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后苏联战略的最终确定
西元1992年1月,中国首都华京。
李思华阅读着最新的苏联综合情报。86岁高龄的她满头银发,但看上去仍然目光炯炯,她一向很注意身体锻炼和保养,又有着顶级的医疗条件,所以身体状况一直都还不错。
秘书轻轻地敲门,她抬头看了一下,是她约见的新任总书记陈子华到了。
共和国第五代领导人陈子华,今年53岁,是1991年接替袁浩云的,与前几代领导人有点不同的是,陈子华是新中国建立后出身的,他正好生于建国的1939年,可谓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他在西北工大电子学博士毕业后从军,先后服役于导弹部队和国防科工委,其后退伍转职地方,因为在大西北开发中的杰出表现,被中G组织部发现,逐步提升,终于成为新中国的第五代领导人。
陈子华习惯性地向李思华行了个军礼,这是他作为曾经的军人,向领袖表示敬意的方式,李思华微笑着让这位新任总书记坐下。
一段轻松的闲谈过去后,两人的谈话进入了正题,今天讨论的课题,正是中国接下来在苏联要推行的战略。
陈子华很推崇领袖提出的“一国两制”战略,认为这给了苏联各方一个台阶和选择,避免了直接分裂可能导致的严酷性,保留了未来无数的可能性。
李思华说道:“对于一国两制,需要放开眼界来看,这个模式,并不只是用来解决当下的苏联问题的。”
陈子华请领袖具体说明一下。
李思华解释说:“苏联即将崩溃,未来全球主体就是两种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模式,例如穆斯林宗教国家等,但他们构不成主体,代表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陈子华隐约理解了李思华的意思。
“所以一国两制,其实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放在全球,那就是一球两制。未来即使我们彻底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主流,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将仍然存在。将寰球彻底赤化,并不是我们短期要追求的目标,因为人心不统一,没必要强求。总有很多利己主义者,资本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一球两制对我们的意义,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爪哇民国,把全球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话,就是出口垃圾人口,进口信仰GC主义的人民。当然,我们眼中的利己主义垃圾人口,在资本主义那面被当成是精英,而普通人民,则反过来被当初是垃圾。”
“把这种思想放到苏联,就知道一国两制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东部而言,这是纯化人民的构成,让那些利己主义思想过于厉害的人口,尽量去西部。有着我国的支持,开头人口少点没有关系,随着经济的反超和社会的优势形成,动摇的大量人民,最终还是会重新选择社会主义。”
“初期的纯化很有意义,人心相对统一,这可以大大降低苏联东部模仿我国模式的难度,等到这个体系形成并成熟,那些重返东部的俄罗斯人,就不得不接受和服从这套体系,没有再争辩的资格。”
陈子华这下子完全理解了,他内心暗暗叹服,这就是领袖著名的“天外飞石”了,人们往往只能看懂她战略的一部分,却不知道藏在水面下未曾表露的,往往更重要更精辟。
他接着李思华的话:“这样的话,初期东部能够吸引的人口,肯定还是比较少,因为本来此地居民就少。但这样的话,应该会有利于我国影响东部的发展。”
李思华赞许地点头:“苏联如果崩溃,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西部,可以叫欧俄;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东部,可以叫亚俄;社会主义的中亚;以及资本主义的原东欧的加盟共和国——他们与已经变天的东欧国家一样,思想基础都差不多。”
“单看俄罗斯本体,不包括乌克兰的话,人口大约在1.5亿人左右,我认为亚俄能够在初期吸纳4000万人,就很不错了,这还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支持,使得亚俄部分的就业和福利,是苏联目前最好的,这吸引了很多普通家庭。”
陈子华问道:“除了一国两制,总书记如何看待我们接下来对苏联可能解体的战略?”
李思华笑了笑:“核心的,当然是对亚俄的布局。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但这种强烈在西方面前却是脆弱的,他们历史上对西方膜拜,相应的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就不强,强的只是对其它的民族,例如我们中华民族而已,其实这是沙文主义,这是整合亚俄的大敌,是必须克服的重大困难。”
“所以我们要利用他们目前的脆弱性。我的设想,亚俄本身有4千万人的话,可能从东欧再吸收300500万人,然后允许中国和亚俄的双重国籍4千万人左右,总计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圈附属的8500万人左右的大国。在也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达到23亿人。例如从欧俄和东欧继续吸纳4000万人以上,从中国再吸纳1亿人左右。”
陈子华倒吸了一口冷气——不要说未来,短期的4千万中国人,变成中俄双重国籍,俄罗斯人能够同意吗?
李思华说道:“大多数俄罗斯人内心当然不会同意,虽然他们自诩为马列主义信仰者,但是形势比人强,他们现在没有闭关锁国的余地。”
她接着解释说:“这是社会主义突破国籍发展的第一步。中国与亚俄是双向开放,任何一个亚俄人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3年或以上,都可以申请双重的中国国籍,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同理,我们当然要求亚俄对等开放,任何一个中国人到了亚俄,也必须是同等的国民待遇和可以申请双重国籍。当然,如果双方国民回国,也可以放弃双重国籍。”
“这是一种试点,很长时间不会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正常发展到未来,必须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可以实行,否则生活水平的落差,会把两国社会都撕裂。就算在亚俄的试点,也必须附加一系列的条件。否则由于中国现在生活条件的高水平,只会形成一种移民中国的通道。”
“对于亚俄来说很明显,他们要大发展战胜欧俄,就必须放弃敌视移民的旧俄沙文主义。我国的力量,也让他们他不得不放弃。否则靠他们那几千万人,永远只能是个资源型的中型国家。在我国数字化社会等一系列文明升维后,还可能永远处于一个落后的社会,他们自身没有力量,实现这样的升维。”
“所以这就是对亚俄的一道选择题,是选择文明必然会落后的民族主义,还是选择科技升维的高等文明。当然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是不能让他们有选择的,否则我们凭什么支持他们?”
“这也是做大蛋糕的道理。靠他们那些人,能做的蛋糕是有限的。但加入了足量的中国人,那就是能够做大超倍的蛋糕,他们的国民能够分到的,远超过去可能的。”
“中亚与亚俄是一样的待遇,通过双重国籍的模式,做大蛋糕,纳入中国的经济圈。”
陈子华听得目瞪口呆,原来领袖的心中,是这样的一篇大文章!这真是大手笔的大策略了。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领袖,如果这个战略能够成功,那么我国本土1650万平方公里,亚俄1100多万,中亚400万,这就是一个近3200万平方公里的人类高等文明区,或者说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
说到这里,陈子华自己有些兴奋,这是“万世不拔之基”啊,到了这个程度,美国之类的国家,未来也无法再翻盘——力量的差距太大了,只要不是自己作死,搞崩溃了,全球其它的力量,再也没有可能动摇中国。
李思华笑着说:“是的,虽然亚俄和中亚大片的土地现在难以利用,但这只是受限于科技发展的程度而已,人类早晚可以利用起来。外星球都可能开发,何况地球上的寒带与荒漠。”
“这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但实现战略的战术,必须现在就定下来。除了一国两制与双重国籍这两大长期战略外,我们还要注重当下短期的竞争和发展战略。”
陈子华洗耳恭听。
“所以必须有另外的两大战略,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发展战略,自然指的是中北大市场和西北大市场的外拓战略。中北主要针对的是亚俄,而西北主要针对的是中亚,这两个大市场本来在我国,西北算得上半个,中北连影子都没有呢。但是现在结合亚俄和中亚,就可以形成。无论是地域幅度、资源、还是人口,都达到了大市场的规模要求。”
“这两个大市场相关的战略你比较清楚,我不用多说。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地域比较广大,两者都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因此必须用最先进的科技,弥补地域过大带来的弱点。例如交通上,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时速720公里的最新地下管道高铁,可以先在华京通往北蒙,再接到新西伯利亚的路线上使用。”
陈子华默默点头,这正是他近期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到1991年底,通过建国52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完成了135万公里的铁路,其中高铁也差不多有30万公里,离开150万公里的总目标,最多还需要10年。公路已经完成了12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大约50万公里,离开1450万公里的总目标,大约也只需要10年。中国基建力量的大规模转移,本来就是箭在弦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基建力量本身就已溢出,所以现在大规模地在南美、非洲承接工程。而中亚和亚俄新市场的形成,为这些宝贵的力量继续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正好弥补了一个基建的空档,即国内第二轮交通升维,以及“户均1000平米计划”接档所需的时间。
李思华继续说道:“尤其是中北大市场的交通建设,由于深入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厉害,所以部分交通线,需要的是半地下半覆盖的交通模式,这本身需要科技攻关,这都是需要重视的地方。”
“竞争战略,指的就是一国两制下,亚俄与欧俄的竞争问题。亚俄的劣势是气候严寒恶劣,优势是资源极其丰富。例如西西伯利亚平原,目前的油气占到了全苏联的75%。气候严寒恶劣这个劣势,不可小觑。即使是其南部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不到350万平方公里地域,开发成本也远高于我国本土。但这只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后并没有明显的劣势,最多就是冬天比较困难一些。”
“所以一定要重视资本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东西伯利亚有2万多吨黄金,可以提供充足的资本,要利用我国在黄金大规模开采上的科技优势,加快开发,为亚俄提供充分的建设资本,否则难道只是依靠我国贷款吗?”
“中西伯利亚的煤、铁、铜,西西伯利亚的油气,全都是世界级数一数二的储量,依托资源,就可以形成初步但扎实的产业底子。资源以外,通过吸纳苏联的科研人员,在东部要形成以基础科研为特色的科研体系,这将是对中国科研体系的重大补充。苏联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不下于我国。百万级别的高质量研发人员,是全球都难得的人力资源。”
“俄罗斯人向来不擅长经营和销售,企业总是管理得一塌糊涂,这正是双重国籍的中国人发挥作用的地方。通过双方人力资源长处的结合,就可以形成针对欧俄的产业竞争优势。”
“反过来看欧俄,在资源上欧俄的弱势并不明显。欧俄毕竟仍然拥有庞大的国土,乌拉尔山以西共有427万平方公里。就算失去了西西伯利亚的油气区,他们仍有两个大油气区,一个是欧洲伏尔加-乌拉尔大油气区,这里有90多个油气田;另一个是其欧洲北部的蒂曼-伯朝拉大油气区,这里有70多个油气田。两相结合,这两个油气区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开发,足以提供每年3亿吨以上的产量。”
“至于其它的矿产资源,欧俄几乎也没有太大的弱项,人口也很可能仍有1.1亿左右。所以本质上,欧俄是可以自身解决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资本问题的。不过,我对他们产业的发展和运营能力一点都不看好,很可能最后,就是一个变型的新沙特而已。”
“他们未来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关系,更是隐患重重。一国两制后,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美欧会大力支持欧俄发展,他们想要的,是把欧俄吞下去,补充他们日益老朽衰败的身子。资本主义都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欧俄对他们的幻想,最终会证明是一场空。”
“一个产业欣欣向荣并与中国最先进的文明社会密切接轨的亚俄,另一个则是依靠出卖油气资源的落后资源国家。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就会在整体俄罗斯重新体现出来。”
陈子华微笑着接了一句:“那个时候,欧俄甚至东欧的人民,就会重新往亚俄流动。”
李思华呵呵一笑:“是的,人员的流动本身分为两个阶段。现在的第一阶段,是通过我们的支持,强行塑造经济优势,吸引一定规模的人员留在东部;而第二阶段,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出来后,让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重新选择。”
陈子华对李思华说道:“中央正在考虑未来一国两制格局形成后,如何稳定亚俄的政治形势。对于上述策略,亚俄的高层,恐怕也有不少人会心有抵触,要当心他们的反噬。目前中央比较倾向,要派遣国卫部队,入驻亚俄的各个城市,先协助他们把局势稳定下来,可以定定心心地重建国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之所以是国卫部队而不是解放军,是考虑国际影响以及欧俄的反应,如果是解放军,可能引发中国入侵占领了亚俄的舆论。”
李思华摇摇头,轻蔑地说道:“无需顾忌!我的意见是,必须派遣大量的解放军,完全压倒东部的原苏联部队,而且要长期驻扎,直到亚俄融入中国经济体系。这是对任何反对力量的震慑,说白了,就算亚俄未来自身的军队,也不能只是俄罗斯人,而是要由拥有国籍的各人种组成,包括入籍亚俄的中国人。要不然我们自己能放心吗?对于中亚,也要一样的处理。”
“无论我们怎样做,敌人或异心者,总是会用最黑暗的心思来揣度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自缚手脚?我们用来证明的,是最后的结果。一时的舆论能够忽悠对我们认知不深的民众,但今天的中国还需要顾忌吗?大胆地做事!”
“陈子华,你现在是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一定要克服很多中国人本能的温良恭俭让,在国际政治上,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什么好事,这也不是什么美德。我们在做的,正是按照最终实现GC主义的目标,而设定的最优策略,这样的策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总有人会失望,总有人会出于各种角度而反对。但这不是我们退让的理由,因为越退让,结果可能越糟糕。”
“实施上述战略,亚俄和中亚的民族主义,还有两地的宗教影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对于这样的敌人,完全不能退让,而是要用我们的力量和政治思想彻底地打压。我们只会带着认同我们思想和理想的人们前行,不会一边付出资源带动他们的发展,另一边还尊重他们自私的所谓民族主义。什么好事都想占绝,当我们傻的吗?”
“我们提供的东西很清楚,平等和公平,本来就是我们一贯的原则。上述的这些策略,本身就包含了这两大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陈子华肃然应是,他内心感叹,这就是领袖一贯的风格,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绝不拖泥带水,绝不妥协退后。朋友还是敌人,给你选择的空间,但选择以后,就不要后悔,根本没有反悔可言。
对于未来“后苏联”的中国战略,在两人的讨论中基本成型,未来将由中央组织完善,形成战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