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8章 海南新局与缅甸谍战

第68章 海南新局与缅甸谍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1930年开始,海南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就不断展开,到1933年初,经过3年的努力,李思华引进的1500多个工厂已经投产,而石碌煤钢化基地、瓦宁橡胶轮胎基地、琼海卡车工业基地、昌江兵器工业基地等大工业基地也已初步建成投产。

    其中钢铁的产能已经超过了80万吨,预计1933年可以实现满负载,达到年产100万吨的目标,且新的设备和生产线已经在安装中,明年1934年的计划是120万吨,一直到1935年实现150万吨为止。这是因为李思华在美国的后期金融操作成功之后,加大了海南的工业规模。

    随着在石碌煤钢化基地附近的昌江兵器工业基地完成,目前已经能生产各类轻武器,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各种轻型火炮已经可以生产,不过重炮目前尚未投产,主要是等待炮钢厂生产的特种钢材的质量达到要求。预计到1933年底,可以实现原计划的所有武器生产。所以在缅甸计划完成后,继续扩军的时候,将开始主要使用国产武器弹药,配合一些进口补充。

    卡车工业也已投产,不过李思华对目前的道奇卡车不算满意,所以现在只是小规模生产,新的四轮驱动的1吨型号正在完善生产,此后才会大规模投入生产。当然她最终的目标是6乘6道奇WC62卡车,这款车历史上要到1941年因为二战需求,道奇才会研发并推出,但其实技术储备当下就已经具备,因此李思华专门投资了这一车型研究,要求道奇在1934年提供样车,她计划到1935年投产。

    WC62的优势是明显的,轮胎从4个变成了6个,较低的重心和宽胎赋予它在军事上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载重量有4吨多,相对于目前的型号是飞跃。有钢筋骨架和帆布棚顶,在副驾一侧可以安放枪座,装备一挺12.7毫米机枪。

    李思华看重这款卡车,除了军事用途外,是因为它非常适合于改成民用皮卡,适合此时国内糟糕的道路体系。

    基于工业建设的初步成果,也因为缅甸计划即将全面展开,李思华开始建立“中央”经济体系,最基础的就是建立了4个委员会,即:

    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委)、经济贸易委员会(经委)、科学工业委员会(科工委)、民生企业委员会(民企委)。

    4个委员会中,计委是大脑,对即将扩大的根据地整体的发展计划负责,所有大工业的重大专项,几乎都归在计委名下。经委则对所有工业产品的流通和贸易负责。科工委自然不必多说,而民企委则对整体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和现况进行管理和调整。

    同时李思华开始搭建“中央”的“央企体系”,她根据工业建设的进展和计划,初步安排了要成立20个央企,其中已有初步工业基础,或者很快将有工业基础的,包括船舶、兵器、航空、电力、电信、化工、五金矿产、粮油、煤炭、通用技术、建筑、汽车、重型机械、钢铁、电气、食品进出口这16家,而另外的4家,即石化、石油、铝业和中华投资,将在完成缅甸计划后展开。当然,这个央企的序列,目前只是暂时的,将根据在未来工业基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每个央企,并不仅仅是掌握工业投资的资产,而是要规划和执行规定领域的整体产业发展,让这个行业,在国内从种子变成参天大树。

    1932年12月中,李思华送别了派遣缅甸干部的最后一波,这几个月,海南向缅甸大规模地派遣干部,规模之大,号称“十万干部赴缅甸”。已经担任海南专区党委书记的刘尔崧,开玩笑的时候向她抱怨,海南5年精华,全部都去缅甸了,现在面对海南的工作,他只好“头悬梁、锥刺股”了,等到下一次见到缅甸根据地的负责人冯百驹,要让他好好补偿自己。

    虽然是开玩笑,李思华也知道刘尔崧的抱怨,其实有三分也确实是真的。如此大规模地抽调干部,对于海南当然会造成很多影响。不过也没有办法,这是革命的必然阵痛。

    在缅甸总共16个省级区域中,目前已经在上缅甸为主的9个区域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政权。在第一次反围剿后,虽然还是以各种“独立势力”的名义出现,但已经半公开地占领全部上缅甸,建立了各级“民主政府”,开始对地方进行公开的大规模社会改造,在这个时候,自然是需要大批干部的,移民中由于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的不足,干部缺乏是非常明显的。随着缅甸根据地尚属隐秘状态的“缅华自治民主政府”的建立,迫切需要大批的干部,以建立整个从省级到地区(邦)、再到县区(城市),再到基层的三级体系。

    到1932年底,缅甸的移民总数已经超过了400万人,而在9个区域治下,当地人的数量也接近350万人,总计人数已经超过了750万人。单从人口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海南(不到400万人)。而到1933年的上半年,预计会再移民170~180万人,让移民总规模接近600万人。

    李思华预计自己将在3月份赴缅,她今后一段的主要工作将以缅甸为重心。

    1933年1月的一天,仰光大学。

    今天下着小雨,打着一把伞的铃木敬司,漫不经心地走在校园里,他是来见仰光大学缅人的秘密组织,即“我缅人协会”的领导人昂山的。幸好是1月,他想着,他是在日本静岗长大的,习惯了温带的气候,静冈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7.5度。要是在静冈,现在一定是天寒地冻,而1月正是他觉得缅甸气候最好的季节,20度多一点的气温,让他感觉很舒服。对他而言,缅甸炎热的夏季简直是一种折磨。

    铃木回忆起自己这几年在缅甸的经历,不由得感觉一阵自豪。在2年多前,他在曼谷,敏锐地发现了很多反英的缅人,聚集在这个城市。于是他招募了一些缅甸异议分子和激进分子,这批人员现在已经成为他主观的地下间谍组织,即南机关的核心成员。

    不仅如此,他还成为了缅甸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即昂山的私人密友,在他的南机关的扶持下,当初昂山组建的一个学生组织“我缅人协会”,现在已经成为了学生结合缅甸劳工的政党“德钦党”,这是缅甸的第一个民族主义组织。可以说,在铃木的努力下,缅甸缅人的独立势力得到了迅速组织和发展,为未来帝国对英国的斗争提供了一枚很好的棋子。

    他其实很钦佩昂山,铃木他自己虽然代表日本的利益,但他早年深受反殖民思想的熏陶,所以对于支持缅甸从英国独立出来,他还是有三分真心的。他现在并不知道,由于他确实支持缅甸独立,后来的日本占领军因此把他赶出了缅甸,不过他也因为在缅甸巨大的成功,最终官至少将。

    不过在这个时空,这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了。

    铃木正在思考,最近的上缅甸,发生了针对英国人的巨大暴乱,根据南机关的情报,英缅军的一个师几乎全军覆灭,导致英国人从印度紧急派遣了2个英印师,来缅甸稳定局势。可是这些声势浩大的独立势力,居然与昂山这些缅人独立的领袖,毫无联系。他们是哪里蹦出来的呢?情报告诉他,所谓的叛军装备有大量的美制和德制武器,但现在的德国孱弱无力,会是美国人介入了吗?他们对于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早就觊觎了。

    这一次他之所以来到缅甸,就是被上级派遣,来搞清楚上缅甸的独立势力,以及大日本帝国能否利用这些新的独立势力。

    前面走来两个年轻人,铃木往前望了一眼,看上去像两个华人。

    突然,他被后面来的一个人撞了一下,他不由得向前跌去,前面的年轻人冲前一步,扶住了他,用英语说道:“你没事吧?”

    铃木正想道谢,另一个年轻人也快步走到了他的面前,而扶住他的年轻人突然握紧了他的胳膊,后来的年轻人此时抓紧了他的另一条胳膊。不好!他脑子里反应过来,但还没等他挣扎,从他背后赶上来的撞他的人,已经掏出枪来,从后背对准他的心脏,“噗噗噗”的三枪,是装了消音器的枪支。

    铃木睁大了眼睛,他抽搐了一下,很快死去了。

    三个年轻人将他的雨伞放在他身上,然后转身迅速地离开了。

    死去的铃木当然不知道,他的南机关驻地的办公室,几乎在他死去的同时,也将迎来彻底的毁灭。他的大日本帝国与缅人独立势力的联系,暂时中断了。

    他更不会知道,早在两年前根据地,筹备仰光情报站的时候,他铃木敬司的大名,以及他的南机关,就被李思华定义为必杀的间谍组织。前世李思华读史,除了美国,对于日本和东南亚是最熟悉的,对于他铃木敬司,这样一位曾经在日本间谍史上留名的“大人物”,当然不会陌生。

    对于昂山这样的独立势力,李思华不会用暗杀这样的手段,除非敌国先使用,这是大国国民的操守,与政治考虑无关。但对于间谍,任何国家都是无所不用其极,李思华自然不会忌惮暗杀掉铃木敬司。

    对于南机关,有意让剩余的有几人跑掉,其实其中已经有2位缅人在被抓到后策反,会利用他们,监视日本下一步的动向。

    昂山心烦意乱,他完全没有想到铃木居然会被刺杀,他也想不到别的凶手,认定多半还是英缅当局的情报机构下的手,可能是不想公开而与日本情报机关直接冲突。但是,英国人对他们了解到什么程度了?会不会接下来下手?

    想到铃木,他不由得一阵悲伤,铃木是他的挚友。虽然昂山觉得他们德钦党与日本帝国之间,就是彼此利用。铃木确实也代表着日本帝国的利益,但铃木对他的支持也是真诚的,他也相信铃木是真的支持缅甸能够独立,而不是让日本替代英国殖民缅甸。

    这一次铃木来缅甸,他本来是想通过铃木,向日本争取军事支持的。前期下缅甸的起义失败,让他感触非常深,缅甸人民的反英是正义的,但是失败的教训也很深刻。武器和训练太落后了,完全不是英缅军这种近代军队的对手。昂山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才有可能让缅甸独立。可是环顾全球,眼下能支持他的,也就是日本人了。

    自从1922年日英同盟结束后,日本对于英国的不满,日益严重。日本人在东南亚各地,都部署了情报网,并且支持像昂山这样的反英独立势力。不过,日本是最穷的“帝国”,实质性的物资和金钱支持,非常有限。主要还是通过协助组织起独立势力来推动。

    当然,昂山这个时候并不知道,其实日本只是垂涎东南亚的富庶资源,梦想将英国人赶出去,让大日本帝国取而代之。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日本侵略东南亚的时候,昂山配合日本人掀起了缅甸反英运动,可是到1944年他领导的缅甸军队,就开始对日本人反戈一击,大约那个时候他也看透了日本人。

    李思华曾经向同志们评价昂山这样的“民族主义者”,按照她的说法,这些人其实是一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所以先天就有软弱性,他们总是幻想,能够得到某一个强国的支持,以完成他们的独立梦想。所以总是被某个帝国主义操控,而且这样的话,就算最后独立了,也还是被帝国主义在背后操纵的木偶。

    昂山这个时候,思绪倒是转到了上缅甸英军大败的消息,他对于这个消息,既喜且忧。喜欢的当然是英国人遭到了巨大的挫败,缅甸各地反英的浪潮,没有因为下缅甸的起义失败而结束。忧虑的当然是他自己所在的德钦党与上缅甸现在这些独立势力毫无关联,而且这些独立势力都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他们并不站在缅人的立场上,也许未来是比英国人更凶恶的敌人。作为一个大缅主义者,他对此警惕性很高。

    然而又能怎样呢?他现在的德钦党,大猫小猫一群散兵游勇,外界不大变的话,根本没有机会,他又陷入了苦恼中。

    英国军情第5局驻仰光情报站。

    铃木敬司的尸体已经被军情5局接管。因为铃木的身上带有日本仰光领事馆的证件,他是以领事馆职员的正式身份来到缅甸的。所以当他的尸体被行人发想,仰光警察接手后,就发现死者的身份不寻常,很快通知到了军情5局。

    当时的英国,对于日本的情报搜集是有限的,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铃木的身份,然而事有凑巧,铃木在曼谷的时候,由于频频接触缅独的头面人物,因此他是军情5局曼谷站重点关注的对象,而此时的仰光站,就有从曼谷调来的人员,他们开始觉得铃木面熟,通过调阅关于日本人的档案,终于确认了这个死者就是铃木敬司。

    这下子军情5局的仰光站,可谓一片沸腾,他们正受到伦敦总局的巨大压力,要他们搞清楚那只击败英缅二师的叛军底细,而他们派出到瑞波一带的间谍,几乎就像是进入了一个黑洞,有去无回,他们正发愁找不到突破口呢。

    所以日本人尸体的发现,给了他们一个“符合逻辑的想法”,那就是那只反对英国的叛军,会不会背后有日本人的影子?日本虽然是最穷的帝国主义,但是支持这样一只叛军,付出的代价也有限。而且日本这几年对于大英帝国,越来越不尊敬,他们的军队对于挑衅帝国是很有野心的。即使不是日本政府,那么军部的“独走”有没有可能?或者,这是日本情报机构与美国人勾结的联手之作?

    铃木如何死的,他们反而并不是太关心。也许他与独立势力谈崩了,或者被那只叛军的反对者干掉了,都有可能。倒是德钦党的昂山他们,被英国人开始高度警戒。铃木进入仰光大学,好无疑问就是与以学生为核心的德钦党去接触的,他们的碰头是想干什么?铃木会不会是想与德钦党合作,在下缅甸继续掀起叛乱,至少他们肯定不会对大英帝国怀有好意。

    所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昂山的德钦党遭到了英国人疯狂的打压,今后的几年,昂山基本上要在监狱里渡过了。

    消息汇报到了伦敦,于是军情局派遣了一些情报人员到日本东京,他们要与当地的少数间谍人员合作,找出日本人是否支持缅甸叛军的情报。这一次事件还让军情局考虑,正式在日本东京设立强大的情报部门,日本明显对大英帝国怀有野心。

    根据地仰光站的同志们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只是清除一个日本间谍组织,却引发了诸多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反应,到几年后他们才知道,阴差阳错地,英国人将视线的一部分,转移到了日本人身上,日本在缅甸的各个外交机构和商业公司,成为英缅当局盯梢的重点。结果还真有几个日本人落网,他们是在铃木出事后来缅甸调查此事的,英国人对他们严加审查,但发现他们都不知道叛军的事情,不过英国人也没有因此放松对日本人的监视。

    说到底,英国人还是相信,一定有某个对大英帝国不满的强国介入,而符合这种设想的,无疑只有很少的几个目标。铃木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英国人的逻辑。至于本土势力自行发展而没有外国人支持,对于这种想法他们当然会觉得,那是对自己智商的侮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