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52章 恐慌绝望后普京的选择

第452章 恐慌绝望后普京的选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报表,能够正式成型要到3月份。不过最终的数据相差肯定是非常有限的,现在手上的报表已经足以精确地反应去年欧俄的经济状况了。

    看着报表,普京似乎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血压在上升,2012年用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急转直下”——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油气去能源化”导致的全球油气价格暴跌,而且根本没有转机。

    这本账是很容易计算的,欧俄去年的油气生产平均成本大约是18美元/桶,产量1.35亿吨(每吨7.33桶),总成本178亿美元;原来计划的收入按照对欧洲的优惠价格,大约是60美元/桶,预计总收入,594亿美元,预计利润300亿美元左右(去掉国内消费的部分);但暴跌导致的实际交易,平均价格27美元/桶,实际收入266亿美元,实际利润57亿美元(去掉国内消费)。

    实际的利润,相比最早的预算,暴跌近250亿美元!

    欧俄的人口约9000万人,2011年GDP约7000亿美元,人均GDP大约是不到8000美元,看起来还不错。但是2012年完全停滞。

    油气缩减的收益,看上去只占全部GDP的5%左右,并不算是决定性的收入,但这几乎是中央财政唯一的活钱的来源,军费以及一些建设项目,都要靠油气的收入。而且绝对数字也不少了,欧俄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总比例,不过是20%出头,油气收入暴减的幅度,大致也要占到财政收入的25%。一个国家一下子少掉了25%的财政收入,这是何其可怖的经济困境!

    而且真正最恐怖的事情,是低油价,几乎确定无疑地就是未来,欧俄恐怕很难有再等待高油价时代回血的机会了,未来的油气,只不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罢了,既然不再是能源,又是全球产油国竞争日益缩小的市场,那么欧俄因为油气资源,对于欧洲和其它国家形成的重要影响力,也会不断缩小。换言之,新时代欧俄战略重要性的最大一根支柱,已经坍塌。

    普京叹息了一声,从自己上台的2000年到2011年,欧俄的油气有过11年最好的日子,欧俄得以保持一个大国的基本体面,就是因为这11年的高油价。九十年代欧俄的凄风苦雨,让4000多万俄罗斯人抛弃俄罗斯人的家园,加入了亚俄,国家一度风雨飘摇。完全是油气的高价,使得自己当政后,能够利用油气的收入,重塑一个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让全国稳定了下来。

    当政之初,自己以打击寡头而闻名,其实自己不过是以一帮听话的寡头,替换了原来那些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老几的老寡头而已,对于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真正让全国人民生活好起来的,还是因为油气收入。有了油气收入,就可以整顿欧俄的各种企业,建立起相对前苏联时代虽然衰败,但仍然足以提供欧俄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的基础工业。

    更重要的是,利用油气收入,欧俄大力发展了农业,现在欧俄是欧洲最重要的农业大国,产能要远高于那个不孝子乌克兰。当年的傻子赫鲁晓夫非要发展玉米,其实俄罗斯是非常好的小麦产地。这恐怕也是短期欧俄能看得到的最大产业增长点了,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巨大。

    除了农业能让普京感到一些安慰以外,想到其它的产业,他的嘴角不由露出了苦笑。欧俄虽然稳定了最起码的基础工业,但这些产业,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就算在国内,高收入的人群,也都是用进口货,最好的用中国货,其次用亚俄货,没有人看得上欧俄自产的产品。他自己也知道,性价比和质量款式都确实不行,俄罗斯人从民族本质上,就不擅长这些商业和产品。

    军事上的复兴,其实也还是个空架子,主要还是要靠吃老本,11年时间投入上百亿美元,不过是让新的欧俄军队,相对原苏联末期的苏联军队,恢复了一些元气而已,进步的程度非常有限,好在欧洲各国也是一样,他们那些年经济都很困难,谁想把钱,投到军队这个无底洞呢?

    真正最让人绝望的,还是眼睁睁地看着亚俄的飞速发展。亚俄核心区350万平方公里,已经与中国的蒙北八省,合成了中北大市场,所有的产业和建设标准,乃至收入水平,都在向中国标准快速靠拢,逐渐变得与中国本土无异,这自然与欧俄,开始形成了天壤之别。

    由于这种收入、产业和就业的接近,去年即2012年开始,亚俄与中国本土之间,撤销了边境管制,两国的国民,可以自由地在两国居住、旅行、就业,非本国国民,也只需要报备领取“居民证”,就完全享有彼此同等的“国民待遇”,甚至就连社保和医保,都可以在两国通用。再发展下去,他娘的那就变成一个国家了。

    除了亚俄,中亚也是一样,那里的原苏联人口,除了乌兹别克,本来就比亚俄人口还要少,所以除了乌兹别克以外的4国,据说现在的中国化程度,相比亚俄还要高,当地的原生民族,终究文化程度,是无法与俄罗斯人相比的。

    20年沧海桑田呀,从1993年原苏联崩溃,到今年2013年正好是20周年,20年下来,亚俄与中亚,都已经中国化了,只剩下欧俄作为俄罗斯的主体,还在苦苦挣扎。

    几年前普京访问中国和亚俄,总算是把国家关系稳定了下来,开启了正常贸易和正常往来的新阶段。但普京很清楚,危机只不过是推迟,而不是真的结束了。

    即使前些年欧俄经济稳定下来,但人口仍然在流失到亚俄,每年平均要减少6070万人口,这还没有算新生儿带来的增量,实际上是每年流失约180万人,这是长期的失血。原因原其实很简单,用美元GDP来衡量,欧俄的人均GDP还不到8000美元,中国本土是人均8万美元以上,是欧俄的10倍,而亚俄的人均GDP在2012年已经突破了5万美元,是欧俄的6倍多。

    如此大的收入差距,只要亚俄保持对欧俄开放自由移民,欧俄的人口当然会持续流失到亚俄,而且欧俄还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对亚俄“闭关”吗?两国关系一旦走到这个程度,欧俄的外部环境,立即会急剧恶化,中国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们,那个时候会如何对待欧俄?

    亚俄现在有约2.5亿人口,GDP总量大约是12.5万亿美元,是美国总GDP(不到7.2万亿美元)的1.8倍,是欧俄总GDP的18倍以上,已经是仅次于中国和南美殷华的全球第三经济大国。

    所以亚俄现在对于欧俄,表现出宽松和照顾的态势,表现出很明显的强者心态——原来的俄罗斯邦联条约规定,30年后要进行两国各自的全民公投,这是一种对赌条约,谁的制度更好,更能得到民众的支持,谁就吞并对方。亚俄现在胜券在握,自然姿态就高。

    还有最后的10年,又赶上了油气产业的“末日”,欧俄有什么条件来翻盘呢?如果10年后亚俄的人均收入是欧俄的10倍以上,这些原来羡慕资本主义的国民,肯定转过头来,拥抱社会主义。

    至于现在欧俄的上层建筑,这些寡头富豪精英们不愿意,又能怎么样呢?没有了民心,亚俄在中国人支持下,分分钟就可以像当年的原苏联解体时一样,把你们统统搞死。搞一些政治上的小动作、阴谋诡计,怎么可能扭转历史的大趋势?

    俄罗斯人与东欧人还不一样,不像东欧人那样,仇视社会主义制度和GC主义。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仍然有苏联的辉煌和自豪存在,他们原来拥抱资本主义,是因为看不到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未来,而对于中国那种东方式的社会主义,太过陌生。

    现在亚俄成功了,5000多万的俄罗斯人,在亚俄享有高品质的高收入生活,这对于欧俄的俄罗斯人,心理上就是冲击非常大了。随着两边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普京可以肯定,大多数欧俄的俄罗斯人,肯定会回心转意,10年后要他们重新拥抱亚俄社会主义,根本就是一点困难都没有。东欧人或许会疑虑和反对,但俄罗斯人不会。10年后在欧俄的公投结果,现在就已经可以看得到终点了。

    某种意义上,欧俄的寿命,已经只有10年了,这是俄罗斯资本主义最后的机会。普京长叹了一口气,原来自己在德国认知的那个理想的人类体制,在中国体制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吗?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原苏联的体制,是走岔了路,走出了社会主义的范畴,真正的社会主义,当然要比资本主义强一百倍,中国的事实,就是证明。

    老实说,欧俄现在相对于亚俄的独立性,只能是靠俄罗斯民族主义来维持。通过各种舆论暗戳,暗戳戳地把亚俄形容为中国的殖民地——亚俄的俄罗斯人,已经被中国吞并了,只有欧俄才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虽然穷,但这里才是真正的俄罗斯,而去了亚俄,俄罗斯人其实就变成了中国人。

    这种民族主义的威力,还是很大的,欧俄现在相对于亚俄的基本稳定,与这种被鼓动的民族主义“思潮”,确实有不小的关系。

    但普京深知,精神的批判,最后总是比不过物质的批判的。过去几年,欧俄的生活,大致还可以,这种“精神鼓舞”,人们还听得进去。但如果经济变得很困难,欧俄人的生活朝不保夕,相反看着亚俄数千万的俄罗斯人的生活幸福安康,那么这种民族主义有个屁用?剩余的狂热分子,只会被多数人,视之为不开窍的傻子。

    想起西元2000年上任时,自己的豪言壮语:“给我20年,还你们一个崭新的俄罗斯”,普京不由得苦笑,13年了,这句话兑现了吗?公正地讲,自己让欧俄这十几年稳定了下来,俄罗斯得以延续,这是做到的部分。但所谓的新俄罗斯,新在哪里?相比亚俄的发展,欧俄只不过才苟延残喘罢了。或许未来的历史上,自己的这句名言,不过是一句典型的笑话罢了。

    恐慌也罢,绝望也罢,普京还是很快地平静了下来。他终究有着强硬的神经,至少欧俄还有10年时间的机会,如果不能利用好这段时间,10年后欧俄如果被亚俄吞并,那么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俄罗斯民族,将不复存在。这是自己要极力避免的,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弃俄罗斯的历史。

    机会在哪里呢?普京静静地思考着。他最近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俄罗斯人从来不擅长经济和产业的竞争,亚俄的成功,其实是因为中国人替代了这一部分。俄罗斯人最擅长的,就是战争,在战争中发展,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锻炼出一代精英。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战争,淘汰掉民族中腐朽的成分,让最精英和优秀的人物从此诞生,让产业在支持战争的精神压力下成长。

    当然,俄罗斯需要的战争,不能是二战那种级别,世界大战这样的强度,会毁掉俄罗斯的一代人,中国人对原苏联的研究,就认为二战毁掉了苏联一整代的青年人,导致苏联干部和基层上的“青黄不接”,这是苏联体制腐化堕落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最优秀的一代,都牺牲在了战场上,让大量苟且偷生、投机主义的王八蛋,或者是能力低下的剩余人员,混进了苏联的体制。例如戈尔巴乔夫,就被中国人认为是典型的后者。

    但是中小幅度的战争,可能对于俄罗斯,反而是强大的来源。历史上沙俄与土耳其打了10次战争,沙俄反而越来越强,这才是俄罗斯需要的战争。

    战争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战争重塑俄罗斯的军国高效率体制,才是根本的目的。

    普京站起身来,走到他办公室相连的另一个办公室,这里悬挂着大幅的世界地图和欧亚地图,普京站立着凝视着这两幅地图,很快他的眼神,集中到了乌克兰上,他陷入了深思。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原来为了取得西方的信任,让乌克兰独立了,现在看来,这是欧俄最大的损失,因此让俄罗斯的工业基础不全,也丧失了大量的人口,这无疑是最愚蠢的策略,西方笑纳了俄罗斯的“诚意”,却一点都没有转变对俄罗斯的态度,媚眼完全抛给了瞎子看,不,他们并不是瞎子,只是伪装成瞎子而已。

    乌克兰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国家领导层,他们放弃了核武器、甚至放弃了军工,从西方那里得到的,不过是残羹冷炙。相反,由于重工业的基础无法利用,轻工业的基础又很差,所以乌克兰的现在,可以说是前苏联和东欧解体后最悲惨的新国家,而且这个国家,仍然有大量俄罗斯人口,以及亲俄的乌克兰人。这对于欧俄来说,是很好的基础。

    如果欧俄能够拿回乌克兰,那么欧俄的产业基础,就能够大大加强,起码重工业基本上就完整了。而且农业的优势,更是巨大,两边的农业加起来,是毫无疑问的全球粮仓之一,在欧洲更是统治级别的。

    乌克兰有3700多万人,大约是欧俄的40%,这还是有超过600万乌克兰人,跑到亚俄去以后的结果。如果欧俄吞并了乌克兰,哪怕有一些人,假设有大几百万亲西方人口跑掉,欧俄的人口仍然可以恢复到1.2亿人左右,领土增加60万平方公里。欧俄“自给自足”的能力,将大大加强。

    美国现在与欧洲的矛盾很深,这些年他们对于乌克兰,除了舆论和第五纵队的反俄宣传以外,对于乌克兰反俄势力的实质支持并不多(普京当然不知道,由于这是新时空,美欧的实力大大缩减,所以乌克兰反俄演变的速度,也大大放慢了。),在时机上,似乎正是欧俄,重新拿回乌克兰的良机。

    低油价的时代,欧盟有复苏的可能性,相反欧俄由于油气收入骤减,长期而言,对于欧盟实力会相对弱化。这些年的认知还不够清晰吗?这些欧洲佬,一旦有了更多的力量,做梦都会想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敌人,把乌克兰变成他们与欧俄之间的前线。

    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欧俄应该干脆趁着欧盟仍然弱势,而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时刻,用保护乌克兰亲俄民众、维护他们人权的名义,出兵乌克兰,最终让乌克兰重新并入欧俄。

    未来的欧俄,应该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我们就是俄罗斯,独特的俄罗斯”的宗旨,以此凝聚国民的意识形态。

    在战争之前,需要再次出访中国和亚俄,以进一步的低姿态和友好态度,稳定东方。战争开始,欧盟和美国必然全面对欧俄制裁,欧俄的主要贸易对象,肯定在短期内要转向东方,直到西方不得不承认制裁的失败。反正10年之内,亚俄肯定不会对欧俄动手,这就是最好的背托。

    欧盟从亚俄的油气进口,肯定会现在少得多,制裁嘛。但是这些油田,有着欧盟自身的投资,资本家会为欧俄的油气,找出出路,或许出口减少,但是战争,会让欧盟的油气价格,短期内暴涨,说不定短期内收入,反而上升。

    欧盟只能用北非和中东的油气替代,美国虽然在结束海湾战争,但毕竟还没有完全停止支持也门,他们不想让世人看到,他们抛弃了也门这个盟友。这使得欧盟,没有办法完全使用中东的油气。长期来看,他们还是会使用管道输送的欧俄油气,毕竟这是最稳定的。而且德国等国的化学工业,整个体系都是对接欧俄的能源管道的。

    至于战争开始后,东欧各国尤其是波兰或者波罗的海三国,肯定会激发的疯狂的反俄情绪和舆论,那又如何?狮子老虎争锋的时候,一群鸡鸭的叫唤,会有人在乎吗?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也是受限的。因为欧俄是俄罗斯邦联的两国之一,他们肯定不敢直接参与战争,经济危机下更没有实力,美国现在全面收缩的态势很明显。他们能做的,就是与欧盟一起,向乌克兰的反对派,提供大量武器。所以欧俄的动作一定要快,在尽短的时间内,完全控制乌克兰,截断他们向那些王八蛋,提供武器弹药的通道。

    “打!坚决地打!”普京一拳砸在了墙面地图乌克兰的位置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