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5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三)

第65章 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奥斯丁在军官们的牵引下,跌跌撞撞地跑出了野炮团的阵地,向着步兵们的阵地低头跑去。他的师部,在刚才敌军炮群对野炮团的轰击过程中,同样完蛋了,现在只有先和步兵队伍会和再说。

    野炮团仍然在遭受轰击,一轮、二轮、三轮,又是三轮轰击,然后野炮团的阵地沉寂了下来,一公里多步兵战斗的枪声,似乎成为这个沉默下来、一片狼藉阵地的背景音。

    步兵之间的交火枪声,包括掷弹筒、机枪的声音响成一片,直到快二十分钟后,奥斯丁才和包括2个旅在内的步兵集群会合。

    根据两位旅长的汇报,奥斯丁发现,步兵这里也已丧失了至少半个旅的士兵,他的总兵力,已经只有1个半旅了,大约5000多人。他痛苦地闭了一下眼睛,这场战斗,他的部队已经失败了。

    更严重地是,敌军已经从正面和两侧三面包围,在这三面都出现了大批敌军,总数按照侦查兵们的统计,估计要达到接近1万人,而且三面都配备有重机枪,很难击破。而剩下的一面,即返回曼德勒的公路,两侧则有敌军的炮群和掩护部队。实际上,他们已经被合围,只是敌军的包围圈还没有来得及收拢。

    奥斯丁和两位步兵旅长奥森和胡尔达商量,战局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必须马上突围。此时步兵集群,仍有大量卡车,而观察前期敌军炮击时,掩护部队并不多,此时炮群可能正在前移准备围攻英军。往后跑虽然可能遭到炮击,但还有一线生机。同时,让通讯员立即电告威廉姆,他的部队已经成为孤军,必须立即向曼德勒撤退。当然还有通知左翼的一个旅,立即撤退。

    命令下达,英军在被包围的三面都留了几个步兵连,以阻击追兵,大约总计有一千多人阻击,这显然是弃子。剩余的不到4000人,急匆匆地或者在道路两边掩护,或者登上卡车,沿着公路,转头向曼德勒方面冲去,试图突围。

    冲了不到500米,炮声开始呼啸,奥斯丁心头一沉,对方反应还是非常快。其实刚才确实有一半的炮兵开始转移,准备围攻英军的步兵集群,这个时候还在转运途中,看到敌军突围,正在手忙脚乱地重新布置,大家的军事经验这个时候还是不足的。不过徐向前此前就留了个心眼,有一半炮群围攻已经足够,曼德勒方向也可能是敌军突围的方向,所以留了一半炮群作为后手,现在这留下的一半炮群,则开始对英军突围部队炮击,而掩护部队也在炮群掩护下,向英军进攻。

    各种炮弹在英军阵列中不断爆炸,到处是人仰车翻,血肉横飞。士兵们的队伍开始混乱,大家都顾着自己逃命,已经没有什么军队的组织力了。

    卡车副座上的奥斯丁,看着四周的惨景,神经都已经麻木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思考,也许干脆让炮弹击中这辆卡车,直接去见上帝更好?

    好几分钟,他才从情绪中醒过来,幸运的是,他乘坐的卡车并没有被炮弹击中,司机仍然在奋力地往前开,已经冲出了敌军轻型炮的射程。他让司机暂时停下来,试图收拢身后的溃军。

    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敌军的炮击变得很稀疏,越来越稀疏,似乎要停止了。这让他敏感地想到,会不会是敌人的炮弹储量有限?

    几名高级军官也会合过来,奥斯丁将自己的猜想和他们说了,接下来不断接到溃军,纷纷都说火炮的攻击越来越少,很快就停了。奥斯丁开始相信,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这让他有些振奋,可是看着自己手下,已经不足两千人的溃军,他又不由得苦笑一声,无论如何都已经失败了,即使敌人已经没有炮弹。

    敌人追击的步兵已经追上来了,枪声开始频密,奥斯丁收拾心情,命令立即向曼德勒撤退,有着卡车帮忙,敌军的这些纯步兵是追不上的。

    其实,逐渐稀疏地停止炮击,本来就是曹子卿和徐向前的命令。这样做,才符合事前我们对自己战役目标的设定。

    放跑了奥斯丁余部,大部队立即转场,向威廉姆旅所在的瑞波方向席卷而去。

    接到奥斯丁电报的威廉姆,如同被浇了一桶冰水。

    他立即明白过来,自己遭遇的微弱抵抗,其实是对方对自己的诱敌深入。对方的主力部队,既然能否击破奥斯丁的主力,那对付更弱的自己,自然不在话下,必然是因为他们总的军队规模有限,当时要集中兵力对付奥斯丁,没有多余的军队应付自己。现在,他们打败了奥斯丁,叛军主力肯定会向马圭旅进军,试图消灭自己。

    威廉姆立即命令全军转向,向曼德勒方向撤退。马圭旅是一个以“缅甸少数民族”为主要兵员的英缅旅,平时的训练就不足,这个时候就开始有点慌乱。

    撤退开始,威廉姆就觉得不对了,对方的火力追击大为增强,而且出现了更多的部队,在追击他们,这让他开始慌乱起来。他大声地斥责着军官们,努力约束撤退队形。可是突然一颗子弹贯入他的头颅,他就再无声息了。

    在他死后,马圭旅就溃散了。

    击毙威廉姆的,是特种二团的狙击手张利方,他早已注意到了这个主要的军官。英军上校威廉姆,在他成为未来传奇狙击手的道路上,是第一名被他击毙的高级军官。

    由于威廉姆的死亡,英军的指挥有些混乱,被张利方所在的特种连和一个营牢牢地阻击着,没能逃脱。等到主力部队赶来,很快就围歼了这个旅。马圭旅的本身训练、装备和战力都比较弱,指挥环节还出了问题,后果就很残酷了。最终成功逃跑的,不到1000人。

    对马圭旅抓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都会被送到山区修路,劳动改造。

    奥斯丁左翼的英军旅长凯伊,接到电报后反应很迅速,他立即转头撤退,他的部队本来就是落在最后,离开曼德勒的距离最短,装备也比较好,卡车很多,所以撤退速度很快。

    特种二团按照命令,是要放过这一部敌人的,因此在凯伊率军撤退的时候,只是以冷枪和手雷,间断进行突袭,让凯伊撤退的初始二三十公里,都处于时刻紧张的状态。

    等到战斗完全停止,凯伊发现,在撤退中有一百多人伤亡,他叹了一口气,这一次出征,其实他部队的伤亡也不算小,加上前期进军中一直被袭击造成的损失,总共失去了300多名士兵和军官。

    他其实早就觉得有点不对。在他进军的过程中,一直遭到冷枪的袭击,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枪法很好,非常精准,所以伤亡率很高,对手绝非弱旅。

    现在奥斯丁的电报,同样让他认为,这只叛军人数有限,对于他左翼这一路,恐怕主要就是骚扰,没有更多的主力部队能够被用来对付他。不过叛军虽然人少,但非常精锐,恐怕并不次于自己的部队,这是难缠的对手。

    缅甸总督英尼斯坐在他办公室的大班椅上,面沉如水,雪茄灰掉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没有注意到。

    太糟糕了!他的心里呻吟着,简直是晴天霹雳。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什么时候,缅甸的反英叛军,已经成长到了这样的程度?居然歼灭了英军一个师的大部分主力,虽然这是英印师,不能完全和英国的本土部队相比,但装备和战斗力,也相差不了多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50万英印师,证明了他们的勇气和能力。英缅二师,本身在英印师中也是常备师,并不是临时凑数的。其实他选择性地忘了,这150万英印师,在欧洲的表现大多数时候,是很拉胯的。

    他已经接到电报,威廉姆的马圭旅全军覆没,逃出来的只有几百人,而威廉姆上校也被击毙,多少年帝国没有在缅甸损失过高级军官了?这居然是第一个。

    原来在缅甸的两个英缅师,在这次围剿中损失了超过1万人,英国在缅甸的殖民武力,只剩下了不到1万5千人,而且还是败军之旅,对于接下来与叛军的战斗,还剩下多少士气和决心,事实上是可疑的。

    他已经向伦敦和印度的上级,要求立即紧急调遣2个师到缅甸,以免帝国在缅甸的大局动荡。他可以预料到,随着消息传出,缅人的独立势力又会蠢蠢欲动,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看样子要陷入新的麻烦了。

    他已经命令奥斯丁,在曼德勒整合还剩下的七八千溃军,放弃其它地方,全力防守曼德勒,直到援军赶到。

    想起奥斯丁,他不由得非常恼火,莽撞的武夫,狂妄自大。敌军的人数并没有超过我军,如果奥斯丁当初不分兵,胜负还很难讲。这个时候他忘了,对于奥斯丁当初的围剿策略,他也是同意并拍手叫好的。

    平静了自己的心情,老狐狸又暗暗思忖了一阵。冷静下来的英尼斯心想,即使从印度再给他派来两个师,接下来的围剿也要非常小心。恐怕这只叛军用两个师围剿并不一定够,稳妥的话需要五到六个师。对方在这段时间肯定也不会干等,现在帝国在缅甸的力量捉襟见肘,下一次能够围剿的时候,叛军的力量也肯定会比现在更大。

    他将自己的判断,再次电报报告了伦敦和印度总督。

    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啪的一声将电文纸拍在了桌子上。

    他很愤怒,又觉得心烦意乱。英尼斯和奥斯丁两个蠢猪,居然让缅甸的独立势力成长到了现在的程度,简直是该死!

    除了英尼斯,他还收到了其它方面例如军情五处的报告,他当然不会只相信英尼斯的一面之词。

    现在他确信,帝国已经失去了对上缅甸的控制,至少十几个邦,都出现了不同的独立势力,驱逐了帝国的殖民机构,他们彼此之间混战,但很快有一些势力脱颖而出,统治了当地。打败了奥斯丁的,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只比较强大的势力而已。

    这只势力明显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他们拥有美国和德国的武器,说不定就是这两个国家的某些势力支持的。他们可以只会支持一只叛军吗?想想都不可能。

    所以英尼斯虽然是个蠢货,但他还是同意他的判断。如果没有至少5~6个师的军队,是镇压不下去这样普遍的叛乱的,说不定,还要更多的军队。

    没想到,绵延三年的下缅甸叛乱,居然只不过是缅甸整体叛乱的前奏,说不定外国势力就是看到,英国镇压下缅甸一只原始的起义军,居然都要三年,觉得有机可趁,所以武装了一些叛军,来给英国人找麻烦。

    美国是最可疑的,这个表兄弟,永远都在觊觎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虽然现在大家都陷入了经济大危机的困难之中,但支持一些缅甸叛军,又不需要多少资源。需要提醒在美国的英国情报机构,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情报。

    想起要对缅甸出军所要耗费的财政资源,他的脑袋就开始胀痛。

    1932年底,英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0%,还在继续攀升,也许在1933年会达到25%也说不定。英国工业生产下降了32%,主要工业部门均受到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2/3,煤产量下降1/5。英国被迫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甚至放弃了金本位制,导致英镑大幅度贬值。想起这个,麦克唐纳的心都在绞痛,这意味着英镑,被迫放弃了原来举世独尊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这一场大危机,让英国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

    他已经能够预料得到,为缅甸事务而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大臣们的意见肯定会激烈冲突。公众根本不会支持因此而增加军事拨款,他们现在生活艰难,对政府满腹怨气。就是军队,在一战中受损严重,其实畏战情绪也很高,对于到那个蛮荒之地去作战,有多少人是愿意的?30年代初,从英国的第一份重整军备的报告算起,政府的政策,便是经济复兴必须优于防务开支,扩充军备一定不能干扰正常的商务贸易,不能影响民用工业或出口。

    只能是让印度人多为帝国做些贡献吧。不过英印军目前总数只有20个师左右,大约25万人。动员其中的1/3,即6个师左右,是最多了,再多的话除非加大动员力度,增加英印军的规模,这样消耗的财政资源太大,议会肯定不会同意。可是就算是6个师的耗费,也将是一笔庞大的预算,他们至少要出征半年到一年。

    先派2个英印师,到缅甸去紧急稳定局势。然后再讨论派遣其它的4个英印师吧。

    心里盘算得差不多了,麦克唐纳叹息一声,端起了咖啡喝了一口。他心里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缅甸不会成为英军的第二个布尔战争吧?

    紧急派遣2个英印师的决定,没有人反对。而接下来派遣4个师的方案,却在内阁和议会,大吵大闹了十几天,才最终做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

    先头派遣的2个师,应该将先巩固下缅甸的稳定,英国的利益,主要在下缅甸平原地区。在1933年下半年,英国的经济相对稳定后,再派遣4个师,尝试重新征服整个缅甸。

    对于一些大臣和议员来说,那些见鬼的缅甸山区,并不能给帝国提供多少利益。所以如果要花巨大的代价,是不符合帝国的利益的,如果不是考虑对下缅甸乃至印度的稳定,帝国宁可放弃。

    这个时候的英国,思想已经开始转为收缩帝国的边界了,无论是放弃自治领而组建英联邦,还是把威海卫军港还给了国民政府,都是这个时间段发生的,所以对于缅甸的处置,也处于这样的思潮中。英国控制缅甸的最大利益,其实是保卫印度的安全,缅甸是印度殖民地的延伸,在经济利益上而言,则只是大印度板块中微小的一部分。

    曹子卿和徐向前嫌弃地看着罐头中的炖菜浓汤,这是他们缴获的英军的单兵口粮。这时候的英军,携带的口粮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准的老牌四件套:咸牛肉罐头(Corned Beef)、罐装炖菜浓汤(M. & V.)、饼干和茶叶。

    曹子卿怀疑地问徐向前:“这玩意是汤?一股垃圾箱的味道。”球状的油脂团和变黑的肉粒,凝结在汤汁的表面,看上去就很恶心。

    他们已经尝试了咸牛肉罐头,这种用盐、黑胡椒、肉糜和肉冻压制成的罐头极为难吃,难怪被英军士兵称为“恶霸肉”,这比我军吃的哈罗午餐肉,简直差太远了,听说是乌拉圭那边的民间食品,因为能长期储存,才被英军选用的。单单尝试了咸牛肉,他们就已经很同情英国士兵了,现在看到这样垃圾一样的汤汁,简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至于那种“船夫”饼干,干吃的话,硬得只能磨牙,需要泡软了吃,口感淡而无味。至于茶叶,更是那种劣质的印度散茶,就中国人的口味而言,那就不是茶。整个这4件套,没有点勇气还真的不敢吃。

    徐向前最后评论:“我还是同意李力胜同志的说法,单兵口粮的口感也是战斗力,至少这会影响士气。”

    尝试完英军的单兵口粮,两人哈哈一笑,胜利了,喜悦的心情洋溢在心间。接下来,我们要加快各种工作的速度,因为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时候会增兵再次围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