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我们的长处或优点:刘玉堂随笔小品精 > 第 10 部分

第 10 部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生活的;不是时髦的,但又是不必自卑的。是今天的读者特别需要的。
    我记得,三十多年前您作报告时,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即您抗美援朝刚回来,一时没有事儿干,您利用晚上的时间到附近村里办扫盲识字班。待上完课往回走的时候,下起了大雪,坡陡路滑,您的义腿质量也不过关,走着走着就一下给摔断了。您只好往家爬,整整爬了一夜,天亮了,您才爬到村头上,是村上的人发现了,将您背回了家。而您身后的雪地上,就印着您爬过的长长的痕迹……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感人,过多少年都不容易忘掉,您怎么没用呢?是忘了吗?由此可见,您还有生活,还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
    ------------
    25 情致与情怀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认识彭兴凯已十五年矣。十五年前,我还在我家乡的小县城工作。一个雨后的下午,彭兴凯及另外几个年龄与之相仿的小青年到我所在的县广播站找我。那一段,经常有一些农村会计模样的陌生青年找我帮他们打官司。我也曾帮他们打过几起,可总也打不赢。待再有人找我办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即非常烦。彭兴凯一行呼呼啦啦地去找我,我以为又是让我帮他们打官司来着,待说起话来,才知他们是蒙阴县的几个文学青年,是专程向我请教点创作上的事情的,与打官司无关。跑了一百多里地专门找人探讨文学问题的本身,即让我非常感动,遂装模作样地与他们切磋了半天。我当时就断定,他们中的某一两位将来是要成点气候的。
    果不其然,在那之后的若干年里,我即经常看到彭兴凯在省内外的一些刊物上发一些很精致的短篇小说。我真的是非常高兴,每当看到也必定找来读一读。
    彭兴凯的小说,大都以情爱为主。无论是少男少女们的情窦初开,还是大男大女们的婚外之恋,都是那么纯真、痴情与温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朴素而又宽容的情怀。比方《石窝汉》中的丙魁,当他发现“我”与他心爱的秀秀热恋时,欲将“我”置于死地,可当危险真正来临时,他又首当其冲,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别人的幸福,在他弥留之际,还嘱咐“我”:“这里不是人呆的地方,你……带秀秀走吧!”《瓜园旁边的小路》中宝田看到村长新娶的年轻漂亮的女人与人私通,欲向村长告发,待他去村长家时正巧村长不在家,那女人偏又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甜蜜。想起村长还踢过他一脚之类的种种劣迹,他即重新来考虑,那女人找野男人,给村长戴绿帽子,正是给自己报仇解恨哩!将那事儿报告给村长岂不是昏了头黑了心?此后便默默地保护她。待她与情人再次幽会,眼看就要被打猎的村长发现时,他即请村长吃西瓜,以期多拖延些时间。最后他猫着腰穿过玉米地给她报信来着,就让村长当作野兔给打死了。很凄美,很感人。
    估计是受张炜早期作品的影响,彭兴凯的小说都很朴素,很灵秀、很优美。他将那些情爱故事置于大自然的怀抱,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村风情和诗情画意。你觉得沂蒙山这地方还真是山美、水美、人情美。如《迷人的小河》、《放牛的林子》、《苹果园》等,都写得很有情致,读起来令人非常受用,如一只可爱而又温驯的猫儿伏在你怀里一般,忍不住就要抚摸它,把玩儿它。
    彭兴凯观念上是既现实又现代,语言上是既流畅又明快。沂蒙山本土作家中写得如他这般灵秀的还不多见。他虽然一直在文化馆工作,却绝少有那种戏剧因素非常强的“文化馆情结”;他的眼界可能还不宽,却很少“小家子”气。诸如故作高深而又捉襟见肘了,居高临下而又眼高手低了,用一分的成绩追求十分的效应了等等,他都没有。他也不刻意地去歌颂或揭露什么,一切从生活出发,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他也写那种有关社会问题的小说,如《当乡长》、《福官》等,有点“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味道,但给人的感觉不如他的情爱故事那么从容了。他那些情爱故事放在一起看的时候,在手法上也稍嫌单一了些。可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关键看他艺术上是否自觉,我希望他能更自觉。
    一个好的文学青年,十几年如一日,不为别的诱惑及别的样式所动,就那么摁着短篇小说这一种样式来经营,甚至跟你叫劲,的确是可以写好的。人说不怕偷着,就怕惦着,你说最终要打倒我,确实也是不难的。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那种始终如一孜孜以求永远热恋般的文学情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而又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那种劲头,你就甭担心后继乏人又是疲软或怎么样。时下,文学是太边缘了,连圈子里的人都羞于谈文学问题了,更难找到窜一百多里地专程与人探讨文学问题的好青年了。他这一手对我也是个触动,当我懒散懈怠放任自流甚至在电脑上玩“红心大战”(拱猪)一玩儿就是小半天的时候,想起当年他窜一百多里地的情景,就赶忙紧张一下,抓紧打几个混口饭吃的文字。所以,当彭兴凯让我为他的第一个小说集写序的时候,尽管勉为其难,可还是答应下来了。
    是为序。
    ------------
    26 用平静的笔触描摹骚动的生活
    很难用几句话来准确地概括丁美娥的小说。粗粗看上去有点芜杂、琐细;仔细品味一下的时候,就觉得与我们这个时代很合拍。它将转型期人们的那种浮躁、不安,追求富裕文明,又心力不逮,永远追求而又永远尴尬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丁美娥的作品,我有这样一个印象:她善于用平静的心态描摹时下那骚动的生活。
    丁美娥的作品大都写家长里短,伦理亲情,女性的遭际,儿时的憧憬。形式上是既现实又现代,甚至还有一点意识流及结构现实主义。像这个小说集的名字看上去就挺神秘,其实与侦探或破案都无关。
    丁美娥笔下的女人都挺美,个个柔情侠骨,有想法、有追求、有心计,喜欢当家作主,无论是做生意,还是盖房子,她们一般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她写人物,不注重外形的描写,而是着眼于她们的心态。她写一个女人看着她丈夫兴致勃勃而又可怜兮兮地数钱的那么种心态真是惟妙惟肖,很真实,很传神。
    我看作品最注重的就是真实。我赞成这样一句话,作家靠作品活着,作品靠真实立着,而真实则靠细节撑着。真实是最能打动人的,真实是一切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艺术境界。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难的,因为真实需要细节证明,而细节不是仅靠聪明或才华就能得到的。
    什么样的事情最真实?我说是事之所无,理之必有的事情最真实。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不必是已经发生的实事,但必须是会发生的实情。这个实情,既包括生活的现实性,也包括了生活的可能性。丁美娥是将这个实情写出来了。这就是真功夫。
    我们面临着一个既自由又严峻的写作局面,每个作家都须亮出自己的良知和思想、摊出自己的底牌与干货。在当今技术主义盛行的气候底下,我们特别需要提倡和称赞的就是这种真功夫、笨功夫。而作品的细节就是干货,干货要靠真功夫和笨功夫来获得。丁美娥对此清醒又自觉。
    十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季节,我正在一个刊物负一点小责,我与一位编辑应邀去丁美娥所在的县城参加她们的一个学习班,顺便看了一些稿子,那次我带回两篇东西,其中有一篇就是她的。不久,她来济南参加一个讲习班,说起当时流行的一些所谓的现代派的东西即不以为然。她大概是性格内向的人,她表达不以为然的意思也不是那么直露,而只说了一句玩技巧是很容易遮丑不假。十年间,她像许多热心的文学青年一样参加过许多讲习班及作家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作品自然是越来越好了。
    我对丁美娥还有这样一个印象,由于她的为人及艺术上的追求,甚至还有性格上的原因,她能将一批热心的文学青年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们隔三差五地就要聚在一起,讨论各种各样的文学问题,或者谈谈自己某个新作的构思,有些念头可能很幼稚、很可笑,但热情是不缺的。他们重友情、重情义,其中的一位若偶尔说起想见见某个他们共同认识的编辑或老师,差不多呼呼啦啦地就去了……那是多么融洽、温馨的文学气氛呀!丁美娥就能默默地制造这种气氛。
    世纪之交,社会转型,商潮汹涌,文学青年们的日子大都不太好过,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的,肯定都是有出息的。这本集子即是一个例证。这是她十年追求的结晶,是小结,也是新的开始。有此书垫底,我相信什么样的困难她都能克服,什么样的成就她都可以取得!
    窗外,秋雨淅淅,又是一个收获季节。站在窗前,想象着丁美娥们的文学生活,心中顿生欣慰之感……
    ------------
    27 乡风民情溢笔端
    近几年流行的些通俗歌曲中,我比较喜欢《山不转水转》。朋友相聚并一定卡拉OK一番的时候,我差不多就哼它。我喜欢是因为它的调子好听,有着民歌的味道,词儿也不难理解,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抚慰和向上的力量。因此上,当田洪德拿着他的集子让我作序的时候,我即建议他改了这么个名字。不难听吧?
    田洪德与我的经历差不多,也是先当兵,后做编辑,尔后再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出生在孟良崮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所有沂蒙山人的优长如憨厚、朴实、忍让、谦虚还有灵秀他都有。他将这些优长很好地揉入其作品中,读来便格外有着一种亲切和亲近感。读他的作品,好比听《山不转水转》或沂蒙山民歌,感受到的是朴实与清新,是强烈的生活气息,是浓浓的民风与乡情。你觉得这是完全来自生活的东西。
    田洪德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沂蒙文化,你一看就知道是从沂蒙山出来的人写的。什么叫沂蒙文化?我认为传统文化加革命遗风就是沂蒙文化。中华民族的一切美德我们都有,我们讲究仁义道德、忠孝廉悌、中庸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我们也特别讲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还特别宽容与包容,如《山不转水转》中的刘大妈,出身与情感背景都十分复杂,她用忍让对待不公,用平静对待不幸,让时间消磨苦难,也就这么过来了。
    田洪德在观照和表现农村生活时采取的是平视角度。所谓平视角度,即在看取和表现生活时,以平等的态度、平行的位置来对待农村和农民,不抱偏见、不存成见,不先入为主,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走近农村和农民。他在情感上与农村和农民是息息相通的,当他面对描写对象时,他的心是敞开的、澄明的,农村变革的巨澜微波、农民的命运及其内心世界,都毫无遗漏地进入他的心灵,涌入他的笔端,读来亲切、真实、自然。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平视,使他在生活中陷得太深,入乎其内而难乎其外,也就很容易使作品出现平面、芜杂、琐碎等现象,难以上升到应有的审美高度。这是需要他反思和警惕的。
    我说过,好的作品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在田洪德的笔下,山是朦胧的,水是朦胧的,房舍、街道、枯树、衰草都被镀上了一层模糊的色彩,让你在影影绰绰、迷迷蒙蒙中去自我加色,揣摸和顿悟点什么,这就叫空灵,或想象的空间。田洪德有着相当的艺术气质,他入伍之前曾在县宣传队拉过二胡,业余爱好喜欢玩儿根艺,他作品中对景物的大写意式的描写,对人物外形的粗线条的勾勒,差不多就是得益于这种对音乐与雕刻的素养和造诣。
    田洪德不缺生活,有农村的,有县城的,也有部队的。但相形之下,他那些写县城各色人等的短小作品更有味道些。而那些听来的故事,哪怕就是他自己村里的故事也还是有点夹生。由此更加证明对生活的直接感受是多么重要。一样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你写出自己的那份也就够了。还有对立意的思考,对情节与细节的设置,让人物更加个性化等方面,也都需进一步地感悟与提高。
    田洪德说,他写小说在语言上是模仿我。小说不拒绝模仿,即使是天才也会有心仪的作家,我本人也曾模仿过前苏联的一些作家。模仿是一个阶段,但必须自然,不要刻意地让它像谁,因为我们最终都会逃离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影响,重新回到生活中,去索取第一手的语言资源。
    世纪之交,有许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作为一个写东西的人,有这样一本小书问世,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它是小结,也是开始,我由衷地向他表示祝贺。
    ------------
    28 世界是个大寓言
    这一组小小说,让我想起童年。想起我们最初接触文字的时候那种崭新而又惊喜的感觉。
    仔细想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首先就来自寓言,还有那些美丽的童话。比方说,我们从《愚公移山》里面懂得了干任何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从《农夫与蛇》里面知道了对蛇及蛇一类的人物不应怜悯;从《狐狸与葡萄》里面理解了什么叫自我安慰,等等、等等。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