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82章 青华与邶大的哀歌

第382章 青华与邶大的哀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82年3月,平津市。

    肖尹愤怒地撕掉了手中学校的解聘告知函,并把桌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扫到了地上,砸得地上一片狼藉,飞散的纸张到处都是。

    然而他最后也只能颓然地一屁股坐回椅子上。到现在他还是不能相信,自己这个科学院士、一级教授,青华生化领域的最高权威,居然会被青华解聘了。

    然而理智告诉他,这是真的,不但是他,整个青华现在都在风雨飘摇中,倒霉的高级教授,就有数十人,校长和书记全部被撤职,替换上来了新的。而熟悉的邶大也是一样。据说已经年迈的领袖,还专门对两个学校发生的事情,有一句评语:这两个学校,总是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一句话决定了两个学校和很多人的命运。

    肖尹叹了一口气,真是无妄之灾啊。美院搞出来的篓子,现在波及了整个青华,甚至还波及到其它的学校,例如邶大。

    中美这几年在外交上趋于正常,于是尤其是沿海的大学,与美国学术界的交往开始多了起来。于是该死的美院,按照美国人的审美,搞了一批美术作品,准备到海外展览,这批作品中涉及的中国人像,都是“眯眯眼”的,看上去很丑,但西方人说好啊,保证中奖,大家都可以得到一笔意外收入。反正是在国外,国内不推这批作品不就行了。他们居然连这种明确违反“文化禁入令”的事情也敢干。

    结果就被学生举报了呗,开头还以为是小事,终止不干,不就行了。结果上头不依不饶,事情越搞越大,据说上头认为,既然这个青华美院如此胆大妄为,那整个青华,一定存在严重的思想管理问题,教育部都被撇开,由调查总局派驻了工作组严查,事情就彻底引爆了,再也不可收拾。

    青华美院出了大名,媒体报道后,现在全国人民都叫他们“青华丑院”,算是臭名昭著了,按照肖尹听到的消息,整个学院应该都会撤销,部分涉及的教授老师,触犯文化禁入令,会被作为文化汉奸,彻底开除并文化禁入,而学生和其它教师,将分流到其它学校,整个美院,算是完了。现在院长、书记以及几个主持对美交往的教授,都被逮捕了,他们肯定是刑罚处置了,可不是开除那么简单。

    肖尹就是被“牵连”的,在调查青华和邶大时,调查组认为存在一个新的严重问题,也就是中央和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学阀问题。肖尹主管的《中国生物化学学刊》是国家一级期刊,而调查组发现,这个期刊都是由肖尹和几个他相熟的教授控制,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来自这个“学术帮派”,其刊发的文章重点也是推介“自己人”的成果。

    当然,这并不是调查组的偶然发现,早就有同行投诉了,这一次不过是调查后,盖棺论定而已。

    让肖尹恐惧的,并不只是被青华开除,而是这样自己就上了“劣迹学术人员名单”,基本上就是在学术界判死刑了,除非能再做出重大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将功折罪。自己都六十多了,还能干出个屁的成果呀?更何况,谁还会聘用他呢?

    他的神情变得凄苦,何苦来哉,本来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就是一点舍不下的贪欲和侥幸心理,想拥有更高的地位,导致了今日之祸。其实想清楚就很简单,国家怎么可能允许一帮学阀,绑架了整个科研和教育体系?

    最近十几年国家对学界和文化界相对比较宽松,原因也比较简单,经济上逐步占了西方的上风嘛,相应地自信就比较强,对西方的文化侵略,自然不太看在眼里了,还能相信西方的,不是傻子吗?可偏偏有青华丑院这些家伙,为了利益,什么都敢做。

    某种意义上,自己也是青华的罪人之一,此次事件之后,青华、邶大这样的学校,必然元气大伤。别的不说,国家经费拨款就肯定大降,直接影响生源,而在学界的影响力更是不堪,估计会失去很多重要的学术职位,很多可惜也必然调整,据说很多年龄比较大的教授,都将从管理职位去职,未来只能是教书或者有前途的项目专心科研两条路。

    肖尹喃喃地说道:“GC党对于知识分子,从来就不客气,不尊重啊。”听美国人说过,他们那里要自由得多。他们的研究室,几乎都是不受联邦政府干预的私营实体,管理上鼓励学术自由,建立并保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稳定研究团队。尤其重要的,管理的教授就是研究室的老板,掌控科研的一切生杀大权。这些实验室,很多也是国家出资,但是国有民营(GOCO),关键是成果为私有。

    如果当年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拿到在美国那样的利益,可能自己就不会发心去做一个“学阀”了吧?自己搞这一切,还不是为了曲线的利益?

    唉,如果是建国初年,GC党还可能放过自己,那个时候科研人员缺乏得厉害嘛,可是现在,GC党在乎一个已经老去的科学院士吗?

    肖尹这点没有猜错,中央包括李思华在内,都不在乎。借此事件,正在酝酿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的年轻化改革,未来两院院士,都必须在55岁后,就转为“荣誉院士”,他们的院士头衔,只是一种荣誉,再没有两院事务和相关科研体系上的实权,除非中央特聘,不服老的请专心研究,或者专心教育培养人才。而且国家一级期刊等涉及科学界权力的职位,都是任期制,最杰出最适合职位的科学家,也只能任期10年2界,大部分都是5年1界。

    本身都是一流的科学家,过多的涉及科学界的“政治行政事务”有何益处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学家应该专注于本身专业方向的研究。

    中国发展到1981年底,建国42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是非常丰厚的,本科学历毕业以上的人员高达2.5亿人(占人口总比接近17%),这还是每年都保持当年出生人口,只有大约20%出头能够上大学的比例的缘故。其中理工科毕业生高达1.7亿人(超过2/3),硕士以上人员达到4000万人,博士生700万人。

    这样的“人才基座”,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的总数,大约达到了1350万人(美国170万人的8倍,欧共体225万人的6倍,苏联320万人员的4倍多),预计5年后,就会达到美欧苏三者研发人员总数的2倍规模,天下三分,中国居其二。

    现在单单超过百名科研人员的科技和工业实验室,就已经突破了10万个,关从实验室的数量,就是美国的7倍。

    这样庞大的人才基数下,GC党怎么还会在乎某一个年老的院士呢?不行就换是必然的,年轻化也是必然的。在李思华看来,科研与军队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需要头脑最活跃的年轻人。年龄太老是不行的,虽然有不少老科学家老骥伏枥,还能做出一些成果,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科学家最璀璨的成果,往往诞生于他或她,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一段时间。

    原时空中国科研体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这种老年化掌权的学阀侵蚀,导致中国研发人员,在其2030岁这一段时间,往往遭遇的是一个最不友好的成长环境,很多人因此跑到美国或其它外国去,并不都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爱国无门的问题。

    所以新时空对这样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必须要为年轻的科研者们,创造一个最好的能出成果的环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对每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凡是管理人员僵化固化了,这个领域就必然腐朽。

    这就像文史哲等文化领域一样,中央极度反感任何的“协会”,有一个打一个。因为这些协会,无不是一些试图变成学阀、操纵行业的企图。例如作家、画家需要什么协会?老老实实搞作品,才是正经。

    肖尹垂头丧气地站起来,开始收拾东西,他留恋地看看办公室,一切如逝水流风,都过去了。

    邶大团总支书记苏立阳,木呆呆地盯着电脑,他的脑子现在一片混乱,嘴唇已经被他咬出了血,他也没感到痛楚。楚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生大好的前途毁于一旦,他现在头晕目眩,似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来自教育部和平津市委的批判是极为严厉的,无论青华还是邶大,党组织和团组织,都被证明了工作的乏力,变成一个小官僚的群体,而不是战斗的组织,对于在两校弥漫的精致利己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毫无认知和斗争性,如果不是有同学举报,学校党组织和团组织,还要任由这样的乌烟瘴气,弥漫多久?或者干部们就是其中的构成?

    没有战斗力的党员和团员干部,自然不是组织的选择。邶大和青华的党组织和团组织全部改组,原来的干部全部下马,如果还想保留干部的身份,那么组织也会给你一次机会——去祖国最艰苦最贫穷的地域或者非洲工作,在这样的基层,证明自己的能力和热情,将功赎过。

    苏立阳凄苦地摇摇头,一般的干部,这样做,组织不会计较,确实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吃苦和流动,本来就是在中国当干部的必由之路,根本没什么好计较的。但是自己是邶大团委的最高领导,这不是一般的错误,是没有坚守中央政治路线的问题,甚至有偏向资本主义路线的嫌疑,哪里还有翻身的余地呢?

    自己糊涂啊,选择政治这条路,就不可能有什么岁月静好,领袖的著作、中央的政策,自己读得精熟,但都是为了做官的基础。在邶大的现实中,自己却没有一点的敏感度,觉得团委以学生为主,不太应该去管老师们的事情。这在上级看来,这不就是一种典型官僚的想法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则性和斗争性呢?

    他还记得市团委书记对他的怒吼:“知道为什么一切的团委,都是独立于所属单位的吗?就是因为共青团是党的预备队,是独立的战斗组织,党会依附于政府吗?党是政府的领导!否则不会让团委隶属于学校管辖吗?话说学校本来就有学生会,那要团委来干什么呢?身为一个团委总支的书记,居然连这个都没搞明白,只学会了把自己当成学校官场的一员是吧?组织培养一群小官僚干嘛?有病吗?”

    自己居然把一个战斗组织当成了官场,难怪上级是如此失望了。现在个人的能力、人品、政治坚定的程度、政治敏感度、革命精神,都被贴上了极其负面的标签,还谈什么前途呢?

    他不由想到了青华的团委书记罗岑飞,两个人曾经明争暗斗,谁都不服谁。现在倒好,一对难兄难弟。

    他点上了一只烟,被呛得咳嗽了两声。他平常是不抽烟的,备烟都是工作用,给别人抽的。

    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大祸已经铸成,无可挽回。自己该何去何从呢?真的要去室韦,在大漠风沙中劳碌一生,让岁月看着自己当年的宏图大志,尽化云烟吗?那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一个完全普通人的人生?

    两天后,邶大曾经的风云人物,前团委书记苏立阳,跳楼自杀,轰动平津各大学,传说纷纷。

    大时代的面前,个人的遭遇往往微不足道。苏立阳去了,没有改变中国整顿大学和学术科研界进程的任何步骤。邶大和青华两所大学的教授,大约最终有1/3被解聘,很多院系重新聘请组织了教学体统,而党团组织更是全面重组。

    其实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整顿,科研和市场化体系,也进行了全面整顿。现在的中国科研体系,变得有点“企业化”。例如大学为主的基础科研体系,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固然压力很大,一边要努力做科研,一边还要兼顾教学和系里的杂务。而副教授和教授也轻松不了,没有了终生的教职,每五年一次的考评,会决定职位是否延续,或者获得进一步的升职。五年中没有值得一提的成果的话,除非是有足够的理由——例如那种只能长期研究等待突破的项目,但也应该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和中间成果外,整个实验室可能都会被干掉,这种干掉,可不是仅仅关掉实验室,而是整个人员体系,都会被大学解聘。

    如果要“职业安全”,那必须要做到两院院士,才有“终生教职”,这也是国家相信,个人努力到了院士的程度,正常来说,总不会再躺平混饭吃。就算有,国家也认了,毕竟过去有过重大的贡献。

    就连期刊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各学科的国家重点学术刊物,除了负责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外,所有的审核教授,变成了根据计算机数据库,实施盲选的轮换制,每种期刊,5年一次,从过去5年中本行业研究成果最强的科研人员中,选择审核员,例如200名。未来5年对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评审,就是计算机从这个数据库中的200人随机盲选。

    这样的审核员,当然也可能放水,但变得非常不容易,因为不是他一个人审核,而是5位审核员分别给出意见。单单他个人通过了没有用,还要其它他并不知道的审核员同意。如果其它人都否决了,那么他还可能有麻烦,为什么只有他通过了?可能会面临调查。

    基本上,就是对国内的基础科研体制,全面强化了管理,在审核评判上强化公平,在具体研发上强调效率,对青年科学家提升激励,对既得利益者加以鞭策和限制。

    相对来说,以国家技术实验室和企业实验室为主的应用科技体系,更有效率,更少大学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不过这一次中央也还是推动,大大强化了实验室之外的市场服务体系,同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通过市场化联系得更紧密、更合理。

    所谓市场服务体系,就是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专利注册、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直至市场推广的一整个“研发产业链”,将每个环节的专业研发团队串联起来,实现环节之间衔接顺畅、不同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这需要做到不同团队之间的利益分配合理,从而各方才有动力,做好自己那部分的工作。

    有些中国人传统的“社交”,在这一次运动中,也遭到了整顿,例如原来很多大学各种活动多得很,严重干扰专心科研,让一些有追求的科学家避之唯恐不及。现在的做法,则是要保证科学家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在做科研和教学相关的事情,或许枯燥一点,但哪有多少工作不枯燥呢?

    例如现在的系主任,就变成了纯粹的服务管理职务,不能再出现学阀,如果喜欢做科研管理,想成为学院甚至学校领导,那么就不能再做科研,因为手中的权力,会和科研活动有利益冲突,也就是不允许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

    另外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在每个专业领域,建立科研趋势研究团队,主动提出重点的基础科研方向,以及科研项目,对大学基础实验室招标。否则都是各大学自己申报,都说得跟花一样的美,但真实就不一定了。做得一手好PPT的能力,比解决繁难科学问题的能力,在求职时对于个人可能更重要。但对于科研,一定不能变成这个样子。

    李思华和赵云腾都很关心这方面的事情。老实说,科研这个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好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弄好;经济基础不好的时候,肯定弄不好。现在算是中国经济基础非常好的时候了,可不能在这个时候,让它变成原时空美国2015年以后的情况——随着国家拨款减少,很多科研,变成了骗取经费的游戏,而不是真正踏实的科研。

    国家的顶层管理,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永远在调整体制,优化完善。李思华感觉自己现在已经很难深入细节了,只有依靠中央相关的同志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完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