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7章 开放、正义和绥远

第137章 开放、正义和绥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李思华前世,她一直很反感一种说法,那就是“对外开放”是无上的宗旨,不开放就要落后挨打,就是保守因循,建国前三十年落后的原因,就是因为闭关锁国等等。当时这样的宣传,可谓铺天盖地。实际上,这都是对小朋友般的智商说的。

    对外开放从来就不是任何国家的宗旨,只是一种战略手段,是手段而不是公理。公理是自然的规律,人类只能遵循。而手段则是根据需要来灵活应用的。把手段当成公理,那只不过是自己的幼稚或者说愚蠢而已。

    美国和德国,在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初,就是典型的反对对外开放,虽然谈不上“闭关锁国”,但其市场的主体,就是实实在在地对外国、尤其是霸主英国封闭的。

    为什么呢?因为自身的产业幼稚而弱小,需要成长的时间。过早开放的话,肯定打不过英过国的同类企业嘛。那不就是让英国的企业占据了国内的市场,而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企业发展不起来,从而让自己国家一直忍受英国的经济侵略吗?

    美国和德国都很清醒,他们知道,内循环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外循环。自身的经济体系才是主体,外贸只是补充。

    她前世中国外循环的成功,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外。逼不得已开放后,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巨量的人口,才使得在外循环被西方经济侵略的同时,国内的产业,能够逐渐从幼稚走向壮大,强大起来,而这个成功的过程,还是留下了无数的破绽和缺陷,各种的后遗症。

    前世如果中国的国家和市场规模没有那么大,那么就是韩国那样的下场。看上去经济热热闹闹,其实主权根本不在自己的手里。例如韩国最大的企业三星,大部分股权都是美国人的,这自然是更高明的经济侵略手法,你们不是要民族企业、不要外国企业占据优势吗?那就给你们民族企业,其实每个企业,背后都是美国资本。天天拼命赚钱,其实给自己赚的,不过是个寂寞,大头还是美国人的。

    所以列强的对外贸易政策,从来是需要保护本国的时候,就“保护国家安全”;需要产业扩张的时候,就“尊重自由贸易的精神”。对外开放就是一扇安全门,要控制着这道门的宽窄,需要宽的时候宽,需要窄的时候窄。

    而且李思华从前世的经验深知,西方“自由贸易”背后邪恶的宗教种族主义。在一次会议中她向西华政治局的同志们仔细地阐述了西方“因信称义”的邪恶逻辑:

    “出自圣经、被西方新教尊崇的“因信称义”,表面上只是说只有虔诚信仰上帝的人,才是正义,而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这不足为奇,很多其它宗教,其实也有类似说法,但没有一个像西方一样,从这里衍生出无数的宗教种族歧视和强盗行径。”

    “在现实中,西方是如何履行“因信称义”的呢?就是只有他们的自己人才是“义人”,才需要遵守所谓的“契约精神”,至于自己人以外,那都不是人,契约完全不必遵守,而对于异教徒、异民族的抢劫、强盗、屠杀,任何的行动,都不违反新教的教义,因为那些都不是人,是“贱民”、“非人”,上帝只会因为屠杀者的“虔诚”而欣喜。”

    李思华想起了前世一件著名的事情,那就是美国总统拜登骂俄罗斯总统普京是“贱民”,呵呵,说是口误,实际上内心就是这样想的,其哲学根源,就是来自“因信称义”。

    “西方对于与其它国家的“自由贸易”,其实是“如果我要与你自由贸易,将货物卖到你国,你不得拒绝,这是正义的;而如果我拒绝与你的自由贸易,不许你国的货物卖到我国,你也不得拒绝,这也是正义的,因为你不是信仰上帝的我族义人。”这就是西方自由贸易的实质。”

    前世乌东战争,西方国家纷纷没收俄罗斯人的私人财产,整体表现出强盗的嘴脸,让全球其它国家目瞪口呆,因为这完全违反了他们上百年来宣传的诸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根本原则”。其实完全不奇怪,因为俄罗斯人,是被他们视为“贱民”、“非人”的,在“因信称义”的大原则下,他们内心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那些神圣的规则。因为那些规则,是对上帝的本族“义人”的,至于俄罗斯人,那是人吗?

    “在“因信称义”这种邪恶逻辑的基础上,演变出了西方的各种“双重标准”,虽然我们看起来极为无理、蛮横和扯淡,但他们确实就是这样信仰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义人,不需要与异教徒、异民族遵守同样的规则。”

    “例如,他们在国内镇压民众,那是“保护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秩序”,而我们在国内镇压反革命,那就是“血腥屠杀镇压民众”;美国人几乎将印第安人屠杀殆尽,将剩余的少数人赶进生活艰难的山区,叫做“印第安人保护区”;如果我们镇压少数民族的上层独立分子,解放少数民族,他们就会叫成“极权政府镇压和屠杀少数民族”。这样的例子,未来我们在建国后,与欧美打交道的时候,会频繁地、不断地碰到这类“驰名双标”,不需要诧异,这种邪恶,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思维,觉得理所应当的存在。”

    “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是一对所谓 “乐善好施”的斯坦福夫妇捐资兴办的,捐钱建大学,大家总以为他们是真的善人,肯定是内心确实光明的吧?可是告诉同志们,这个斯坦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畜生和魔鬼,当年他承包工程,聘用大量华工,一直拖欠工资,而当最后华工来讨要薪资的时候,他却将这些华工活埋。”

    “斯坦福大学,是在华工的白骨和冤魂之上修筑的。斯坦福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根本没有把我们的同胞当成是人,那些华工,对于他而言,只是“人形的牲畜”罢了。”

    “所以同志们,未来与西方打交道的时候,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对方在内心,有意无意地会将我们视之为贱民,根本不会有双方如何才是公平的概念。与西方打交道就是一条,用实力说话。这与我们民族思维的习惯,是完全不同的,不要用我们的思维去揣度对方的行为。我们的公平,用我们自己的实力来维护、来守护。”

    “西方的这种邪恶,来自于他们从根本没有文明传统的蛮族,在最近几百年,由于大航海抢夺屠杀其它民族而突然崛起,从而由极度自卑转向极度自负的思维。西方文明的本质是海盗,思维行动的习惯也是海盗的那一套,打得过就抢,打不动就贸易,贸易能占便宜就贸易,不能占便宜就不做。”

    “如果我们的同志不能记住西方的本质,未来就会吃亏受损失。所以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千万不要有“以我心换你心”、“人都是善良的”之类的幼稚天真。你的付出,他们会认为是理所应当,是对他们信仰上帝的奉献;而你的反对,他们会认为那是非正义的,你就是罪人。”

    “西方发展到现在,海盗的武器也开始多元化。除了军事战争,目前发展最快的就是金融武器。”

    “政治是分配的艺术,而金融本质上是政治的延续,是除了战争以外最快的转移财富的利器。这是美国和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对于金融如此重视的根本原因。”

    “我们也要重视金融,一方面要学会使用敌人的武器来对付敌人。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金融有益的一面,即作为实体经济杠杆加速器的功能,加快经济建设和发展,尽快地让我们国家强大起来。”

    “货币是金融的载具,所以我们才会如此重视货币体系的良好建构。”

    李思华对政治局的这堂讲课,让高层领导们包括主席都大开眼界。原来西方的统治阶级和西方民族,深层次居然是这样的人和民族,用这个角度去看西方的很多难以被中国人理解的行为,就解释得通了。

    很多事情从中国人哲学的角度,感到难以接受,而西方居然认为那是理所应当,背后就是这样的邪恶思想啊。你以为西方是毫无人性,其实人家是更进一步,根本没把你当成人,所以做任何邪恶的事情,都觉得是毫无顾忌、毫无心理压力。

    这也让同志们对西方更加警惕,这是中华民族难以与之共存共荣的民族和文明体系。尤其是一些曾经留学的同志,例如当初在法兰西的那些人,都开始反思自己在西方时,与西方人打交道所得到的印象。

    绥远的易帜,震惊了全国,不但是对蒋介石政府,在山西的阎锡山地方势力,更是震怖。

    阎锡山对此愤怒之极,他的所谓“晋绥军”,现在只能称之为“晋军”了,没有了“绥”嘛。

    当初傅作义向他求援,他确实不愿意出兵,因为对于西华的强大,他也已经有若干消息。而如果救援绥远失败,恼火的西华会不会马上进攻山西?1935年的阎锡山,已经失去了1930年发动中原大战前的自负和信心,现在能守住山西,做个土皇帝,就是他余生最大的期望了。

    但是,他始终没有想到,傅作义最后会一枪不发,干脆了当地投降了西华,这远远超过了他的心理底线。他本来心理已经做好了傅作义战败的准备,此人还是可用之才,如果逃跑到山西,他还是要用此人的。结果倒好!

    阎锡山现在是满腹心酸,为了维持山西的局面,他容易吗?

    1932年利用918事变,他东山再起后,为了缓和与蒋介石的矛盾,消除他对自己的疑虑,自己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等口号,制订了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全力以赴进行经济建设,并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以示不再穷兵黩武;对民国中央的重大决策,表面上则完全拥护。

    经过这3年多的努力,在山西,创建了包括采矿、冶金、采煤、发电、机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纺等轻重工业厂矿在内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长达86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整顿了山西省银行,新建铁路、盐业、垦业等银号。现在阎系的官僚资本体系,资产已经超过了1亿银元。完全可以说,山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资之少,速度之快以及效益之高,在国内名列前茅。

    他一向以此自负,自己的建设之能,包括蒋介石之流在内,环顾宇内,谁能比得上?结果出了个西华!

    他的耳目情报,当然不是傅作义可以相提并论。在绥远遭到威胁后,他就详细地打听了西华的情报,越打听越心慌。

    对于西华的工业建设,他并没有重视,这是他的自负心,以为和自己的差不多。但是对于西华的军事力量,就让他非常恐惧了。

    至少50个以上欧洲标准的1.6万余人步兵师!总兵力肯定超过了80万人。这个确认无疑的消息让他牙疼。这样的势力,“晋绥军”如何能是敌手?

    所以他前些日子,不得已之下,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倒是答应了,很快会派遣5个中央师来山西。

    他现在山西的晋绥军大约有62个团,约12万人,加上炮兵等其它武装,大约是13万人左右的正规部队,等到中央军5个师到了,总共军队数量会达到20万人左右。但对于能否应付西华军,仍然是内心无数。

    至于进一步动员扩军武装,他觉得没什么用,一下子哪能训练得出来。而且山西的财源是有限的。他这个山西人平生最是惜财,可不愿意全都让军队被花销了。

    只能是希望西华暂时心满意足了吧,千万不要进攻山西。阎锡山叹息了一声。

    如果说山西阎锡山的态度是萎缩畏惧,那么察哈尔的日军和伪军则是磨刀霍霍。他们的信息没有那么灵,这个时候对于西华几乎还没有什么认识。在他们看来,傅作义居然投降西华了,让西华白白地占了绥远,这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把绥远抢回来。

    这个年代的日军,在二二六之后,各种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官,不断“独走”,就是要挑衅中国人,以便侵略中国,占领中国国土,博得“战功”,好带来自己的荣华富贵。至于那些汉奸军队,则一门心思,都是抢地盘的思维,毕竟,多一块地盘就多一份财源,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也就更重要。

    在1935年,日军在北方侵华的矛头,主要方向就是察哈尔省。

    在这一年的冬天,日军指使伪军李守信部,占领了察北六县和察东八旗,又在1936年2月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公署”。而日本在察哈尔得手之后,下一个侵略的目标,自然就是绥远。所以对于西华占领绥远省,自然是反应极其强烈。

    可笑的是,负责“蒙古”方向的关东军,居然还派遣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太原特务机关长和知鹰二等人,到归绥西华驻地威胁西华,被当地驻军报告给李思华后,被她下令当场枪决。当时她也奇怪,日军怎么会觉得自己还能够威胁西华?把西华当成了蒋介石和那些地方军阀?不过后来一想也不奇怪,这几年的日本军部,其实是混乱的,彼此的情报,并没有那么共享,关东军的一些高层,对于西华一无所知,也是可能的。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她的警惕,原来预定在绥远驻军一个军的,结果在青海战役结束后,她还是决定,要在绥远省驻扎2个军6个师,充分做好对日军的作战准备。谁知道关东军会不会发疯呢?历史也可能变化。

    何况,本来在1936年的10月,关东军的一部分军官,就策动伪军发起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在她前世的历史上,傅作义因此又大大出名,他带领35军等部,击溃了来犯的伪蒙军,收复百灵庙等地。

    所以西华军在绥远的布置,变成了在归绥(即今呼和浩特)以东,临近察哈尔的省界上,布置了一个军,作为前军;而在归绥与包头之间,布置了另一个军,作为后军,每个军都接近5万人,总计约10万人,绝对算得上重兵云集了。以此时日军在察哈尔的实力,根本无从对敌,更不要说伪军了。

    在李思华看来,现在打百灵庙战役,并没有太大意义。会让日军对于西华军的了解更深入,并不利于未来的对日作战。不过如果日本人还是昏了头,一定要来侵犯绥远,那就只能让他们提前尝尝被歼灭的滋味。

    不过日伪军从那以后,一直没有进攻。绥远与察哈尔的省境,倒是经常发生摩擦,那些伪军很多时候会小股挑衅,试图抢一把什么的。不过后来就很少了,因为都被消灭了,而西华的特战部队,则不断进入察哈尔,到后来几乎整个察哈尔,伪军部队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2年多以后,李思华才通过缴获的日军文件,才了解到当时的关东军,确实准备发动百灵庙战役,不过最后被关东军总部终止了。

    在西华军枪毙日谍后,被激怒的日伪军官员,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在化德成立了傀儡政权,即所谓的“蒙古军政府”,以德王为名义上的统领。由日军供给军费和武器弹药,在各机关和军队中,配备了由日本人充任的顾问、指导官和教官。

    伪蒙军共编成2个军、9个师,总人数在1万人以上。第1军军长李守信,辖第1、第2、第3、第4师和炮兵团等,驻张北地区;第2军军长由德王兼任,辖第5、第6、第7、第8师和炮兵团等,驻化德。剩下的第9师为警卫师。

    伪蒙军虽然成立的时候嚣张,但等到1936年底、西华开始对察哈尔进行先期渗透的时候,就开始倒大霉了,不仅是其小股部队,经常遭到西华特战单位的连续打击。就连其主力大部队,也经常遭到西华的打击,甚至第一次的B-17高空轰炸演练,就是以李守信的军部为对象,导致李守信重伤。

    所以等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伪蒙军实际上已经不剩下多少人,一共只有2000多人的残兵败将,在装甲铁流中被一洗而空。

    至于关东军的停止进攻,自然是石原莞尔等带回的情报,石原莞尔主要是战略观察,倒还罢了。主要是情报机构提供关东军的军事情报,即西华军估计有70~90个陆军师,陆军主力为1.6万人左右的大师团,还有一些其它单位,总数可能达到了130~150万人,西华军还拥有大量的空军。

    这样的情报对于关东军自然是一桶冰水,他们虽然狂妄。但也知道,靠着那些伪蒙军去进攻绥远,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而日军本部此时兵力有限,尚未扩编,面对苏联在远东强大的压力,还不是进军察哈尔的时候。

    所以,最终此事就偃旗息鼓,历史上著名的“百灵庙”战役,也就因此消失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