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11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第211章 成立粮税司,改革税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江瀚处理完王家这档子事,便留下曹二带着一营兵马,负责“护送”王氏一族迁往平武县城,自己则连夜返回了府衙。
    军中事务繁多,他必须立刻着手,把龙安府的官府框架给搭起来。
    洗了个澡后,江瀚神清气爽的回到了府衙。
    赵胜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江瀚回来,他立刻上前禀报:
    “大帅,有了王家和江油李家的人手,咱们清点田亩,梳理梳理户籍的工作,应该两个月之内就能全部完成。”
    “我打算在年前,就把第一批田地分下去,让跟着咱们的百姓,都能过个好年。”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分完田土,就该考虑收税收租了,总不能一直靠着‘追赃助饷’过日子。”
    “我打算从军中抽调人手,搞一个‘粮税司’出来,专门负责核查税务、审计账本。”
    “那个李立远,在你手下干得怎么样?”
    赵胜现在已经不再带兵,随着江瀚地盘的扩大,他也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文官的角色,现在的职位是军中赞画,类似于后勤部长。
    江瀚军中一大摊子政务,比如粮草运转、库存管理、军械兵备等等,都是他在操持。
    因此,江瀚也把手底下所有能写会算的读书人,全部扔给了赵胜来管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李立远。
    听到江瀚的问话,赵胜立刻答道:
    “李书办一直都干得不错,做事勤勉,账目也算得清楚,是个可用之才。
    “大帅打算用他了?”
    江瀚点了点头。
    为了防止军中出现叛徒,他可谓是费尽了心机。
    所有重要的职位,都必须由他信得过的自己人来担任。
    履历上有一丝一毫污点的人,他都不敢轻易重用,生怕这些人哪天动了歪心思,被人策反。
    像是李立远,虽然他入伙比赵胜早,但江瀚却始终对他有所防备。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出身和动机。
    李立远投奔自己,本质上是为了复仇,而且他李家,最早在延安府还和自己有过梁子。
    因此,江瀚也就多留了个心眼,一直不肯重用李立远。
    但现在已经过去两三年了,这几年,李立远一路跟着大军转战千里,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出过什么岔子。
    尤其是在“拷掠富户”这种脏活累活上,向来是不遗余力,为大军筹措了不少钱粮。
    江瀚觉得,是时候可以把他提一提,委以重任了。
    他随即朝着外面的亲兵吼了一嗓子:
    “来人,去把李书办请来。”
    不多时,李立远便快步来到堂内,一见到江瀚,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
    “大帅,您找我。”
    江瀚抬了抬手:
    “起来吧,咱们军中,不讲这些虚礼。”
    听了这话,李立远这才缓缓起身,但依旧躬着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虽然大帅嘴上这么说,但他可不敢真的就欣然接受。
    李立远很清楚,自己在军中的位置比较尴尬,所以平时行事,向来都是小心谨慎,本本分分,从不敢有丝毫逾矩。
    江瀚开门见山:
    “李立远,是这样。”
    “既然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分田一事也有了人手,那接下来,就要准备收税了。”
    “我打算成立一个部门,叫做‘粮税司’,专司粮税一事。”
    “其职能,和明廷户部清吏司的金科类似,但具体的职能,要有所改革。”
    “这次叫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曾经在延安府的衙门里当过差,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大明的基层税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李立远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大帅在考验自己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思索了良久,将脑海中的思绪整理清楚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大帅的意思,属下明白了。”
    “不过,属下当年也只是兼任过征粮文书,跟着税吏下乡,所见所闻,或许有些片面。”
    “若有错漏,还请大帅见谅。”
    江瀚摆了摆手:
    “但说无妨。”
    李立远点点头:
    “好,那属下就从自身的经历,来说一说。”
    “约莫是崇祯二年秋,我作为文书,奉命随队催征辽饷,遍历所辖一百三十里地。”
    “当时,我等一行先到了肤施县的李家庄。”
    “按照官府的黄册记载,该村应有一百三十余户,但实则仅余三十口老弱,其余或逃荒或饿死,田亩荒芜,蒿草过人。”
    李立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苦涩。
    “但是辽饷催收紧急,狗贼张辇下了死命令。”
    “按照大明的里甲陪税制度,李家庄一百三十余户的辽响,都要由剩下的三十口老弱,一体均摊。”
    “税吏逼迫过甚,为了完成任务,动辄殴打动刑。”
    “最终.最终李家庄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无一人幸免。”
    “随后,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余。”
    “但同行的税吏,却利用登记上的漏洞,大肆加征火耗,随意摊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说,硬生生将杏子川农户搜刮一空。”
    “眼见没了过冬的存粮,不少农户纷纷投井、跳崖.”
    “方圆一百三十里地,仅有王庄、以及地方士绅大户的田亩,未曾征税。”
    李立远毫不掩饰地讲述着,当年他在陕北一带征税的所见所闻,听得江瀚是连连摇头。
    明朝后期的财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税制,以及不断被侵蚀的税基。
    明代的税制很奇怪,田亩的正税极少,真正压在百姓头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层层加码的徭役和摊派。
    而这些徭役摊派,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统一化作了“徭役银”,又称“丁银”。
    而大明的士绅阶层,免除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最重的“丁银”。
    并且,他们的正税,在朝廷的屡次宽免下,也几乎不再上缴。
    这就导致了大明税基,被系统性地侵蚀。
    藩王、官僚、士绅,通过土地投献和兼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而所有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头上。
    从宏观上来讲,明代的税制设计就有大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钱粮看得很紧,他本着“藏富于民”的想法,为了避免百姓负担过重,所以把正税定得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国一年收上来的赋税,在正常情况下,刚好够国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问题是,国家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尤其是大明朝,天灾人祸更是频发。
    一旦有事,正税根本就不够用。
    穷生奸计,于是,后世的皇帝和官员们,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门邪道的捞钱办法。
    其中最恶劣的一项就是“摊派”。
    按理说,摊派历朝历代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大明朝却把“摊派”玩到了极致。
    他们创造性地采取了“寅吃卯粮”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今年花的钱先打欠条,年底核算,然后分配到各省府州县的都司卫所,明年加派。
    这样一来,今年的亏空,明年就可以补回来了。
    遇到像什么赈灾,修缮河道等大事,也有钱了。
    可问题是,很多事情,不是一年就能解决的;而且新的一年,还会有新的突发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大明上下的给出的答案是,没关系。
    今年的亏空,明年加倍从百姓身上摊派回来就行了。
    这就导致大明的百姓,日子过得是一年比一年苦。
    直到明末,万历三大征和辽东战事,彻底击垮了大明的财政,于是只能增收三饷。
    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这个庞大的帝国,就此骤然崩塌。
    并且,很多人印象中,江南地区才是大明的财税重地,北方几省的税收都不高。
    但其实,就明朝的税收来说,南方和北方,在比例上是有严重问题的。
    尽管苏松二府的亩均税粮在全国首屈一指,但其户均税粮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相近。
    甚至收按照户均计算,北方还普遍高于南方。
    (资料出自:《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末时期,陕西地方遍地都是反贼。
    天灾频发,亩产极低,可到头来交的税,比谁都多,这谁受得了?
    那陕西百姓能不造反吗?
    所以,对于江瀚来说,组建一个专业、高效、且公平的税务机构,是其稳固根基、避免重蹈明廷覆辙的关键所在。
    他需要规避明代税制的沉疴痼疾。
    所以,江瀚打算把阿美莉卡的国税局体系,提前搬到这个时代来。
    他并不打算使用什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狗屁政策。
    根据他的研究,这些政策,全是被野猪皮的后人吹出来的。
    这些政策,本质上全都是野猪皮,用来奴役、剥削汉人的手段罢了。
    就拿摊丁入亩来说,野猪皮的后人不断在各种场合宣称,摊丁入亩废除了两千年来的人头税,是天大的善政。
    仅凭此一项,雍正就可以吊打无数汉人皇帝。
    但严格来讲,雍正废除的是丁银,不是什么狗屁人头税。
    而且并非废除,只是换个方式,转嫁到底层百姓头上了。
    包括“火耗归公”也是同理。
    至于“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就更不用说了,这玩意儿根本没有正式立法,推行全国。
    江瀚看着李立远,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的想法,首先是轻徭薄役,免除所有苛捐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免除一切特权!”
    “在我治下,无论是谁,士绅也好,大户也罢,全都要交税,谁也不能免除。”
    “我打算,让你来带队,成立这个粮税司。”
    “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李立远沉思良久,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回大帅,属下认为,首先从长远来看,咱们需要改革税制,优化税赋结构,形成一种‘重商惠农’的模式。”
    “自古只听说农民起义,还没听说过商人能造了反。”
    “正税,可以暂时沿用明朝旧例,但商税,必须大幅度提高。”
    “大明朝的商税,三十税一,简直是闻所未闻!”
    “我听闻,泉州市舶司一年才有一万两进项,而沿海的豪族,通过海贸,赚得是盆满钵满。”
    “想当年两宋之时,海贸商税,可是养活了大半个朝廷。”
    “宋之疆土,远大不如大明,可钱粮却生生不息,就是依仗海贸商税。”
    “所以,税制必须要改。”
    江瀚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而从当前的局势来看,我等成立粮税司,主要是避免隐瞒诡报,提高收税效率。”
    “依我看,隐瞒诡报的问题,不仅豪绅大户有,而且在百姓农户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咱们初来乍到,对于各地情况不甚了解,还需要提防百姓虚报瞒报。”
    “粮税司现在的任务,就是实地探查,预估田亩的产量,才能保证粮税的公平征收。”
    李立远很清楚,农民从来不全是淳朴善良的。
    有的人或许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所以会习惯性的瞒报,能省一点是一点;
    但有的人,他就是缺管少教,想贪占便宜。
    江瀚听完,心中已有了决断。
    “行,既然你想清楚了,那我就把粮税司交给你了。”
    “明年春耕之前,必须把架子给我搭起来。”
    “粮税司独立于其他部门,由我和赵胜分管,账目要交叉核对。”
    “其下设两曹一营,分别是,征榷曹、审计曹、以及税警营。”
    “征榷曹,为行政部门,设主事一人,由你兼任,下设榷使十人,负责具体的征收事宜。”
    “审计曹,为监察部门,设审计郎一人,算手十人,负责审计账目,防止内部贪腐。”
    “税警营,为执法部门。”
    “我会委派两百民兵给你,负责催缴税款、押送钱粮账册,以及镇压抗税。”
    江瀚看着李立远,沉声道:
    “去吧,先按这个法子办,有什么问题,随时向我汇报,我们再做调整。”
    李立远精神一振,他知道,这是他入伙以来,得到的最大的一次信任。
    他当即跪地领命,眼中充满了干劲。
    送走了李立远,江瀚又转身,对着赵胜叹了口气:
    “唉,说到底,还是缺人手啊。”
    赵胜劝慰道:
    “大帅,慢慢来吧,咱们宁愿步子迈得小一点,也千万不能出了纰漏。”
    “要是被有心之人混了进来,咱们可经不起内奸出卖。”
    江瀚点点头:
    “那这段时间,就要多劳你费心了。”
    “咱们现在草创,也不用搞什么六部制度。”
    “我看,先设两个部门就够了,一个户部,一个工部。”
    “户部,就由你来全权操持,主管钱粮、民政。”
    “工部,则主管营建、军械等事。”
    “过段日子,我会从军中挑些有经验的匠户出来,划归工部。”
    “趁着现在是枯水期,让他们先把龙安府境内的水利设施,都修缮一遍,免得耽误了明年的春耕。”
    赵胜点头应下,随即准备离开。
    但江瀚突然想起了什么,又叫住了他。
    “对了,咱们现在的兵力,还是不够。”
    “明年春耕后,我打算往保宁府用兵,争取把整个川北,都拿下来。”
    “我打算再征调一批民兵,主要负责守城和后勤。”
    “你去把余承业和李定国那两个小子,给我叫过来。”
    “是时候让他们带兵了。”
    (本章完)
    (/bi/285610/17237428.)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