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6章 英国海军与根据地科技布局

第66章 英国海军与根据地科技布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2年10月底,李思华告别了美国。离开的时候,她有些感慨,不知道未来她还会不会再有机会回来。

    她想着,从1928年到1932年,4年多的时间中,除了2次返回海南根据地,主要的时间她都是在美国。终于完成了美国计划的主体后,确实也到了该离去的时间了。这是一段人生的插曲,是她跳跃前的下蹲。

    她的成果是值得骄傲的,超过20亿美元的资本收益,如果她安心做一个资本家的话,显然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全球的顶级财阀。可是这样的人生,对她而言,有何意义呢?更何况,这一切,也不能说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没有那么多同志默默地付出,光靠一个人,是实现不了如此大的计划的。金钱的数字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能够因此而奠定吾国工业的初步基础,从而为民族复兴注入活力。

    11月底,抵达海南后,她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最重要的,当然是缅甸计划的各方面推进。

    英国内阁的决定,李思华已经知道了,香港的情报网,和根据地在伦敦的情报站,都已经汇报了相关内容。目前根据地已经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建立了情报站。现在的缅甸计划,就是针对估计半年后英军的大举围剿,而在做相关准备。

    英印军的两个师,在10月下旬抵达缅甸后,并没有对上缅甸山区展开围剿,而是一个以仰光为中心,另一个以曼德勒为中心,展开了防御部署。这与情报汇报的一致,在英国从印度增兵之前,英军先以防御,巩固下缅甸安全为主。这样,英缅军达到了约4万人的规模,包括3个英缅师,即除了这2个师外,原先的溃军和其余英缅军,在奥斯丁被解职后,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英缅师,以及一些城市守备队。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根据地能够利用的空档期。这段时间对于缅甸从物资到移民的输入,几乎是全力进行,而李思华还在美国的时候,就拍板在这个阶段,将新完成训练的另外8个师,全部运往缅甸,而实际上,其后又增加了2个师,使得缅甸根据地的总兵力,达到20个师近40万人,从而对获得增援的英军(现在他们还不知道,会是7个师约10万人),构成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下一次战争就是决定缅甸命运的决战。

    在这个阶段全力运兵,是很有讲究的,这也是李思华判断最大的时间空窗。原因自然是根据进一步的情报而对英国海军动向的判断。

    因为所谓英国的远东舰队,其实现在还只是一个空洞的“号称”。

    在一战后,英国耗资5亿英镑在新加坡建设了一个海军基地,计划作为远东舰队的母港。这个基地拥有号称全球最大的船坞,储存着能够支持整个大英帝国海军6个月的油库。甚至在海军基地的边上还建造了一个空军基地,用来保护海军。因此被当时的海军大臣,即后来的著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很可惜,一战后英国的实力,已经支撑不起它的全球野心。到目前为止,这个巨大的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在经济危机之下,英国的策略只能是将皇家海军全部驻扎在欧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时才遣航过来。英国不仅在缅甸没有战舰,在印度也没有。

    所以,李思华判断,3个月之内,缅甸大概率不会有远东舰队的战舰到来,因为现在英国对缅甸局势的判断,并没有那么紧急。派遣战舰是非常昂贵的开支,英国人是否会派遣过来,现在都是尚未可知的事情。

    在远东舰队可能的派遣前,英国海军在缅甸的存在,不过是一些巡逻用的炮艇,根本无力阻止我们的渗入。

    当然,为了谨慎与安全,包括部队和重要物资、设备在内,尽量在3个月之内完成主要的输运。而伦敦情报站的同志,需要将这段时间英国海军的动向,作为最重要的情报目标。

    12月的一天,李思华在刘尔崧和新任的海南科学院院长吴友训的陪同下,视察了刚刚建成的海南科学院。

    吴友训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本来是青华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原来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老师是著名的物理大师康普顿。李思华在美国时,亲自说动了康普顿,让他给吴友训写亲笔信,又派人专程到北平接他,请他到海南根据地考察。经过考察,吴友训终于接受了聘请,出任海南科学院的首任院长。

    实际上,现在国内的科学家,只要考察过海南,基本都会接受聘请,尤其是爱国的科学家们。李思华为海南科学院,在美国采购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使得其配置在现在的西方列强中,都是第一流的,无论是科技资料、实验室设备和设施、以及各种器材。就连生活设施和待遇,在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李思华根据前世的记忆,除了吴友训,还聘请到了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真,他本来受中央研究院的邀请,在南京北极阁筹建气象研究所,创建北极阁气象台的地面和高空观测、天气预报和气象广播等业务。在被秘密邀请来海南考察后,他不仅发现海南为气象研究所做的准备和设施,根本不是国民党那点挤牙缝的资金能够相比的,更何况海南根据地的新社会面貌,让他大为震动,认为这才是中国未来的方向,因此留下,并担任了科学院的副院长。

    根据地能请到这两位大师,李思华已经很满意。院长的职位,她心中本来的第一人选是叶其孙,但这位大师几乎与青华合为一体,是青华的关键人物,而且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后世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李思华不想打断这样的历史,因为她不知道蝴蝶效应,会不会让后世就少了几位大科学家,那就是她的罪过了。

    海南科学院经过前期的筹备,已经有七十多名在这个时代称得上科学家的国内学者,这个数字已经很惊人,因为当时全国的自然科学家,大约只有三百多人,到1949年前,也只有六百多人。

    科学院占地不小,绿化很好,虽然是冬天,但海南本来就热,冬天还算最舒服的,今天更是和风拂煦。

    李思华、刘尔崧在吴友训和几位主管的教授陪同下参观,其后大家坐了下来喝茶聊天。聊着聊着,谈话的内容却变得越来越严肃。而这场谈话中李思华的讲话,也成为了后世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思路。

    吴院长和竺可真都主张,要模仿西方现在对于科学的分类,在科学院建立不同的分支,随着科技人员的增加,建立不同的分院,例如竺副院长心心念念的气象研究院。

    李思华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不过却转头说起了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的思路。

    她的意见是,科学院在指导海南的总体科技发展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科学与应用和技术科学的问题。

    基础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科学未来要赶上西方的先进水平,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的腾飞,那就根本不可能。

    然而我国的现实摆着这里,我们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现在的海南,也撑不起与西方同等级的基础科学研究。

    所以对基础科学的态度,是对可以突破的方向,小规模地投入,对其它的方向,跟踪西方的理论研究发展。我们民族现在虽然困难,但也要永远保持一批能够抬头仰望星空的人。

    我们投入的重点,没有其它的选择,只能是应用和技术科学。在民族存亡都受到威胁的时候,这是现实的选择。

    在应用和技术科学上,无疑短期最重要的,就是对重要工业需要的科技,进行研发。只有拥有了大工业体系的新中国,才有资格成为全球的强国,也才能支持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成为世界的第一流。也才能在基础科学方面,成为未来全球的主力军。

    因此,将重点集中在工业科技上,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先要确定工业的核心架构。

    海南根据地,现在从具体工业企业的角度,将工业的发展定位了四级体系:

    初级工业,是用机器制造产品,例如我们进口设备,用本国的原材料,来生产某类工业产品。初级工业只是对机器操作,最普通、量最大的工业企业,就是这一类。

    中级工业,是用机器制造机器,例如工业母机,技术含量高于初级工业。具备中级工业,才能扩散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实现全社会的工业化。

    高级工业:即大工业体系,高级工业强调的是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工业之间彼此的配套,它不再是某部单独的机械,而是无数机械、诸多领域综合的结果。

    未来工业,还只是一种远景梦想,即实现全国性大规模的网络协作体系,将全国的工业企业、生产线、设备、技术人员和工人联通到一个网络中,实现最高的效率和满足所有的需求。

    李思华这里用的分类,没有采取前世一般性的所谓轻工业、重工业的分类,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定义了工业的层级。

    除去未来工业的梦想,现在工业的高中低三级体系,反应到当今科技的实际应用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将工业体系比拟成一个人的话,那么石油、煤炭、电力这三大能源,是工业这个“人”的能量补充,有了能量才能启动。而具体的核心工业技术是哪些呢?大概就是5大基础工业技术体系:

    电子通讯技术是“人”的神经,机械构成了“人”的骨骼,液压传动是“人”的关节,而电机技术构成了“人”的肌肉,化工和材料技术大概提供了“人”的细胞。有了这能源血液和这5大技术,这个“人”就形成了一个自洽的体系,能够站起来行动自如了。

    所以这个“人”,就是大工业体系,在这个体系的技术上,可以自如地用机器制造机器,可以用机器制造产品,这个大工业体系,是在现有科技的基础上,能推演出来的比较完美的构成。我们最近的十年到二十年,就是努力地建成这样一个大工业体系构成的“人”,我们的科学研究,短期核心的,就是为建成这个大体系而服务。

    显然,这个体系需要的各方面科技,是非常繁杂而多种类的,我们如何抓住要点呢?这就带出来第三个问题,工业技术科学研究的核心方向是什么,尤其在科学院这个层次。

    工业的门类千变万化,按照现在西方的分类,已经有二十多个大类,有一百多个种类,还有近四百多个小类,未来分类的数量还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增加。但纵观所有这些门类,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业,都是对7个度量衡的精度研究,即长度、时间、质量、电流、温度、物量和亮度。

    例如电机科技,其实就是对电流这个指标的死磕,精度每上升一级,科技就进步一层。现在的电机傻大笨粗,未来的电机,则必然会有微电机和其它高精度电机。

    再如工业母机,是对长度这个指标的死磕,车床从单轴到三轴,以后可能还会有四轴、五轴,甚至几十轴,其实就是精度的跃升,离开设计的标准尺寸偏差越小,加工出来的产品,就越能适用高级应用,例如军工。

    因此,对这7个度量衡的死磕,就是工业科研的核心方向,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工业的精度体系。精度越高,就越先进。

    所以我们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科学院乃至整个根据地的科技发展,方向、框架和组织,也就清晰了。

    她的这一番对于工业科技的阐述,让两位大师和边上的教授们眼睛发亮。吴校长慨叹说:“高屋建瓴、拨云见日啊。”

    李思华对旁边笑眯眯的竺可真说:

    “竺先生,工业之外,还有很多重要的科技需要统一规划,您的气象学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刚才我只谈工业,您可不要见外。”

    竺可真笑着摇了摇头。李思华继续说道:

    “气象学对于农业生产极其重要,即使是对军事行动,也非常重要,当然必须是工业之外发展的重点。其它一些行业,例如医学、制药、建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思华与教授们的谈话,基本上定下了海南科学院科研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很快,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科技人员,展开了初步的各种研究课题。

    现在的科学家群体太少,实际上能取得的研究成果有限,所以对李思华而言,她更重视的是通过科学院,进行高级人才的群体培养。这个科学院,从一开始,就和海南大学联动,不仅学者们要到大学教课,而且还配套了研究生院,每个教授,同期至少要彼此交叉,带20~30个研究生。除了已经送出国的留学生外,海南剩下最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在这了。

    她当然不会把脑筋,仅动在国内。目前在美国留学的学者,大约有一千人(不计李思华自己安排的)左右,其中也有少数后世大师。李思华通过安华等途径,也已招聘了七八十人加入科学院,这样整个科学院的学者,可以达到150人以上,按照统计,大约可以覆盖1/3左右的重要科学领域,当然几乎每一科都很薄弱,大部分学者的学术水平,其实尚未达到西方同期顶级科学家的水准。

    其它还有6名来自美国的外籍院士,虽然是经济大危机,但李思华能招到的科学家水平的美国人,也就那么几个。不过她为海南大学发掘了大量专职和兼职讲师。美国大招聘计划,到目前为止,大约已经吸纳了约2万美国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做科学研究也许不是那块材料,但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本科的各类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还是绰绰有余的。

    对于科学院尚缺乏领军人物的其它2/3重要科学领域,根据地现在只能是“从矮子里拔高的”,从招聘的美国技术人员中,选择出这些相关学科教育背景的,以他们为讲师,组织研究生群体学习,强调发挥主动钻研精神、自我学习研究,等待他们中的佼佼者,自己成长起来,未来与留学归来的学者们,构成共同的研究队伍。

    好在教材是不缺的,通过“十年翻译运动”,几乎已经搜罗了此时全美所有公开出版的工业和科学书籍,其中的重点之一本来就是大学各学科的教材。所以重点科学领域的所有教材,至少在初级和中级领域,是不缺的。

    海南的科学研究,就这样艰难地起步了。李思华打算,在完成缅甸和云贵计划后,科学院主体还是要迁到内地,在海南主要保留与海洋、热带农业等方面有关的部分。主要的原因,她觉得海南的夏天,还是太湿热了,多数的科学家,对于这种气候,短期可以,时间长了都不太适应。科学院很多地方,虽然安上了这个时代的空调,但就连教授们,都舍不得多用。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李思华呢喃了一句主席的名句。她心想,无论如何,从科学院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业技术教育体系,从初级技术人员再到技术工人,一个还非常粗糙、但基本已经系统化的大工业教育体系,终于成型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