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9章 大人物与新的大建设

第69章 大人物与新的大建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月20日,李思华亲自向罗斯福发了贺电,祝贺他正式上任新一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已经在去年的选举中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

    4年前她与司徒美堂合作招聘华人学生,还是通过德州财团找到罗斯福介绍的。所以她在认识司徒的同时,也认识了罗斯福。不过那时候的罗斯福,恐怕自己也想不到,会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而且连任四届,最后死在任上,还被称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李思华知道,罗斯福上台,意味着美国政治和经济的大调整,他的新政即将开始。老实说,罗斯福的新政并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神奇,其实一直到1939年,美国并没有摆脱危机,最后能走出危机,创造美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还是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契机。

    不过,罗斯福的上台,让她又想到了一条赚取新资金的途径——那就是将在美国的大量美元,提前置换成白银,而不是原来打算的大量换成英镑。

    罗斯福上台后,4月份就会取消美国的金本位制,这将导致美元贬值,造成李思华留在美国大量现金的损失——实际购买力下降。现在的1亿美元,可不是今后的1亿美元能比的。如何挽回损失呢?

    她记得,明年也就是1934年的6月,美国将出台臭名昭著的《白银法案》,完全洗劫了民国的大部分财富。

    这个法案是美国白银集团在摩根的支持下进行的。由于经济大危机,白银价格由1928年的每盎司58美分下降到1930年的38美分,而到了1932年下半年更是下降到了25美分,目前也一直在30美分之下徘徊。所以白银集团借助支持罗斯福当选,交换了罗斯福出台《白银法案》,其内容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1.29美元,或者财政部储备的白银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

    也就是说,美国官方收购,直到白银的价格上涨超过4倍,从不到30美分涨到1.29美元。

    在她前世的历史上,这个法案的实施,导致白银价格暴涨,民国的白银储备,因此疯狂外流,造成了这样一种效果,即中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骤然上升,每盎司白银可换回3倍的美元的购买力,也就是说,3倍的美元才能换取同值的中国货币。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地的居民,突然感到中国商品价格的昂贵,相反,中国民众则乐于消费外国便宜的商品。

    所以,结果是短暂的货币升值快乐之后,导致民国货币奇缺和严重的经济恐慌。白银都外流了,没有银元货币,而国内产品价格太高,打不过洋货,大批民族工商业破产。1935年国民政府只好进行法币改革,被迫放弃了传统的银本位制。

    这个《白银法案》,让民国农村崩溃、工业萧条、地产暴跌,金融恐慌。完全是一次大劫难。当时美国国务院远东司的司长承认,“我们收购白银快要把中国人的血抽干了”。

    这个法案,倒是让日本人得到了很大的好处。日本一方面大量走私民国国内的白银,在中国银价每盎司40.5美分与世界银价65美分之间,投机牟利,利用走私白银所积累的巨额资金,来建造船舰和稳定日本的币值,同时,将中国的白银滞留北方并最终公开劫掠。客观上,美国的《白银法案》提供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预算。

    李思华知道阻止不了美国人的洗劫。此时美国的资本,控制了世界白银生产的66%和白银冶炼的77%,完全掌握了白银的定价权。

    既然阻止不了你们这帮王八蛋对中国的洗劫,那我也要从美国的身上吸回一些血,李思华念叨着。

    此时白银在美国的成交很稀疏,1933当年美国白银的产值不过3200 万美元,那个时代除了民国,其它国家已经很少将白银作为货币储备,白银绝大多数的用途是工业。既然大萧条危机在进行中,工业用白银自然也变得很少。不过在美国炒作起来后,当然就远远不止这个规模了,至少是几十倍。

    所以李思华的计划是,从现在开始,以3亿美元的准备金,不仅在美国缓慢吸纳白银,而且在全球其它地区,逐渐吸纳白银,以1年时间的长期耐心,在价格不太波动的情况下,完成3亿美元白银的收购,等到美国通过法案,把白银的价格炒起来,再逐步高价出货。这3亿美元,预计至少会带来5~6亿美元的利润,足以弥补美元贬值的损失,并且有大量利润了。

    狗日的,你们既然要白银,就让你们要个够。李思华想起历史上白银法案所造成中国各地的大悲剧,不由得爆了一句粗话,怒骂了一声。

    1月30日,李思华等待的另一个大消息也被确证了,那就是德国的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随着他的上台,意味着对于未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

    李思华知道,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一个月,就操纵了所谓的“国会纵火案”,以此将德国共产党打入深渊,而就在今年,他会获得德国议会授予的“独裁权”,这大概也是现代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次,希特勒“合法”地成为了独裁者,无可争议的德国“元首”。

    不过李思华对于希特勒还是有点佩服的,就是他通过“军事凯恩斯主义”,通过大量增加军备订单和抵赖英法的债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德国从悲惨的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2年后即1935年,德国的失业率只有1.7%,确实是奇迹。

    当然这是饮鸩止渴。因为军事上军备采购,不是可以无限进行的,武装完了军队后,如何得到回报?当然只有对外掠夺。否则希特勒振兴德国的资本,几乎都是从美国借来的,如何偿还?对美国赖账吗?那也同样意味着战争。

    所以,所有的“军事凯恩斯主义”,最后都意味着战争,否则从资本主义的角度,那就是前期的投资都失败了。希特勒未必不知道这点,但他是一个疯狂的赌徒,让德国饮鸩止渴,总比让它立即死去强。其它的欧洲列强领导人,能力还比不上希特勒。

    至于后世所谓,美国用大量的资本,武装了德国,从而用德国打垮了英国和整个欧洲,取得了世界霸权的这种阴谋论,李思华是不太相信的,就她所了解的美国高层,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这样的战略水平。更可能的是,前期是历史轨迹自然而然推动的,而后期则被美国发现了机会,因势利导。

    李思华念叨着英国,最多两年,德国就会形成对英国的巨大压力。那个时候,你们还顾得上缅甸?等着瞧吧。

    思考着德国的形势,李思华对于另一件有关德国的“小事”,是很满意的。

    那就是到德国褥羊毛的收获之一,与德国曼恩公司合作的,搭载d4086这种140马力柴油发动机的S1H6卡车,在海南卡车生产基地,开始下线生产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动力的卡车,左右各5个轮胎,是标准的三轴“十轮车”。这种车在试验的时候,用60天的时间,在德国行驶了6500公里。

    能够生产这种卡车,意味着这个时代的重载运输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只要有公路,军队携带重炮就可以成为现实。李思华决定,要在缅甸复制一个生产厂。

    汽油机的WC62卡车,加上现在柴油机的S1H6卡车,是可以一直应用到二战的,整个卡车运输体系的根基,已经完成了。

    3月初,李思华抵达了缅甸。她从若开邦登陆,一路北行视察,到3月中,才抵达根据地首府设置的地点,克钦邦的帕敢镇,这个翡翠贸易的中心城镇,以及帕敢铁矿所在地。

    根据地将总部设在帕敢,主要原因是两个,第一是计划中的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当然要依托帕敢铁矿,未来基本会复制石碌模式,同样在此建设一个100万吨级别的钢铁厂,作为这个综合基地的核心工业。第二则是此地离开云南很近,越过当时的国境不远,就是保山和大理。这里同样是未来发动云南攻略的适合地点。

    经过这几个月的强化运输,帕敢煤钢化综合工业体的相关主要设备和生产线,已经运输到位,这非常不容易,这是这几年拼命修山路的成果,现在从若开邦和钦邦,两条从海岸穿越山岭,一直到克钦邦,然后延伸到掸邦的5米宽的公路,已经基本建成。

    李思华视察现场的时候,各厂区土地平整已经接近尾声,开始在做基础,布置地下管线。

    实际上,在这几年的大萧条危机中,李思华一共储备了600万吨的钢铁产能,她计划在海南、缅甸、贵州和云南各修建一个100万吨的煤钢化工业综合体。其余的200万吨产能,则在铁矿资源丰富的贵州,以及云南择地建设几个50万吨的中型钢铁工业基地。

    如果能完成600万吨的钢铁产能建设,就意味着基本上追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部产能。历史上,1937年日本钢铁产能达到最高峰,即700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美国的废钢铁回炉,而东北提供了每年72万吨,朝鲜提供了每年17万吨左右。此后日本钢铁产能随着战争进行,每况愈下,到1945年仅剩下26万吨产能。

    当然,无论如何,与此时的美国是不能相比的,其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6000万吨,李思华的计划即使完成,也只有其产能的1/10不到。不过正是因为美国有如此大的产能,在经济危机中,她才能廉价地拿到这600万吨产能的所有设备和生产线。而其它两个大国,英国产能1318万吨,苏联产能1832万吨,都是远远不能比的。

    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慨叹了一声,日本能够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其物资储备,几乎全部来自美国。1932-1939年间,日本70%的废钢铁、90%的铜、75%的石油都来自美国。所以,当1940年美国发现日本的资本基本上被美国割完了,开始对日本禁运的时候,日本的军事能力就开始江河日下,只好铤而走险,袭击美国珍珠港,开启了太平洋战争。说白了,美国以为自己已经捏住了日本的睾丸,只是没想到这帮疯狂的家伙,宁可自己做太监。

    所以李思华对于褥美国的羊毛,是毫无愧疚的,反而她只恨自己,不能褥得更多一些。从美国赚到的那些工业资本和资源,只不过是从美国欠中国人民的血债中,拿回来的九牛一毛。

    李思华与冯百驹等缅甸根据地的领导人,召开高层会议,对根据地的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要的内容包括:

    一、到4月底,全部计划部署缅甸的27个师中,剩余的7个师,都会完成部署,届时在缅甸的总兵力,将达到45万左右,足以应对英国全面动员英印军的潜在最大攻势。

    二、即使最终与英国达成妥协,也要在缅甸至少要保持25个师左右守备,以打消英国人的觊觎。云贵攻略的兵力,还要另外筹措。在1932年下半年,德州军工利益体即将完成全部30个师准备生产的时候,李思华已经增加了15个师的订单,这是因为昌江兵器工业基地的产能还上不来,也有限。预计本年度即1933年,昌江可以生产5个师的装备和弹药,因此加起来就是新增20个师,这部分兵力将是发动云贵攻略的主力。

    三、新增武器装备,美国方面的交货是已经从1月开始,每个月提供2~3个师的装备,到6月份完成全部交货,所以我们将力争在8月份,完成全部运抵缅甸,装备新军。而昌江的供应,主要将在下半年完成,上半年仅能完成1个师的武装。

    四、在海南陵水等飞行基地,我军的空军初步成型。全部650架战机均已到位,在4月中缅甸的4个机场完成建设后,大约400架战机将转场缅甸,以对抗未来英国可能的派遣空军。美国现在没有像样的轰炸机,第一种B-10历史上只用了几年就被淘汰,而B-17,要等到1938年后,且未必能获得。所以最大的希望还是德国。不过至少也是明年甚至是1935年了。

    五、为了缅甸的工业建设,从海南调集了10万比较熟练的初级技术人员和工人,这让海南元气大伤,做出了很大牺牲。缅甸的同志们,一定要加快自身的工业建设,尤其是工业教育。

    六、对缅甸的工业布局,将超过1500个工厂。实际上,到现在收购的美国各类工厂,已经超过了5000个。但很多暂时无法利用,工业人口不够,技术掌握不到位。但不管怎样,海南保留1500个工厂,其余3500个,全部输运缅甸。在1933到1934年底,要求缅甸根据地至少要将1500个工厂开起来。其余的2000个工厂,可以等到占领云贵后,在云南和贵州建设开工。

    七、今年七月后,我们第一批的工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约有12万人,包括美国返回的5万,以及海南的7万。其中2万人留给海南,而其余10万人,全部分配缅甸,增强缅甸的工业建设力量,缅甸的1500个工厂指标,就主要靠发挥这10万用工业技术组织起来的人才资源。海南的7万人,本来应该到1934年才毕业的,但海南的教育体系,为了工业建设而不断加强教育,使得第一批学员与美国同期毕业。

    八、高级人才方面,必须等到与英国的关系稳定下来,目前在海南的2万多美国技术人员中,到时候会超过1万5千人配置缅甸,但注意美国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开始好转,预计多数美国技术人员,我们最多聘用他们到1935~1936年,在之后,就留不住了。不过从1935年开始,预计我们每年可以补充2000人以上的高级人才,以及2000人以上的次高级人才。我们要争取,形成高级人才的阶梯补充。

    九、根据地对已占领的区域,要加快全面的社会改造,尽快稳定根据地的治理基础。一些前期就已经建设的水泥厂、砖厂等民用工厂,要充分发挥产能,让乡寨的建设加速,在本年度,要尽量完成1000个乡寨、即容纳500万人的建设体量,在1934年再完成建设第二批1000个乡寨,这样全部1000万的农村人口,就能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根基。在1935年后,则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全部所需乡寨的建设。

    十、对于城市的建设,从海南调遣的大批干部,要立即组成精干的管理团队,对于接管的城市进行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海南城市发展的规则规定。

    十一、对于地方的独立势力,坚决斗争。要贯彻消灭所有剥削食利阶层组成的上层建筑的原则,我们与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妥协的。现在的妥协,只会留下未来更大的祸患,影响根据地的稳定。消灭上层,用乡寨和工业吸纳劳动人口,用组织和教育塑造底层人民,才是我们的道路。

    这样的政策,必然导致一些血腥,但这都是值得的。乡寨的建设过程,就是消灭乡村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而城市的建设过程,同样是消灭城市旧有上层建筑的过程。我们,绝不妥协。

    十二、缅甸的矿业开发,除了帕敢煤钢化综合工业体外,比较重要的还包括实皆省蒙育瓦的莱比塘铜矿、掸邦北部的铅锌银包德温矿等。最重要的当然是石油,李思华提供了缅甸区域19个陆上油田和气田的地理位置,根据地需要组织勘探队伍,对这19个油气田进行勘探,选择开采条件好的进行建设。利用仁安羌油田的技术基础,建设多个缅甸油气田开采基地。而相关的石化大工业,也会围绕着这些油气田,在周边区域择地建设。

    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调整,一系列的文件发出,已经初步建立的各级管理组织,开始按照政策方针,落实各项工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