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54章 月宫与氦三

第454章 月宫与氦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元2013年10月,月球,中国“月宫”航天科技试验基地。

    杨力维和王雅萍等人,紧盯着面前的显示屏上,如同瀑布一样变动的数据,他们在等待He-3气泡提取后,最后冷却纯化并液化的结果。

    人工智能“小嫦”天籁般的声音,终于响起:“液He-3提取成功,纯度达到……,已载入储存箱,编号……。”指挥室内的所有人欢呼起来,这伟大的一步,终于实现了,中国当下核聚变的主流线路——氘与氦三聚变反应,终于获得了最重要的原料。有了He-3,加上地球上丰富的氘原料,就可以利用最近这些年,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积累的大量知识和科研成果,搭建氘氦三核聚变的实验堆了。

    实际上,此前核聚变最主流的路线,是氘氚聚变反应,如果把氚原料换成氦三,点火的要求要高10倍,按照原来传统托克马克磁约束装置的发展路线,自然差得太远,根本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这种装置能把氢燃料加热到1.5亿度左右,实现氘氚聚变,就是最好的结果。但问题是,氘氚聚变会产生大量的中子流和高能射线,地球上似乎没有哪一种材料能够抵御,使之成为核聚变的壳体。

    相反,氘与氦三的核聚变,该反应没有中子和高能射线生成,不会有核辐射,氦3之所以被誉为未来最理想的清洁核能源,就是因为这个。这种核聚变只会释放出质子,但质子是很容易被屏蔽的。也就是说,如果能点火实现氘氦三的核聚变,虽然中心温度的要求是要高于10亿度以上的温度,但外壳反而能够实现,只要磁场将这个“太阳中心”约束在真空壳体的中央,并稳定地核反应,整个核聚变的基础体系就形成了。当然,所谓的“三乘积”要素——离子温度、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都要达标。

    原时空的核聚变,在李思华和赵云腾穿越的时候,大致是在氘氚聚变这条路径上,实现了中心温度1.6亿度,1,056秒的连续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等离子体电流超过250万安培(2.5兆安培)等指标。

    新时空的中国,本来也是按照这条技术路线在不断发展。不过在2008年突破了点火技术之后,重点就调整了,因为新的点火技术,理论上可以实现氘氦三反应的10亿度以上,甚至高达20亿度的中心温度。

    虽然也没有放弃氘氚聚变的继续研究,但显然氘氦三聚变反应,反而变得更加现实。也正因为如此,2008年到2011年建成的月球月宫科学实验基地,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提取氦三。

    太阳风为月球土壤带来了丰富的He-3,但在月壤中分布得很散,如果是使用月壤,那么大约150吨才能提取出1克He-3,这在地球上都未必经济,更别说在月球了。但之所以当年觉得有可行性,正是科学家对月壤研究后,得到了一个突然的发现。

    科学家们发现,月壤中钛铁矿颗粒表面,都存在一层非晶玻璃。在玻璃层中,观测到了大量的氦气泡,直径大约为5~25nm,且大部分气泡,都位于玻璃层与晶体的界面附近。反而在颗粒内部晶体中,基本没有氦气泡。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通过机械破碎方法,有望在常温下,提取气泡形式储存的氦-3,不需要加热至高温。而且,钛铁矿具有弱磁性,可以通过磁筛选与其他月壤颗粒分开,便于在月球上原位开采。根据月球上钛铁矿总量估算,以气泡形式储藏的氦-3总量或高达26万吨,足以按照地球现在每年使用的能源规模,使用数千年。 当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每年人类使用的能源都在增加嘛。

    无论如何,这个发现解决了在月球提取He-3的三大问题:

    第一是温度问题,本来如果要从普通月壤中提取氦-3,由于溶解在月壤颗粒中,提取氦-3受扩散速率限制,需要700℃以上的高温,不但耗能较高,而且速度慢,很难实现在月球上原位开采。地球上搞个700℃不难,但在月球那个难度,堪比登天,而现在只要机械破碎,难度下降了百倍不止。

    第二是范围问题,原来是所有月壤,现在只要钛铁矿,这使得前期原材料的范围大大缩小,时间和成本都变得可控了,尤其是寻找到月球的钛铁矿的“富矿”地域,就像地球矿藏一样,具备了经济性的开采可能。

    第三是分离问题,题钛铁矿玻璃层中,直接含有的是氦三气泡,意味着已经做过了“天然提纯”,无需像是原来的设想——要通过逐次的制冷,将月壤中与氦三混合的氢元素和氦四等杂质排除出去。这样成本的节省以及开采难度的下降,那可就大了去了。

    打个比方,地球上黄金元素的总量,其实很高,一点都不稀缺,但问题就是分得太散了,以至于大多数的金元素,没有开采的经济价值,只有那些集中在一起形成富集的金矿,才有开采的价值——分布的面积很大,但有价值的只是集中的一些“点”,氦三在月球也类似这样的情况。

    于是,在月球开采氦三的流程,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流程——发现钛铁富集地域—磁性分离获得钛铁颗粒—机械破碎钛铁颗粒——采集氦三气泡—制冷液化储存—集中运输回地球—工业化提纯—生产合格聚变原料。

    月宫基地到2013年7月,已经建成一套实验性的氦三月球开采设备体系,这几个月一直在完善和试验,到今天终于按照开采流程,获得了液化的氦三原料。

    实际上,在获得了钛铁矿颗粒玻璃层氦三气泡的科学突破后,提取氦三,就不再是最大的技术挑战了。真正麻烦的,还是月宫这个有人科研基地的不断完善,改善生存、生活和生产条件。

    月球是没有大气的,如果长期呆在月球,其实来自天空的危险不少,尤其是陨石和高能射线,所以如同在地球上一样,用建材来修筑人工建筑,至少在当前,并不是什么很好的选择。

    所以类似当年陕北地域的窑洞式洞穴,是更好的选择,头顶厚厚的月壤,就是对来自天空射线威胁的最好防护,能够避免建筑在无防护的大气,和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下,过早的老化——日夜温差可能达到200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从地球运去的建材。

    但为了经济性,单单“节省”还不行,必须是非常节省。否则从中国运送一块红砖大小的建材,以当前的飞船科技,也要20万元人民币,就算是中国也用不起。

    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月壤,自然就成为在月球制造建材的最明显的目标。月表的土,能厚达4到5米,最厚的地方有15米厚,下面才是月岩。使用月壤,一来不用像开采和搬运岩石那样费力,二来已经可以省掉了前期研磨的步骤。而且月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以及少量的氧化钙等,成分接近于地球上的硅酸盐水泥——这是常用于低温季节或冬期的施工的一种水泥。

    但是在月球如何把月壤变成水泥呢?地球上用类似月壤的材料来生产水泥,同样需要一整套工业设备、工艺以及石灰等配料。在月球也需要这样吗?

    这样做的难度太大了,最后还是用新科技突破了这个建材难关:科学家们发现,通过将人类血清白蛋白(HAS,从人类血浆中提取的常见蛋白质)或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月壤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与地球上混凝土一样坚固的建材,抗压强度达到25兆帕。这个效应其实就类似我们生活中看得到的:蛋清可以包裹面团粘合在一起。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再混入尿素,可以帮助这种混凝土塑化,可以显著提升其抗压强度,达到39.7兆帕,而且还可以增加密度,提高材料的辐射屏蔽能力。

    这个科研成果使得中国航天界,有了一个著名的笑话:原来宇航员的血和尿,才是最好的建材。宇航员自己,果然要献身太空,他们就是建材嘛。好事者计算,每个航天员在月球,大约每72周,他在保持健康状况下抽取的白蛋白,足够作为搭建一个新人庇护所的水泥黏合剂;而有6名航天员的话,在这个周期,可以生产出500公斤的高强度太空水泥。如此持续,就能建造更大的基地了嘛。

    这是个有实际科技依据的笑话,在现实中当然不能指望这种流程,周期太长时间太慢了,而且把航天员变成“血奴”了,所以还是要从地球运送加工好的白蛋白和尿素。尤其是白蛋白,现在还在寻找各种替代的原料。

    有了主建筑材料,还需要其它的辅助建筑材料,月球上也有不少矿物,但需要熔炼,利用月球白昼极其强烈的日照,光伏科技自然可以大展身手,获取光能,给予人工智能管理的月球小型工业自动化体系,来加工出玻璃、熔炼钢铁等材料出来。

    有了足够的建材,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操纵的专门设计的3D打印机、搬运机等多种设备,高度智能化地进行月宫建设。

    初级人工智能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月宫的建设难度,因为所有的机器,得到光伏充电之后,就可以由多个人工智能指挥,修筑“地下建筑群”。与地球的地下建筑不同的,其实月宫的建筑,相当于挖开至少45米厚的月壤,建筑在月岩上,然后用厚厚的月壤水泥,为这些建筑修筑很厚的“穹顶”完全覆盖掉地下的建筑,使其形成充分保护。

    利用这样的模式,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整个“地下月宫”的总面积,已经突破了1.7万平米,现在是一个同时能容纳230人左右的太空基地了。

    达到维持230人的基地目标,其实非常了不起,因为每个人在太空每年大约要消耗6吨的各种物资——每天15公斤水、0.83公斤氧气、0.65公斤食物,平均每天就是每个人16公斤多的物资。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单独一个人所需6吨物资的运费,大约是3亿人民币,平均每吨物资五千万人民币。

    不过科技是飞速发展的,到了2013年,每吨地球物资的运费,已经下降到了大约1200万元,但即使如此,单单是生活物资,每年就要耗费200多亿元,加上其它不断增加的设备和科学仪器等,一年的运费,超过1000亿元。

    这样的“豪横”,即使以中国的国力,也需要尽快地改善,不能长期这样耗费,所以月宫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实现粮食和蔬菜的基地化生产。

    这也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工作,不说没有空气和水,就是月壤,从种田的角度,也是贫瘠无比,而且含有大量的铁粒子。基本上,月壤表面是几乎不能用的,要用靠近月岩的深层月壤,然后加上从地球运来的营养物质(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而航天员们也要再次出力,他们是“人工尿素合成器”嘛。

    土壤解决了,那么还要解决水和空气的问题,月球本身没有水,只能是用工业的方法——太阳风会带来氢原子,而月壤中含有氧原子,两者工业结合,制造水。实际上航天员们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少量的水,其自然形成的机制,也就是太阳风的作用下,月球的含氧矿物进行了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水。

    能够制造水,同样也能从含氧月壤中制造氧气,而且氧气可不仅仅用于培育太空农业啊,所有人在月宫生存,都要靠这个制氧厂呢。飞船除了运输生活物资,运送制氧的催化剂,也是一大损耗。

    有了土壤、营养物质、水和空气,加上白昼的太阳光通过转化,再把这一切密闭到一个环境中,能够控制这个密闭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农作物就有了生长的可能性。

    目前月宫选择了21种农作物在实验中,粮食作物有小麦和大豆等5种;蔬菜有胡萝卜和缸豆等15种;水果只选了草莓这一种。对农作物的选择是很讲究的,必须有营养、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要短。大部分的农作物,是没有光周期的,白天晚上都能长。

    动物蛋白的摄取就困难了,这个阶段,显然无法在月球上养殖牲畜肉禽嘛。所以解决的办法是饲养黄粉虫(又名面包虫),这种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蛋白质的含量大大高于鸡蛋、牛肉、羊肉等常规动物性食品,且有易于消化吸收的特点,是优良的蛋白食品,而且口感好,具有独特风味。当然,这一切的优点,如果被航天员们直接吃虫,大部分人恐怕都会恶心坏了,所以必须把这种虫磨成粉,添加在其它食物中。

    太空种植,其实也只是最近二三十年的过渡期,未来还是需要直接的农产品工业化,元素直接转换成食品,但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先进程度。

    随着月球种植实验的逐个成功,月宫基地,已经具备了大扩展的可行性。杨力维们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大扩容”,例如实现1500亩(1平方公里)的小麦种植区,这是主粮,然后配套计算其它的蔬菜必须跟上,总计大约2平方公里的种植区。现在的230人团队,其中1/4都是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土壤学家这些与月球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家。

    如果能达成2平方公里的月球种植区,那么这个基地下一步,就能扩展到千人规模了,所谓的月球工业体,也就可以从“试验基地”发展到“小型工业基地”了,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月宫科学家小镇”。

    实际上,人类在月球活动,越是长期,很多问题的解决,越是便利。例如上述的农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氧气,并不一定只能是来自含氧矿物,植物光合作用就可以产生氧气,而人类呼吸的二氧化碳,反过来输送到植物那里,又构成光合作用的原料。所有植物的残余以及人类粪便,都可以用来改良作为植物土壤的月壤,这就是一个植物为核心形成的维生体系,学名叫“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

    月宫基地验证了一条思路——月球没有大气层,那就把月壤作为月球的大气层,让人类在月壤的遮护下,在“地下”发展工业城市和科研基地。

    随着月宫基地建设而快速发展的,则是中国整体航天能力的大幅度跃升,人类发展科技的规律之一,就是一旦在某个领域有了原理性的突破,而这个领域又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那么在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投入下,这个领域的各种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就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中国的航天事业,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例如短短数年之间,单艘新飞船的货运能力,已经从原来的百吨级别,发展到突破1000吨。

    除了这些民生上的发展外,军方还在相关的大发展中,收获了军事上的进步。例如“近太空电磁推进系统”,听上去名字并不新鲜,但实际上是储电能力的大跃升,使得在近太空部署电磁炮得以成为可能。

    原来的思路,是高能激光,但耗能显然远超过电磁炮——弹丸有自己的重量,重力加速度当然节省了大量电力。以目前中国的科技水平,一个高能激光体系,打不了几次能源就会耗尽。但同样的能源,如果用来做发射弹丸的电磁推进,攻击的次数,几乎可以达到数千次。

    这在现实上就有意义得多了,高能激光只能用来打击高价值目标,而太空电磁炮,如果部署数量足够,简直可以用来对美国这样的敌人,进行他们无法防御的无限太空弹药打击或者“封锁美国”,这种数量上的意义,至少在短期更为重要。

    而且这才是更重要的“导弹防御体系”,无论是美国发射洲际导弹或者是飞行器,只要中国能够及时侦查得到,美国的这些武器都很难逃脱太空电磁炮的中途打击摧毁。所以单单这种武器的成立,就让军方认为,未来热战战胜美国的把握,提升了至少30%的几率以上。

    中国开始进入了太空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