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4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二)

第64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奥斯丁准将已经进驻了有点破损的曼德勒英军营房,他抵达时视察了一下,还好,虽然被游击队打破了几栋建筑,但还算好,基本能用。至于马上到野外扎营,犯得着吗?至少他的师部,不用那么辛苦。终究是对付游击队,不是西方列强的军队。

    他已经与米勒上尉详细沟通过,这让他对于这只游击队提升了不少重视性。拥有德国和美国制式的轻武器,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这显然不是他听说过的下缅甸那些原始农奴起义军的水准。他想,或许应该将他们作为一战时欧洲的那些游击队来看待。

    奥斯丁准将是贵族。他可不是那帮在一战时,为了刷战功而突击入伍的贵族继承人。那帮傻鸟,在一战中至少被干掉了一半,导致不少英国贵族绝嗣了。他早年就有志于军武,1908年就加入军队,在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是英国陆军一个旅的参谋长。

    在一战中,他幸运地避开了索姆河那一场最残酷的大战,因为事先他就已经负伤,在后方医院养了三个月的伤,结果正好躲开了这场大战,那场战争,他本来所属的师就没几个活着。而作为步兵团团长,他很可能也会死在那场战争中。

    一战后,英军大幅裁军,不过他是贵族,又在战争中立过功劳,所以反而升了一级,不过本土陆军实在没有职位空缺,他只好来到了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印度。印度的生活很悠闲,可是没有战争,哪有多少提升的机会呢?这一次从印度派遣一个师过来,这个师长还是他竭力争取的,用了不小的人情。

    想起陆军部的那些老爷,他心里就有气,他带到缅甸的,是一个正规的英印师,虽然尚未达到满员要求的14365名官兵,但实打实的,总兵力也超过了13000人,而且各部基本齐全。结果呢?原来在缅甸的那些军队凑在一起,被组成了英缅一师,他这只更强的部队,却变成了英缅二师,听上去就觉得低人一等。

    心里吐槽过去,他的注意力回到了当前的战局上。他在一战中,是见识过几只欧洲的游击队的,他们都有一些军事经验,部队里都有当过兵的作为教练,所以还是有一些军事素质,只是都是轻武器,遇上正规部队,毕竟不是对手。这一次即将遇见的对手,也很可能是如此。他们有一些迫击炮,这大概就是他们的撒手锏了。

    奥斯丁没有兴趣和这只游击队捉迷藏,他急于要抓紧时间剿灭这只队伍,腾出手来对付其它地区的独立势力,他已经了解到英尼斯的担心,因为上缅甸至少有十几个地方,都出现了各种独立势力建立的武装,打击了当地与英国人合作的势力或者地方殖民机构。

    所以他的思路是,一部包围瑞波镇,另外两部从两翼进军,将这只叛军的主力吸引到瑞波镇,然后两面包抄,争取一鼓而下。

    完成对这只最强叛军的剿灭后,就可以分军几路,同时对各地的主要叛军分别消灭镇压。

    他决定,明天就三路进军。争取尽早消灭这只叛军。

    奥斯丁不知道的是,他与当面叛军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军力的强弱,而是“情报网络”。

    因为“红三方面军总支部”对于即将完成的31个师,计划是编成10个军和1个教导师,每个军3个师。海南根据地目前的4个师,实际上就是教导师和红三方面军第1军。缅甸根据地现在的10个师,则为第2军、第3军、第4军和第5军的一个师。师的编号从教导师为第1师,然后顺序编号,目前缅甸根据地编号从第5师到第14师,基本上是按照成军先后来的。

    奥斯丁这次的对手,就是第5师和特种二团。其实第5师好像在缅甸根据地属于经验最丰富的军队,其实和其它师一样,都是新军。除了当初李思华建军的第一个团、第一个师经过实战的战士和军官,都分到了这些新军外,大部分的官兵都还没有经过正规的战争。所以,虽然我军参战的人数略多一些,但在兵力和经验上并不占优。

    但另一个方面,情报网络上,差距可就大了。

    缅甸根据地的党组织在缅5年,最下功夫的就是情报网络,现在密布于整个缅甸,各种各样社会阶层的人士,包括很多与英国人密切的人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属于这个情报网络。在李思华的支持下,最新的无线电电报,普及到了几乎每一个重要点的城市或者镇区。这使得英国人在缅的活动,基本上被党组织全面掌握,包括军队的动向。

    实际上,奥斯丁的任命传开,人还没到缅甸,情报部就已经通过情报员们向在缅的英国人打听他的情况和性格能力,对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所以奥斯丁并不知道,他这个英缅二师,其实已经被对手了解得一清二楚。他接下去的每一步行动,对手都会提前掌握基本的信息。相反,虽然英国在缅甸进行了多年的殖民统治,但他们主要是通过印度人来二手管理,而且压制压榨缅人过甚,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情报网络。

    说起来英国人在远东的情报网络,都是很差的,就像李思华当年打劫两家英资银行,几年过去了,英国人也没能查出来到底是谁干的。

    所以第二天奥斯丁分三路进军开始,信息就很快就被传到了第5师的指挥部。

    第5师的师长丁韶,这个时候却有点委屈。因为红三方面军的驻缅大佬,曹子卿和徐向前,都来到了他的指挥部,这个样子他还有什么真正的指挥权啊?不过这是对英国殖民者的第一役,大佬们重视也是肯定的,只能是自己没有脾气了。

    曹子卿和徐向前,现在分别是红三方面军的司令员和副司令,是军队体系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和丁韶差着两个大级别呢。不过确实如丁韶所想,这是对英缅军的第一战,由不得他们不重视。所以这场师级的战斗,相当于半个方面军的司令部,都来到了5师,进行直接指挥,在他们下沉后,丁韶当然就只能作为一线指挥员了。

    两人既然非常重视这场战斗,自然做了不少准备,不管是曹子卿还是徐向前,都对附近的地形做了实地考察,曹子卿甚至进入曼德勒,亲自观察。现在对于从瑞波到曼德勒,这一带的战场情况,两人是了如指掌。奥斯丁的战术选择,本来就是预案中的一种,并没有出人意料,接到情报后,两人都很平静。

    简单的协商后,曹子卿发布命令:

    一、目前在瑞波的一个营,加强一个特种二团的特种连,在敌军前突的一部即约一个轻步兵旅不到4000人,开始进攻后,放弃瑞波,向山区逐次撤退,要黏住敌军,让其追击,形成层层阻击的形态,使敌人能够感觉,有可能能够追上和歼灭我军。这个团其实不属于英缅二师,而是英缅一师本来驻马圭的那个旅,被奥斯丁用来探路。

    如果敌军追击,那么我们在其侧后,要插入一个营,在主力战役打响后,如果瑞波追兵转头向英军主力靠拢,那么坚决阻击,等待完成主力会战后再聚而歼之。

    二、我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包括奥斯丁师部,尤其包括野炮团在内的右翼,这应该是奥斯丁所谓的“右勾拳”,我们就是要砸烂这个拳头。敌人的这部分力量大约有八千多人,是敌人的主力。

    加上从其它师加强过来的炮兵,这一次集中了轻型号的各种山炮、迫击炮和加农炮,共计400多门,虽然都是轻型炮,但蚁多咬死象,就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干翻英军的野炮团。覆灭野炮团后,在我主力约1.4万人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就可以基本消灭或者完全击溃这部敌人。

    在与敌主力作战中要做到,让敌人确定我部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但拥有大量的轻型火炮,远远超过了正常师的编制。但又没有重炮和装甲武器,让其误判我们的真正实力。

    三、敌人的左翼,是不到5000人的一个旅。计划以特种二团大部,牵制骚扰,这部分敌人是准备在这次战役中放回去的,所以特种二团不能展现出所有兵力,这样整体上给人感觉我们就是一个师左右的兵力,所以对付英军主力,不能太过分兵,只有能力骚扰。

    命令发布后,第5师和特种二团,就像是两台机器开始启动,各路部队流水一样地撒出去。

    曼德勒离开瑞波并不算太远,所以10月5日不到中午,瑞波方向已经接战,第5师1团的2营开始阻击英缅一师马圭旅,这是一场束手束脚的战斗,开始的时候,2营除了步枪,还使用掷弹筒和轻机枪,特种2团的3营1中队则担任了狙击手的任务。但很快发现,对手其实太弱,如果我们表现的武力太强,可能反而导致完不成任务。

    于是很快,我方阵地就只剩下了步枪的反击声,偶尔有手雷和手榴弹,掷弹筒和轻机枪消失了,让对方估计我们的弹药太少,不能久战。而特种1中队也停止了狙击,避免对方发现我们的神枪手太多。

    英军马圭旅的旅长威廉姆,则在庆幸,刚接战半个小时内,差点把他吓坏了,以为自己回到了欧洲战场,对方的火力很猛,射击的精度也不错,虽然达不到欧洲标准,但一点都不比自己这方逊色,他差点就要向奥斯丁请示,是否撤退或等待支援。不过好在,超过半个小时,对方的火力就弱了下去。他觉得完全可以理解,叛军的武器肯定都是从外界偷运过来,存量必然有限,经受不起久战,这是他们的弱点。

    他又感到自己的大意。炮兵营因为行动慢,所以当他带领2个野战营先行抵达的时候,根本没有把对方放在眼里,所以直接先行进攻,结果反而吃了个瘪,前半个小时他的部队死伤可不少。

    差不多2个小时,他的炮兵营和另一个野战营终于跟上来了,他命令野战营立即展开,对在瑞波镇内利用建筑阻击英军的叛军,炮轰打击。

    英军的火炮开始发威,瑞波镇的建筑开始倒下,他发现,敌军立即开始了撤军,这是在火炮的威力下,放弃守卫瑞博镇了?

    敌人确实撤退了,威廉姆命令立即追击,敌人弹药不多,又是匆忙撤退,必须抓住时机,争取歼灭这股不算弱的叛军。

    奥斯丁自带的主力,是向抹谷方向迂回的,接到威廉姆的电报后,他觉得,对手的力量与他想的差不多,有一定军事经验,有一些不错的轻武器,但是弹药有限,整体军力不算强,应该不难对付。

    他突然发现,让威廉姆打头阵,有点失策,对手还是太弱,威廉姆没等全部兵力展开,包围瑞波镇,就被敌人抓紧时间撤退了,让他以瑞波为诱饵,吸引叛军余部的计划落空了,其实他有点不悦。不过于威廉姆还是第一次合作,他的意图也没有和威廉姆说得太清楚。也只好算了,现在要抓紧进军,不能让这些叛军都逃到山里去,那就只能封锁了,这会造成以后的不少麻烦。

    想到这,他命令全军加速,作为半机械化部队,从曼德勒到抹谷又有公路,在迂回之前的行军速度是很快的。

    在这条道路上,大致与瑞波平行的位置,就是曹、徐的预设战场,这里几乎是平原,或者只能算小丘陵,难以隐藏大部队,所以一定会和英缅二师头碰头的,然而这里的地形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道路两边的植被非常茂密,这对于隐藏射程较近的400余门轻型火炮非常有利,它们的高度有限,几乎可以埋在植被中。

    奥斯丁很快取得了对方的情报,英军派出的两架侦察机在前面飞过,发现对方至少有两个团以上的兵力,已经构筑阻击阵地,在等着奥斯丁军的到来。其实,这是有意暴露两个团,吸引侦察机或者英军侦察员的注意力,从而保护炮群和其它部队的隐蔽。

    奥斯丁这个时候反而放心下来,对方没有跑掉就最好。看起来叛军还是自视甚高,居然决定阻击英军。那就让他们知道帝国的厉害。

    奥斯丁命令步兵从稍稍让过正面,主要从两翼攻击,野炮团在侧后展开,步兵接近对方阵地后进行战斗准备,等待野炮团轰击对方阵地完成后,再对其阵地发动冲击。他采用的是中规中矩的正常战术。

    他的步兵部队按照指挥,在敌方步枪射程外暂停,然后开始低头迅速行进,对方出奇地没有开枪阻击,英军从低头捷进,到大约相距300多米又改成了匍匐缓进,大约在距离阵地200多米处趴了下来,等待后继命令。

    野炮团则在差不多1500米外,开始展开阵地,一门门野炮在阵地上列阵,一箱一箱的炮弹被搬到各门跑的边上。

    无论是奥斯丁还是其它英军,都没有注意到,在两边大约500米外,被植被伪装过的一门门山炮、加农炮,甚至是迫击炮,炮口扬起。

    没等英军开始填充炮弹,我军炮群的命令已经下达,“开炮!”400多发各型炮弹出膛的声音响成一片,奥斯丁和英军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敌军先行开炮了,奥斯丁立即命令野炮团:“立即还击!”他的声音已经完全变了,这句话简直是尖叫。

    然而,野炮团的炮口方向,都是对准前方阻击他们的叛军阵地,一下子哪里调整得过来,在野炮团的阵地上,很快响起了连串的爆炸。幸亏野炮团,是真正的本土英军,素质还不错,炮手们在周边的爆炸中,还在努力将炮口转向,还要将炮口的角度向下调整,因为对方的炮群明显都是射程近的轻型炮,只有调降角度,才能与对方对轰。

    还没有等野炮团打出第一发炮弹,“叛军”炮群的第二发炮弹的群落,又已经在野炮团的炮位阵地上爆炸。更多的野炮被炸得四分五裂,炮手们死伤极为惨重!

    终于,有野炮调整过来了,开始向敌方发射,然而被军官们扶起来的奥斯丁,悲哀地发现,还能发射的野炮已不足十门,在对方炮群的连续轰击下,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炮战。

    军官们拉着奥斯丁离开炮兵阵地,这里太危险了,明显是敌军主要的打击方向。

    在野炮团被袭击后,在前方列阵的英军步兵们反应了过来,军官们立即分兵一个旅,分别向道路两侧植被中的我军炮群进攻,然而,他们马上遭受了噩梦,那就是重机枪营的阻击。

    英军虽然不能说完全以为我们没有重武器,但其“自然”的想法是,就算敌军有重机枪,估计也就是一挺两挺,数量很少,要不然开战前也不会让英军的部队,进入离开阻击阵地只有200多米的地方。

    现在,他们为这种自大而付出代价,没等他们能够展开对我军炮群的攻击,重机枪营的阻击开始了,就像一条无形的大镰刀砍过,英军的队形立即到了一大片,军官们紧张的声音似乎尖得要刺破耳朵,“趴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