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70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一)

第70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3年的5月,根据地帕敢总部。

    李思华正在阅读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从伦敦、印度几个港口、新加坡、到仰光等情报站。原来在印度是没有那么多情报点的,最近几个月紧急建立了印度情报网络,由于初建,现在只能是监控几个港口,以及印度陆路通往缅甸的道路。

    英军增援的4个师已经出发,英国本土派遣了运兵船,从海上将这4个师海运缅甸,不过只派了2艘驱逐舰护航,说明其海军并没有真正的动作,英国对我们的判断仍然是缅甸的“独立势力”。

    英军从海上来,并不意外。历史上三次英缅战争,都是如此。从印度到缅甸的陆路都是崎岖山路,不利行军。这样大部队的调遣,还是海运方便。抵达后的英军,会如何动作呢?

    指挥部和参谋部的研究认为,大概率英军还是会汇集曼德勒。原因并不复杂,迄今我们在若开邦的活动,在表面上是很平静的,这个邦在英国人眼里,属于还没有出乱子的。真正大麻烦的地方是实皆省,我们现在做出来的姿态,就是实皆省成为了最强叛军的大本营,目前已经占领了实皆省,并以瑞波为前锋,侵袭英国有重大利益的曼德勒省和马圭省。

    所以英军的第一目标,肯定是实皆省。而进军实皆省,以曼德勒为总部基地,当然是最合理的。而且如果英军从仰光登陆,那么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运,可以直抵曼德勒,这是他们最方便的路线,可以绕开很多崎岖的山路。而且其物资保障可以依托这条缅甸最大的江河。

    英军一共有7个师,预计一个师肯定要留驻仰光,这是英国人的底盘,要守住后路。而其余6个师,都可能参与这一次的“围剿”,除了主要的曼德勒方向,其左翼侧后的马圭省,也有可能布置部分兵力。

    根据上述判断,李思华与徐向前、曹子卿等计划,出动20个师,以几乎3倍多的优势兵力(根据地每个师的规模此时大于英印军,1.6万人对1.25万人左右),实现对英军的围歼,这一次的方针完全与第一次围剿相反,是充分展示力量,以震慑英军未来不敢再发动可能的军事行动。

    不管英军抵达后具体的兵力部署,我军现在的部署以“正兵”的形态,堂堂正正地布阵。

    在瑞波前线,部署5个师,这是在北面正面阻击,先以小股部队阻击,将敌人诱入山区与丘陵之间的预设战场后,层层阻击;

    在马圭西侧,即钦邦和若开邦,部署4个师,负责西线,等待命令随时进攻马圭省,占领仁安羌油田,从西面合围;

    在曼德勒东侧,在掸邦地区,部署4个师,负责动线,等待命令进攻曼德勒省,从东面合围;

    在若开邦和马圭省的交界地带,预先潜伏7个师,如果英军按计划所料,主力进入曼德勒,则迅速出兵截断从曼德勒到内比都的敌军后路,封住敌人后退的南撤路线,从而最终实现对英军东西南北的四面合围,将敌军消灭在曼德勒区域。

    英军的生路在于依托伊洛瓦底江从水面撤退,这也是我们行动最麻烦的地方。特种二团要部署在从曼德勒往内比都水路撤退的沿江两岸,设法打击敌人的水面力量。而南面、东面的我军,一旦进军,要坚决果断和非常迅速,在敌军撤退之前,在伊洛瓦底江两岸建立多个炮群阵地,彻底封死英军从江面水路南逃的路线。空军的初步实战,也就从扫射江面的舰艇开始吧。

    计划制定完成,命令发出,整个根据地的部队,开始按照计划部署起来。他们将提前完成部署,静静地等待英印军和英缅军的到来。

    雷根纳德.戴尔少将以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英尼斯的官邸。远远比不上菲尔德豪斯的印度总督官邸,他心里暗暗评价。不过接着他又自失地一笑,在整个大英帝国,又有哪个地方能比得上印度总督的官邸呢?就算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的官邸,也比不上,恐怕只有英王的白金汉宫,能与之相提并论吧。缅甸不过是个偏僻的穷地方,英尼斯在这里的豪华官邸,至少比他在印度的住所,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这让他有些嫉妒。

    戴尔少将是这一次缅甸镇压行动的总指挥,他是英国陆军驻印度军队的副司令。

    戴尔少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英雄,不过只要是从一战中活下来,多数的将官都能这样自称。他真正被上级看重,是一战后他在镇压争取独立运动的印度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硬、血腥和坚决态度,他指挥的部队,曾经一次就枪杀了近2000名印度反抗的贫民。

    所以十年前,他因此从准将被提升为少将。可是战争毕竟结束了,战后的机会少得可怜,大幅裁军的英国陆军中,他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不错了,这还是因为他镇压印度人的功绩,让上司觉得派遣他在印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10年了,他的军衔仍然是少将,他已经超过50岁了,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了,结果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他期望,能够以中将的身份退役,这将是他一生军人生涯的高光时刻。

    现在戴尔是在缅甸总督英尼斯的欢迎宴会上。他注意到在缅甸与印度宴会上的不同,他在印度总督的宴会上,总是有一些印度人能够参加,他们都是印度的富豪或者高级官员。而在缅甸英尼斯的宴会上,他居然没有看到一个缅甸人。

    他知道,以往帝国对于缅人的政策,是毫不留情地坚决镇压,并不像在印度那样对其上层怀柔。同时通过印度人来统治缅甸人,将缅人的怒火导向印度人。他想,现在看来,这种政策出了大问题,缅甸人到处的反抗就是明证,要不然要我到缅甸来干什么呢?

    不过帝国的殖民政策调整与他无关,他只是个军人,来到缅甸,就是按照帝国的意志,坚决地将现在的独立势力反抗,镇压下去。至于之后帝国会不会调整政策,也与他无关。

    想到这,他将手中的酒一口饮尽,走向漂亮的总督夫人,向她低头,殷勤地伸过手,请她赏脸跳个舞。

    他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跳舞的时候,舞会上有一位军官,匆匆地离去。

    戴尔是在第二天与英尼斯会面的时候才知道,昨天晚上军情五局在仰光的情报站,以及在曼德勒的情报站,都遭到了袭击,两处情报站几乎全军覆灭,大量情报文件被抢夺。

    两处情报站,都遭到了敌军精锐小队的突袭,对方戴着头罩,全身武装,以轻机枪和卡宾枪为主要武器,同时大量使用了掷弹筒和手雷,两处情报站都猝不及防,而且本来就没有太多的防卫准备,这是大英帝国自己的殖民地。军情局的人员,几乎是公开地在活动。事后看来,对方早就盯上了他们。

    英尼斯叹了一口气,对戴尔说:“你看,这就是缅甸现在的局势,对方可不是普通的土著独立势力,这很可能是得到强国充分训练,熟悉欧洲战争模式的反抗军。”

    戴尔深沉地点了下头,对方在英印军刚刚抵达缅甸的时刻,就干掉了军情五局在缅甸最重要的两个情报站,目的是什么?先消除自己的情报耳目?还是对大英帝国的示威?无论怎样,对方不是那么简单的。

    在戴尔与他的参谋部研究几天后,与英尼斯总督开会,向他展示了英军的剿灭计划。

    戴尔的计划是,总共7个师中,目前驻守在仰光的英缅一师继续驻守,其前期损失的一个旅已经得到了补充。

    其余6个师中,他率领4个师通过伊洛瓦底江水面运输,直抵曼德勒,与在曼德勒驻守的英缅二师残部会和,以他们为耳目,组织向瑞波方向的进攻。在曼德勒,2个师迂回蒙育瓦,直插瑞波敌军背后,而其余2个师则直接进攻瑞波方向,这样4个师,用来剿灭最强的那只反抗军。

    剩余的2个师,通过铁路抵达卑谬,然后北上,驻扎到马圭和仁安羌附近,作为机动部队。掩护主力的侧翼,并根据战局的进展,支援前方两个方向之一。

    英尼斯总督不懂军事,不过他觉得戴尔的计划还是很稳妥的。奇正相生,3股兵力中,每一股兵力都高达2个师,约2万5千人。反抗军再强大,也没有可能一下子消灭任何一只,而只要他们消灭不了,另外两只部队就可以赶到,反过来围歼对方。

    6月2日,英军北上曼德勒,两只英军出发的消息被在仰光的情报网汇报到了根据地。

    王纪在曼德勒港,目送着英军的运输编队出发,他皱着眉头。

    对于这些运输艇,他并不放在眼里,因为只要到时候布置好炮群,这就是一群待宰杀的鸭子。让他头疼的,是护航的4艘昆虫级的炮艇。

    李思华早已提醒过,要高度重视这种英国人在内河流域,最强大的武器堡垒,昆虫级炮艇,英国人一共只建了12艘,现在居然出现了4艘。

    这种炮艇是635吨,装备2门152MM主炮,2门12磅速射辅炮,以及6挺马克沁重机枪。这完全是一个江上的移动武装堡垒,其强大的火力形成了很大的威慑力。尤其最重要的,这种炮艇的吃水只有1.2米,这使得它非常灵活,威胁性也就更大。

    王纪决心,在曼德勒,要想办法干掉这4艘舰艇,否则对于封锁英军的水上退路极为不利。

    接到情报的李思华,决心和王纪是一样的。看到这4艘昆虫级炮艇的情报就让她觉得恶心,光看看这些炮艇的名字,小蚊、螳螂、蛾、狼蛛,英国人都取的什么恶心的名字?作为一个女性,看到这类名字,实在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当然她不只是情感上的反应,她也知道,干掉这4艘炮艇的重要性,也许就会决定英军的命运。她命令王纪,特种二团必须精心策划,在我南面部队完成陆路截断英军退路的同时,务必设法干掉这些炮艇。

    根据情报人员对英军装备的观察,李思华提醒曹子卿和徐向前,要高度重视英军的炮群,这是他们的杀手锏,也是主要的战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装备是:

    第一种是140MM的牵引式重炮,关键其射程极远,可达15公里,超过了我军装备的美式155MM牵引式重炮。

    第二种是其40MM的2磅牵引式轻炮,射程虽然只有1公里,但是机动性很高,而且初速极快,达到了800米/秒。

    如果应对不好,这两种火炮会对我军造成重大杀伤,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而且每个英印师,装备有一整个野炮团,包括3个炮兵营,其炮兵的比例很高。我军应以集中火力,短促突击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予以重大打击。

    6月4日,英军4个师抵达曼德勒港,很快,在曼德勒郊区,出现了巨大的军营,军医所、军械库、弹药库,军需库,布满了很大一片区间。戴尔少将预计4天后,即6月8日,4个师分兵两路,按预定计划开始进攻。

    戴尔不知道,就在英军登船和登上火车后,我军的三个方向,即南、东、西三只军队,都开始了应对的调遣。

    徐向前率领的南面7个师,2天之内插入了曼德勒省的木各县附近,随时可以攻占木各,切断仁安羌到蒙育瓦的北上道路。按照计划,他们会在战争打响后,在木各附近留下2个师,应对从仁安羌方向来的英军2个师的援军,而其余5个师,则向西横扫,完全切断曼德勒向南的退路。

    西方的4个师,则进抵了蒙育瓦到瑞波道路的附近,随时可以切断两地的联系,实现将英军前方的4个师,分成两队。

    东面的4个师,已经抵达伊洛瓦底江东岸的阿马拉布拉附近,准备随时控制伊洛瓦底江沿岸,用炮群实现对江面的封锁。

    曹子卿则率领北面的5个师,在正面对英军严阵以待。

    戴尔注视着瑞波方向的群山,他感到一阵烦躁,这又是一个印度,天气极为炎热,让士兵们感觉都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虽然这些士兵们多数都是印度人,已经习惯了在炎热的天气下生存,但人的本能还是在起作用。

    他注意到,在英军抵达曼德勒后,按照领事的说法,敌军对于曼德勒及周边的骚扰一下子都停了,也许是被大规模英军的到来所震慑。他同意这个说法,现在继续骚扰,有什么用呢?不过他知道,敌军可不会轻易地认输,他们在几个月前获得了对英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会让他们的士气很高。

    他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我可不是奥斯丁那个傻瓜,我会让你们知道,做帝国的对手,是怎样一件痛苦的事情。已经查明,对方在瑞波接近山区的附近,构筑了大量阵地工事,至少有一万多军队,在这些工事中驻守,看起来,对方是打算打一场战壕战了,就让他们领教一下帝国火炮炮群的威力吧。以为凭借战壕就可以挡住我们?休想!

    6月8日晚,借助夜色的掩护,英军进攻瑞波阵地的2个师,运动到了他们计划的位置,并开始挖掘简易的战壕,不过不算太认真,他们认为自己是优势兵力的一方,而且具备重炮优势。挖掘战壕是为了降低战损的几率。

    6月9日的凌晨,戴尔在英军阵地的一个临时掩体内,用望远镜看着对方的敌军阵地,他注意到对方挖掘的战壕是“Z”字型,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这样能够防止敌人从侧方进入时,里面的士兵不被杀害,其次有炮弹在身边爆炸时,也可以阻隔纷飞的弹片。

    壕沟的一面是背墙,另一面是胸墙,面对英军的进攻面有胸墙,而壕沟两侧也用了沙袋、木架、铁丝网来增加防御。

    对方的阵地让戴尔确认,他们肯定是某个西方强国训练出来的,战壕的修筑上,确实吸取了一战后期的经验。

    不过戴尔想着,现在与一战最大的区别,就是炮兵的威力不可同日而语了。他看了看时间,现在是早晨6:30分,按照计划,重炮将先开始轰击对方阵地。

    “轰轰轰”的炮弹出膛声音响起,超过100门的140MM远程重炮首先发炮,很快,对方阵地上烟尘滚滚,各种木架铁丝、碎石土块,到处乱飞,似乎有人影也被轰炸得飞了起来,戴尔不由得兴奋起来,这就是大英帝国的炮兵!

    接着远程火炮的掩护,各种18磅炮、2磅炮也进入了他们的位置,各种炮声响成一片,对方的阵地似乎已经被撕碎。

    火力覆盖整整进行了约10分钟,大炮的轰鸣才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可以发现,有敌军从掩体中逃了出来,向后方奔逃。戴尔挥手命令步兵们:“进攻!”

    英军的步兵们展开散兵线,向敌方阵地进攻,结果他们很快发现,敌人已经逃跑,阵地里根本没有敌人剩下,除了一些破碎的衣物和枪支碎片等。他们进一步发现,敌人早就挖掘了向后逃跑的战壕,在重炮的威力下,他们已经被吓跑了。

    戴尔顾不得多想,在他的视线里,可以看得到不少敌军正在逃跑,他命令部队,立即追击,炮兵部队也向前移动位置。

    随着英军的追击,戴尔没有注意,现在的地形是,他们从坡地的下方向坡地的上方追击,而整个地形都是起伏的丘陵,有不少的小山包。

    追击的英军停了下来,他们发现了对方的又一道防线。

    戴尔赶紧带着参谋组到前方观察,他们都注意到是一道类似于之前的战壕,不过宽度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那一道,不,实际上是两条战壕,战壕之间联通了,看上去就比之前复杂很多,对方要在此决战?戴尔冷冷地一笑,让重炮群抓紧时间赶上来,排布新的战位。

    敌军进入战壕后,重机枪开始扫射,英军都匍匐在地,此时不便于挖掘自身的掩体,只能等待炮兵打开通道,来连续进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