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7章 缺钱了怎么办?

第117章 缺钱了怎么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安排好了军事方面的工作,李思华还是将自己的工作重心,继续保持在经济事务上。她对于军事上很放心,这些后世的“老帅”,现在都是年富力强,正是个人军事指挥水平步向巅峰的阶段,其实她自己是比不上的,当然她可以在应用现代科技方面进行提醒。

    6月份,西华召开了根据地高层经济工作会议。议程当然很多,李思华重点关心的,却是资本短缺问题,她对此做了重要讲话,主要是对根据地的资本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随着根据地四省大范围的大建设的展开,资本短缺问题开始变得严重起来、普遍起来。这无可避免,旧中国的基础是个农业国,贫穷落后,资本匮乏。西华的情况虽然好很多,但仍然逃不出资本匮乏的大格局,我们只能是选择重点的方向,进行产业突破。”

    “什么是重点的方向?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产业,以及奠定国家大工业体系基础的产业,例如煤钢化,这是军工的基础,也是大工业体系发展的最基础产业;二是能够快速满足消费需求,引导资本增值的产业,例如化肥,不仅带来本产业直接的利润增加,而且它能够大幅提升粮食的产量,所以不是一个1:1的资本关系,而是1:10甚至更高的资本增值关系。”

    “资本匮乏在未来的几十年之间,都不可能彻底解决,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地缓解资本匮乏的严重性,并且保证各产业的均衡发展,例如不要完全剥夺农业的利润,来发展工业。”

    “以今年即1935年为例,我们西华的资本从何而来?”

    “作为西华高层的经济领导层,大家知道,今年我们海外收益投入的资本是5.5亿美元,而由于很多生产设备等,是前两年购买的,实际的资本投入大约是7亿美元。这7亿美元当中,大约5亿美元是直接采购资金,对西华人民币不产生直接影响。其余的2.5亿美元,是投在西华根据地的,相当于发币准备金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本,变成了约6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人民币当下是绑定实物的,大宗的有米、面、布、钢材这几类。例如粮食,预计到秋收后,今年根据地以稻米为主的粮食总产量大约会达到1200亿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1人民币相当于30斤米的价格,这就是40亿人民币,我们西华政府掌握其中大约25%的产量,这就是10亿人民币。”

    “再如钢材,今年我们投产的钢铁产能,会达到600万吨,但是这是理论产能,我们西华政府能够掌握的现货,大约会是在100万吨左右。按照每吨钢铁150美元左右的价格,这算1.5亿美元,也就是3.6亿人民币左右。包括其它的大宗物资,例如原油、布匹等在内,实物方面政府掌握的总价值,大约在20亿人民币左右。”

    “其它的大类,就是我们在工业建设上的大量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除了来自海外收益的投资,还包括部分这几年我们自己用积累增加的投资,目前累积到大约是7亿美元加上5亿多人民币,折合人民币大约23亿元。

    所以大家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我们党和政府的总资本,大约现在是人民币50亿元左右。”

    “以这50亿资本作为本钱,我们发行了大约35亿元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大约是按总资本的70%确定的数字。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民国国民党政府,正在进行法币改革,他们预计发行的法币,总额大约是14亿元,法币与人民币的汇率,大致是1:1.2左右,因为都是基于银元改革的。”

    “大家知道,基础货币发出去以后,有一个乘数效应,就是货币不会被只使用一次,银行贷款出去的钱,在社会上几次周转后,又会有一部分存入银行,银行又会把这部分钱再贷款出去,按照我们的统计,目前根据地的货币乘数,大约是还不到3倍,即35亿元的基础货币,在社会上形成的真正流通总量,大约是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所以问题显而易见,我们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出来。”

    “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乘数,大约是在6~8倍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每发行1美元的基础货币,就会在社会经济中增加6到8美元的货币流通量,经济流通越活跃,货币乘数就越高。”

    “我们的货币乘数如此低,说明我们的经济效率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呢?”

    “第一,是我们民族自己的问题,中国人都太爱存钱了。”

    说到这里,台下的同志们笑声一片。李思华无奈地摇了摇手。

    “为什么爱存钱?各种原因都有,我们民族的记忆,就是要“备战备荒”的,而且大家都穷得太久了,有点钱就想存起来,不舍得花,这无可厚非。从长期看,我们要通过逐渐建设社会保障机制,让大家对于生活稳定能够有信心,有信心才敢消费,这是个长期的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不是一步能够到位的。”

    “第二,是我们还没有动员起经济的整体力量,尤其是民间的力量。”

    “我们现在的经济体系,主要还是“由上向下”,以中央和各省的大规模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民间的投资,尚不活跃。”

    “一方面,我们根据地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各种政策方针,民间还不够理解,不够信任。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各层基层组织,无论是城区还是乡寨,要鼓励民间创业,私人资本创业。中国人舍不得花钱消费,但很有一些人,是舍得花钱创业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完善“从下向上”的经济创业发展体系,鼓励民间的能人,发现和创造市场,不断找到体系之外的新的经济成长点,并进行创业,各级基层组织,不但要监督他们符合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要帮助它们的小企业成长,我们已经制定了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各级基层组织要落实到位。要热情主动地上门帮助,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当大老爷。”

    “从7月开始,各个银行,会有一个总资本5%的专项贷款,就是面向民间创业,这5%的总资本,允许最高50%比例的损失,钱投出去,就做好50%收不回的准备,用来激励民间创业,相信我们最后是不会折本的,因为他们的税收以及创造的就业,必然能够弥补我们的资本损失。”

    “当然,民事侦缉警察,要对这些获得银行专项贷款的小企业,做重点的监督,避免各种贪污腐化和骗局的发生。”

    “需要批评的是,现在各级政府中,很有只重视由上而下的党组织的大投资,却对于各种民间由下而上的小额投资却视而不见,非常轻视。这是完全不对的倾向,是明显的懒政,俗话说集腋成裘,民间资本的平均规模很小,但对于活跃经济、补充资本匮乏,却是非常有帮助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起来。”

    “乡寨的集体经济,也是一样,什么是农业的多元化?就是在种好地的同时,要发展其它的多项产业,不仅是种植和养殖业的多元化,包括加工业,也必须多元化,这不仅关系到农民集体富裕的进步,也关系到乡寨自身的长治久安。刚才我们谈到粮食,总共40亿元的资本总,有30亿元是在农民手中,这是很大的资本量,虽然大多数粮食最后都要吃掉,但是估计农民存起来的粮食或者换成的钱,至少也有8~10亿元,如果能发动其中的一半,就有4~5亿元,这是很大的资本。”

    “乡寨要动足脑筋,寻找到安全可靠又有稳定盈利的产业方向,充分动员农民资本,加快资本流通。这是双赢的事情,要当成当前的大事去做,既为根据地解决资本问题,又为农民谋福利,未来每个人民,应该除了“薪酬性收入”以外,还应该有“财产性收入”,资本投资的收入,就是财产性收入。”

    “在未来的6个月中,我们要完成改善资本匮乏的两方面工作。”

    “ 第一是随着根据地的稳定,以及人民对我们政权和人民币逐渐增加的信任,以及我们资本的总量增长(预计到年末资产总量会增加到约68亿元),我们将进行一定幅度的基础货币增发,按照68亿元的75%,即总额发行51亿元基础货币,相对于现在的35亿元,增发16亿元的基础货币。”

    “第二就是在座以及基层所有同志们的重要工作,以各种政策,充分动员基层组织,针对经济体系中可以由民间经营和发展的产业,提供充分的项目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扶持他们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由下而上”的民间经济体系,补充国有公有制经济的不足。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两个方面的融会贯通,才能构成一个有活力的大经济体系。总的指标,是到年底货币乘数要接近4倍的水平,即在目前3倍的基础上,再增加1倍的流通量。”

    “所以如果我们完成了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那么社会实际流通货币的总量就会达到51亿元乘以4倍,即204亿元的规模,相对于目前100亿元的规模,增加了超过100%即104亿元,那么资本匮乏的格局,就会大为缓解。”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不管项目前景,忽悠或者逼着民间资本投资的现象,考核的重点,必须是项目的成功率,如果报上来一大堆项目,结果却没有几个成功的,那么负责这些工作的人员,就根本不是革命的热情,而是借着革命的名义反革命,需要严厉惩罚!”

    李思华说到这里,台下一片肃静。

    她又补充说道,有些同志建议发行根据地的“国债”,但目前的形势还不成熟,包括中央债和地方债在内,我们需要等到根据地更巩固、革命胜利的形式更明显的时候,而且要用在刀子上,所以现在并不提倡“国债”的发行。这也是一个关键时候备用的手段,例如抗日战争的需求。

    投资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她又重点谈了鼓励消费的问题:

    “鼓励消费不是鼓励穷奢极欲,而是鼓励工业产品在民间的消费。我们的民用工业,已经开始成长起来了,需要广大的市场。例如手表和台钟,其实都需要,手表还比较贵,但台钟现在的价格,已经很低廉。类似这样的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党员和干部,要带头消费,向人民示范,尽快创造和扩大我们的内部市场。”

    “我们的民用工业,现在规模还不大,只要我们充分鼓励,人民完全能够在内部市场之内,消化这些产品。所谓的内部市场,其实就是一个“内循环”的过程,否则光是投资,人民都没有消费的能力,或者消费的意愿,怎么循环得起来呢?”

    “我们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开始控制人民币每年通货膨胀2.5%,其实就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存款年化的利息现在大约是3.5%,人民存款得到的回报,实际上是1%,这就是给人民一个选择,党和政府保证人民如果选择存款,还是有回报,但回报不高,远远低于投资成功可能的回报,但这也充分考虑那些想安稳过日子的群众。觉得回报低了的,就去动脑筋投资,增强民间和底层的投资意愿。”

    “唯一我们反对的,就是既不存款,也不投资,将现金压在床底,这是旧观念老观念,持有这种观念,就要承受每年2.5%的贬值损失。之所以不使用黄金或银元作为货币的另一种理由,其实全球各国都有一样的考虑。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那个明朝清朝的时候,有钱人把银子铸成银球,藏在家里和地底下的时候了。”

    “举个例子,明朝最后的灭亡,有一种分析,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货币即银两短缺,银子少了,社会上的物价就不断高涨,导致底层人民无法承受,于是穷苦百姓揭竿而起,最后埋葬了大明王朝。可是明朝的时候,外贸是强势的,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的出口,不断换回来大量的白银。后世统计,当时候全球生产的70%白银,几乎都流入了明朝,例如西班牙在美洲最早开采的大量白银就是如此。”

    “但如此多的白银流入明朝,为什么明朝还会大量缺乏白银呢?就是这些白银最后都被富豪、官绅、商人们,储藏了起来,埋在地里、藏在家里。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市面上的银子少了,有银子的人就更舍不得拿出来用,因为以后银子会更贵嘛。而物价高了,社会就不稳定,盗贼横行,大家都担心未来,就更不敢多用银两。”

    “这样的“通货紧缩”恶性循环持续下去,最终明朝的财政就崩盘了,没有财政收入,就不能发军饷,于是百万大军,最后几乎成为摆设或者叛军。本来富庶的一个大明朝,就这样作死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我们知道,货币和财政,只不过是明朝灭亡的其中一个次要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和全部的原因。但我们也应该吸取历史教训,知道用货币稳定消费的重要性,以及不能让民间无限制储蓄的根本道理和重要性。”

    “我们提倡艰苦朴素,但艰苦朴素不是不消费,不是把钱都存起来。我们反对的,应该是“超前消费”,比如现在某种工业品很贵,自己家庭的收入现在还负担不起,但为了显摆,去借钱也要买下来,这就是“超前消费”。我们鼓励的,是在收入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将自己家庭的收入做一个平衡,有存款、有消费,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在未来建国后,等到发展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允许一定程度可控的“负债超前消费”,例如购买房子这样的大件,即使是组屋形式,价格只有市场价的1/5,那也是很大的一笔钱,很多家庭是必须要向银行借贷的,这种超前消费,我们是允许的、鼓励的。”

    “最后一个方面,是鼓励出口,外贸是我们刚刚开始的一个产业方向。”

    “缅甸的同志,大约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云贵川的同志,要尽快向他们学习和取经,建立起自己的外贸出口体系。”

    “外贸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战争,要用战争的心态去对待。孙子兵法里曾经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虽然这句话对于外贸不是完全适合,但也有一定道理。出口对于很多民用产业的拉动效应,是巨大的。”

    “我们现在出口上,工业品的基础还太薄弱,所以出口的主要方向,一个是传统优势产品,例如瓷器、丝织品、工艺品,并重点发展纺织业,以棉、麻、丝等为原料,我们采购的工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纺织工厂。另一方面,是瞄准西方市场的“空缺”,例如桐油、猪鬃等。”

    “至于战略资源,对于我们自身,也是非常宝贵的,长期来看我们并不富余,所以要严格控制。例如我们向德国提供钨、锑等战略金属,就是为了交换他们的工业和军工科技。除了这样具备战略意义的贸易,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战略资源的出口。”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用来衡量国家经济总规模的指标,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DP,GDP包括4个部分,即投资、消费、净出口和政府支出。前面所讲的,就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对应着GDP的主要组成部分,至于政府开支,大家都知道,目前大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政府支出。”

    “GDP这一套对国民经济的衡量体系,有很多缺点,基本上是只衡量货币代表的物质和服务价格体系,几乎不考虑其它国民经济的构成领域,例如一个国家大部分国土上都是森林,而另一个国家国土上大都是荒漠,森林难道不是比荒漠更有价值的吗?”

    “虽然GDP体系存在各种缺陷,但仍然是一套比较好的衡量体系,至少它要比当下苏联使用的工农业总产值的方法好。苏联的那一套,主要统计工业和农业的生产量,几乎只考虑了投资方面,对于消费非常忽略,长期来看非常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平衡,是有重大缺陷的。”

    “所以我们会逐步采用GDP体系,来衡量和考核国民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重要的是,用这一套体系,来引导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李思华讲话后,接下来的两个月,计委和经委的一系列政策出台,而党组织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也传达到基层,一个 “适度扩张基础货币,提高货币社会流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立由下而上民间投资体系,建立出口加工业体系”的经济组合政策体系,开始高速地执行起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