击溃英国,是重要的战略目标。撒切尔的改革,正好是一次努力的良机。

    所以李思华精心构筑了针对英国新的三重系统打击策略。

    第一击,是与法国的“货币互换协议”。新时空发展到现在,美国和美元的影响力相比原时空是不够的,对法国这样本来就有较大独立性的二线大国,就更是如此了。

    虽然中法两国在非洲过去有着激烈的角逐,但时过境迁,法国失去的已经彻底失去了,而中国向法国表示了不会介入北非五国(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的态度后,深悉“胳膊扭不过大腿”的法国,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最近2年,两国已经恢复了完全正常的经贸关系。

    在美元不断贬值、中国的出口商,越来越不愿意接受美元的背景下,法国愿意接受“法郎-人民币互换”的意愿高涨,实际上欧洲美元主要是通过英国这个金融二道贩子,法国人本来就不满意。法郎没有那么强的力量,没有货币互换,中国人能接受的有限——法郎也在不断贬值呀。

    如果法国人有足够的人民币,从东方进口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比使用美元要便宜1%2%,这是中国近年来有意形成的差价,作为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这样的价格控制,否则市场汇率将自动调整。

    所以实现“法郎-人民币互换”对法国是有巨大利益的,而且在美国控制的SWIFT跨境汇兑货币体系之外,相当于法郎有了一个另外的币值稳定工具。这让法国人的积极性很高。

    预计这个货币互换协议将在今年(1979)年底签署。而以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之后就可以突破欧洲大部分国家,例如德国,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共体除了英国以外的全体国家,这就使得英国作为欧洲美元金融中心和二传手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变相降低了英国金融业的重要性和收益,其实也是对美元的一种打击。

    第二击,是计划影响1982年的马岛战争和爱尔兰共和军。

    中国与阿根廷的关系属于正常,会在最近3年内,影响阿根廷增强对英国针对性的军事力量,例如设法加强它的空军和空射导弹,包括岸舰导弹力量。这将导致,最终英国即使仍然能打赢这场战争,也会损失增大数倍,完全影响英国的国际地位,以及撒切尔因此在英国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她在国内地位不稳,英国政府的政策推行就会充满矛盾和冲突,使得英国内部的内耗进一步加大。

    阿根廷缺乏外汇,但绝不缺乏资源,按照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阿根廷对购买中国武器弹药,具备足够充分的购买力,不用外汇、用矿产抵消就可以。例如阿根廷丰富的铜矿、锂矿等资源,利用联合开发的模式,不难让阿根廷提供足够支付的矿产。甚至还有背后中国“顾问”可以提供的针对英军的军事策略建议。

    除了阿根廷,英国内部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可以利用来加大英国的国内动荡。他们的军费本来大多来自美国爱尔兰人的捐款,正是中国在美财团可以发力的所在。

    第三击,自然是针对英镑贬值的金融打击。原时空的历史上,在1992年索罗斯通过卖空价值10亿美元的英镑,点燃了货币战争的焰火,使当时的英国政府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英镑在1992年累计贬值约19%。

    大名鼎鼎的索罗斯,现在与巴菲特一样,虽然都运营自己的投资基金和投资公司,但其资本,主要都是来自先锋集团等中国在美隐秘财团。

    这段原时空的历史,李思华准备在八十年代复制。按照撒切尔夫人的政策,会导致英镑由于高债务而累积贬值的压力,在合适的时候,对英镑出手,逼迫英镑大贬值,严重影响英镑的信用,进一步打击英国的金融业。

    针对英国的三连击,只不过是初步策划的策略,未来还会不断增加和完善,以对英国形成连续的不断打击,让这个曾经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强国,尽快地堕落为国家贫穷、民间动荡的“失败国家”。

    撒切尔夫人愠怒地看着今天的《泰晤士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正是对中法货币互换协议的报道,那张中法两国商务部长签约时握手的大幅照片,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灵。

    她知道,这显然是作为欧洲美元中心的英国金融圈的重大打击。法国不愿意通过英国金融的支持来与中国进行贸易了,这是一个大信号,其余欧洲国家必然跟进,英国能影响的,或许只有荷兰?

    中法谈判并不是秘密的,此前美国曾经连续向法国施压,但法国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与中国达成协议。他们的回答是:法国并没有抛弃美元,但中国人不愿意接受美元,法国这是在原有美元范围之外的行动,没有破坏法国原来使用美元的范围。

    这件事虽然对于英国金融有不利影响,但其效应本来是逐步发挥的。但真正的影响是,英镑汇率因此而加速下跌,1864年,1英镑值9.97美元,而如今只值大约1.6美元。

    在二战之后,英镑已经三次遭遇重击了。1949年9月18日,英镑被迫贬值30.5%,兑美元汇率由4.03骤降至2.8;而在1967年11月19日,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宣布英镑自动贬值14%,兑美元汇率由2.8降至2.4。两次大贬值,使得一直声称会捍卫汇率的英国政府,成为了笑柄。

    第三次重击,就是石油危机,当时英镑兑美元汇率,一度贬至1.6的低水平,靠着美国人通过IMF出手,才回升到了2.1以上。

    但最近几年,随着英国经济萎靡、通膨高企,英镑又逐渐贬值到了1.8左右,这一次中法协议,英镑居然贬到了1.6,下跌11%,简直是岂有此理!这当然是有人特意操纵炒作的结果。

    按照英格兰银行的调查,做空的主力是美国的一些财团。这让撒切尔夫人不由得苦笑,她知道卡特也管不了这些财阀,他们就是一些秃鹫,哪里有血腥就扑到哪里,至于是不是盟友,他们是根本不在乎的,他们的眼里只有金钱。卡特不仅管不了他们,有的时候还必须屈从他们的意志。英国又能拿他们怎么办呢?只能让自身尽量不要露出破绽。

    撒切尔当然不知道,在1967年前,中国就建立了专门针对英国的金融小组,按照“长空万里”的总原则,一直做空英镑,每一次大跌,都有中国“添油加醋”的效果。最新的目标是,要在1985年以前,将英镑打跌至1.1的水平,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一个以金融为主业的国家,其本币不断大跌,损伤可想而知——制造业规模变得很小,低汇率就不能刺激制造业出口,而又降低了金融操作的本金嘛,英国的欧洲美元又不是美国人提供的,还是要用英国的金融资产,去抵押和交换嘛。

    一个针对英国的“连击之锤”,一直在不紧不慢地,锤打着英国这块顽固的石头,已经有了小小裂缝,每一锤下去,裂缝就会扩大一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