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们的长处或优点:刘玉堂随笔小品精 > 第 9 部分

第 9 部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说一个人表情很古怪,像急于解手而又找不着地方的那么种表情,可能比别的说法生动一些。
    还有一个语言节奏的问题。这本书里我经常在一些成语里面加了这个,比方热情好这个客,憨厚朴这个实了等等,这首先是符合人物身份的,一个只上了两年学的人,他猛丁说个新词儿的时候还是要结巴一下或停顿一下的。还有一些口头语,它本身好像没什么意义,但有助于刻画人物。我比较注意保持语言的一种内在的节奏,如同我们走路,你按进行曲,按四分之二的拍子走路大概比较顺溜,你若一会儿来一点四分之二的拍子,一会来一点圆舞曲,那绝对要乱套。读书也是这样,不讲节奏的语言没法读,更享受不到一种阅读的快感。
    问:有报道说您是新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你对新乡土小说是怎么看的呢?
    答:我记得新乡土小说的提法最早是《上海文学》先提的。九十年代初,我接连在《上海文学》比较重要的位置发了五六个中短篇,他们觉得我在写农村题材方面还是有点特色,正好那段时间,还有几个作家也写了些类似的东西,就同新市民这样的提法一块儿提出来了。我觉得之所以叫新乡土,当然还是与一般农村题材以及过去的一些乡土小说有些区别,比方更加重视地域及民风民俗了,不太讲究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了,将一些大的政治运动推到背景当中去了等等。
    我承认我是一个地域作家、乡土作家、特色作家,我经过努力可以成为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家,但永远成不了大作家。不要太重视著名这两个字,我家乡有一种八宝豆豉就比较著名,但它再著名也只是一种咸菜,跟满汉全席之类的大菜远不是一回事儿。
    ------------
    22 郝俊萍是谁
    我写小说太真,作品发出来常常被追问,某某某是谁?你跟她什么关系?
    你用鲁迅先生说的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往往是浙江人的脸山西人的帽子那一套来应付,又会引来一大堆追问,那也得有生活呀,有感受呀,有点影儿呀,凭空瞎编还能编得这么像呀?
    这回的这个郝俊萍(《乡村温柔》中的人物)尤甚,连圈子内的人也起了疑心,见了面就要问,郝俊萍是谁?
    你说实话,我给你保密。颇有些不交待清楚即让你跳进黄河洗不清的那么种阵势,那我就原版地说说。
    七十年代初,我在部队做新闻干事。我们那个政治部叫是叫政治部,但并没分科,一些入党了,提干了,处分战士了之类的事情,都要一起研究。
    这回要处理的是一个刚当兵一年的新战士,所犯错误是他入伍之前与他厂里的个女师傅有些男女方面的问题,依据是他所在的连党支部缴上来的几封信,当然都是那战士的师傅写给他的。
    关于这些信的发现过程,也很能反映当时人际关系上的一些特点,总之是都想自己进步,而不希望别人进步就是了。
    那时遇到一点事还动不动就搞外调,即到他原单位作调查。在研究要不要派人搞外调的问题上,我就提了点不同意见,说这件事是清楚的,也不是什么政治问题,你领章帽徽的一去调查,她那里就会当成大事,而地方上的些单位是没有什么事能保住密的,万一传开去,让人家还怎么做人呐?
    最后即决定先跟那战士谈话,看看他的态度再说。也因为我提了那么个意见,谈话的时候,就让我也参加了。
    当时也有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即组织上找谁谈话,一般都要有两个人参加。
    找那战士谈话之前,我是先看了他师傅的那些来信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那是第一次见这种信。
    那信里面就有着当时怪通行的格式,比方首先让我们共同祝愿毛**万寿无疆那一套,接下来就是情意绵绵的一些话。
    一种非常政治又非常情感化的内容搁在一块儿,确实就能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既让你脸红心跳,又让你产生诸多的联想,甚至猜测这个女同志长得什么样儿呢?
    她可真是懂感情啊,挺关心人,比方她在他上一次的回信中知道他感冒了,她就说,如果你在我身边我会怎么样。
    这是个令人温暖的女同志定了,也怪会独出心裁,每一封来信,她都要在他们的感情问题上列出诸多的题目让那战士填充,还对上一次的填充打分,说哪道题你答得不准确,应该怎么样惩罚云云,当然也是温柔的惩罚。
    看完之后,我即跟另一位干事说,我怎么一点也没觉得卑鄙下流呢?那组织干事也说,这能算什么问题,我看该处分的是偷看人家的信又揭露他的那个战士!
    那家伙思想意识不好,争取进步也不能用这种办法啊!以后讨论那家伙入党的时候,你在旁边敲敲边鼓,坚决别让他通过;不过跟这个战士谈话的时候你可不能表现出同情的意思来呀!
    谈话的结果是不再派人搞外调,也不再将其列为党员发展对象。那么一个追求进步、长得挺帅,也有点文化似的青年,就这么给改变了命运。
    不知道他现在过得好不好!我在写《乡村温柔》的时候,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这件事,遂将它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了,写的时候心里还一直充满着一种温馨之感。
    我在想,在那些动乱的年代里面,无论阶级斗争搞得多么激烈,人际关系如何地紧张,也还是有一些真情,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特别在基层的普通百姓那里。
    当然,美的东西也是最容易被损害的。那个年代最恶心人的一件事就是践踏人的尊严,蹂躏人的情感。
    现在来说这件事,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气候与氛围,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诸多的不如意,但人的本身,其中包括人格、尊严、情感甚至隐私是在逐渐地受尊重了。
    另外也想提醒不搞文学的朋友们,文学上的审美与生活中的审美是不一样的,美的不一定是对的,你理解就够了,不要照着去做。
    ------------
    23 我们村的小笤们
    这回说说小笤(《乡村温柔》中的人物)。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即你很难从一种纯女性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你本家族的女的,当我们说到我们的姐姐、妹妹、姑姑之类的女性的时候,一般都是说她们孝顺、贤惠、勤快,心灵手巧,煎饼摊得多么薄,鞋底纳得多么密;很少有人说自己的姑姑、姐姐漂亮、性感。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不是说她们本身长得不漂亮、不性感,而是我们压根就没从那样的角度来看她们。我们重视了她们的美德,而忽略了她们的美丽。
    我们村姓刘的多,虽然不是一支,可所有姓刘的妮子你都须管她叫什么。有时候,你看着流鼻涕的个脏兮兮的小妮子在大街上站着,你寻思甭屑理睬她,待走近一看,哎,还是你小姑,你就得跟她打招呼,吃饭了小姑?若是闹起矛盾来,她骂你你还不能还嘴。在那样的一种空气底下,你也很难从漂不漂亮的角度来评价她。
    我离家已三十年矣,我对乡里乡亲们的亲情逐渐淡薄了许多,我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她们。可当我回忆起她们的时候,我能比较清晰地记得某件事,却分不清具体是哪一位办的了。我将她们记混了,混成一团了。
    这个小笤可能是我大奶奶家的那个怪能骂人的小姑吗?小时候我们一起玩那种打仗的家家,“战斗”结束之后,我任命了她一个大队妇女主任,她就撅撅着个嘴头子拿眼白愣我,我说你的嘴头子都能拴七头小毛驴了,还撅!她就骂了我一句,尔后说是小刘麻儿你都让他当少校团副,我才是个大队一级的干部呀?直到任命了她个公社一级的妇女主任,她才有了点笑模样。她就是那种整天背着柴火篓子出没于山野之间的角色,她曾告诉过我许多村里面的鲜为人知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能全知全觉,她有着自己的信息来源。她还会说,小铁锤,十五岁,个子矮矮的,很结实,民兵常叫他出去,探听消息。
    要么她是大圣家的那个大侄女?那闺女上过几天学,参加过果树栽培及计划生育方面的学习班,我读高中的时候她就在村里当计划生育宣传员,专管放环儿及发放避孕药什么的。按说这样的活不大适合闺女家干,但她对人很有礼貌,人缘不错,也就没人笑话她。她当然也很勤快,年三十晚上喜欢挨家帮人包饺子……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她手上沾着面,扎煞着手来我家包饺子。
    她或许是我三婶家的那个二妮子吗?她大名叫什么来着忘了,她的小名就跟小笤相类似。那妮子头发焦黄,脸上长着雀斑,鼻子那地方永远汗津津的;但她身材不错,皮肤也较细嫩。有一年我从部队回家休假,在村外的小河边转转的时候,发现她拿着双黄胶鞋在那里刷来刷去。而不远处就有个青年站在水里用脚擦锄头。他二位就那么一个站着一个蹲着在那里呆了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却始终未发一言,只是偶尔瞥对方一眼。后来我二姐就告诉我,他两个先前谈过一段,因为生辰八字不对就没结成婚,两人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也都有了家庭了,小笤偶尔回来走个娘家,也不能大鸣大放地串个门儿什么的,就找那么个引子跟他见见面。我当时就想,这俩人以这种方式来见面,可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这里面的戏还不是随便编啊?怎么编怎么像。
    总之,小笤也不是一个一定的人,而是以上的诸位凑合起来的。我相信几乎每一个村里都有小笤们。她跟我们童年或少年的记忆连在一起,她让我们温馨,让我们纯洁。
    ------------
    24 生活比才华更重要
    朱彦夫老师:
    大札早已收悉,县文联的同志也已将您的书送来,之所以现在才给您回信,就是想等看完了书之后一并谈谈印象的。
    我首先向您表示祝贺,祝贺您古稀之年,终于拿出了一部沉甸甸的大书!
    两个月前,我陪省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同志去看您的时候,向您提起过,您是我整个少年时期唯一见到和崇拜的英雄。我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曾两次听过您作传统教育的报告,并像当时崇拜英雄的大多数少年一样,伸出我的日记本让您题词。我至今还记得,您用您的残肢抱着钢笔题的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已将生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当然,您不可能对此有印象了。我之所以将这段话原原本本地引出来,是觉得用这段话来概括您的这部书乃至您的整个一生,是再合适不过了。
    关于此书的思想意义,怎么估价都不过分,它是完全可以作为传统教育和青年必读的教材的。我在另一篇小文中提到,这是一部用生命写成的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大书,是一曲洋溢着正气、豪气的英雄颂歌。真正是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的,也是任何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作家所策划和操作不出来的作品。特别在一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甚至引人猥琐教人堕落的东西十分流行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让我们一些健康的人羞愧的书。
    责任心,使命感,是任何一个正直的作家所无法回避和摆脱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使命”这两个字,让人小心翼翼甚至惶恐不安。它往往被讥笑为正统、古板甚至是低层次、没品位。公开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或见了女人即企图将人家往床上扳,品位就高了?算了,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一些职业色彩很浓的匠人罢了。而使命感对您,却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您无须格外地培养和造就,天生就具备。——这与您个人的经历也有关。
    个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痛苦经历对一个作家真的是太重要了。有人习惯叫它亲历性。亲历即生活,它比后来的特意体验要丰富和深刻得多。我永远坚信生活与艺术、才华、技巧这些东西相比,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生活比才华更重要。您的亲身经历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有了它,就成功了一大半儿。更重要的是,您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所采取的那种积极的态度:勿求健全,但求生存;勿求人助,但求自理;勿求伟绩,但求发光。您九死一生,磨难重重,但苦难丝毫没有销蚀您的意志,动摇您的信仰。相反,它使您更加坚强无比,战争与生活的火焰将您给提纯了,从而使您的生命更加富于力量。同样是一种苦难,甚至远没有您所经历和承受的多,却可以使另一些人消沉无望,对整个世界充满怀疑,人类花费了几个世纪才寻找到的意义与价值,他在一个早晨就全部否定了。尔后再回过头来嘲笑你不深刻、没品位……
    什么是好作品?我认为有生活、读了让人感动、引人向上、教人高尚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什么是深刻?替老百姓特别是小人物说话就是深刻。您的这部作品是已经达到了。
    您特别想知道我也特别想跟您说的是,这本书在艺术上的成就,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好。具体怎么个好法,我在给《齐鲁晚报》写的那篇小文里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总之一句话,它不是艺术的,但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