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38章 全面渗透(一)

第138章 全面渗透(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藏,罗布卡林。

    热振活佛转动着手中的108颗念珠,心思有些不定。

    他是此时西藏噶厦政府的摄政,所谓噶厦,“噶”是命令的意思,“厦”是房屋的意思,“噶厦”就是发号施令的地方。噶厦政府办公是分冬天和夏天的,冬天在布达拉宫,夏天在罗布林卡。

    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于1933年去世,而十四世达赖此时还没有。历史上那个背叛祖国的达赖喇嘛,1935年7月才会在青海的湟中县出生,而到1938年才会被选为转世灵童,成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但他这个摄政,其实也做得艰难。

    上头没有达赖,他这个摄政威信有限,并不能决定噶厦政府的所有大事。清廷规定的噶厦政府的体制,一直都延续了下来。噶厦设有设噶伦(行政主官)四人,三俗一僧,他们的官职为三品(清朝时的规定,达赖喇嘛为二品,摄政为二品,噶伦为三品),一切重要事务,都由噶厦议决后,上呈达赖喇嘛或摄政核准执行。

    如果有噶厦不能决定的重要事务,如战争、议和、选举摄政及达赖转世等问题 ,就由噶厦呈请达赖喇嘛或摄政召开“民众大会”,藏语称“冲都”。与会的都是各机关官员代表、三大寺堪布和贵族代表;农奴和奴隶当然没有资格参加,其实就是达官贵族会议,最终还是取决于几个头面人物的决心。

    所以他这个摄政,虽然在没有达赖的情况下地位最高,但这个“核准执行”之权,是很微妙的。几个噶伦,无论是谁有事情递交了上来,他能轻易地就否决了?很多时候还是这5个人甚至更多人,要一起商量。

    这两年最让他头疼的事情,就是西藏偏向英国还是中国的问题。在他们心中,本质上是中英都可以,但就是不能影响他们这些西藏贵族自身的利益。而由于此时英国当然是强势,所以众人之中,偏向英国的居多,而他热振,则认为英国远在天边,从长期看西藏还是要受中国的制约,这是地理天然决定的,所以他就被认为是“亲中派”。这让他感到很委屈,他是一心为了西藏自己的利益。不过很多人,其实也不过就是找个理由攻击他而已,谁让这个摄政的大位格外诱人呢?

    按照十三世达赖留下的策略,不要一定站到谁的台上,做好中间摇摆就行。真的选择了单边的立场,噶厦政府就没有退路了。对于老达赖的策略,他是打心眼里赞同的,只不过,因为民国比较近,他相对更偏向民国一边而已,但也没有太过。

    但自从那个西华崛起,事情就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噶厦政府变得越来越不安,大家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一开始,是那个西华剿灭了刘文辉在西康的力量,他们占领了整个西康地区的东部,但没有越过金沙江。这让噶厦政府在最初的担心后,稍稍放下心来。

    西康地区虽然是民国意图设立的一个省,但实际上,从来是四川和西藏噶厦各分一块。基本上,是以金沙江为分界线,金沙江以东,是四川管辖,那个刘文辉,当初他的势力也就是到此为止。而金沙江以西,就是西藏噶厦管辖,为此,当初的老达赖,还和康区的汉人势力打过几仗。

    所以,在西华在金沙江以东停下来,然后几个月没有越过这条“隐形”的分界线之后,噶厦一度认为,也许西华默认了以前的格局,毕竟对于汉人来说,西藏这块地方大多数地域穷山恶水,不一定感兴趣。

    但现在发现,这只是自己在安慰自己,从1935年的夏天开始,噶厦政府就不断发现有西华小股军队越过金沙江,到达宁静(今芒康县)一带活动。

    藏军试图驱逐,结果却是一败涂地,这些西华小股军队的火力极猛,藏军完全不是对手。以至于到后来,就算藏军知道有西华军出没,也不敢动。

    当时噶厦政府大为震撼,动员了几乎全部的机动藏军9个团(大约7千多人),但有一段时间,对方的活动平静了下去,所以噶厦政府除了将这9个团,布置到金沙江西岸附近警戒外,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但今年开春后,形势大变,对方大军(其实是地方部队)已经越过了金沙江,藏军与之交战,结果3个团被全歼,还有1个团也损失了大半,完全不是对手。

    好在西华军进军并不迅速,他们又在宁静地区呆了下来,据说将当地头人都抓了起来,“解放”了所有农奴,把他们汇聚到一个一个他们选择的居住点,建设所谓的“乡寨”,这完全颠覆了噶厦的传统统治。

    西华的作为,自然引起了噶厦政府的高度敌视。这不是传统的要噶厦臣服的做派,而是在挖噶厦政府的根呀。

    所有现在很多人要求向英国求援,让英国人来打西华。想到这里,热振不由苦笑,这些人毫无见识,西华又不怕英国人,据说他们就是从在缅甸、一下子消灭了从印度派来的6个英印师后崛起的,英国人敢出兵吗?

    而且英国人又是什么好鸟?真的出兵了,说不定就赖在西藏了,到时候的统治者究竟是噶厦还是英国人?而且这样肯定会彻底激怒西华,一旦失败,噶厦政府,恐怕就完全不存在了。

    所以原来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西华是“赤色”政权,所以在西华占据西南三省的时候,噶厦政府没有派人,完全是一副冷眼旁观的样子。现在人家腾出手来,就开始收拾你了。

    他无法阻止那些人向英国求援,但他也决定,要向西华派出使团求和,至少要搞清楚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尤其已经知道,他们将九世班禅曲吉尼玛,请到了青海玉树大寺。班禅早在1923年,因为达赖侵犯其固有地位和职权,深感大祸临头,逃到了内地。

    实际上,这正是西华政治局对西藏的策略。暂时占领全部西藏,那就在抗日战争前背上了一个包袱,战略上并不利。但是决定要将西康地区的西部(金沙江以西的部分)拿下,因为这里的生产条件在西藏还算好的,可以经营,等待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及二战爆发后,从经营数年的昌都地区,以及缅甸和东北7邦两路入藏,就会比较轻松。

    当然,这在军事上不算一个很重的任务,所以是采取了逐渐渗透的方法。去年夏天,是进行了武装侦查,小股特种部队在适应了高原气候以后,对金沙江以西完成了全面侦查。1936年的春天开始,则是正式的渗透,先占宁静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和建立根据地后,再一步步向西向北。而另一股则从青海玉树,向南沿着金沙江渗透。

    整个目标是在1936年占领整个昌都地区,相当于完成了对历史上西康省(1939年成立)的全面占领。

    察哈尔,张北李守信伪军驻地。

    此时的察哈尔,其实很混乱,国民党的察哈尔省政府,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已经快要待不下去了。在李思华前世,从1936年9月起,这个省政府就从张家口逃离,变成了流亡省政府,察哈尔从那个时刻开始,基本上就全面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属于日本人以德王为傀儡首领的“蒙疆区”的一部分。

    1936年前几个月的进程,与李思华前世的历史相差不大。

    日本此时在察哈尔拼命地发展汉奸伪军武装。

    1935冬开始,日军指使伪军李守信部,占领了察北六县和察东八旗,又在1936年2月1日成立了伪“察哈尔盟公署”。

    1936年春,当时为了进犯西华控制的绥远,成立以德王和李守信为头目的伪军2个军,9个师,超过1万人,分驻张北和化德,这就是所谓的“蒙古军政府”。而在商都等地,则是收留的原绥远土匪头子王英的“大汉义军”4个旅6000多人,整个伪军部队接近2万人。

    所以这种形势如果发展下去,在蒋介石政府的退让之下,历史的趋势还是会演变成日本全面占领察哈尔。

    然而,西华来了。从1936年的6月开始,西华的特战单位就零碎地、但频繁地进入察哈尔,于是各地的形势就开始大变了。

    7月的一天,伪军第1军军长李守信的大宅,一行人说说笑笑,进入了这所大宅。天气炎热,他们不停地扇着蒲扇。上次李守信被西华的轰炸导致重伤,但是大难不死,最近又活跃起来了。

    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不远处一颗大柳树下的两个闲人,当时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群人,似乎在辨认着到底是谁。等到这群人都进入了宅院,这两人才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点点头,迅速地离开了。

    离开的那人,迅速地走向一个僻静处,他环顾了一下,周围没有人,掏出一把信号枪,朝着空中打了一发信号弹,然后迅速离去。

    虽然是白天,信号弹仍然很显眼,在空中燃烧,划出了一道白烟,以及最后爆出的火珠。

    在大约5公里外的一处小树林中,观察哨迅速地确认了信号弹,通知炮兵准备发炮。

    这是一门特殊的M34高射炮,特殊之处在于,这已经是一部自走的高射炮,加装了汽油机,使得它可以像汽车那样开动,它本身就有4个轮胎,原来是半自走的。

    炮兵们早已根据勘察的坐标,设定了精确的网格。4发炮弹一排被压入炮膛,“开炮!”,连续3组,12发炮弹在6秒钟之内被发射出去,然后微调了一下位置,又是12发,就这样12发连12发,连续打了5轮,总共60发炮弹被发射了出去。

    远处传来爆炸声,指挥员点点头,说道:“撤退!”

    大柳树下剩下的那名闲人,看着一枚又一枚的炮弹,射入李守信的府邸,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等到炮弹爆炸完毕,看到整个府邸已经成为废砖烂瓦,所有建筑都已倒塌,他才满意地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察哈尔传出,过了几天,传遍了整个民国。大汉奸李守信,在自己的府邸,被大量炮弹轰击,李守信尸骨无存,不仅是他死了,还有他手下的两个师长,都死在了这一次的炮弹袭击中。而大家确信,这肯定是西华干的,因为从远处这样精准地炮击,在民国恐怕非西华莫属,而且他们已经占领绥远,对于察哈尔难道会放过?这是要和日本人对起来了啊。

    日本人自然暴跳如雷,关东军向媒体谴责西华军卑劣的暗杀,而西华自然不理,过了两天,在报纸上登出了“我军特种战士击毙大汉奸李守信,上级予以嘉奖”的新闻。

    从那以后,察哈尔各地,不断发生枪声炮声。大量的汉奸伪军,死在了西华军公开宣称的“锄奸行动”中,使得察哈尔的日伪军气焰,就像是气球被戳爆了那样,直接蔫了。

    关东军自然有不少“皇军勇士”,要求进军察哈尔,与西华军决一死战。不过关东军总部压制住了他们,如果日军有足够的兵力,早在去年就占领了察哈尔,用得着等到今天,用得着启用这些伪军部队吗?现在被西华直接打击了,日军也只好暂时忍耐,等待皇军扩军后再行动。

    日军既然没有真正地出兵,察哈尔的伪军自然就变得一日三惊,各个汉奸头目手下的伪军,跑掉了很多人,力量大为缩减,察哈尔的局势,也就在一片杀声中,维持着诡异的平衡。

    日本一大堆的高级军官和特工头目,例如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和参谋田中隆吉等,暂时也只好束手无策,这是硬实力的对撞,平时面对蒋介石政府或者地方军阀的那些鬼蜮伎俩,对于完全公开地将日本宣布为敌人的西华有个毛用?平时对蒋介石政府很有效的所谓“大日本的威严“,对于西华而言,一钱不值,人家一点都不鸟,就是全面敌对战争的态度。日本对于西华的抗议,西华的回答就是一条:”你要战,便来战!“

    察哈尔,已经成为了西华与日本暗战的前线。

    山西太原,一个不大的药店。

    孙太平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压了压自己的帽檐,走进了药店。看店的是一位年轻人,显然与他是熟人,向他点点头,挑开了通往里屋的布帘子。他快步地走了进去。

    年轻人走出药店,朝着街面上看了看,然后挂起了一块“今日有事,提前打烊”的牌子,关上了店门。

    孙太平是西华在太原的地下党员,他今天来到接头点,是为了取得一份重要的情报,里屋坐在他对面的,是一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青年人。

    这位名叫郑毅的青年人,是太原兵工厂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是孙太平发展的地下党员,近期承担了对太原兵工厂和太原火药厂全部设备、生产线、科技人员、熟练技工等资料的搜集任务。

    虽然太原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兵工厂之一,但对于西华而言,显然已经算不得什么。但如此重要的一所兵工厂,其科技人员和熟练技工的价值很大。因此需要尽快掌握,在未来西华占据太原后,可以迅速改造提升太原兵工厂,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兵工制造基地。

    山西虽然不是抗日战争期间西华重点考虑的工业区,却是建国后必须重点开发的工业区。因为很明显,山西是资源大省,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比较好,尤其是军工产业。

    山西最出名的资源是煤炭,这大家都知道,几乎一直是全国第一的储量嘛。其实山西在军工需求的其它资源方面,也非常强。

    首先是航空需要的铝土矿,山西的储量超过16亿吨,占李思华前世全国资源的1/3。

    其次是钢铁工业需要的铁矿,虽然品位不高,但储量达到了约40亿吨,其中五台-代县和岚县-娄烦两个区域,非常适合铁矿的规模性开采。

    第三是集中在中条山区的铜矿,储量446万吨,也适合集中开采。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战略资源,例如金红石(钛矿)、镁矿、铬铁矿、镓矿等,储量都相当可观。

    所以虽然山西的交通条件不好,但无疑是未来的重要工业区。而太原兵工厂,就是山西未来大工业的基础。

    这个太原兵工厂,是民国史上的三大兵工厂。除了它,还有沈阳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

    在1928~1930年的全盛时代,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高达: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当时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万人。

    正是这样的生产规模,使得当时的阎锡山晋军发展到30万人的兵力,甚至生产量还有剩余,可以高价出售武器给李宗仁、马鸿逵、马步芳等外省军阀。

    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1930年中原大战晋军失败后,阎锡山一度下野,而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的生产一度停止。等到阎锡山卷土重来,努力恢复两厂的生产,现在也不过恢复到了7千余人的规模,大约相当于全盛时代的一半。

    不管怎样,太原兵工厂与火药厂仍然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节省未来不少西华在山西发展军工产业的精力和投资。

    孙太平带着情报警惕地离去。他并不知道,类似他这样的西华情报员,现在山西的不少,有的在获取矿产和矿山资料,有的在调查晋军内部的情况和发展晋军中的内线,有的在调研山西的知识分子的情况,……,涓滴的情报和行动,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山西地下的巨大暗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