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06章 苏联内部斗争的激化

第406章 苏联内部斗争的激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91年3月,特洛尼科夫正在视察乌克兰的几个材料研究所。

    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是乌克兰的强项,在乌克兰集中了苏联号称为"五大材料研究所"的精华。包括乌克兰科学院材料学研究所、超硬材料研究所、晶体学研究所、强度问题研究所、金属物理研究所。从事的范围之广,成果之丰,都令人赞叹。从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功能材料到人造超硬材料、无所不包。

    在材料方面的强势,也带动了乌克兰地域焊接科技的发展。以巴顿焊接所为代表团的焊接技术,在国际上与中国同处于领先地位。在钢轨和高强度合金焊接工艺和设备,大厚度钛及其合金的焊接技术工艺和设备,高频焊接制管工艺,太空焊接技术和工艺,水下机械化焊接,金属和非金属相料之间的焊接,都具有世界顶级的科技。

    特洛尼科夫正在推动“苏联东部科学院”等研究所的扩展,实际上就是以苏联亲中派的政治力量,行政式地调动优秀的科技人员,转移到苏联东部。例如上述的“5+1”一共6个研究所,都会在新西伯利亚大区,开办所谓的“分所”,将精华人员全部转移过去。这样的难度其实不大,因为科研人员一旦过去,薪资大约是现在的3倍,而住宅和物资供应的丰富,都完全不是西部能比的,虽然卢布的汇率一直在狂跌,这当然是因为中国在背后支援的缘故。

    所以现在乌克兰的科研人员,是疯了一般地报名到东部去——在西部,他们都要吃不上饭了,到了东部虽然苦寒,但生活简直是人间天堂。他们的一些先去的同事,不断写信回来叙述他们现在东部的幸福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现实的困境下,急不可耐地要赶紧调到东部。

    苏联大约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150多万人,而在乌克兰的就有30多万人,乌克兰科研人员在苏联内部,更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位,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域。

    特洛尼科夫现在推动的,这是在中国顾问的建议和中国国家支持下的“东进计划”,目标就是尽量将苏联的这150万科研人员中的精华人员,尽量转移东部,在东部重建完整的苏联科研体系。当然,有些人就是崇拜西方的“民主自由”,不愿意来已经在苏联内部著名的“社会主义东部”,那也只能由他们,不过特洛尼科夫自己也认为,如果工作得力,那么至少100万研发人员是可以期待的。

    特洛尼科夫为首的政治团体,并不想分裂苏联。但面对苏联内部思想上的分崩离析,他们必须做好最坏的准备,立足东部就是这种“预防”。

    特洛尼科夫现在得到了戈尔巴乔夫政权内大量高官的支持,对苏联崩溃的担心,使得他们开始支持特洛尼科夫,包括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苏联内务部长普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等,现在已经围绕着特洛尼科夫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这个集团的共识是,只有在中国人的支持下,苏联才可能被拯救,这是基于共同的GC主义信仰,中国显然不想让苏联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变成了中国的敌人。中国已经表示了最强硬的态度,哪怕最后出兵,至少也要保证苏联东部的社会主义政权和体制。

    利用政治集团集合起来的力量,在中国经济力量的支持下,特洛尼科夫集团对东部的军队深入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解决了东部军队的待遇和福利问题,毕竟现在苏联人心涣散,与军人们谈信仰,当然不如直接的物质待遇来得有效。在军心稳定的前提下,国防部长亚佐夫以军事改革的名义,不断调整高级军官的职务,让东部各大军区的军事力量,尽量掌握在可靠的人手中。

    在这方面,他们得到了KGB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大力支持,通过KGB,集团掌握着大量高级军官贪腐的证据,要不合作者下台,是很容易的事情。

    特洛尼科夫则对这些高级军官,直接使用了“贿赂”的办法,向他们的家族,提供了中苏合资企业的部分股权,用利益把大家捆绑起来,避免他们被收买。这种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事情,在他看来是短期的不得已。等到未来自然要纠正,不过他也不打算收回利益,而是要保留利益的话,就必须退出军职。

    有了军队的支持,在党政职位方面,特洛尼科夫大力提拔了新人,替代东部贪腐的旧官僚。苏联这些年有着大量从中国留学回来的干部,这构成了“东部改革”的主力。

    所以在苏联东部,一个比较坚实的党政军集团,逐渐成型,他们牢牢地控制了苏联东部的政权,并且在中国的支持下,以及对中国的大量贸易,支撑了东部逐渐成为苏联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域,也是物资根本不匮乏的地域。

    但是在苏联的西部,他们的尝试却变得非常困难。以俄罗斯共和国主席叶利钦为主的“西化派”明显地占了上风,他们有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明确支持,西部受到西方的影响要大得多,甚至美国人还咬着牙向苏联提供了90亿美元的贷款,指定用于苏联西部。这种支持,使得西部的民众,都对于西方合作满怀憧憬。

    所以在西部,关键是“人心向西”,几乎与东欧的情况类似,包括军队将领也是一样,这让特洛尼科夫集团感到非常棘手。而且西部人口太多,采用物质利诱的方式,也不现实,做不到,中国的支持当然也不是无限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搞什么“东进运动”也就毫不足奇,努力先把西部挖空再说,避免社会主义苏联的宝贵财富,都落到了资本主义手中。科技人员只是最优先的,一些苏联最好的工厂,现在同样在“支援建设”其“东部新厂”,目的还是一样,即将最精华的人才、资产和设备,都运到东部。

    其实特洛尼科夫已经与金武怠商量了一个“最终方案”,如果最终无法整合苏联西部,部那么就在中国强大力量的压制下,与西部资本主义达成一个“邦联”的新国体,实行“一国两制”,西部是资本主义社会,东部是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就是两个国家,但用“两国邦联”的名义,避免俄罗斯联邦的最后国土分裂,也保留未来重新统一俄罗斯的余地。

    “一国两制”,可以说是一种“对赌协议”,等到30年后,再看到底哪一边发展得更好,而发展得更好的一边,自然可以争取大部分俄罗斯国民的支持,重新将俄罗斯统一到唯一的体制上来,而特洛尼科夫对于这种前景非常自信,有着全球最强的中国的支持,没有可能输掉。

    金武怠内心,其实可不像特洛尼科夫那样确定。他觉得人心坏了,就很难收拾。未来西部的生活水平,必然大大落后与社会主义东部,但普通老百姓可能会向往东部,所谓的“中产阶级”以及其上的统治阶层,那肯定不会,他们掌控着西部的一切权力,包括舆论。西部的老百姓除非活不下去革命,否则再翻过来肯定是困难的,到时特洛尼科夫集团又能怎么办?发动内战吗?

    不过,这种结果,对于中国并不坏,特洛尼科夫既然认同,那完全就可以这样推行。其实他也知道,特洛尼科夫未必像他表面表示的那样有信心,但分裂苏联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也是没办法,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很可能是当下苏联困境的“最优解”,是不得已之下的最终方案。在这之前,自然要努力保持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苏联,即使特洛尼科夫自己也认为,希望越来越渺茫。

    发动对戈尔巴乔夫政府的政变,一直是一个选项,例如副总统亚纳耶夫强烈地如此主张。但特洛尼科夫认为机会不大,西部的军队,现在大多数强烈地支持俄罗斯主席叶利钦这些西化派人物,即使政变成功,接下来很可能的,就是西部的内战,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想要。面对特洛尼科夫的质疑,即使是亚纳耶夫本人,也不敢保证这种可怕的情况不会发生。对于KGB主席克留奇科夫和国防部长亚佐夫来说,这种内战的前景几乎是明确的,现在连KGB内部,也是意见分歧,政治思想尖锐对立,当年统一的苏联之剑,已经变成了2把脆弱的剑。

    所以一开头特洛尼科夫的“俄罗斯联邦变邦联”战略,虽然被集团的其它人强烈质疑,因为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东西斗争的激烈化,他们开始倾向于支持这个方案了,不得不承认苏联的现实——要统合西部,现在太困难了,西部大多数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已经是彻底失望,而他们又不能控制地方强力部门和西部军队。过去几十年苏联体制腐朽败落的后果,可不是短期能改变的。

    但这个“邦联方案”同样很困难。就像他们想统合西部一样,叶利钦等人同样想统合东部,他们怎么可能放弃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俄罗斯?双方都认知,俄罗斯联邦之外的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难道俄罗斯联邦之内,还要分裂吗?谁都不想。

    戈尔巴乔夫面临着特洛尼科夫政治集团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同时也激起了叶利钦西化派政治集团的强烈反应,双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

    此时叶利钦是俄罗斯联邦的一把手,而特洛尼科夫已经变成了二把手,主席和副主席,但两人现在的关系极其恶劣,除了公众场合,彼此连话都不说,对于对方,完全是漠视。来自两人的命令,也是经常对立矛盾,互不相容。但通常来说,叶利钦对东部的命令,完全被忽视,只有特洛尼科夫的命令才有效。反过来也一样,特洛尼科夫根本指挥不动西部的地方领导。在政治上,实际上已经东西分裂了。

    至于戈尔巴乔夫,现在几乎是“政令不出克林姆林宫”,这也是他自找的,他所谓公开化的新思维,导致地方权力大增,各加盟共和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对于中央日益漠视,独立倾向越来越强。

    在西元1991年的7月29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聚会商量,想开除如亚纳耶夫、亚佐夫、克留奇科夫和普戈等人,并取而代之的可能。此次谈话被克格勃窃听,局长克留奇科夫立即得知。克留奇科夫早在几个月前,就将戈尔巴乔夫设为目标110,并置于严密监视。

    特洛尼科夫立即调动了军队,在莫斯科附近,并不是没有“亲东部”的军队,例如俄罗斯第二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和内务军捷尔任斯基师,在莫斯科附近的这几只军队,在国防部长亚佐夫的安排下,属于“东部特供”的部队,将官属于东部亲信,而士兵们则得到与东部部队同等的优厚待遇,足以支持他们家庭的生活,因此思想上还是很稳定的。

    特洛尼科夫和在东部的亚纳耶夫,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进行了“最后警告”,说他们将是导致苏联内战的罪魁祸首,要求两人道歉并承认错误。

    并没有做好准备的戈尔巴乔夫等人,最终被迫私下承认错误,承诺不再推动解除众人的职位。

    这下子,两边的敌对情绪升到了最高,就连克留奇科夫都不呆在莫斯科了,他到了新西伯利亚,开始在KGB系统内,重新建立了一个东部分支。而亚佐夫则整天呆在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掌握着莫斯科附近的可靠军队。

    直接的政治斗争既然不可行,各种阴谋自然就接踵而来。例如这一次的特洛尼科夫访问乌克兰,就被某些人视为良机。

    当特洛尼科夫走出巴顿焊接研究所的时候,刺杀发动了。

    他的警卫部队非常精锐,当初为了他的安全,并没有从东部军队或者格鲁乌和KGB中抽调,而是选择了一些可靠的军事学院的学生,送到中国进行了严酷的专业训练。这种高素质的警卫,这一次拯救了特洛尼科夫的性命。

    狙击手开枪,立即被警卫发现,两名警卫把特洛尼科夫保护在身下,其它人对狙击手迅速还击,狙击手逃离的时候被击毙。不过特洛尼科夫还是负了轻伤,因为有其它的刺客发射了火箭筒,一块弹片划过了他的胳膊,两名警卫在战斗中牺牲。

    这件事被很多人目睹,所以立即轰动了苏联乃至全球。而特洛尼科夫也立即安排了报复,在中国情报机构的协助下,对叶利钦进行了刺杀,不过事先说好不要他的命,而是击伤了叶利钦的左腿,让他进了医院。同时CIA在莫斯科的一个秘密情报站被袭击,十多人死于非命。

    中国立即通过特殊管道,严重警告了戈尔巴乔夫和美国,警告如果戈尔巴乔夫集团,试图通过暗杀来消灭东部政治集团,那么中国将毫无疑问地站在东部集团的背后,大家以杀对杀就是了,看最后谁能活下来。

    戈尔巴乔夫其实不知情,他大为震惊,在去医院看望叶利钦的时候,关门对叶利钦痛骂了20分钟。叶利钦平时对戈尔巴乔夫已经变得桀骜不驯,但此时心有余悸,也只能向戈尔巴乔夫表示,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有,他现在也知道,哪有那么容易?你想杀别人未必能行,别人要杀你却未必不行。叶利钦的腿没有被彻底治好,所以未来他在全球,以“叶瘸子”之名而著称。

    此事之后,苏联表面的政治气氛,相对缓和了下来,双方都发现,试图消灭对方让自身“一党独大”,恐怕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这样的矛盾继续激化,那后果可能就是,谁都可能被“物理消灭”。

    虽然表面缓和了,但私下的暗斗却变得更激烈,不过好在,至少各种暗斗,基本上还是“和平”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对方有充分反击的力量。

    中国适时强化了对苏联东部的支持,开始毫不掩饰地向东部大量输入资本,推动东部新城市的建设——每一个新城市,都能创造至少数十万人的劳动力就业岗位。十多个城市,就能容纳千万人的就业,这还没算上万家新企业的就业。

    这样的努力,主要是为了初步创造一个4000万人的经济圈。这样的经济圈,可以初步撑起东部集团对苏联东部约110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掌控。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地域是荒凉的冻土地带,东部真正适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大约就是不到1/3,即3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还是在最新科技支撑的前提下。

    中北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从北蒙八省到苏联东部各个经济区的交通和通讯建设,开始加速进行,与中国经济市场越是融合,东部的根基就越稳,这种战略意义日益突显。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东部的政治集团,已经没有人反对这种行动。

    东部集团在西部开始大量招聘人手,“到东部去,享受社会主义的现代生活”成为了苏联的流行语。虽然人心向西,但吃饭和生活问题更关键,东部发的薪水,能够实打实地换成充分的生活物资,这使得不少西部家庭,还是打点行装,来到了东部。

    当然,有向东流动的,就有向西流动的,东部社会主义和西部资本主义的趋势既然逐渐明显,原来东部的一些人,自然也会跑到西部去。不过由于东部在中国支持下的经济优势,跑到东部的人,还是大大多于那些跑到西部去的人,当然,来东部的,几乎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为了生活而来。不过这本来就是中国和东部集团的意图,这里是社会主义的东部,是人民的东部。

    这个阶段,西方也看到了苏联恐怕解体在即,他们也是拼尽了全力,来支持叶利钦为首的西化派,缓和的政策一个接一个,西方与苏联中央,似乎开始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由于东部的制衡,在新时空,既没有发生819未遂政变,也自然没有12月25日的苏联解体。1991年的苏联,在动荡中渡过,诡谲地维持着一个统一大国的表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个时候都还不能确认,苏联会最终演变成什么样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