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一)
李思华现在自然不知道,自己旗下的那些美国“金融天才”们,此时对于她的疯狂崇拜,更不会知道1~2年后,这些天才们的“诧异”——李女士为什么要中途撤出一大部分呢?她精准地预判了这一波牛市的开头,对第一波大反弹的点位把控,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而且她也预料到了后继的长期牛市,但是撤出得太多了,否则利润会攀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李女士可能当时候还是有些看不准,这也让他们到时候恢复了一点信心,自己与李女士的差距,并不是神与人的差距。
她现在哪还顾得上这些“逸闻”,她正神色严肃地阅读着密电。
密电来自缅甸。电文的内容是,自8月以来,英国在缅当局,获得了从印度到来的一个英印师的援军,加上英国在缅甸原有的力量,现在其总兵力相当于两个英国师,总计超过了2.5万人。由于下缅甸基本趋于稳定,所以英军在下缅甸留下的兵员不足三千,其余2.2万人,都开始逐步向“叛军”活动最厉害的实皆省周围开拔,从现在的动向判断,最迟10月中,英军将具备在实皆军事行动的能力,围剿届时随时会展开。
李思华知道,实皆省是同志们有意识留出来的“破绽”和预设战场,因为在山区中,这是离开繁华的曼德勒省最近的区域,“叛军”在这里活动当然会被英国人认为威胁最大,因此很可能被选择为首先“平叛”的地区。
她冷静地思考了一下,回电答复:
一、英军的行动是预料之中的,目前使用的兵力规模也没有出乎意料。我军在缅已有10个师,对英军的力量形成绝对优势,胜利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胜利。
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在缅甸的进一步布局,尤其是全部军队需要完成训练,所有武器装备需要运往缅甸并完成在各地的配置,还有在缅甸初级军工能力的架构,以及更多的移民基础。
三、因此,对此次缅甸反围剿,定下如下原则:
1、不能暴露全部实力。应加强在实皆省的骚扰行动,对曼德勒、实皆古城、蒙育瓦等重要城镇构成严重威胁,使得英军注意力进一步转向这个方向,从而掩护在若开邦和钦邦的物资和移民运输行动。
2、情报上要伪装出我们的主力部队,是在实皆省瑞波镇背后的山区盘踞,并从瑞波方向,做出即将袭击曼德勒的假象,曼德勒以前是缅甸王都,英国人易于相信,叛军对于这座城市的渴望。
3、部队使用上,动用特种二团和一个师,同时从其它师集中大量轻型火炮,尽量不要使用重型火炮。现在特种部队已经发展到2个团,七千多人,而特种二团,目前已经全团都在缅甸。
4、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通过袭击曼德勒等战术诱骗行动,让英军主力,尾随我军伪装部队,进入山区与丘陵的过渡地带,我军需择地发起围攻,重创英军主力,但不必完全歼灭。
5、要给英军留下这样的战后印象:这已经是一只强大的山地战部队,拥有大量轻型炮兵,但总数有限,大约只有1万多人的样子。也就是说,战后无论如何,英军都会开始对我们高度警惕,但不能让他们的警惕,提高到马上考虑“倾国之战”的程度。
四、在袭扰中,要充分发挥特种二团特种战的长处,诱敌深入的关键,就是特种战。
五、向缅甸行动运送物资的速度,还要加快。预计在此战后,我们将赢得3~4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要全力以赴,向缅甸输送物资和必要人员。
六、如果物资跟得上,那么第二批8个师索性提前行动,趁着这个空档期提前进入缅甸部署,如能完成,则我军将在缅甸集中18个师,近30万人的兵力,已足以应对英国全面动员印度的威胁,虽然这种威胁程度的可能性并不太大。
电文发出后,李思华思考了很久,她决定,在11月,她需要回国了,重要的工作基本都已完成搭建。剩余的执行工作,在美国的同志们通过建立起来的美国公司和组织,已经能够自己完成。
在接下来的不到2个月,李思华极为忙碌,除了不少谈判,她与同志们多次开会协商,对几件最主要的事情都做了充分的安排,例如:安利等4家公司的管理和处置方法、在美资金的管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继续执行、十年翻译运动的安排、工业教育体系的维护和招生、粮食肉食物资的采购海运、航运体系的管控、通过安利系统发展起来的情报网络的管理等等,非常多的事务,毕竟,在美国的系统,堪比一家最大型的“财团”。
她也提前向麦基逊等德州财团的家主们告别,告诉他们,自己会回到远东,大约要2~3年,集团在远东的发展进入一个高速期,她有不少东方的事务要处理,美国这里已经稳定,公司的CEO等管理团队也很得利。所以这一段时间她要告辞了,也请他们在未来继续关照安华集团。
麦基逊这些人当然表示非常遗憾,他们确实和李思华合作得非常愉快,军工的大订单仍然在进行中,从李思华的军工订单中他们就赚取了六七千万美元,何况安华还是他们农产品的大买主,在哈罗午餐肉成功后,甚至可以消化他们的全部产能。这几个人,现在已经猜到,安华实际上是哈罗的老板,毕竟哈罗采购他们的玉米、猪肉和牛肉,都是通过安华的下属企业。至少在现在,他们确实是合作得非常紧密的战略联盟。
曼德勒,缅甸的第二大城市,在后世拥有17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在这个时代,自然也是英国人除了仰光以外,最重视的殖民节点。尤其这里曾经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即贡榜王朝的王都。
曼德勒当时是华侨华人最多的缅甸城市,所以穿着当地服饰的王纪等人行走在这里,根本没有人注意。9月底的曼德勒,气候还是非常炎热,王纪走路的时候,头上脸上不断渗出汗珠,他背上的汗已经把汗褂都打湿了。
他不时地擦拭着脸上头上的汗,继续行走着,看到了一座英国式的大厦后,他停了下来,前面和后面的几个人也都停了下来。
大家都没有说话,分了开来,围绕着这座大厦开始了侦查。
这就是曼德勒城的英国政府大厦,是英国在曼德勒的殖民总部。
王纪注意到,大厦的守卫懒洋洋的,并没有卫兵在哨位上站岗,他们可能觉得太热了,所以都躲在“传达室”里,大门也是打开的。整体没有防备。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所有人都回到了大门外两三百米的地方,王纪冲他们点点头,走的时候他又回身看了一眼,一丝冷笑,浮现在他的脸上。
曹子卿这个时候,正在曼德勒邻接伊洛瓦底江的港口,他皱着眉头。曼德勒有点易攻难守啊,这条江太宽太大了,英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可以直接开到这里来。到时候要在下游的两岸布置炮群,才能遏制英国海军利用这条江。有点像长江,英国在我国,也是通过控制长江水域,来延伸其力量的。
10月1日上午10点,曼德勒英国政府大厦。
英国领事贝克,懒洋洋地坐在他的办公室,喝着上午的第二杯咖啡。
不像他在仰光的上司英尼斯,要镇压反英的起义军,还要对整个缅甸的税收负责,忙得焦头烂额。他这个曼德勒领事的位置,则是标准的钱多事少的好职位。
曼德勒是个贸易城市,依托伊洛瓦底江的水运,以及四通八达的陆运,这里的贸易一直很繁盛,下缅甸的骚乱,对这里的影响有限。在经济大危机下悲惨的缅甸农民,显然也没有影响到领事先生的心情。不管怎样,平静的曼德勒能为他提供的税收,足以让他的“业绩”在缅甸出类拔萃。
不过想起英尼斯,还是让他感到有三分不悦,那个家伙有什么能力?不就是出身贵族吗?不像自己,干得再好,估计也很难提拔,朝中无人啊。
前一段时间缅甸的骚乱,让他也有点惊慌。不过现在好了,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而且从印度来派来了增援,现在帝国在缅甸有2万多人的军队,安全是有把握的。
至于前期那些独立势力的游击队,对曼德勒的骚扰很多,但他心里其实不是很重视。那些见鬼的山区,帝国现在又不可能控制,这种情况自然难以避免。他也知道现在英国本土的经济非常困难,不可能在军事上多花钱。
当然现在曼德勒,只有1000多军队,总还是有点危险的,万一呢?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他前期不断向英尼斯要求支援。英尼斯已经答应他新派遣到缅甸的那个英印师,会驻扎到曼德勒及附近,这让他完全放下心来,这几天他一直很轻松。这些黄皮猴子,想反抗帝国,简直是不知所谓。
突然,不远处传来两声巨响,然后是枪声响起。他吓得把正在端着的咖啡,一下子泼洒了一地,裤子上都是污渍。
他冲出房门,大声喊着:“发生了什么事?人呢?”
他的秘书也从边上的房间冲了出来,两人面面相觑,赶紧向楼下跑去。这个时候,一名卫兵冲了上来,满脸紧张地报告:“有人袭击了我们,他们有掷弹筒!”
贝克粗野地推开卫兵,他在一战时也当过兵,还是有点胆气的。他冲到一楼后,隔着窗朝外面张望。
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当地土著服饰的游击队,大约有十多人,他们正端着步枪,与卫兵们对射。警卫室已经被掷弹筒袭击,窗、门都破碎了,到处是碎墙,里面的警卫大概是完了。在大厦的大门口还躺着几具卫兵的尸体。显然,居然有一只游击队胆大包天,直接袭击了英国政府大厦,这是对帝国的挑衅!
心里再愤怒,他也没敢冲出去,自己现在已经是个上等人,生命是宝贵的。
彼此的枪声响了一阵,又有两名卫兵被击倒。贝克的心里逐渐充满恐惧,他没有看到游击队有被击中的。就在他焦躁的时候,突然对方的枪声停了,他努力睁大双眼看去,游击队似乎是撤退了,也许他们觉得打不下这座大厦。
贝克长舒了一口气,他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腿都在颤抖,身上全是汗。
哪里来的游击队呢?他脑子里思考着这件事。警察局的那些饭桶,不知道出动了没有,他让秘书马上去催。然后他又想打电话给英军的军营。米勒上尉是英缅军的营长,现在带着半个多营,驻扎在曼德勒。他发现,电话打不通。
游击队刚被击退,他现在并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暂时自己也不敢出去,派了几个职员出去打听消息,也还没回来,他只好焦躁不安地来回走动。
秘书和一干职员们木然呆在边上,向缅甸总督英尼斯发完报讯的电报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时间都快中午了,贝克有点忍不了,他想要不要自己亲自到外面去看看风色,毕竟很长时间没有枪声了。
去打探消息的职员终于回来了,他们带回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是在港口码头,有一艘英军炮艇正在巡逻,然后就被几发迫击炮弹击中,简直是稀奇!用迫击炮打军舰。这艘炮艇被打得爆炸了,只有2名士兵侥幸得生。
第二个是英军军营也遭到了袭击。他们同样是先遭到了迫击炮对他们军营的轰击,军营外的卫兵都被冷枪击毙,当他们被惊动,从军营还击的时候,对方还和他们对攻了一阵,然后看到没有便宜可占,才悻悻退去。英军由于不知道底细,没有敢追击。
贝克听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游击队,以前在缅甸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泛起一阵熟悉的感觉,这已经是一只近代军队了,这让他想起了一些一战时的往事。
英尼斯已经回电,他会催促英印军的师长奥斯丁准将,加快行军,预计不超过2天会赶到曼德勒,同时已经调动驻扎在马圭的一个旅,也赶往曼德勒,他决心用一个师加上一个旅的兵力,总计一万六千多人,来围剿附近的游击队。在军队抵达之前,要求贝克领事务必配合米勒上尉,做好对游击队的防御工作。
贝克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又拍了电报给英尼斯。英尼斯看了以后,脸色不由得有点凝重,他认同贝克的判断,这股叛军不是此前下缅甸的起义军能比的,这已经是一只近现代部队。他们有火炮、掷弹筒、手榴弹,甚至还有轻机枪,而按照米勒上尉的描述,这些人动作有章法,似乎受过一定军事训练。从武器看,既有德制,又有美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外国势力在支持他们。
不过,他们的人数应该不会太多,否则这样的部队,足以夺下曼德勒了,缅甸人就没有不想占领曼德勒的,他们的几个王朝,几个民族,都在这里流尽了鲜血。思忖了一番,这个老狐狸还是觉得目前他以重兵围剿的方式是正确的,利用曼德勒这个香饵吊住叛军,然后分路包抄,争取将他们围而歼之。
第二天,贝克又来电,已经确认,这股叛军占领了瑞波镇,离开曼德勒并不远。英尼斯更加确认自己的判断,这股叛军从瑞波方向来,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试图攻打曼德勒,以此号召全国起义。
维基躺在医院里,他的头和手臂都负伤了,上身被护士用绷带缠得动弹不得。不过他没有抱怨,他觉得自己够幸运了,居然还能活着。同一艘炮艇的伙计,除了那个同样幸运的文森特,都完了。
当他想起前天的事情,还是不由得身体有点颤抖,太可怕了。
他们的炮艇在港口附近缓缓巡逻,速度很慢,毕竟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在港口附近偷渡送货的。副艇长用望远镜扫视着岸上,当时维基在他的身边不远处干活。
维基正好瞥了副艇长一眼,发现他突然呆住了,左手拿着的雪茄都掉了下来,难道岸上有美女吗?只听副艇长尖叫了一声,是他从未听过的、紧张得变了声的尖叫:“警报!有人在岸上要炮击我们!”
他算是反应快的,马上转头顺着副艇长眼神呆滞的方向望去,“通通通”几声,他分明看到几处火光一闪,是炮弹!他不知道怎的没有在艇上躲避,而是本能地朝着水里跳去,现在想来,就是这个动作救了他的性命。
在他转头看那一眼的时候,也看到了不太清晰的人影,他是裸眼看的,没有用望远镜,所以不是太清楚,但显然是当地人穿的服饰。我们是被谁袭击了?没等他多想,身后炮艇爆炸的声音传来,然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一直到医院抢救后,他才慢慢醒了过来,知道自己还活着。
米勒上尉也在思考,他很清楚,自己和英军,都摊上大事了。
前天上午,他正在营房里和两个士兵谈话,然后就听到了炮声的呼啸。他是一战老兵,对这种声音很敏感。他立即反应过来,疯狂地朝门口冲去,并招呼两个士兵跟着他出来,其中一个反应比较木,太慢了,没来得及出门就被爆炸的炮弹埋在废墟里了,就算是自己动作快,也还是受了轻伤。
他立即呼喊指挥部队武装起来,准备防御。营房内外,双方的枪声开始响起。等他冷静下来从几个哨位分别观察,他判断对方至少有三百多人,持有美制或德制武器,刚才的炮弹是迫击炮,明显是75MM那种。
对方攻击虽然没有成功,但明显也受过训练,懂得从侧翼配合,他们的士兵大约都是三个人构成一个进攻小组,只是太过小心翼翼,进攻精神不足。
不过,就他看到的这些,就已经让他很警惕了,这可不是下缅甸的原始的起义军,这是一只经过训练的近现代军队,有一定的军事素质。
在英缅当局官员的各个层级,警报都拉响了,这个时候,他们最大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前线指挥官,即奥斯丁准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