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全面渗透(二)
余润群现在是西华地下党在河北的负责人。
他和洪国光两人原来主要是负责河南和山东的移民工程。这项巨大的工程,到1935年底基本完成,总共向海南和缅甸移民了近1400万人,其中不到80万留在了海南,其余的1300余万人口,都移民到了上缅甸。
这样巨大的移民工程,自然对于河南和山东两省,都有很大影响,越到后来,引起的关注越高,如果不是组织一直在加强对移民的保卫力量,到1935年甚至有5万人(主要来自地方部队)规模,在两省以各种名目的武装力量出现,对移民进行保护,那这个工程,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河南和山东两省,本来大概有七八千万人,算得上这个时代除了江南以外,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所以即使他们移民了1400万的流民,其实对于这两省在劳动力上的影响,响并不太大。后来影响之所以大,自然是地方豪强和国民党,都开始怀疑这种移民的目的,很多人开始将这种大移民,与当初的缅华联系在了一起,国民党也不都是笨蛋。
所以经过反复讨论,西华在1935年底暂时停止了大移民。而在河南和山东两省的移民组织,除了一些当初抛头露面“暴露”得比较彻底的,都转化为地下的情报和行动网络的一部分,准备应对未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由于整个移民工程长达7年多(1928~1935年),因此西华在这两省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根基,甚至在河南和山东的几个县,就连县政府的主要官员,其实都是西华的同志。所以在这两省,西华的网络可谓是无所不至,建立得非常完善,又有潜伏武装的隐秘保护,扩展的速度更为惊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华政治局决定,在前期5万地方部队的基础上,再派遣部分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因为重装备的缘故,如果派出震动太大,会影响战略趋势),以及在两省当地招募部分士兵,先组织起30万的地方部队,由西华建立起物资输送通道,向这些部队秘密输送武器弹药。
这些部队会先建立起多个山区基地。
山东有八大山脉,几乎分布在了整个山东的大多数区域。除了太小的日照五莲山以外,其余泰山、沂山、蒙山、崂山、昆嵛山、大泽山7大山脉,都将建立起依靠山脉地理的根据地来,动作先不要太大,但根基要扎得深。
河南则有四大山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
所以两省总共11座巨大山脉,都要建立起山区根据地来,这有着深远的战略规划。
日军未来的进攻方向之一,肯定包括从山东进攻河南的路线,而这些山脉,就是阻碍。在这些山脉提前建立起了根据地,并配备单兵装备其实更胜日军一筹的地方部队,除了避开日军的重炮群外,其实完全具备与日军对攻的能力。
所以日军进攻山东和河南,明面上他们以为打败了这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就能占领这两省,其实暗面上我们的西华军队,则对其构成了真正严重的威胁,如果其兵力少,西华甚至可以聚而歼之。如果兵力多,则依托根据地对日军进行不断的骚扰战、破袭战,加之届时再广泛组织民兵,就可以让日军在这两省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日军的兵力,除非达到百万,才有可能突破这种格局。可是他们怎么可能在这两省就集中百万兵力呢?东北、华北、江南、中南,到处都需要兵力,日军在华的最大动员能力,也就最多200万左右,根本做不到嘛。
目前河南,是蒋介石民国军队重兵汇聚的省份,目的当然是防御西华。不过抗战一旦爆发,他们就必然在山东韩福渠崩溃之后,成为抵挡日军的短期主要力量,这可以为西华争取时间——西华的主力部队,需要在占领山西之后,再进军河南和山东。
组织上大力地加强了河南和山东的地下组织,在余润群到河北之前,在两省的地方部队,已经突破了8万人,除了部分物流的保卫力量外,其余部队开始分批进入11座大山及其附近,开始了根据地的建设,目前两省地下组织当年强劲的物流和移民网络,现在转而变成了建设根据地的物流网络,大量的物资包括武器弹药,从西华根据地海运到山东沿海,再由这个物流网络,逐步运送到各个根据地。
在山东和河南的工作逐步上轨道之后,余润群被中央安排了新的重要工作,就是去领导完善和扩展在河北的地下组织。
河北当然是西华军抗日战争计划第一阶段的最重要目标,因为有北平和天津两个北方最重要的城市。按照现在的军事设想,在抗战爆发,西华军第一步攻取山西和察哈尔后,就会对河北形成“四面包围”的趋势,在地方部队和两省根据地配合下,从山西进军迅速占领河南和山东。另一个方向则从察哈尔截断河北与东北日军占领区的联系,这样就从察哈尔、热河局部、河南和山东,对河北形成了“四面包围”。
当然,未来战争的进展,现在只能是一种非常粗略的计划,双方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变阵和调整。
但无论如何,河北既然是第一阶段最核心的目标,未雨绸缪就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余润群的重大使命。
余润群现在是在北平。
对他而言,这是一座颓唐衰老的都城。表面上北平的市容,在民国时代是极好的,尤其是从1933年何应钦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民国用大片国土的丧失,换来了一段短暂的苟且偷生“美好”时光。
此时的北平市,大力发展面对西方旅客的旅游业,于是从1935年开始,对天坛、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正阳门五牌楼、西安门、地安门、明长陵等一批“帝都门脸”,进行了修缮。曾有人描述这个计划让北平“焕然一新”:“在北平市中心登高一望,倒是金碧辉煌、衢道通直,一种新气象,反比帝制时代还要整齐些。”
这确实吸引了带着满满的优越感的西方猎奇游客,历史上,到1937年抗战前,北平的饭店和旅店床位居然都不够了,当年春天的旅游收入居然超过了100万美元。
除了西方游客,还有几千名居住在北平的西方人,他们当然对这个远东城市充满好感,因为他们的生活“像王侯一般滋润”。
例如《纽约时报》记者阿班后来曾经回忆,对他而言,北平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简直就是“黄金世界”。每当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回忆起这段甜蜜时光,他就有一种“怀旧的痛楚”:
“那时的北平社交生活,大约从未有复制,也是万难再复原的。除公使馆卫队外,偌大的北平,平均只有区区两千六百名美欧人士居住。外币在这里值大钱,因此娱乐活动都是极尽奢华的。北平俱乐部、法国俱乐部、德国俱乐部以及八宝山的高尔夫俱乐部,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京城城墙外数英里处,便是赛马会,更是个快乐无比的地方。西方人,几乎人人有能力,在西山租个废弃的小寺院,作为避暑的别墅。秋日来临时,打野鸭、野鹅也是件乐事。野鸡和鹌鹑都极尽肥美,往往损坏庄稼。冬天时,总有三个月可以滑冰。”
就在这些西方人,借助母国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北平尽享优越生活的时候,北平底层人民的生活,却是极端困苦的。
失去了民国首都的地位,少了中央财政的资助,少了很多达官贵人,这座城市就显现出了它的明显弱点。北平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工商业都无甚可观,三十年代整个北平的产业工人,居然只有7000多人,社会经济全部是商业和服务业。所以李思华前世,听说过广州、香港和上海的工人运动,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北平的工人运动,因为此时的北平,哪有什么工人阶级?所有的运动,都是学生和市民的运动。
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着不同印象的北平。有人认为这是民国的黄金时代,充满着“人间四月天”的浪漫气息,但在余润群这样的革命者眼里,就这是一座帝国余晖之下,已经散发着恶臭的衰败城市,无数的贫民,例如那些人力车夫,每天出尽全力,也挣不到能吃饱饭的钱。一旦生病,就可以宣告这个可怜的家庭完蛋了。160万人口的北平市,赤贫的人口至少超过了50万。
这样的北平有什么美丽可言?又有什么眷恋可言?余润群的内心发誓,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东北,哈尔滨。
一处典型的东北宅院内,大炕上盘坐这两个人。其中一个人的口音是满嘴的东北“大碴子味”,而另一人,则是山东口音。
那位满嘴东北大碴子味口音的男人,名叫李为民。他是哈尔滨的地下党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承担着为东北抗日联军购买炸药原料的任务。
他最出名的事迹是,由于无法在日伪军眼皮底下直接购买炸药,李为民找到不少西药店,说要买大量的硝酸钾。那些掌柜的当然很奇怪,但他的解释是:“我是从依兰来的,当地几个大药铺的老板,听说日本人马上要采取新的政策,以后这些货不能一次性买太多。所以他们托我,想一次从你这,多采购一点,以后能卖个好价钱。”
在非常充分的理由下,而且他在谈吐中,还能显示出对药品行业的熟识,这些药店的掌柜都相信了他。这样他就不断采购到不少制造炸药的原料,然后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联地区去。
所以李为民是一个冷静睿智的地下党员。
他已经确信了坐在他对面的那个男人,确实是中央的特派员。因为此人正是以前一位他认识的同志,而且随身携带了精巧的电台,以及一些中央领导写给满洲省委一些同志的信件,尤其是刘少奇同志的字迹,他是认得的,因为刘少奇曾经是满洲省委书记,当时他直接受刘少奇同志领导,对他的字迹很熟悉。所以在阅读之后,他立即确信这位同志不可能是叛变后来找他钓鱼的。
中央特派员的到来,让李为民非常兴奋,因为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以后,满洲省委和抗联的同志,就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现在中央直接找过来了,以后东北的抗日活动,就又可以在中央的领导下进行了。
不过他当然也有疑惑,中央怎么知道他在哈尔滨呢?还知道他化名“王一民”?所以因为不知道其它同志的下落,先寻找的他。
中央特派员项明内心其实也有同一个疑惑,中央是怎么知道李为民的下落的呢?
这其实是李思华偶尔想起来的,前世她很喜欢《夜幕下的哈尔滨》那部小说,其中的主人公“王一民”,她还去查过历史上有没有真人的原型,结果还真有,历史上我党三十年代在哈尔滨,确实有一位化名“王一民”的地下党员,真名叫李为民,承担着重要的地下工作,解放后还担任过鞍山市的市长。
所以她就将这个线索,提供给了负责联系东北抗联的刘少奇同志。他正苦思冥想,要用什么方法尽快与满洲省委联系上呢。
项明是刘少奇同志的秘书。他曾任中共地下党济南市委书记,在1932年在山东被敌人逮捕,可巧1933年的时候,在山东负责移民工作的洪国光,在工作中了解到有一些共产党员,被关押在济南和青岛的监狱里,于是组织了营救行动,项明就是其中被解救的一员。
这一次他受刘少奇同志的委托,来联系满洲省委,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日本特务非常猖獗和狡猾,在哈尔滨的同志行踪都非常隐秘。能够找到李为民,简直是意外之喜。
至于他个人,虽然带着五六名伪装的特种战士,但是在这种敌占区,仍然是非常危险的。
他向李为民,介绍了中央与西华合并后,现在的大发展,李为民当然极为兴奋,他们在哈尔滨这里的敌占区,虽然从报纸上有个西华,但并不知道那就是新的中央。西华居然已经占据包括缅甸在内的九省之地,革命胜利的黎明,已经近在眼前!
李为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举起茶杯一饮而尽,他要用这样的动作来平抑自己的激动。
在李为民的联系下,将电台送到了此时满洲省委负责人小骆(张文烈)的手上。因为1935年4月,杨光华与宣传部长谭国福、组织部长赵毅敏去了苏联,此时的满洲省委工作,由团省委书记小骆(张文烈)主持。
历史上,1936年1月初,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民),会派韩守魁(金赤民)等人,到东北传达关于撤销中共满洲省委、东北成立4个省委和哈尔滨特委的指示。而在这个时空,由于中共与苏联的关系巨变,以及王民被苏联枪毙了,自然后继的这些行动,都停止了下来,直到中央特派员项明找到了他们。
项明通过张文烈,主要是传达了西华政治局对满洲革命工作的总体指示:
一、满洲省委将由刘少奇同志直接对口领导,刘少奇同志兼任满洲省委书记,领导整个东北的党组织,并对满洲省委进行重新组织。在联系上各部抗联部队后,中央将陆续送来多部电台,与党领导的抗联部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二、抗联部队全部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央将在了解各部详细情况后,进行编制。历史上抗联编成了第1~3路军,下辖11个军,不过总人数只有3万多人。中央提名杨靖羽、周宝中、李兆林、赵上志、王得泰五人,组成东北抗联军事委员会,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而由杨靖羽,出任军委书记,承担最高指挥之责任。
三、中央军委将组成东北军事小组,与东北抗联军委对接。当务之急是寻找和打通一条隐秘的交通线,使得西华可以向抗联,提供武器弹药以及粮食给养等物资,增强抗联的军事斗争能力。
其实交通线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因为抗联斗争的地方,多数都是深山老林,而距离西华太远,目前西华拥有的C-47运输机也很难实施空投行动,不要说日本在东北空军的阻拦,就是航程也不够,C-47航程只有2400~2600公里航程,单程就只有1200公里左右,基本上够不着。不过,至少组织上能够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通过强化后地下党的情报网络,为抗联在东北购买各种物资。
当然,等到以后西华军占领热河,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少。空军进驻热河后,不仅压制了日本空军在东北的活动,而且使得运输机群,可以直接对在山林中的抗日联军给予补给。
四、抗联当下的核心任务,不是对日军的全面进攻,而是保存好自身,发展壮大队伍,等待主力部队进攻的时候接应。抗联对日军的作战,应该量力而行,尽量避免自身的过大损失。以发展部队为第一优先,而不是打击日寇,打击日寇主要是西华主力部队的任务。
中央的指示很快传遍了整个东北抗联的部队,虽然中央还一时无法给予抗联以充分的补给,但精神上的激励是巨大的,每个人奋斗的时候,“希望”都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的重要性,还超过了物质甚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