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15章 移民中国1000天

第415章 移民中国1000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1994年1月12日,暹罗省,曼谷市。

    露易丝在电脑上写完自己的日记,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今天正好是她移民后,获得中国国籍的第1000天。这让她停下了动作,开始回忆起这三年多的经历。

    露易丝是德国人,这点比较罕见。目前在中国的西方移民中,来自德国的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是德国在西方国家中,相对经济状况还算是好的,前年还拿回了东德,不过德国的经济较好,也是相对的,对于东德“转型”所需的庞大资本需求,始终是不足的,导致现在东德一直比较动荡,各种游行示威,乃至暴力抗议活动,层出不穷,甚至影响到了原西德的稳定。不过这些事情,露易丝一直关注得很少,她从来不喜欢政治。

    在与家人网络聊天的时候,她知道现在有不少原东德的人,出国或移民亚俄,中国人开发的中北大市场,把亚俄纳入开发领域,他们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来自原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信仰者,可以申请移民或工作,不过他们不可能留在中国,只能是去亚俄地域。但即使如此,许多不堪忍受东欧衰败后凄惨生活的家庭,纷纷选择了这条路,据说现在已经有超过上百万人了。

    这些移民中也有一些东德的家庭,不过露易丝,始终对他们没有什么感觉,几十年下来的两个德国,使得她很难把这些人当作是同胞。更主要的是除了少数科技人员,他们基本上不可能移民最富裕的中国,与她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所以她也不大关心。

    当年她在商科的本科毕业以后,来到中国读1年期的汉语言“短硕”,本来是想学好中文并熟悉中国,以便她能够在德国,找个与中国贸易关联的工作,这种工作很热门的,非常受欢迎。

    但那一年的留学完全改变了她的人生,在快结束的时候,她试探申请了工作移民,出乎意料地被批准了。

    露易丝并不知道,她属于中国移民政策调整以后的受益者,在这种政策下,她这样刚毕业的本科生,申请移民是最容易被批准的——属于优质的青年劳动力嘛。本科就最好,反而是更高学历倒不一定,因为西方科技已经落后于中国,除非是理工科硕博中的优秀毕业生。如果是文科的话,读多了西方那一套,在中国完全没用嘛。

    所以露易丝虽然说今天是自己的移民1000天的日子,但其实在中国已经呆了4年多了,她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生活。现在她脑子里的“思考语言”都已经变成了中文,反而是说德语有时候要想一想了。这让她有时候会感慨,可能上辈子,她就是个中国人。

    之所以在曼谷定居,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南部著名的贸易和旅游城市,属于中欧双边贸易的重镇,这样她的专业和母语优势,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找工作也比较容易,待遇还比较高。

    曼谷是个秀丽而很有特色的东方城市,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中国南方和原暹罗的风格,绿植特别漂亮,饮食丰富多彩,她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

    如果说她对于在中国工作有什么深刻印象的话,大概是“效率”、“安定”、“完善”和“便利”这几个词。

    中国规定的5天8小时全周40小时工作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虽然有时候加班是不可避免的,但规定任何人的加班不得超过每月16个小时,也就是56个小时封顶。时间被限死了,老板们自然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所以在工作的时间内是非常繁忙的,除了中午吃饭的一个小时,可以说没有什么休息偷懒的时间。

    想偷偷摸摸加班是很困难的,因为中国有着与其它国家都不同的“民事调查警察”制度,民事调查员会密切联系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从他们那了解各种情况,所以要是有偷偷的加班,很容易被暴露出来,那样老板和企业就会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会触犯刑罚。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不会有老板在这个方面动脑筋了,他们只能是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

    她在中国三年多,已经经历了十几个“专线联系”的调查员。据她所知,调查系统是中国最大的“体制内部门”,现在也几乎是中国干部晋升的必由之路,政府认为经历了几年调查员的生涯,对于干部的成长和见识,是非常关键的。每个人同时必须有2个调查员专线联系,生活和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反馈,她还要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评价——具体以事实说明满意或者不满意。每个调查员专线联系的工作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很多时候只有半年多,这让她有些感伤,她对他们的印象都挺好,有几个还变成了很好的朋友,但不得不分离。

    她最好的闺蜜,就是在调查员中认识的,但不好的一点是,调查员是流动任职的,闺蜜在曼谷工作三年,就必须调到其它的城市,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直到他们退出这个职业,才会终止。所以现在这个闺蜜,人已经去了仰光,两人只能通过手机和电脑联系了。

    这种制度让她咂舌,真的是非常的严厉,政府以这样的制度,挑选出意志坚定、不断进取,能够保持理想的优秀青年。难怪中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全球最富裕、最发达和最强大的大国。

    露易丝所谓的“安定”,并不是指的那种就业上的稳定。其实在中国,例如体制内和国企,就没有稳定可言,他们都属于“四流工程”管辖的人员,必须不断地在全国流动,哪里稳定呢?

    露易丝感到的安定,是中国整体的完善体系。她所在的是私人企业,但即使这样的企业,也能得到调查员和银行的配合,努力帮助他们的经营稳定发展,避免企业失败率过高。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着对国民“包工作”的体制,如果自己找不到工作,国家所属的劳动服务公司,是必须在3个月内保证解决工作问题的,而负责联系她的调查员,也有责任为她寻找新的工作。虽然这样的话,新工作可能未必能让自己满意,但至少保证了不会真正的失业,这太重要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露易丝觉得她狭小的生活圈子中,这点最重要了,中国的劳动待遇,又不像西方差距那么大,多数人的薪资差距是有限的,这保证了每个工作,获得的待遇,不至于差得离谱。

    对于露易丝来说,这才是“安定”,不用担心自己未来会完全失业,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由于经济危机,父亲失业过一年多,那段时间家庭生活的艰辛,她一辈子都忘不掉。但是在中国,好像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危机了。

    “完善”是指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露易丝发现,虽然很多项目,西方也有,但内核是比不上的,例如医疗保险制度,中国的医药和治疗费用,在同等的治疗水平下,西方的医院是完全比不上的,可能要昂贵10倍甚至几十倍。

    教育也是如此,露易丝一直听到同事们谈论,他们很多都有上学的孩子了嘛。中国的教育费用非常低廉,他们从来不担心费用,而是一直在比较不同学校的教育质量。其实她听下来也差不多,中国强调平等和公平原则,小孩子上学,现在是计算机在一个城区之内“混沌选择”择的,能上哪个学校,都是看“天命”,每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也不像他们讨论的相差那么大,因为老师也是流动任教的,不能在一所学校一直呆下去,或许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校长领导的学校管理层了,他们不同的管理能力,可能会带来一些差异。

    但无论如何,每一所学校,过了几年教学人员几乎都换了,哪有大的差距呢?只不过是同事们,太过担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已。

    露易丝关心教育,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她的男朋友就是一名教师,两人已经在谈婚论嫁了。相对其他的“流动职业”,普通教师和医疗人员,要相对好一些,因为只是在城市内部流动,至少她男朋友不会离开曼谷。但要是到了校长这个层次,就需要大区域流动了。不过露易丝也不担心,她觉得她的男朋友恐怕也不是那块料,没那样的本事。

    “便利”自然是指生活上的便利了,吃穿住行游购娱医教,每一样都比德国强很多,这是露易丝最满意的地方,也是当年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移民最大的动力。

    她和男朋友已经在申请组屋了,最近拿证之后就可以排队了,现在已经不是早年,可能需要等待比较长的时间,而是只需要1个月,其实这一个月不是留给组屋公司准备的——他们手里本来就有着足够的组屋储备,而是给她这样的住户的,在批准之后,可以在1个月的时间内,在组屋公司提供的备选住宅内,选择并最后确定。房子是大事,总要自己去多看看,比较一下,所以才给留了1个月的时间。如果自己不讲究的话,第二天就可以定下来。

    组屋的价格又不高,两人的积蓄,远远覆盖了所需的首付,都不用男朋友的父母再支持,再贷款10年就肯定能还清了,每月的还款额也不高。不过男朋友父母说了,房屋总要重新装修一下,这个费用他们包了,算是对小两口的支援。

    公交系统非常发达,其实单单从工作和生活角度,都不需要买车。不过有时候与朋友们去郊区玩,有辆车还是方便。前年的时候,她入手了一辆“五菱宏光EV”,是一辆非常小巧的新能源车,让她非常喜欢,这辆车非常便宜,只有约5000元人民币,大概相当于她3个月的薪水。

    虽然因为车小,每次充电后只能开130公里左右,但在曼谷也足够用了,她总是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的,每几个月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把车装饰一番——总是很有动漫风格的浪漫情调,不过男朋友这点讨厌,说她喜欢把车打扮得花里胡哨的。管他呢,我自己喜欢就好。

    旅游也是露易丝喜欢的另一件事,只要有几天假期,她总想出远门去看一看,这一点她特别羡慕男朋友,教师们在寒暑假总是有两个集中的大假期,去哪里时间都够,暑假甚至玩上一个月都可能。但她可只有五一、国庆、春节和年假这4段时间,而且春节这个假期,以后几乎不能用来旅游,这在中国是最重要的节日,肯定要陪未来的老公,与他的家人一起过节。

    旅游的时候,现在交通都是很方便的,每个标准市,都有一个国际标准的机场,甚至每个县域都有个通航机场,可以起降小飞机。不过她出去旅游还是坐高铁多一些,她觉得更方便,现在的高铁时速,大约都在350400公里/小时,即使是去遥远的雪域省,也只要十多个小时。

    旅游最棒的一点是,无论是到哪个省,哪个城市甚至是乡村,都有无数的美食,中国这一点,绝对吊打全世界,食物太丰富多彩了,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更不要说千变万化的风景了——中国就是一个世界,似乎全球每一种特色的风景,都能在中国发现类似的、甚至是更精彩的。

    在曼谷这里,自然是南方的海岸风景,去海滩游泳和野餐,是露易丝在曼谷最多的消遣之一,有的时候还坐船出海,在海上垂钓和烧烤,也是很有趣的。不过她还是喜欢远足,例如上次在男朋友假期,她用上了全部的年假,两人一起去的东北大区,就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冰天雪地的样子,有点像德国的冬天,饮食也有点像——东北酱肘子,总让她想起德国的肉食。

    在中国旅游不断发现的这种差异化,本身就是旅游的巨大乐趣。

    当然,旅游只能是间隔性的偶尔为止,周末最常见的,还是与男朋友或者几个女孩子,一起去逛街。

    男朋友对陪她逛街,总是有点“望而生畏”的,在她和朋友挑选衣服和饰物的时候,他总是呆在一边百无聊赖,要么就一个人刷手机——现在智能手机几乎还是只在中国普及,但有点可恨的,就是这种手机的吸引力太强了,这就像是西方以前的电视时代,总有些人过于沉浸。

    不过等到购物逛街结束,去下馆子或者烧烤的时候,男朋友就会一下子就生龙活虎,总是兴高采烈,要是喝了两瓶啤酒,更是变成了一个话痨,与之前陪她逛街的时候,就像是不同的两个人,不过这也是男人的通病了,他们无法体会女性逛街的乐趣。

    其实中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女性买衣服,也越来越是在网络上。所以政府在强力地推动,所有的商业,要转化为“体验”为主,餐饮这种是肯定要像过去一样直接消费的,而且比例要更大;服饰这种就主要是体验了,可以现场购买,也可以到网上购买类似的或者原厂的,其实与往上的价格相差不多。因为在商场的体验店,大多数本来就是这些品牌厂家自己开的,都是一家,其实与网上价格相差有限。 不过很多人是精打细算的,总是在网上能够找到便宜一点的,这种“便宜一点”,本身就是女性的一种购物乐趣了。

    露易丝自己是喜欢往外跑的,但她的男朋友就比较“宅”,在家里看电脑或者刷手机,就能渡过他美好的一天。她也能静得下来,例如每天晚上,她都在追剧,中国那么大,有无数的演员和电视台,每个时段总能找到一些好剧。不过要像男朋友一样,整天宅在家里,那她可忍受不了,所以她总是拖着他去外面玩。

    不过她有一点惭愧的,就是到现在也不太会做饭,还不如她的男朋友。以前她一个人的时候,要么自己上街吃,要么叫外卖,中国的外卖也是现在西方很少的,而且不算贵,这也是因为规模效应,每个快递员的业务,总是非常饱满的,虽然收费不贵,但累积起来还是可观的。

    她对中国外卖的卫生情况还是放心的,以前她那个调查员闺蜜,曾经告诉过她,对于外卖的卫生情况,现在就是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而且对于涉及的调查员,这也是重点的工作——不能让劣质食品,损害民众的健康。由于类似于“谋财害命”的性质,所以查到的话惩罚是很严厉的,即使不判刑,店家关门、老板被罚得倾家荡产,是最基本的。

    但总不能两口子就依靠外卖过活啊,中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烹饪的,哪个主妇如果不能做一桌子菜,在老辈人的眼中,总是觉得这个媳妇还不合格。她已经决定在结婚后,要在这方面好好“修炼”,让公婆觉得自己这个“外国媳妇”,也是能做好中国媳妇的。

    露易丝觉得,即使德国能像中国一样的发达,也做不到像中国这样,拥有超级发达的服务体系,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现在都有17亿多的人口了,这样的人口规模,才能把每一种服务,都做到高品质的规模化。德国的人口太少了,当然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完备。除非欧洲真的统一起来,不过那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德国人真的能与法国人和英国人亲如一家?她的父母,就对这样的可能性嗤之以鼻,说是政客们的忽悠。

    而且中国是“人民的国度”,政府才会专心地重点去打造这样的服务体系。换了德国那种资本主义利润至上的体制,恐怕很多服务,根本不会诞生。

    她知道,来到中国的西方移民,现在已经有几十万了,她在报纸上看到过社科院的预测,5年之内估计会突破百万。移民们分散在巨大中国的各个地域,即使在曼谷其实也不是特别多,她也没有几个这样的移民朋友。

    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吧,这是自己移民的第1000天,等到移民满10年之后,生活会变化成什么样子呢?露易丝微笑起来,但愿会变得更好。至少,那个时候,可能会有两个小宝贝了吧?男朋友希望她生两个孩子,最好是一儿一女,如果两个都是同一性别,就再生第三个,不过到第三个为止,再多可能就要有生活压力了。她虽然嘴上没有说同意,但内心是同意的,这也是她期望的美满生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