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扫元 > 第133章 娶妻端雅三生幸

第133章 娶妻端雅三生幸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吴六斤在呈文中,详细汇报怀远之战经过,以及破城后自己的施政方略,另有三件请示报备事项。
    一是怀远县城防体系建设。
    除了惯常的修筑城墙,增设护城河、箭楼、马面等防御设施,吴六斤还结合怀远县城独特的地理特点,计划在淮河和涡水上游五里处各建水寨一座,以构筑更加完整的防御体系。
    淮河和涡水怀远河段水面都不是很宽,两个水寨设计驻军数均只有百余人,工程量倒是不大,耗费不了多少钱粮,但要成立小型水军,必须向石元帅报备。
    二是怀远县生铁产量摸底。
    境内荆山至涂山一带都有铁矿分布,但矿床较深,且多为中下品,开采条件都不是很好,元廷并没有怀远设立铁冶提举司,县衙也没有境内年产生铁的数据。
    冯国胜询问了不少本地人,才确定民间有几家私自炼铁的小作坊,还走访了其中两家。
    结果,发现这些作坊都是采用随用随建的小土炉,烧成后必须砸炉取铁,产出的粗铁还需回炉并反复锻打,才能使用。
    即便如此粗制滥造,其产量也低得可怜,各家因私下偷产,采矿后临时取土搭炉,可能几年烧一炉,也可能一年烧几炉,并无定规。
    冯国用核算过,全县年产铁预计几百到千余斤上下浮动。想要满足扩军所需,必须抛弃这种产量和质量斗没保证的民营作坊,建立一套红旗营自己的官营体系。
    三是县中丁口、田亩数量。
    因田亩黄册和丁口簿毁于战火,不利于新官府调用民力物力,冯国用计划分步补全。
    先结合修缮城防,利用出工百姓日结钱粮的机会,逐步建立城内及城郊诸村丁口簿。
    待站稳脚跟后,再组织人手下乡,以为田主换印为由,重新登记造册。
    这三件事汇报的顺序有先后,实际执行也有轻重缓急。
    打牢了城防体系,确保元军不能肆意入境破坏;才能安心开采铁矿,有了铁,红旗营才能继续扩军;要想在怀远长期稳定统治,就不能不清查境内丁口和田亩。
    不过,那已经是后面的事了。
    吴六斤和冯国用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将怀远情况摸了个七七八八,石山对二人务实高效还是很满意,但怀远冶铁的落后现状,还是让他有些无语。
    其实,早在出战前,石山得知怀远有铁矿而无冶铁业,就给冯国用提供了一些诸如利用水力、分工协作、集约生产等大规模炼铁的思路。
    就这个问题,冯国用也问过私营炼铁匠人,得到的答复是增加采矿人手、使用水力粉碎矿石、建高炉炼铁,确实能将产能提高十余倍甚至更高。
    只是,匠人虽然能够理解高炉高温出铁水,就可以不砸炉子持续产铁,却不清楚具体要多高炉温,又如何避免炉壁被烧穿,以及怎样防止矿石烧结等技术难题。
    其人建议冯县令同时开建几座大炉,万一烧结了,还有备用炉可以使用。
    石山虽然涉猎广泛,但对炼铁技术却只是一知半解,自然无法解答这些专业问题。
    他只能给出大概的技术方向,粗略搭建赎籍吸引大匠、以矿代赋之类的奖励政策,并指示冯国用不用担心钱粮,大胆试验,先积累经验,再逐步提高生铁产能。
    至于技术难度更高的炼钢,石山现在还不敢想。
    他之前倒是想过铸造火炮,只是铸铁火炮动辄数千斤一门,怀远现在这技术和产能还是别想了。
    万事开头难,开头再难也终究是开了头,没有控制铁矿区,红旗营都能发展至今,有了铁矿,自不会做得更差。
    石山对吴六斤、冯国用二人的要求还是稳妥位先,逐步积累,明天大婚事多,没时间处理政务,石山就很快写好了回信,并派人送往怀远。
    ……
    次日,清晨本应该是新郎随父亲前往祠堂设酒醮礼,以训诫新郎继承宗族责任,但石家本就是没有宗族传承的军户,石父又早亡,这一步也省了。
    之前,礼曹知事郭宗礼倒是提过建议,说石元帅基业小成,足以告慰祖宗,可开宗立庙。
    石山却以“亲族未至,孤身不开宗”为由,拒绝了。
    他脑中前身残存的这点杂乱记忆,也就对生父、生母有些模糊印象。往上,祖父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别提再往上的曾祖、高祖了。
    若立家庙,却只设父母牌位,岂不是闹笑话。
    洗漱完毕,石山就在侍女的服侍下,穿上红色圆领麒麟袍,肩披红色锦缎一副,带上乌纱帽,簪金花,腰系金镶白玉丝革带,足蹬双龙抢珠绣靴。
    这身装扮与往日披甲的形象少了些杀气,却多了几分英武。
    众亲卫已经备好仪仗侯在院外,等元帅着装完毕,跨上紫骝马,就鸣锣开道,城中早有百姓驻足,观望这一难得的喜庆场面,并向骑在马上的石元帅致意。
    红旗营将士沿街设岗,百姓尽管兴奋,倒是没人冲撞亲迎队伍。
    长史刘兴葛府。
    新娘刘若云身穿红色圆领云肩袍,头戴五翟冠(取五德俱全之意),肩披五彩霞帔,一早起来,就在父亲的主持下,行完醮礼。
    此时,已经由其母刘陈氏陪着,侯在大堂,等待石山亲迎。
    普通人家亲迎,须得女婿自己登门,通过层层“关卡”考验,并向岳父岳母行跪拜礼。
    但君臣有别,石山身为元帅,自然不能遵从俗礼,亲迎队伍刚到府前,刘兴葛就亲自迎了出去,引石山入大堂,直接将女儿交给他。
    因新娘盖着红盖头,石山暂时还不能一睹妻子真容,只是在郭宗礼的主持下,向刘兴葛夫妇行四拜(非跪拜)礼辞行。
    “做好贤内助,勿使夫君分心家事”之类的话,前些天就已反复告诫,刘兴葛只是走过场叮嘱了“夙夜不违”之语,其妻给女儿戴上家传玉佩,便是礼成。
    出了刘府,石元帅依然骑马在前,新娘石刘氏乘车在后,队伍前有匏笙、钟磬奏乐,中间亲卫队护卫,后随侍女,又一路抛洒喜钱,接受百姓山呼海啸般的祝福回到元帅府。
    元帅府经过改造,前衙后宅,实际已是一片巨大的院落。
    前面官衙,石山拉着新娘的手,走上主位坐下,接受麾下文武拜贺,正式宣告红旗营有了主母。
    随后,新人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内宅,拜礼,共饮合卺酒,热闹而不失庄重。
    石山麾下众将虽然胆大,讨喜的话一个比一个敢说,却没人真敢闹元帅的洞房,仪式走完没多久,众人就知趣散了。
    因亲迎仪式极大简化,亲迎路线也很近,整个仪式走完,还没到午时,便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此时洞房,还是等晚上再洞房?
    当然,尴尬只是对一般人而言,石山非一般人,自不会觉得尴尬。
    屋外日头正好,房内光线大亮,无须红烛,也能仔细欣赏妻子的娇美容颜。
    去年在灵璧县掳走刘兴葛一家时,石山远远地瞄了刘若云一眼,彼时此女担心名节受损,故意弄散了头发,还以灰土敷面。
    在石山印象中,刘若云身材较为高挑,五官匀称,虽被灰土弄脏面容,仍能看出有七八分颜色。
    此时再见,新娘却是面如满月,肌肤似雪,额宽而圆润,地阁四方,鼻挺如玉峰,凤眼舒展如春山含黛,双颊晕红若海棠初绽,唇形饱满红如丹砂,含笑间似春风拂面之温煦。
    饶是石山后世在网上见惯了各类绝色,也忍不住赞一声:
    “好一副国泰民安相!”
    “夫君。”
    刘若云比石山小两岁,虽落落大方,却仍被石山看得有些害羞,主动开口,说话间低眉顺目,齿列齐整若珍珠,声如黄莺出谷。
    “夫君可是渴了?妾身为夫君斟茶。”
    石山暗赞刘兴葛教女有方,虽是政治联姻,但只是观其仪容、礼节,自己就已经很满意了。
    “夫人请!”
    刘若云起身,行步间似弱柳扶风,脚步轻稳足不沾尘,裙裾轻扬而不乱,每步间距匀称,暗合“九宫步”之仪,双手交叠于腰间,腕间玉镯轻叩,声如环佩叮咚,倍显端庄之韵。
    直至回身,见夫君仍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刘若云又羞又喜,面色更加红润,当即屈膝半跪,双手奉上茶盏,举至眉齐,茶汤不溢。
    “夫君请喝茶。”
    石山端过茶盏,一饮而尽,忙活了半天,他确实有些渴了,想来新娘应该也差不多,便起身走向茶桌,自己也倒了一杯。
    “夫人,请!”
    “谢夫君!”
    刘若云大方接过茶盏,却是轻抿唇角,饮茶间沾唇而不露齿。
    喝完茶,刘若云本想问夫君要不要吃些瓜果充饥。
    石山却借着接过空茶盏的机会,握住了她如柔荑般的白嫩小手,拉其入怀,瞬时,清香扑鼻。
    眼见夫君的脸越贴越近,刘若云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有些羞涩地道:
    “夫君,天色还早。”
    “不早了!阴阳和合,周公之礼,人之大伦,天经地义!”
    “那妾身给夫君宽衣。”
    “不用……”
    (本章完)
    (/bi/286662/17237506.)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