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14章 环游中国100天

第414章 环游中国100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史密斯翻看着自己的日记,他很有感慨,他的“环游中国100天计划”终于完成了,即将离开中国返回英国。

    史密斯的家庭颇为富裕,这使得他才有能力,实施这样的大旅游计划。中国现在是全球喜欢旅游人士的第一梦想,但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并不多。西方这些年经济一直不景气,中国又是高收入国家,旅游所需的费用不菲,自然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少,更不要说是史密斯这样能够在中国旅游3个多月的人了,大多数人来中国,不过是最多十多天的走马看花,当然没有他那么深入。

    不过在短暂返回英国之后,史密斯决定还要来中国留学,他喜欢上了这个英国媒体每天都不停攻击的“最恐怖的红色GC国家”,难怪他们总是一派胡言,因为不能让多数西方人,都真实了解到中国的真相嘛,那样的话,谁还有信心呢?

    史密斯一边整理日记,一边对照着,把照片按照去过的城市和地域,分别梳理好,回到英国他想整理成一本“环游中国100天”的游记,如果能够出版就最好了,可以分享给西方的青年们,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中国。

    翻阅着一张张的照片,那些旅游中的记忆,仍然是那么的鲜活。

    这是平津市,是中国古代好几个朝代的首都,一个庞大无比的城市,由于中国强制性的绿植比,使得他与西方的大城市,区别很大。而且这是北平与天津两个旧时代的大城市合并的,这使得这个城市更加显得规模的庞大,某种意义上,这个大城市,大概就像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毕竟它有2000多万的居民,比多数欧洲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正因为这是个无比庞大的城市,所以引起史密斯最关注的,就是这个大城市复杂的交通系统,实在是让他叹为观止,尤其是公交系统。

    按照他的观察,大约2/3以上的轻轨,已经由原来的轨道系统,重建成了中低速的磁悬浮系统,史密斯此前听说过德国也在搞磁悬浮铁路,但当然没有像中国这样已经完全投入了大规模实用。这种公交系统的优势是明显的,第一个就是噪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列车不与轨道接触摩擦嘛,就没有与之的摩擦噪声,而80110KM左右的时速,空气噪音也很小。他发现在车厢里小声说话也能听见,无需放大嗓门。

    据说高铁的空气噪音是不小的,因为是400KM左右的时速,那样的高速下列车与空气之间高速摩擦,自然噪音不小,但城市里自然也无需使用这样的高铁。

    而且磁悬浮列车的车轮,由于不与轨道等接触,因此速度提高后振动也很小,车厢里就显得很稳。噪声小又稳,自然乘坐的体验感很好。

    真正让他大吃一惊的,还不是这种在欧美,连影子都还没有的中低速磁悬浮“轻轨”公交,而是在地下深处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这在中国也还处于初期试验式推广阶段,在平津市也只建成了从***到原天津港区的一条试验线路。

    但是时速高达720KM/小时,据说以后还有升级到1000KM/小时的潜力!简直是魔幻一般的交通体系!

    这个系统,是用大型盾构机在地下6070米的深处挖掘隧道,然后用一种“全尺寸高精度预制混凝土构件”搭建地下低真空管道,据说构件的精度,要求三维方向,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在欧美,听也没听说过。

    列车自然是行驶在这个地下管道中,由于管道内是低真空的,虽然管道内不可能完全抽真空,但空气也很少,所以空气阻力就很小,能够使得列车以极高速度运行,现在是720KM/小时,如果未来科技进步,动力系统效率更高,空气更稀少,导致空气阻力更少,那么速度就能再次加速。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他们正在推进完全真空环境的这种磁悬浮交通体系。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完全真空环境,那么列车时速达到2000KM/小时以上,甚至最后发展到4000KM/小时,都不再是不可思议的神话。那样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的飞机。

    由于在地下深处,自然也没有什么噪声可言——都被地下土壤吸收了嘛。低真空环境下几乎没有外来干扰,当然振动就非常小。唯一的就是加速和减速时,需要注意。

    地面和地下的这两项磁悬浮公交体系,就让史密斯觉得——中国人完全生活在未来世界,而西方已经是大大落后了,如果中国人到了西方的大城市例如纽约,恐怕在交通上就让他们会认为,美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生活在上个世纪。但这确实就是现实。

    除了公交系统,史密斯对平津市的私人交通,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全电化,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称呼。他们的私人轿车,已经完全淘汰了汽油机,史密斯亲眼看到了原来的加油站,正在改装为快速充电站和汽车电池替换站。这些电力的锂电池新能源车,在缺电之后,或者在“充电站”大约充上10分钟左右的电力,或者直接租赁充满电的电池,替换自己汽车上的电池。

    这样的纯电车,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单程400KM左右,与汽油机车相比,逆势并不大,据说再有两三年,很可能达到1000KM里程的水平,那就要比汽油机车厉害多了,关键是能源价格太低了,现在他们开每公里只有2分钱左右的电费,要是换成汽油,大约是100倍,虽然中国的油价太贵了,但换到英国,也是10倍以上的价格。

    城市里很多家庭,还有所谓的从自行车发展而来的“电瓶车”,这种车使用小型的锂电池,每次充电也能行驶50KM左右,是很好的代步工具。

    在史密斯看来,平津市的整个交通体系的全电化,比起西方来,先进得太多了,他是赞同环保理念的,相比汽油机甚至是柴油机,使用锂电池无疑要环保得多。

    放下平津市的一些照片,史密斯又拿起了另外的一叠照片,这是在库伦,是被中国人习惯叫做外蒙或者北蒙这个地域的一个重要城市,以前还曾经被叫做乌兰巴托。

    库伦是新兴的重化工业城市,因为北蒙这里,以前整体缺水,所以很长时间,这里的发展都是被压制的,如果不是过去二十多年的中苏贸易兴起,这里恐怕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边城。

    直到国际形势变化,中国确定了“中北大市场”的战略,而从贝加尔湖等地引水入北蒙的超级工程确认,库伦因此变成了中北大市场的重要枢纽城市,重新被定义为人口规模可以达到600万的“较大型城市”后,这里开始高速地增长。

    北蒙地域总体还是地广人稀,但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例如单单新中国建国前的外蒙古地域,就有铜矿储量20多亿吨,煤矿储量3000亿吨,石油储量80亿桶,铁矿储量也有20亿吨。在水资源不缺的新形势下,利用外蒙资源,发展一个以重化工为基础,供应整个中北大市场的重要城市,当然是非常自然的选择。

    由于此地的产业,有着大规模的钢铁和特种钢材、铜钼冶炼以及铜材加工,还有以萤石为原料的氢氟酸化工、以磷矿为原料的磷肥工业,以及小规模的石油开采和精细石化产业等多个工厂,史密斯在拜访这座城市之前,总以为这会是一个他印象中的那种重工业城市——污染很厉害,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中烟尘呛人,高耸的烟囱,巨大的工业厂房,穿着蓝灰深色工作服的工人等等。等

    但当他到了这座城市后,令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这座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或许是与他预料完全不同的缘故。

    天空是那种高原上最典型的蓝得耀眼的蓝天白云,整个城市被淹没在无尽的森林之海中,这里的绿植比不是中国普通的1:5,而是1:10,放大了一倍,原因就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重化工业城市。

    巴彦吉如合、博格达汗、青格勒台等山,四面环绕着库伦,南北群山连绵,东西是广阔的草原,因此库伦是一个向东西两边延伸的长条形城市。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市南部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阳光下总是波光粼粼。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宽广整齐、风景秀丽。哪有一点像是欧洲传统印象中的重工业城市?

    他对这座城市的生态确实感到诧异,于是在库伦专门了解了这里的生态环保,发现确实不一样。

    例如这里仍然是火电为主,虽然在中国火电已经不再发展,但毕竟库伦附近煤炭资源非常多,总不能都用来作为煤化工的原料。这里的火力发电,都已经是“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这本身就领先了欧洲一个世代,那里最多还是超临界机组。超超临界,就能做到供电煤耗率低至每千瓦时225克以下,全厂热效率达到45%以上,本身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大大减少了——这是从源头,削减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而且电厂的整套环保排污设备,也让人叹为观止,例如使用低氮燃烧器,对燃料进行分级燃烧,让污染物几乎被烧尽;例如使用了高效的静电除尘器。烟气进入除尘器后,只有气体可以顺利通过,灰尘颗粒则在静电作用下,积聚在集尘器电极上,被捕捉收集。库伦火电厂使用的静电除尘器,由五级电场组成,总除尘效率大于99%。过程管理上使用全封闭式圆形煤场、全封闭的石灰石棚,以及封闭式栈桥,配合使用喷雾抑尘等多种的防尘和抑尘措施。

    就连电煤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也是很讲究的,选用低硫煤,并采用湿法脱硫工艺,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后,再排放。通过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装置,让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后,与石灰石浆液充分接触,将绝大部分二氧化硫,转化为可利用的石膏(制砖、制水泥、铺路)。

    所有的水资源,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在厂内回收重复利用。

    更不要说那些高度电子化的烟气监测系统等监控设备,这些设备的数据,直接被环保部门管理并监控。

    这样完善的综合系统工程下的火电厂,哪有多少污染呢?

    另一个产业,钢铁工业,从来就是污染的大户,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一般都是一个工业国内最厉害的领域。

    在库伦这里,是所谓的“超低排放多功能耦合技术体系”,目的是实现超低排放的同时,兼顾节能、治理固废和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例如脱硫脱硝多污染物集并吸附后,将氮氧化物解吸下来,制备成纯净的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产品。

    在钢铁废水方面,是一项名为“多流向强化澄清池+V型滤池”的处理技术,每年可以处理废水5000多万吨。在烟气排放方面,则是大型的烧结机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这些措施综合下来,“治水、治气、治尘、治噪”,足以保证库伦这个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变成绿色环保的“花园式工厂”,被称为生态森林旅游式工厂——确实对外开放了工业旅游。史密斯去参观的时候,草色青青,树木葱茏,因为是夏天,还有鲜花怒放,可谓鸟语花香,处处是景。

    参观了电厂和钢厂,史密斯很清楚,如果库伦其它的工厂都是这个样子,重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确实降到了最低。这个城市在西方没有一点知名度,但它如果放到西方,显然在绿色环保生态方面,是超越了所有的西方城市的,中国的“绿色和平组织”NGO,现在全球很有名气,他们也确实有底气,中国国内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然是超时代的。

    再次翻过一叠照片,这是海参崴直辖市的照片,这个直辖市在中国并不以大规模而著名,而是以最先进而著称。

    人们一般习惯性地称呼海参崴为“数据之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那里是“人工智能之城”,由于科技人员众多,在中国兴起不久的智能手机,海参崴人的拥有量,也是最高比例的。

    秋天的海参崴很美,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十几度的气温,让史密斯印象非常好。不过他听当地人说这里的冬天寒冷湿润,降雪较多,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不使用破冰船的话是只能断航的。

    所以这里的冬天取暖是非常重要的,史密斯也好奇地了解了一下,结果他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这两个中国流行词汇的理解,一下子清晰了——在欧美,大概只有专业人士提到这两个词,在大众媒体中是很罕见的。

    他了解到的海参崴主要的一家供热公司,拥有无数座换热站,其中的一个系统,覆盖居民约30万户,已经实现了所谓的二次智能供热网覆盖。他们的中央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基于 AI 的热源负荷精准预测,然后在换热站,进行一次网调节阀的精准调控,再在小区实现二次网供热平衡调节,实现了被称为“全网闭环的优化调控策略”。

    智能AI介入的供热季,据说相比过去的供热体系,达到了整体节能10% 以上,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热源按需定产,实现了“小时级、多时段、多维度”环境参数的自动生产计划,这种智能调控预测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9%。

    这样的“能源管理”高科技让史密斯感到目瞪口呆,对比一下就知道,英国冬天也很冷,供热对于每家每户都是重要的,但英国的管理,无非就是根据供热户总量,确定固定的热能生产量,哪有这些高科技手段下的精细管理?

    史密斯觉得这就像是库伦火电厂给他的印象,西方的燃煤发电厂,多数是原始的,污染很大,就连超临界机组也还很少,更不要说中国现在普遍使用的超超临界机组。海参崴的智能能源管理也是一样,领先的程度,完全是此时的西方无法想象的。

    另外一段见闻的印象更深刻,史密斯在海参崴的城市科技馆,看到了关于发展中的“海参崴智慧城市操作系统”的影片介绍,让他感到目眩神移。

    这个操作系统,其实就是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台大的电脑,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智慧的管理”。在整个城市中,会设置无数的传感器,向中央电脑传输各种关键的数据,这些数据被各种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被提供给人工智能,由人工智能进行及时的智慧处置。

    人工智能的处置,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低频模式”,这是针对需要长期规划、建设和改善的城市项目;另一种则是“高频模式”,是对城市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可以缩减到“分钟级别”的即时调整。

    例如对中低速磁悬浮“轻轨”的管理,每天可以数据化早上的早高峰,然后是晚上的晚高峰,接着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出现一个小高峰,周末的规律则有自己特色,将这些数据整合,就得到了一个合成的数据集,包括七天的基本数据。

    得到这些数据规律后,人工智能干什么呢?当然是调整列车的供给,这是系统管理的一部分,根据提前的预测,安排足量又不浪费的列车数量和班次,而在实践中,又根据临时数据的变动,进行分钟级别的调整。

    这种交通的智慧管理,有点像是医生,因为知道了病人的“血流图”变动的规律,可以对症下药和手术,使得病人恢复良好的健康。

    史密斯当时就感到很敬畏,这样的“精细管理”推而广之,应用到社会和企业的各个角落,其效果完全可以想象——非常高的效率、非常精细的成本控制不浪费,而且外溢的正效应很大,这是一个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衔接得恰到好处的超级系统。

    所有的这一切,正是史密斯决定要来中国留学的原因,因为这里就是人类的未来。在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西方还在吹嘘的“民主和自由”毫无意义,他甚至已经在考虑未来移民的可能性了。习惯了一个先进的社会,难道还要回到原始社会去生活吗?更何况,在他能够看得到的未来,西方必然会落后中国越来越多,两边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现在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