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金融风暴席卷美国
西元2001年5月的一天,纽约,这是阳光明媚的春天。
加西亚是一名交易员,他此时却顾不上窗外明媚的春光,他盯着电脑上的股票数据和图形变化,脸色变得惨白,冷汗爬满了他的额头。
这是他根本没有想到的场景,明明美国降息的可能性要超过90%,所以最近的股市暴涨了一波,大家都觉得好时光要来了,可是突然的暴跌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开了杠杆,如果再跌下去,必然会爆仓,自己已经无力再增加保证金了,公司也不会同意。
电脑里弹出一条快讯: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预估高达210亿美元。
加西亚目瞪口呆,麦道夫可以算是美国所有金融业从业者心目中的超级大佬,加西亚本人就是麦道夫的崇拜者,原来他是一个骗子?今天的股市暴跌,是因为他的事件吗?
加西亚回忆着有关麦道夫那些著名的故事。此人在1960年成立伯纳德·L·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后,这家神秘的公司,一直保持着超越其它公司的稳定回报。投资者每月都可以得到1%的回报,有几年回报甚至达到了每月2%,整整40年如此稳定的回报,使得麦道夫已经成为了美国金融界的一座高山,而现在这座高山崩塌了。
股市仍然在下跌,加西亚发现自己管理的交易账户已经爆仓,他反而平静了下来,他关上了交易软件,用电脑查阅起了麦道夫案件的相关报道。
此人的手法也不复杂,就是典型的庞氏金字塔式骗局,无非是高息揽入投资,然后不断发展下线,用新纳入的资金,来偿还前期客户的回报。这种骗局,一旦有大客户要求赎回投资,而在那个时候如果新纳入的资金不足以偿还,就会“爆仓”露陷。麦道夫这一次,正是因为欧洲的一家投资机构,要求赎回其投资的35亿美元,而麦道夫无力支付,事件才爆发了。
本来这样的骗局不难识破,但麦道夫的个人骗术确实高明,他很擅长说服别人,而且承诺的回报不算太高,只保证每年10%之内的托底回报,这使得他的骗局得以长期维持。而且随着他坚持得越久,名气就越大,以至于到后来人们都认为把钱交给麦道夫投资,是最稳妥的。西方经济已经有30年左右都不太好,可是麦道夫居然能一直维持超过10%的年回报率,这不是没有人怀疑过,但都被他掩饰过去了,一直到40年后的今天,才暴雷。
加西亚发现,自己没法鄙视麦道夫,相反,他感觉到自己更钦佩了。这个家伙,在40年里,骗了2000多名富人投资他的机构,这些富人每一个都见多识广、目光锐利,但都被麦道夫骗了过去。
今天的下跌不正常,冷静下来后,加西亚意识到这背后,肯定有股庞大的力量在兴风作浪,他们就是在做“反预期”的操作,好洗劫自己这样的小人物、小基金。如果说麦道夫是骗子,这些财阀大概就是强盗。美国的金融圈,想靠自己的“能力”发财,简直就是一场幻梦。自己没有能看破这种格局,当然就逃不脱被收割。
加西亚当然不知道,在原时空,这个麦道夫一直要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才会暴露。在新时空,由于某种特殊神秘力量的介入,麦道夫暴雷的时间,提前了7年。事实上,这样的一个事件,并不足以推动美国股市的趋势,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所以它被用来作为一个操作的开场事件。
不过这些都与加西亚无关,他整理了一下衣着,苦笑了一笑,真是可悲的一生,看了看镜子里那个憔悴到似乎已经人到中年的男子,他觉得自己已经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了。他的神色平静了下来,走出门关上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坐电梯来到顶层,走上了大厦的天台。
天气真好,他感叹了一声,闭上眼睛,他从天台上跳了下去,再见了,这个见鬼的美国!
各种谣言,已经在金融投资圈蔓延,例如某某基金投资麦道夫,巨亏20亿美元,面临清盘,正在抛售其持有的大额股票。类似的有名有姓的传闻,就不下十余宗,让很多美国人觉得,大量的投资基金,都牵扯进了麦道夫事件,因此发生了重大亏损,于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要求赎回自己的基金份额。
在传言渲染下的环境,一些基金被大量赎回,于是只好加入抛售股票的行列,这使得先锋等华尔街财团的操作,更加顺利,带起了更强的暴跌节奏。
不过这个时候,那些著名分析师都认为,暴跌是短期的,因为麦道夫事件只是一个孤案,不可能影响股市的根本趋势。大多数的投资投者认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总不可能因为一个麦道夫事件,就打垮了美国股市?他们于是选择咬牙硬挺。
可是第一天的暴跌之后,第二天、第三天都是暴跌,整个跌幅已经超过了20%,美股进入了技术性熊市。分析师们都沉默了,他们不知道背后的力量是什么。SEC(美国证监会)也出面,号称要调查做空力量,是否合法,而美国总统希拉里也出面,声称美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股市不具备大跌的条件。
然而第四天继续暴跌,到上午十点多,答案终于来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相比原时空提前爆发!
在新时空,由于美国的经济困境,远比原时空要强,各行业都采取了金融的方式,来强化销售,房地产就是其中的最大一块。
美国与全世界一样,买房者几乎都需要长期贷款,但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太一样的一点,是在美国的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嘛。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买房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则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要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说白了,这些人的还款能力很弱,风险很高,华尔街一早就知道肯定有些人是还不上的。但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产品呢?因为衍生品市场,他们可以把这些次级贷款打包卖掉,理由还很充分——确实有些人还不上,但有些人是可以的,打包在一起,规模大了,彼此相互综合,“风险还是可控”,这样的贷款包,还是有利可图的。
但问题是,由于希拉里他们收割欧洲的国策,这两三年美国处于高息阶段,这导致大量的次级贷款人,由于利息的上升,他们无法偿还贷款了,坏账率变得很高——次级贷款除了头两年,是固定利率以外,其余年份都是浮动利率,美元利率提升,自然还贷金额加重。
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高息环境下却卖不到高价,导致大面积亏损。
此前先锋集团等华尔街财团,一直帮助着两房公司遮掩此事,就是认为这是一场大危机,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引爆,而此时的股市大跌,就是用这个事件作为“中心事件”,否则这些华尔街财团,也没有那么牛,明明加息变减息后,大环境有利于股市上涨,所以凭什么制造美国的大跌呢?其它机构又不是傻子,发现美股基本面没问题,就会冲出来做他们的对手盘,那不就麻烦了吗?
最近的几天,一些其它的财团一直在观望,就是不知道先锋这些机构,手里到底有怎样的筹码,他们在搜寻答案。等到次贷事件爆发,他们恍然大悟,于是加入了做空的行列,美股在第四天,继续暴跌13%,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也没有能阻止股市的暴跌。导致SEC不得不宣布,美股停止交易3天,作为“冷静期”。
而在这几天的时间中,人们对于次贷危机的评估越来越严重。
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美国民众超前消费,次贷危机,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疯狂消费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却一直呈下降态势。据统计,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美国的平均小时工资仅仅与30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岁男人的收入,则比30年前同样年纪的人,低了12%。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流入到富人的腰包,几十年来,美国贫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总需求不断萎缩,房子也不好卖,如何扩大销售呢?天才们发现,可以把房地产交易,转换为金融交易,通过次贷扩大房产销售,再把次贷带来的风险,用“策略组合”加以化解。
这实际上已经接近金融诈骗了,偏偏从里根时代开始,其中政策的一个重点,就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执政以后,美国一直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推进金融自由化和所谓的金融创新。例如著名的《加恩-圣杰曼储蓄机构法》,就规定储蓄机构可以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发放商业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甚至购买垃圾债券。
这样的政策环境,为次贷危机的发酵,准备了完美的温床。以至于其发展到了恐怖的规模,现在经济学家们预测危机带来的损失,恐怕将在2000亿美元以上,而且不断传来的信息,美国的各大投行,甚至很多欧洲的投资机构,都卷入了次贷危机,例如美林和雷曼这样的机构,恐怕单个损失就会达到数十亿美元。
这就不是麦道夫事件能够相比的了,美国住房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实体经济”最大的市场,而且由于金融杠杆,又放大了N倍规模,这一下子,是真的动摇美国的国本了。
美国股市,甚至是欧洲股市,都是一泻千里,SEC两次暂停交易,都没有能阻止股市的暴跌,一直到十几天后,美国股指都已经跌破了原来的一半水平的时候,才勉强稳定下来了,此时美联储对于股市的注资,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必须拯救那些卷入次贷危机的大机构嘛,当然还是必须有人用来祭刀,可怜的雷曼,并没有能逃脱原时空的命运,在新时空,它也只能破产告终。
就在大家惊魂初定,以为这一轮大跌的主要幅度已经告终的时候,第三颗巨雷又炸响了——多家美股公司,爆出其资产负债表,资不抵债,他们的股东用各种方式,掏空企业,卷走利润,只剩下空壳公司。在股东掏空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法行径。
如果在平常,这些大企业还可以各种公关解释,强行挽回公众信心,但此时美国股民和机构的信心,何其薄弱?他们的公关没有人相信,而且近期这样的事件不断爆出,让人们发现,其实这是美股的普遍事件。一个股市中大量的龙头股,原来本质却是空壳资不抵债的公司,这对美国人的冲击太大了,很多人完全丧失了对股市的信心,股市凭什么能扛得住呢?
新一轮的大暴跌又开始了,美国证监会SEC也失去了控制力,希拉里和美联储多次喊话和注入资金,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美国股市最终在最高点大约32%的位置,才终于见底了。
这一次的暴跌,堪比1929年大萧条危机,而且在短期内发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因此破产关闭,全国因此而自杀的人,都超过了上万,一片凄风苦雨,使得美国经济,直接转入了经济危机。
这一波危机还使得美国民怨沸腾,无数的美国人第一次认知到,原来美国的金融和大企业是如此的黑暗,华尔街贪得无厌,故意包装垃圾次贷产品;大企业股东们同样贪婪,金钱的刺激让他们忘了如何做好企业,而是不断地掏空企业,对比中国已经全球闻名的2%创始人收益条例,他们尤其痛感所谓“企业家”的贪婪无度,其实最终反而会毁了企业。
很多美国人在网络上感叹,生平第一次深刻地认知,中国人对所谓“企业家”和股东的严格限制,才是有道理的,以往觉得企业家做大企业,分享主要利润,是天经地义,现在发现中国人说,企业家如果只追求金钱,就肯定做不好企业,才是普世真理。
如果只是单一的一个事件,恐怕这一次危机,也就能够很快过去。但问题是连续3大事件,从麦道夫诈骗,再到次贷金融崩塌,再到最后的大企业股东普遍性掏空企业资产,都证明了一件事情——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充斥着欺骗、收割和不公,这让无数的投资人,丧失了对美国金融和企业的信心,这就不是短期可以弥补的了,股市沉底之后,反弹变得微弱,无数人认栽出场,而不是等待契机,继续投资。
股市的恶化,同时严重冲击了债市,美国的金融和企业一塌糊涂,难道美国的国债就可以信任了?国债本身已经是美国GDP总规模的110%左右,基本上都觉得美国已经没有还清的可能性,只能是不断地“发新还旧”,但是美国金融和产业双双受挫,继续发行国债,不就是单纯的开动印钞机印刷绿纸吗?
美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的功能,眼看着严重衰减,欧洲寻找了人民币作为托底,本来就是去美元化的一种,他们今后会在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寻找平衡,通过这种多元化来制衡。这一招其实非常厉害,严重地影响了投资人对美元的长期信心,现在没有多少人认为,美元还能长期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储备货币而存在,只是认为美元,仍然是西方最强的货币,但也只是多种货币中的最强,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罢了。
这些年庞大的超发美元,变得没有去处,于是大量涌入了大宗物资市场,美元既然作用减少,那么就不能储备太多,干脆换成真实的物资才保险。
大宗物资飙涨,物价因此飙涨,通膨以远超最初的想象升高,一场资本主义世界自从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长期经济危机开始了。
希拉里、克林顿乃至美国的主人们,这一阶段也是目瞪口呆,没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的情况就已经急转直下,要改善当前的危机,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做到的了。
不要说是美国上层吃惊,中国相关的各部委,在美国的隐秘财团,以及CFIA同样感到非常震惊,美国形势的演变,居然会变成了一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行动目标。当初不过是想发动一场台风,结果最终却演变成了空前的海啸,这效果也太好了不是?
不过这种严重的情势,对于他们完成任务是很有利的,这一次的收益,都被他们投入了对美国关键制造业企业的股权收购上,诸如通用电气、福特和通用、ADM、迪尔公司、雅培、赛默飞、3M电气、霍尼韦尔、丹纳赫等公司,持股比例都达到了10%左右,虽然不足以控制这些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企业,但作为重要股东,给他们接下来的发展设置障碍,则是足够了。
没有去触碰的,主要是军工五巨头,以及医药企业这些方面。前者是太过敏感,后者则是因为美国医药集团是非常护犊子的,收购这些企业的股权,易于引发在美国内部财阀们的激烈斗争——现在还没有到这个时机。
相关的情况,被汇报给身体已经不太好的李思华后,她也不能不感到吃惊。她对赵云腾感叹说:“这说明美国的底子,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了,他们内部的问题太大了,没有了世界霸权,光靠他们国家的内部管理能力,制止不了危机的连续和反复出现。我们的行动,其实不过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干柴本身就在那里。”
这一次的美国,不,是全西方的经济危机,可以说让中央士气大振——原来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孱弱到了这个地步!不过李思华与新任的总书记黄明涛商量,无需激进,保持原来的节奏就可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是要避免速胜论。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更需要谨慎,不能给美国翻盘的机会。
一个影响深远的新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