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蜈蚣气囊与张烤鸭
从脚下望下去,江水汹涌澎湃,彭家冠不由有点头晕,赶紧定了定神。
他是修筑乌江大桥的建筑技术人员。乌江果然是天险,他在这里已经两个多月,对“天险”这两个字体验深刻,果然是流急、滩多、谷狭,枯水期短,洪水期长、水位变化大,水深流急。而且两岸岩壁近乎直立,不少地方存在不良地质,滑坡、岩堆、岩溶都很常见。
现在修筑的乌江大桥,设计指标是全长368米、桥面双线净宽20米、高45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
这样的大桥,施工最难的是水中主墩的基础、墩身和连续钢构梁的施工。只能是选择枯水期紧急施工,抢出时间来。为此,在乌江两岸都设置了混凝土集中拌合站,以及混凝土输送泵,而不是这个时代常规的只在一侧设立。施工也是从江的两岸同步往中间推进,这对于尺寸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是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建筑集团是不敢这样做的,否则在中间合拢不了,那不是要闯大祸吗?
明天就要进行江底的爆破,这让作为爆破施工负责人的彭家冠,内心压力很大。3号水中墩,仅墩身就有15层楼高,河床为硬质灰岩夹白云质灰岩,需在17米深,水下实施基础爆破面320多平方米、足有1个篮球场大,最大爆破层厚8米,总方量更是高达6000立方米,且爆破后的石碴,易流入主航道河床、深水区水下清碴困难,,需要尽量避免。
这一次他们采用的爆破方法,是近年才发展基本成熟的水下钻孔爆破法。通过钻爆船,对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将钻机从船上放下水底,定位后钻孔,在孔内放置军用猛火药,用塑料导爆管保护导火索与炸药连接。
在引爆时,点燃导火索,导火索燃烧到尽头,其火焰直接引爆火雷管,火雷管起爆炸药,完成整个爆炸过程。
所以如果爆炸效果不好,不但会影响施工周期,需要重新爆破,还可能破坏水底的底座基岩。想到这些,已经算得上经验比较丰富的彭家冠,就不由得有些焦躁。
另一位工程师张秋火,则正在考虑着自己发明的“蜈蚣气囊下水装置”,能否适应枯水期的乌江,虽然已经经过了多次试验,但这次是见真章,他也有些紧张。潜水员下水,如果将他发明的像蜈蚣般的气囊带下去,并能正常使用,就能较长期待在水底,而无需反复出水更换氧气,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工作效率和降低水下工作难度。
蜈蚣气囊,还能用于墩柱基础施工的圆形钢围堰,包括水上运输、安装、拼接和定位,对于降低整体施工难度,作用是全方位的。因此,总指挥部对他高度褒奖,不过气囊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还是理论上的,能不能真正实用,就要看这几天的实践了。
一个个技术人员,思考和计算着自己的负责项目,而乌江大桥,也将在未来几个月中,一步步走向合拢,完成最终的建设。
张全安惴惴不安地坐在台下,他望望周边的人,很多人也神情有点紧张,不知道政府叫他们来做什么。
张全安家传的烤鸭,一向以“张烤鸭”著称于成都,他家做烤鸭,都是选用当年生养、体大肥嫩之鸭。成品切条,淋上罐中鸭之油汁调制的滚烫卤汁,那是鲜香扑鼻,味美多滋,加之鲜杀鲜烤,现做现卖,更是香鲜独特,风味浓醇,配以热烤之锅盔,蘸卤汁,风味别样,味美爽口。素有酒水穿肠过、美味心中留的美誉。
不过自己一个卖烤鸭的,政府为什么会找自己呢?
成都解放后,政府对他们公布了管理规则,允许他们继续私人经营,税收还比以前军阀刘湘的时候,减了不少。不过新政府是根据经营的规模来管理的,如果都是用自家人没关系,但是雇佣他人,就必须符合西华的工钱标准,给少的话会被严厉惩罚,甚至被关店。
私营餐饮店的利润,是老板与雇工分成的,像是张烤鸭这种,现在还全部是家人的,当然不用分,但是那些大点的店,就必须按照营业额和利润,拨出一部分作为“员工分红基金”,不能把利润全部拿走。生意做的越大,老板分成的比例,按照台阶上去,逐渐递减。
不过当然还是把生意做得大的好,即使老板的分红比例越来越低,但还是赚得越来越多呀。所以商家们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因此就停下来、不做生意的。
张全安有一次在茶馆摆龙门阵的时候,还听到一位先生,解释说西华这种做法很有深意。一方面,是西华摆明了要保护最底层的雇工,不让你们这些小老板,剥削他们,让他们辛辛苦苦,每个月还吃不饱饭,西华是共产党,宗旨就是为了底层人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西华这也是为了你们的长期发展,底层的雇工都有了点钱,他们才买得起其它的东西啊,多买件衣服,多买点吃食。就像你张烤鸭,这些雇工以前哪里买得起你家的烤鸭?但以后就不一定,他们收入多了,偶尔也会买一只解馋。这样的话,你家的生意不久会更好了?这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那位先生最后感慨说,这就是“新朝气象”啊,想得远,做得到。可不是刘湘那个龟儿子,他哪里懂这些经济之道。
这些道理张全安还是听得懂,他也觉得,西华很厉害。没看到才2个多月,成都已经大变样了吗?现在的街道屋子,都干干净净,就连他们摆摊,都必须整整齐齐,街上的混混,都不见了,他们如果继续在街上混,都会被“城管”抓得去干活,清扫马路什么的,而生意确实也变得好了一些。
他更在意的,现在娃儿能够读书了,不要钱,每年只要一点书本费,而且那个书,读完一年还可以统一被付费回收,说是再交给下一年的学生娃儿,大家都可以省钱。
总的来说,张全安觉得西华还是不错的,能够太太平平生活,烤鸭还卖得不错,这生活就很踏实了。
很快会议就开始了,张全安注意到,来的人不少,大概至少有100多人,有些人自己还认识,都是做餐饮小吃的。
台上的领导张全安认识,他经常到他家附近的街道,检查工作,这位领导是本家,也姓张。
张领导讲话,介绍了这一次政府找她们的目的,原来大领导在重庆搞了一条“美食街”,非常轰动,现在生意好得不得了。
所谓美食街,就是把城市的著名美食,都汇聚到一条街上,比如你王麻子是做棒棒鸡的,店开在家门口的街上,你张烤鸭,店又开在张家门口的另外一条街上,人们走过你们家门口的街,只能吃到一种或几种美食。
但是如果有一条专门设计改建的美食街,王麻子也到这条街,开个卖棒棒鸡的分店,你张烤鸭也到这条街,开个卖烤鸭的分店,其它著名的小吃,也到这条街上开分店,最后假如这条街上有一百多种美食,大半个成都的美食,都能在这一条街上吃得到,你们自己想一想,这个生意会不会好呢?
台下一下子就轰动了,小老板们精神立即就亢奋了,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啊,生意那还用说?成都人、外地人,不得经常到这条街逛街和购买品尝美食?生意肯定好啊?
很多人立即就盘算了起来,有些人心头有些担心,到美食街开个分店,也得不少钱啊,自己拿不出来那么多啊,而且肯定要雇工了,万一生意不好,付不起工钱怎么办呢?政府这方面非常严厉的。
张领导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他表示,政府当然知道,很多小老板也没有多少钱,可能投不起新店或者担心投资大了,收不回本钱。所以政府有配套政策。
整条美食街,会由政府出资全面改造建设,务必突出成都的“川西文化”,简单说就是要干净又漂亮,一看就是成都味。美食街的商家,会进行预先登记,在设计师设计的时候,就根据商家对自家食品的需求,安排好厨房、店堂或者销售的铺面,完成建造后,商家直接“拎包进驻”就可以。
美食街对于登记入驻的商家,免掉3年的房租,3年之内只会交一点街道卫生费,当然营业额,必须照章纳税。3年后,政府会核定房租,不过请大家放心,政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活跃市场,所以3年后的房租也不会高的。
没等张领导继续说下去呢,很多人就已经在下面喊上了“我家马上就登记!”张领导也哈哈笑了,过了一会,才继续往下说。
美食街正在设计,计划总共容纳160个商家入驻,所以是登记为准,一个萝卜一个坑,满了就停止招商。所以商家们自己想好,后天上午8点,还在这里,开始登记,填写申请书。
不过,政府会对入驻的商家进行筛选,美食街的每一个商家,务必是有成都特色、或者至少是四川特色的特产美食,如果自己没有两把刷子,做不出好东西,那就自己洗洗睡吧,不要来申请,政府也不会同意,否则不就是砸美食街的牌子吗?入驻美食街的商家,政府也会严格监管,务必是良心经营,保证美食的质量,如果有商家偷奸耍滑、以次充好,政府会严厉惩罚,并将它驱逐出美食街。
张全安也很激动,这是大好的机会呀。他本来就嫌自己现在的铺面太小,最近生意好了以后,都不够卖的,现在政府免掉房租,自己扩大生意,就花不了多少钱,回去就和老婆商量,后天赶紧来登记。
这个“美食街”的主意,自然是李思华搞出来的。
她前世也是川人,对于各种四川美食恋恋不忘。有一天上重庆街头视察的时候,还专门带着警卫,去吃了一次火锅,过了把瘾。这就让她想起了这个“美食街”的主意,让人告诉重庆地方政府后,不到一个月重庆的美食街,就开出来了,毕竟只要选择现成的街道改建嘛。
美食街立即在重庆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在当时无疑是新生事物,虽然小,也需要政府的组织能力的。这条街几乎可以吃到重庆大半的美食,自然很快就食客如织,无数吃货蜂拥而来,入驻的商家,生意好到不得了。
美食街开业后,有一天,李思华还专门请主席和周恩来等几位高层领导,去品尝火锅,大家都兴致勃勃,尤其是主席嗜辣,吃得满头大汗,十分过瘾,还感叹了一句:“要是天天可以吃火锅,那就是社会主义了。”
周恩来摇摇头哈哈地笑了:“主席啊,对我们不怎么吃辣的人,天天吃火锅,那就变成受刑啰。”
主席也笑了,不过笑过之后他又摇了摇头,又说:“现在啊,我们还是要艰苦奋斗。”
李思华笑了,她说:“主席啊,天天吃火锅,身体可受不了。你这个艰苦奋斗的总原则,我基本同意。不过呢,艰苦奋斗也有边界,过度了,反而是不好的。”
主席抬抬头,有点惊异,说道:“喔?愿闻其详。”周恩来和朱德等人的兴趣也起来了。
李思华笑着说:“这是经济管理角度的道理。要坚持艰苦奋斗,其实在经济上就是要把资本,尽量多地投入可以产出产品的产业,例如我们现在拼命在投资的工业。而不是像蒋介石那样,除了养兵和少数装点民国门面的事情,其它的资本都被蒋介石、他的亲戚们以及民国的高官们掌控,挥霍在个人的享受上。也就是说,我们是投资重于消费的原则。”大家都点点头,毫无疑问,这是西华的优势。
“但是完全没有消费是不行的,因为投资生产的产品,除了战争期间的消耗外,在和平时期,都是需要消费者购买的,也即是说,投资生产与最终的消费耗用,是需要平衡的。投资过多,生产出来卖不掉,那也是浪费;消费过多,社会生产力无法增长,到哪去找足够的消费物资呢?”
“所以经济学上,一直是有投资创造市场,还是消费创造市场的争论。其实我认为,投资可以促进消费,而消费也会拉动投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四川的蜀锦,非常有名,非常华丽。以前当然只有剥削食利阶层消费得起,所以在我们打倒了这个阶层后,蜀锦就失去了根本的富人市场,如果我们一味艰苦朴素,都把穿戴蜀锦视为一种奢侈浪费,那么这个产业就不存在了,蜀锦也就只能慢慢消亡。”
“这是我们想要的吗?不对的。我们期望的是百业兴旺。衣食住行,都能够丰富多彩。比如我们建设了二十年后,如果老百姓穿衣服,还是只有现在普遍的灰色、黑色、白色,土不拉几的,那我们的革命,可不能认为是成功的。因为向往美好、美丽是人的天性。如果西方衣服美丽多姿,而我们国内则是土气粗糙,这种对比,会非常伤人的,根本就很少人会相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丢了中华民族的脸嘛。”
“我们要让自己的同志们,也能穿得起蜀锦,其实又不是天天买,偶尔买一件,当作压箱子的宝贝,女同志还是舍得的。而如果将买蜀锦,当成是奢侈浪费,是一种罪恶,都没有人敢买,那不就悲剧了嘛。”
“当然现在的情况,是多数产品生产是几乎大面积的不足,只要生产出来,就能被消费掉,所以我们普遍不重视消费,而只重视生产,但这样的情况不会长久,我个人觉得,经过不到二十年的努力,我们是能够改变这种生产不足的情况的。工业,就是用来完成这个目标的。”
“那个时候,我们就要担心消费不足了,太多的产品,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那不就是变成没人要的库存吗?资产阶级有一句名言,市场才是最珍稀的资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拼命侵略,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市场。尤其是美国,为了扩大市场,可谓是削尖了脑袋。”
“所以呢,我们要形成一种平衡,国家的投资上,我们尽量鼓励艰苦朴素,将最多的资本和资源,投入到生产再扩大上,加速我们的发展。但是对于民间的生活,我们应该鼓励消费,这是扩大市场的必然需要,他们消费得越多,很多产业就发展得越好,我们得到的税收也就越多,资本就此扩大,市场因此活跃。”
“只要收入是合法合规的,让他们尽量消费。否则大家都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贷款给生产单位,但是生产单位因为没有消费市场,给钱也没用,这不就形成负面的恶性循环了吗?”
李思华的说法,对于主席和周恩来等人而言,都觉得很新奇,艰苦朴素在一定条件下还是错的?不过仔细琢磨一下李思华的说法,确实也有道理。
主席摇摇头,笑着指着李思华说:“伶牙俐齿啊,说不过你。”
李思华倒是因此想起了一件事,她自己画出图样,让服装厂用蜀锦,按照政治局领导们的身材尺寸,做了一批服装,其实就是后世的“唐装礼服”。要求在近期要举行的政治局就职会议上,全体都穿着这一套,在媒体面前公开露面(除了她自己还在保密期不出席以外),让报纸拍照,以为宣传。
服装做好后,她还专门把领导们请来,监督他们试穿。主席和周恩来拗不过她,穿上后有点哭笑不得地走出来,主席还说:“穿惯了土布,这个衣服不得劲喔。”
李思华却觉得眼前一亮,她鼓掌说好:“这才是大唐气象嘛,我们就是要超越大唐盛世,现在先让国民看一下我们的风采!中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是民族服饰的精华,可比孙某人的那个中山装,不知道要好看到哪里去了。叫他们还说我们是土包子!”
她又对周恩来说:“您这一身,才真正体现出温文儒雅这4个字。”
周恩来哭笑不得,他其实觉得穿中山装或者西装更适合他,不过力胜同志推崇传统服装,也有她的道理。
后来在政治局会议前,果然大家都穿了这一身,立即轰动了整个西华,不,应该说是整个民国。因为很多报纸的记者现在都在西华,也允许了一些民国报纸,参加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所以这一场就职会议,几乎成为民国所有报纸的头条新闻,他们的照片出现在了除了国民党直辖的报纸以外,几乎所有其它报纸的头版上。唐装的风雅和自信,让很多人感触非常深,民族要重新崛起了吗?西华的所作所为,无不展示了他们强烈的大国意识和自豪感。很多记者私下感慨:“西华真的是与民国其它地方大不一样,感觉就在另一个世界,一个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新世界。”
那以后,蜀锦又变得抢手,李思华的说法传遍了西华。因此女同志们也会攒钱,去买一件旗袍之类的好衣服,而有的女同志,还咬牙为老公,定制了一套唐装,作为重要时刻的礼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