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94章 坦克飞机与钢铁

第94章 坦克飞机与钢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重庆兵工制造基地,赵琪瑞是这个基地的副总师,他还很年轻,19岁到德国留学,今年刚刚归国,不过24岁。

    赵琪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实际上是重庆兵工坦克项目的总负责人,他还如此年轻,就肩负这样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有办法,到处都缺乏人才,他已经是组织上能够筛选出来的最合适人选了,毕竟他在德国学的就是履带车辆设计与制造,而且从1933年起,就被组织送到德国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 und sohn)及克虏伯公司,边学习边实践。可以说,他是看着后来德国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成长的过程而自我成长的。

    早在1931年,李思华就已经安排安华集团的德国分部,与亨舍尔公司,签署了联合研制小体积而大功率的发动机的协议,其实就是坦克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亨舍尔研发,安华出钱并获得技术和生产线。这比历史上在1935年亨舍尔得到德国政府资金支持后,开始的研发,早了整整4年。

    不过,安华否决了亨舍尔的汽油发动机计划,而是要求研制具有多气门技术的12缸V型柴油发动机和使用铝合金铸件,这是后来苏联T-34坦克的经验,这样的柴油发动机,故障很少,而且重量很轻,有利于坦克连续作战。如果是德国自己,是不会考虑用铝合金铸件的,还是因为缺乏原材料。

    同期,安华也与克虏伯公司签约,研制搭载的火炮和相关弹药,目标是75毫米锥膛炮,使用钨合金身管和炮弹。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因为国内的钨储量不错,而且在云南就有部分,足以满足抗战时的钨合金需求。这样的火炮,其实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无法使用,因为缺乏钨合金。

    这使得西华的重型坦克可以仅用75MM的炮管口径,其穿甲威力却超过欧美主流的88MM或者105MM口径。而炮管口径下降,就意味着坦克的全重下降,现在这辆主战重型坦克的全重,只有32吨,说是重型,不如说是中型,比较适合国内比较崎岖的大部分地形。而如果使用88MM主炮,坦克全重就至少要达到41吨。

    所以,现在这辆坦克的数据是:全重32吨,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锥膛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这样的坦克,在北方碰上日本的那些豆丁坦克,自然是虎入羊群,是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其威力还远超德国初期的“虎式”,尤其是避免了虎式发动机故障频频的大弱点,而且减轻了至少4吨的全重。这型坦克,在西华被称为“猛虎坦克”。

    为了避开英法对德国的制裁和监管,1933年10月,双方还联合在缅甸修建了坦克试验场,对样车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各种试验,不断改进。到1934年底,这辆坦克终于堪用了。当然,还在不断继续改进完善。

    李思华担心希特勒行为的不可测,所以已经催促尽快实现全部生产线、工艺和技术转移,尤其是发动机。本来中型和重型坦克,是计划在未来的包头和陕西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的,不过现在的选择,是先在重庆兵工,搭起一条较小规模的生产线,先实现年产1000辆的生产能力。赵琪瑞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就算是“小生产线”,其实规模还是很大,包括了坦克总装厂、车体炮塔铸造厂、坦克机械零件加工厂、坦克炮厂、坦克发动机厂、炮弹厂、光学仪表厂以及后勤服务设施。

    坦克生产的车间是很简单的,就是搭起空旷的大厂房而已,不到大半个月,就已经完成。真正等待的,是电力,目前的柴油发电机,只是临时用电,无法用作生产的,电力的供给,还是要依靠在附近正在紧急建设中的火电厂。交通建设也在加急中,公路和专用铁路,都已经开工。全部配套的完成时间,上级只给了7个月,一切都要求是战时的效率。

    主要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已经从原来在海南的轻型坦克厂调来,当时工人就是超配的,提前进行了培训教育和操作训练,又补充了大批今年的技术学员和新工人,正在进行培训,尤其是焊工,焊接工艺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坦克的质量,工厂对于这一块极为重视。

    组织为赵琪瑞配了一个大约50人左右的高层管理和技术团队,除了不到10名的类似他自己这样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人以外,大部分是这几年在美国专家的培训下成长起来的工程师。

    团队其实不弱,但大家的经验确实不足。所以这些日子,大家几乎拼了命,对工艺和生产做着准备,焊接、组装、去应力、水密封试验和表面处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在检查着最后的设计。前两天,设备终于开始批量到达,整体安装工作全面展开,赵琪瑞这两天累得嗓子都有点哑了。

    不过他的精神非常兴奋,学成归来,马上负责如此重要的项目,简直就是老天爷的好安排。他想着,李书记(李思华)说,一共要建设包头、陕西和重庆三个坦克生产厂,到1937年年产坦克量要超过3000辆,到1938年突破5000辆。想到这些数字,他内心就充满了力量,这就是大国的国力,用我们的“猛虎”,干死那些小日本!

    成都青羊黄田坝,飞机制造基地的大工地上,尘土飞扬。

    卡车司机田春华眼前的建材堆积如山,他回过头望去,连绵不绝的卡车队,还在将各种建材运到现场。

    这就是大建设,帮着卸完货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出神地端详着仓库墙面上的宣传口号:“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据说这是李书记(李思华)亲自为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提写的标语,在现场好几个地方,他都看到了这条标语,每次看到,他心里就有种自豪。

    成飞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与德国联合研制的BF109战斗机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线的转移,在1937年前实现对这款飞机的仿制量产,目标产能为每年1000架起步。在西华内,BF109被称为“应龙-I型”。考虑到日本在1940年前,零式的总量不过是300架,而且只装备海军航空兵,即使日本将之用到大陆作战上,如果能有1000架应龙,就会形成压倒性的产能优势。

    实际上,应龙I型对标的是历史上BF109的F型,即著名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相对于早期的BF109型号,最大的改进其实就是发动机,在1931年安华与戴姆勒-奔驰签约,就要求跳过1100马力,直接要求最终必须提供1300马力的引擎,为了将大马力发动机的功能充分发挥,还要求巴伐利亚飞机厂,增加了副翼和简单襟翼的设计。

    BF109是著名的梅塞施米特设计的,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是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李思华最期望的,是用应龙I型战斗机,与贵州飞机制造基地生产的JU87斯图卡俯冲战斗机(代号赤龙)和JU88战斗轰炸机(代号飞龙)配合起来,形成对日军的“掩护-轰炸”战术,应龙I负责掩护,与日军战斗机缠斗,而赤龙和飞龙则负责轰炸日军重点目标,从而形成充分的空中火力优势。

    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尖端武器,而这个时候,对于西华来说,最好的技术来源就是德国。此时的美国,在这方面还落后于德国,也不够重视,历史上,美国的这些武器,要到二战后期,才通过深厚的国力和科研技术,逐渐赶上德国。

    应龙I的技术优势,除了发动机功率大带来的载弹量增加,以及滞空时间长以外,其全罩式座舱、可缩回起落架、全金属制造的机身与机翼等技术,都是当时最新型的,性能远远超过了日本最新的零式战斗机,单单是应龙使用的高强度薄铝板和精密压铸件的水平,就远超日本住友金属的轻质铝合金50岚金属。整体上,应龙I型是适合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高速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高达710千米每小时。

    为应龙配套,还专门研制了对付日本零式的穿甲燃烧弹,这种炮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蒙皮,并引燃整架飞机。这是日本产品的一贯特点,为了节省材料,总是“薄皮大馅”,但皮太薄,就很容易被击穿。

    当然,零式也有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轻,这就带来了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的灵活优势,所以届时在战术上要精心设计,扬长避短,利用零式装甲较薄弱、发动机功率较低的弱点。

    在成飞的附近,一个当下最高技术标准的大型水泥厂,正在进行最后紧张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基地的建设,包括机场和其它很多建筑,都需要高标准的水泥,这是最重要的建材。而其它大量的钢材,现在还要从缅甸长途运输而来。从成都过来的公路,已经完成施工,正在铺设沥青。但其它方向的公路,仍然在加紧建设中。专用的铁路线,也已经完成勘测,准备开始施工。

    在技术团队上,现在成飞的配置堪称是西华标准下的“豪奢”,总共由50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其中超过150人,都是从欧美各国回来的高级和准高级技术人员,还有300多人,都是西华现在拿得出手的最好的工程师。

    在当下的准备阶段,技术团队正在德国工程师的指导下,消化技术文件,建立起从文件制度、制图规范、飞机标准到工艺指导文件、生产说明书等一整套规范,了解强度、刚度、应力、变形分布情况、外载荷计算、静力试验等重要参数。

    项目的推进计划,是1936年5月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安装、生产线和工艺调试、以及建立起原材料供应链,完成技术团队与工人生产团队的磨合,具备初步的生产能力。从1936年6月起,需要在半年的时间内实现小规模生产和试飞达标,完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提升质量,最终到1936年底实现量产,在1937年6月前完成200架以上合格应龙I型的生产任务,并交付空军使用。

    田春华将卡车开出了堆场,他回头望了一下,我们的祖国,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攀枝花矿区,总指挥张志坚走进帐篷,疲惫地一屁股坐到了垫子上,太累了,这个矿区的条件,太艰苦了。

    张志坚是在海南钢铁基地,锻炼出来的新一代人才,来攀钢之前,他是海南煤钢化综合工业基地的副总指挥,年仅28岁的他,这一次来负责攀钢基地,成为基地建设的总指挥,对他个人而言,既是组织的重用,又是巨大的压力。幸好党委书记黄鑫帮他分担了不少,至少他可以只考虑主要的建设任务,而人力和后勤等繁琐的其它任务,都被黄书记和指挥部的其它同志分担了。

    来到攀钢,他才知道任务有多么棘手。这里完全是毫无基础,原来就是荒山野岭,连生活都没有任何基础。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外部运过来,尤其是还没有路,完全要从零开始。

    所以一开头,最优先的,就是“五通一平一住”工程,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排水、平整土地和建设工厂住宅区。

    按照他的思路,从建设大钢铁基地的需求出发,重点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也是“食、水、电、煤、路”这5个字。

    西华尽量保证了对施工的后勤保障,从粮、油、肉、蔬菜到其它副食品,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畜力艰难地大批调运进来,专门还有人负责在附近开辟菜地,准备在本地解决易于腐坏的蔬菜问题,鲜肉虽然困难,但午餐肉罐头是不缺的,这保障了施工队伍的体能。

    大型供水厂和生活自来水厂还在建设中,短期依托河流,建造了多个小型供水站,通过化工的最新产品——塑料管道,实现输水,在中途还要用多个水泵增压,以适应起伏的地形。

    目前,集结在矿区的施工队伍,已经超过了20万人,足足10台2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已经进场发电,不过柴油的运输,在道路崎岖艰难之下,非常困难,发电机还难以满负荷发电。真正供应生产电力的大型火电厂、输电网络和多级变电站体系,正在建设中,按照计划要求,必须在1935年内实现供电和输电。

    附近的宝鼎煤矿被紧急扩建,通过“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的“三夺三保”大会战,抽调了3万多人,进行煤矿的紧急建设。按照李书记的指示,这个煤矿区,优质煤炭的储量超过8亿吨,能够满足攀钢大几十年的焦煤需求(按400万吨钢材产量,至少需要每年400万吨焦煤以上,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焦煤使用量会下降),当然远期就要从云南邵通或者贵州六盘水调煤了。想到这,他还是觉得奇怪,李书记和上级是从哪里获得的矿山储量报告呢?

    攀钢地处山区,道路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张志坚指挥部负责的内部路网,包括平地至大渡口的平大公路、石家湾至华坪的石华公路、宝鼎煤矿专用公路、大渡口钢桥、灰老公路、密兰公路等道路。另外,攀枝花地区水系发达,航运也非常重要,预计要疏通整理超过130公里以上的水运航道。

    其实不归指挥部管的外部道路工程更繁重,主要是昆明到攀枝花、邵通到攀枝花、宜宾经凉山到攀枝花,以及乐山经凉山到攀枝花这4条公路。

    有了这4条公路,攀枝花就从山区深处,能够四通八达地与四川和云南的经济区联成一体,而其钢铁,也就能方便地运输。

    不过,目前修筑攀枝花到外界的铁路难度很大,所以张志坚特别期待李书记讲过的,即未来要修筑“丽攀昭铁路通道”,连通云南丽江、四川攀枝花、云南昭通和贵州六盘水。不过这样高难度的铁路工程,至少也是建国十年之后才有能力实施的计划了。

    攀钢的目标产能是年产400万吨钢铁,暂时投放的,是150万吨的生产设备。计划通过近2年的紧急建设,到1936年末,实现正常生产,到1937年具备150万吨满负荷的生产能力,然后陆续扩产,到1939年具备400万吨的全设计生产能力。

    实际上,因为修筑难度大且短期运输困难,攀钢只能说局部是为抗日战争准备的,更主要的是,李思华想要发挥其钒钢钢材的性能优势,未来使之成为优质钢轨的主要供给基地,钒钢制成的钢轨,尤其适合在高海拔、高寒、冻土层地带使用。

    为了攀钢建设,还调集了大量卡车,目前在矿区及附近,已经集结了超过3000辆卡车,作为运输主力。其它配套,包括木材加工厂、建材厂(砖瓦等建材)等,都在建设中。

    让他自豪的是,攀钢使用的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第一个高炉,就是1000立方,未来还要建设1200立方或者1500立方的高炉。且由于其铁矿石含有钒钛的特性,一开始就汇集技术人员,在其它钢厂对攀钢的冶炼工艺,进行攻关。

    甚至是工业布局上,攀钢也是特殊的,因为常规的大钢厂,是所谓的“三大一人”,即大平地、大厂区、大铁路和人字形布局,而攀钢的第一个主厂区,是一个山坡,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自然坡度超过了10%,所以自然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极为精巧的设计,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来节省空间。

    所以张志坚面临的任务,是极为艰难的,而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用自己十二分的努力,和同志们紧密配合,来攻克一个个难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