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77章 未来二十年的定国策

第377章 未来二十年的定国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81年的春天3月,华京已经是春意盎然,首都在濛濛细雨之中,让人感觉非常的清爽,吹面不寒杨柳风,天气已经没有那么冷了。

    李思华带着即将卸任的总书记李洛、即将上任的新总书记袁浩云,来到了主席的居所。主席的身体已经不太好,被人搀扶着坐下,他现在说话也很慢,不过思维仍然非常清晰。

    袁浩云内心有些激动,他已经有十年以上,没有能够亲自接触主席了。袁浩云是几乎完全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今年54岁,汉中人,父亲是过去的私塾先生,家境并不宽裕,算是城市的中下层吧。他大学毕业后参军八年,转业地方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西北从事农业工作,然后逐渐提拔,又在西南大区和东北大区历练多年,成为中央领导人种子选手,终于在2年前,被确定为新中国第4代的领导人。

    这一次李思华带着两人,是向主席汇报中国在八十年代确定的未来二十年新国策,这是超级的大事情,主席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当然要让他知道,并给出意见。

    这个为期二十年的新国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东方全面升级、连击西方根基、继续南方革命、培养北方盟友”这四句话,这是东西南北的“四方战略”。

    东方全面升级,当然是指中国本土的策略。要求在资本、科技、农业、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一次台阶式的跃升。

    资本方面,是全面建成并运行4大资本池。即基础设施、组屋+商品房、产业、乡村这4个超大规模的资本池。

    基础设施,以及组屋+商品房,传统产业,这是传统的三大资本池,以前是人民币发行规模的锚,以“基础性战略性资产(BSA)”作为人民币的基础,最重要的当然是基础设施和战略国企资产,例如中国现在已经达到了95万公里左右的铁路和高铁资产;已经突破了900万公里的干线和高速公路;中国民航所属的机场;全国高标准农田;红旗引水这样的史诗级工程等。

    组屋同样是庞大的投资,当然也属于BSA的范畴,而最近10年,增加了商品房,因为规模也发展得很大了,毕竟国内的小富人群体,随着建国41年的经济顺利发展,规模和消费力都不错,虽然商品房几乎是组屋的10倍价格,购买的人仍然很多,逐步形成了庞大的资产。当然,在BSA篮子的考虑中,商品房的折扣率很大,只计算10%,基本是按组屋价值来设定的。那种市场溢价对于国家而言并无意义。

    传统产业,自然是大量的矿山矿企,以及国家基础性的其它国企,例如军工企业、骨干建筑企业、钢铁材料企业等。

    而在八十年代,要做的,就是除了进一步完善这传统的三大资本池,在产业资本池上重点要完善以混合制大型企业为主的科技产业资本,以及新增的以“农村资本化”为主的农业资本。

    这样新的4大资本池,就使得中国人民币的货币基础更加稳固,人民币是一个“国家信用+资源+商品”为锚的实物型为主的货币,与西方单纯的“信用货币”相比,自然要稳固得多。人民币由于有4大资本池,所以锚定的是实物资产,而西方完全就是虚的,正因为如此,相对于人民币,这些年总的趋势,都是西方货币,包括美元,步步走贬。

    原时空的美元,始而锚定黄金,然后锚定石油,在这个阶段,基本上也算是“国家信用+实物”的货币,但等到2020年后,美元就是完全的无锚信用货币了,导致了其它国家,多多少少地试图去美元化,以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科技方面的升级内容很多。最重要的目标,是到八十年代后期,完全建成初级互联网社会,普及个人电脑+互联网,形成基础的网络商业和生活模式,通过几十个混合制的网络大型服务平台+线上产业,以及配套发展的互联网关联线下产业,构筑完成互联网生活的基础,使得人民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生活,达到“线下可被线上替代50%”的程度。李思华现在不好多说,其实在她内心,基本上就是先用个人电脑,实现原时空2010左右的网络生活,主要的差别,大约就是缺少了手机,一切都要通过电脑,便利性相比原时空还有差距,而且网速,还不能达到她穿越前的程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对互联网发展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自然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网速的要求,当然不能是原始拨号上网了,而必须是首先通过宽带ADSL实现8M的数据传输速度,然后在八十年代末期实现光纤入户。

    八十年代,也必须是非智能手机兴起的时代,并且在末期为智能手机完成奠基,使得中国在九十年代初期,即可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也即是说,九十年代,将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二阶段,互联网的主体应用,从电脑走向移动手机。

    其余大量的科技,其实都是以这个“10年+10年”的互联网进阶发展,来倒推发展计划要求的。李思华内心的大计划,就是要在2000年之前,全面提升中国的科技包括科技应用的水平,达到她穿越前,包括中国、美国两强在内的科技,曾经在原时空达到的水平。

    这将是她努力为新时空留下的最大遗产之一,让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原时空同期20年以上,而如果再通过20年对美国的削弱,让其发展水平放慢10年,那将意味着,中国基础科技领先美国30年以上。

    她认为,只有这样的至少30年落差,才能使得中国具备最终完全战胜美国,让社会主义成为人类主流的能力。再往后推,如果中国能保证这样的领先趋势继续扩大,也许未来可以领先美国40年、50年,那个时候,可能现在的美国核威慑、生化威慑都对中国不起作用了,就算是热战,也能够战胜美国。

    这样的一种疯狂的盘算,现在只有赵云腾约略知道一些,不过她决定要写在她生命最后的“遗国策”之中,提供未来的领导人参考。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升级方向是清晰的,农业就是通过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20年,实现初级智能农业;然后在二十一世纪,再用20年,实现彻底的农业工业化,迎接智能农业工厂的大时代。林牧渔,当然与农业不尽相同,但发展的方向是一样的,就是高度的智能化和无人化。

    第二产业工业的升级方向,进阶分为三大步骤,首先是互联网+,然后是智能化工业,第三步是工业互联网。

    互联网+是初级形态,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包括工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一阶段其实对传统产业内部的改变有限,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工业企业的营销渠道、媒体推广等领域,实现网络电商、线上订单线下交易等,而部分行业要实现完全的业务重构,例如出租车行业,必然调整为具有私车和驾驶技能的人员,都可以通过全国性互联网平台参与的行业。

    智能化工业,是大量应用最新的ICT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很多行业的无人车间、熄灯车间等,说白了,就是工业产品不断加深的电子信息化。

    工业互联网,则是人+数据+机器的融合,缺一不可,让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将工业设备、信息系息统、业务流程、企业产品和服务、人员互联、上下游企业横向互联、产品追溯和完整周期互联等全部打通,实现全社会的大规模强协作。

    工业互联网这第三步,预计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是有困难的,也许需要拖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期。但李思华认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在实现工业互联网上具备极大的优势,因为资本的重要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割裂了生产力的协作,社会的生产力是从属于不同的资本的,因此强协作,根本不可能。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升级,自然是两个步骤,首先是“生活互联网化”,然后是“生活移动互联网化”,即先以个人电脑为基础,继而以移动手机为基础,发展电商、网络服务、网络社交媒介、互联网就业等一整套的体系。

    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交通、通讯、电力三大升级。交通当然是300KM时速高铁,以及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2025年时间,要基本完成原来铁路和公路的基础计划,即铁路达到150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而公路达到1400万公里(其中高速80万公里),从而完成这一史诗级任务。

    通讯则是发展到李思华心目中了解的5G网,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宽带移动通信,工业智能控制、远程医疗、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智能化场景得以初步实现。

    电力则是水电、风电、光伏、先进核电的全面大发展,在输电系统上开始全面推行特高压科技。

    在完成了这个20年的国内大升级后,中国就有把握完全领先西方至少两代以上的科技换代,在大多数产业领域形成绝对优势。

    东方即中国是全面升级的战略,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对美国,则必须是连续打击的战略,不能让他们恢复强大的竞争力。

    战略的核心,是对西方保持强大的产业和市场压制,削弱他们最根本的经济根基。说到底,无非是让中国的产业和商品对西方的优势继续扩大,使得他们最多只能内部消化,甚至内部也被中国产品侵蚀而更多的产业因此萎缩。其次就是扩大社会主义阵营,使得西方可用的市场不断缩小。

    产品没有竞争力,市场不断缩小,资本就难以发展,西方的各方面力量,就会不断衰竭。

    除了经济以外,当然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配套战略。例如文化上,要开始向包括西方国家在内,从原来的“自然文化输出”,转变成“强力文化输出”,毕竟通过40多年的发展,新时空的中国文化已经很有竞争力,在体系上并不弱于西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力远超美国后,对西方文化开始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继续南方革命,主要是指非洲和南美这两个重点,非洲要完成原来的总体计划,预计现有31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到1987年左右,根基变得深厚以后,再发动非洲革命的最后阶段——去掉北非五国,去掉南非,实现其余非洲国家的全面社会主义改造。

    留下几个非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是因为需要比照,需要竞争,社会主义为主,也可以长期保留少数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体制竞争,才能提供社会主义发展的更多思路、更多动力。所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古代中国就已经认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固然国家要灭亡;但如果在外,没有敌对的国家,以及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世界革命的目标,是解放全球的无产者,但总有少数国家,除非是完全强制,无产者并没有觉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长期的比照,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发展得更好,才能最终扭转这些人的思想。

    非洲以外,主要就是南美,预计到1985年后,因为中国届时的海军力量,可以远超美国,在南美已经无需顾忌太多,那个时候,就是推动南美革命的良机。不过在20年内,在南美决定要排除所谓的三强国,即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也不包括毗邻美国的一些中美洲国家,例如墨西哥。这些地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太强,不宜于石头碰石头。

    培养北方盟友,主要是针对苏联的战略。在苏联侵略阿富汗发生后,以及总结近期关于苏联的情报,可以确认,苏联的衰败几乎不可逆转。

    毫无疑问,苏联衰败将是资本主义国家,反击社会主义的唯一希望,也必然是对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打击,会严重拖慢中国实现全球社会主义主体化的时间。

    但中国对苏联内部的影响,又是有限的。中国再强大,也未必能改变这种历史的大趋势。

    所以现在中国能做的,就是放弃过去对苏联的完全不干预其内部的态度,开始全面渗入渗透,在苏联内部,培养新的倾向于中国的同志,组织和团结未来危机时,仍然能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同志,争取在苏G内部,形成新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派别,在关键的时候,即使不能逆转苏联的整体崩塌,也要争取局部的“抗崩塌”。危机来临时,哪怕就是分割苏联,也在所不惜。

    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软文化”对苏进行全面影响,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体制的优越性通过宣传推广,能够让苏联人认知远超中国,而不断打击美国,让资本主义体制的衰败,影响更多的苏联人民。所以要发动全部力量,让NGO、中国产品、中国文化全面渗透苏联。最终让大多数苏联人民,形成一种主流的、深入人心的观念——不是社会主义体制不好,而是苏联走错了岔道,社会主义仍然将最终战胜西方的资本主义。

    在未来的1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中国以经济力量为背托,与西方争夺苏联民心的大战役。

    照顾主席的身体,李思华一直解说得很慢。主席听得很仔细,在汇报中途,想让他休息一会的时候,还被他拒绝了。

    听完汇报,主席很高兴,他慢慢地对着3人说道:“很好,建国40多年,我们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原来做梦也想不到的地步。人民革命力量的成长,让我们加强了全球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同志们继续努力,一定要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解放全人类。”

    他又对李思华感慨说:“人老了呀,你说的关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部分,有些我已经理解不了了,但我知道,这个大方向是对的,每一次我们的升级,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用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让我们领先西方更多,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人都是欣喜,但又有点悲伤。主席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了,革命者也是人,心不老,但身体总是会走向衰朽,最终死亡。

    李思华笑着说道:“主席,这里除了小袁,我们都老了呀。我都已经75岁了,李洛65了,都算是老年人了。您说过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革命者嘛,奋斗到死就是了,我们的事业永存才是最重要的。”

    三人又陪着主席聊了一会,李洛还向主席,简短介绍了最新的经济发展情况。

    到1980年底,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17.5万亿人民币,按照当年人民币与美元的平均汇率1:1.5,超过了11.5万亿美元。人口规模14.2亿,人均GDP达到了1.23万人民币,相当于8100美元/人。

    与美国比较的话,美国1980年GDP总量2.28万亿美元,人口2.3亿,人均GDP达到了9914美元,即将破万。

    所以现在中国的GDP总量,略超美国的5倍,人口是美国的6.17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81.6%,超过了美国人均的八成。

    由于美国每年50%以上的GDP,都属于5%人口规模以内的富人,因此可以实质性地确认,中国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开始超过了美国普通人。

    这些数据,让主席更加高兴,他认为这是对他革命生涯和晚年的最好安慰——终于活着看到了,当年贫苦潦倒的中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赶上了当年那个似乎高不可攀的美国,实现了伟大的逆转。这是全党同志数十年不懈的努力达成的成果。

    李思华非常欣慰,心想我们一辈子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历史,现在的成果,相比原时空的话,主席可以无憾了。

    新的大国策,开始变成了各种具体工作的政策文件,计委等有关部委,开始推动一个又一个的大计划,各种体制和产业的调整,开始加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