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全面渗透(三)
西华的全面渗透不仅针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实际上是考虑主席与李思华两人协商的地缘大战略。所以,在一些“偏远”的其它地方,渗透也在进行中。
印度,东北七邦中的阿萨姆邦,首府第斯布尔大约三十公里外的一处山岭。
岩罕正在与同伴们吃午饭。他是傣族人,从云南被选拔出来,类似他这样的战士不少,他们抵达阿萨姆已经有5个多月了。
他走的时候,他妈哭得那个伤心,让他很不好受。自己是家里的长子,父母一向宠爱,他“岩罕”的名字就是“惜子如金”(罕在傣语中意为金子)的意思。可是自从西华解放云南,他接受了教育之后,就懂得了,大丈夫要志在四方,要为国出力。反正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他们会照顾好父母的。
到阿萨姆邦来执行任务,他是很自豪的,指导员说了,这里的阿萨阿姆族,就是傣族的一个分支,他们深受英国殖民帝国主义和印度剥削阶级的双重压迫,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我们西华,未来一定要解放这里,让他们与云南的傣族一样,都成为西华平等一致、追求共同富裕的公民。
来到这里,他就感到亲切,有点像是回到了云南家乡的感觉。阿萨姆语其实也是傣语的一个分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他很快在与当地人的沟通中,学会了说阿萨姆语。他也在努力地教阿萨姆的兄弟们,如何说汉语。
这里的阿萨姆人实在过得太苦了,他们非常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因此在发现这是一只以兄弟傣族为主的“同族”军队后,很快接受了他们,现在部队中已经有不少当地的阿萨姆兄弟,他们和他一样的勇敢。
在附近的山岭,他们已经建立了营地,从缅甸克钦邦到所谓印度的那加兰,再到阿萨姆邦,一条军事交通线,已经建立了起来,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都在运输,他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稳固的基地。
特遣一团的团长吴少兵,也在这个营地,特遣一团本来是地方部队,而且不是一只部队的,上级从多支部队中选择了一些人,组成了这只部队,派遣到东北七邦来活动,而且据他所知,这样的部队至少有5只。
他原来对所谓的“东部7邦”没有什么了解,出发前还有点奇怪为什么组织说要解放这个地方。一路上他拼命学习下发的资料,而且眼睛所见,他才理解了上级的深意。这里完全是黄种人的地域,在他活动的那加兰和阿萨姆,主要的民族都是傣族的支脉,原来这里的人,很久以前是从云南等地的傣族聚居地分出来的。
阿萨姆在当地语言中读为Asom,是“掸”的异写,古汉语读作seóm,实际是傣族的一个别称。阿萨姆人与云南的傣族、缅甸的掸族,其实原来都是一体的。
阿萨姆人受到的压迫,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但是英国殖民者在这里掠夺,而且印度的那些权贵和鹰犬,也根本不把阿萨姆人当成人,也许这就是卑劣的人性,自己当奴才,如果有人还可以被自己欺压,立即就觉得自己是个人上人了,阿萨姆的见闻,使得吴少兵对于印度人殊为痛恨。
他还联想到了以前听说过的印度的高利贷商人们,在缅甸欺压农民的事情。这使得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东部7邦,从英国殖民的印度中解放出来。
按照资料的介绍,这里的原居民最早可能从东晋开始就有中原移民,而唐末大乱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跑到这里,例如那些被吐蕃奴役的“温末”(汉族奴隶)。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缅甸东北部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统一了阿萨姆各部族,结束长期的战乱,建立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这里位于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上游在中国西藏。吴少兵受过的军事教育让他理解,东部7邦加上缅甸的战略意义,这两块地方在中国之手,就能守住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包括不丹、锡金,以及藏南,都能够稳定地控制,这是国土西南战略的重要基石。
阿萨姆有300多万原居民,在军事交通线打通后,他认为至少可以发展出10万以上的地方部队,占据所有山区。他和同志们已经深刻全面地学习了当年上缅甸发展根据地的经验,在这里又很容易得到仇视英国人和印度人的阿萨姆人的全力拥护和支持。
想起出发前首长的发言,要求他们在7个邦发展出30万以上的游击队(地方部队),成为这些地区的山区之王,等待大约4~5年后主力部队的到来。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到4~5年后,但他知道,这一定会实现。
阿萨姆很适合种植稻米和玉米,他们在山区根据地,谷地中种植稻米,山坡上开垦了一些土地种植玉米,相信很快粮食的压力就会大为减小。接下来,缅甸根据地的一些生产组织,也会过来支援,在山区建立起畜牧业的基础。这个时候的阿萨姆,孟加拉人还没有大规模地涌入,约8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上,仅有不到400万人口,发展农牧业的条件很好。
对于士兵是印度人,而军官和军士由英国人担任的英印军,他们并不太担心。以前缅华在缅甸消灭掉的6个英印师,已经是英印军中的精华部队。普通的英印军,其印度士兵既未经充分训练,也不是为祖国而战,军中地位更处在最底层,所以战斗力相对低下。
在二战前英国养伤的日子里,英印军的规模也不算大,也就20多万人。而且这些英印军对英国的不满,其实也挺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认为英国欺骗了他们,本来的交换条件是让印度独立的,结果英国食言了。因为这个,英印军还爆发了局部起义,不过被英国人镇压下去了。说来这也挺可笑,不靠自己的实力,想依靠冷血主人的怜悯而获得独立。
此时英国的财政状况仍然不够好,而且德国的压力越来越大。英军已经算是顶着德国的压力,不得不向印度少许增兵了,到二战前,本土英军在印度有5万人,这已经是极限。
当然英国人可以动员印度,扩充到130万~150万人也没有问题,但是财务负担呢?印军可不是人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一只雇佣军,没有薪水人家可不干。这就要讲究效费比,为了东北7邦这个地方大动干戈的话,就重复了当初在缅甸的覆辙,够让英国人头疼的了。
所以西华吃准了英国人的脉搏,在东北7邦的小动作,英国人无法做出什么“雷霆万钧”的反应,无非是加强对重要城镇的守卫而已,我们先不要去动那些城镇及其周围就是了,先占乡村。
当然,现在这些“游击队”都是打着“阿萨姆人民解放阵线”或者其它邦的其它“民族”的旗帜,对外公开的,还有“阿萨姆社会主义进步党”或者“那加兰社会民主党”之类的党派,其实都是中共藏南分部的一部分支部。
如果说缅甸根据地,支持的是对东北7邦的渗透,那么海南根据地,支持的就是对安南,乃至整个“印度支那”即包括柬埔寨和老挝在内的渗透了。
在1936年左右,整个安南、老挝和柬埔寨,大约有2500万人口,面积7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总面积还超越了整个缅甸的68万平方公里。
前期法国对越南的统治,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固的,在十九世纪末期法国殖民越南的时候,由于法国本土远在欧洲,殖民队伍抵达东南亚时人员较少,因此没有实力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
当时法国殖民者决定先培养一些顺民,帮助他们占领土地和攫取利益。法国人以宗教文化开路,安排传教士深入越南基层,免费诊疗、开设学校,还教百姓们识字,在百姓之间传播西方宗教的教义,培养出许多亲近西方的人。
这些人成为法国殖民者的“带路党”,主动将安南山川地理的走势,甚至是安南国的一些机密的军事部署情报,都告知给殖民者。有了这些当地人的帮助,法国人拿下越南全境,就变得很顺利。所以不要说中国的“汉奸”多,当时越南的“越奸”,可是多如牛毛。
在军事上,法国则是稳扎稳打、有条不紊,“从边角向中心”,一点点地侵吞越南土地。在殖民安南期间,法国人每占领一座城池,都会采取一套成熟的措施,来巩固胜利果实——即迅速设立殖民管理机构,然后派遣官吏和顺民安抚当地百姓,发放粮食,赈济战争中的灾民,以收买民心。
而且法国人在巩固统治之后,就开始对安南百姓进行奴化教育,使他们接受并顺从西方文化。他们动用强制手段,禁止安南人使用汉字,然后将安南儿童强制带入学堂,用拉丁文教授知识,并创造了用拉丁字母拼读和书写的新文字,目的无非是让安南与中华文化之间断根。
所以解放安南的困难程度,实际上要高于缅甸,英国人几乎就没有把缅甸人当成人。法国这种文化侵略的策略,确实让海南根据地伤脑筋,法国对安南的统治,远比英国对缅甸的统治要巩固。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法国的国力相对开始江河日下,尤其是从政府到军队,内部腐朽的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例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军就不断向安南派遣装甲部队,到1936年理论上已经足以武装一个机械化师,虽然其中大部分装备,都是欧洲法军淘汰下来的老旧坦克和装甲车。然而当年法国的安南总督,却报告称,这些车辆至少有2/3失去了作战能力,因为当地的越南工厂,每年只能维修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一些车辆排队在漫长的等待维修时,锈成了废铁。于是法军不得不再次向安南,补充坦克和装甲车辆,以保证法军的战斗力。
所以其陆军规模虽然大(二战前曾经发展到300万),但内核不行。
而且此时法国的财政危机很严重,法郎老是严重贬值。导致法国可以利用的军费非常有限,到1939年二战前法国的军费开支也仅仅只有10亿美元左右。所以对安南的干涉力量是有限的。
所以最后的决策是,暂时需要比较隐秘地进行,以安南山系为轴,建立安南根据地。安南山系绵延1,100公里,跨越越南和老挝两国,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这条山系中的“胡志明小道”曾经闻名世界,成为越南战争中北越与美国的斗争核心。
安南山系,有着无数星罗棋布的庞杂小路,很多隐藏的小径通过茂密的雨林和崎岖不平的垭口,这里是游击战的天堂。
借助与安南的煤炭和稻米贸易,实际上海南已经与安南形成了工业品交换煤炭加稻米的贸易体系。而这个体系,现在就成为海南向安南渗透的关键基础。
安南山系的南角,其实已经接近安南南部的海湾,最有名的一个就是金兰湾。海南以香港英国公司的名义,在金兰湾修建了自己的码头和大量仓库,以及疏通了从港口仓库到安南山系的运输体系。实际上,它很快成为安南最大的走私通道。表面上是煤炭和稻米贸易,实际上,大量的武器弹药,被从这条交通线输往安南山系。
就在1936年的这几个月,就有超过2万的地方部队,通过这条交通线进入了安南山系。他们将在这条1100公里长的巨大山系中,寻找适合的地点,建立山区根据地,将整个安南山系的山民,全部纳入根据地中。如果法国人来“讨伐”,就让他们好好见识游击战的威力。
按照李思华的规划,从1936到法国二战战败的1940年,总共4年的时间,海南根据地需要输入安南10万以上的地方部队并站稳脚跟,等到1940年时机成熟了,主力部队再从广西和海南渡海两个方向,进攻越南。
既然法国确实在越南的平原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而且“去中国化”做得非常成功,那就让武器来批判好了,用武器的批判,让法国人的殖民统治见鬼去,然后再从容收拾安南的局面。
安南山系,在安南被称为“长山山脉”,而老挝则称为“富良山脉”,是安南与老挝的天然分界线。而且这条著名的“绿廊”,其中的山地并非都是难以利用的,在其西坡,地势相对平坦,逐渐向湄公河阶地倾斜。这里就可以建立根据地的耕作基地,减轻海南的负担。
这里的山民,是李思华前世越南所称的“少数民族”,他们本来就不是京族,易于被中华吸纳。
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中共在整个“印度支那”,建立中共分部,其实在1930年,胡志明已经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建立了越南共产党。但此时中共与苏联其实已经分道扬镳,而且共匪“民族性”很强,因为其主要的构成,是深受法国教育影响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所以李思华完全没有心思去整合他们。
中共在安南、柬埔寨和老挝的发展,都将是独立自主的,而且以贫苦的农民为主要方向。历史上,实际上这些小国共产党的初期,都是脱离农民的,基本上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的自嗨,如果不是苏联和我国的支持,其实根本成不了气候,他们在初期根本发动不起民意。
在这个时空,脱离了我国的支持,李思华根本没有把这些知识分子放在眼里。当然,这样就形成了苏联必然在东南亚与我国的对抗局面,但这是必然的代价,而且等到了二战的时候,苏联也根本顾不上。
在“印度支那”的渗透,除了安南以外,对于柬埔寨也是很重视的。毕竟柬埔寨也沿海,其金边港同样利于渗透,且法国在柬埔寨的殖民力量,要薄弱得多。比不上法国曾经考虑将安南,作为本土化来建设工业,柬埔寨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纯粹的稻米农业供应地。
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东部、北部、西部为高原和山地环绕,而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为了不过于惊动法国人,同样采取了山区建设根据地的方法。
最主要的根据地选择了豆蔻山脉,原因与在安南选择长山山脉一样,这里靠海近,渗透和补给比较方便。
豆蔻山脉其实延伸得很长,该山向东南和东方延伸约160公里后,与象山山脉相接,然后继续向西,抵达泰国边界东部的敦博山。
从根据地的角度看,豆蔻山脉的条件要比长山山脉好很多,因为临近的海岸线是开阔的,而且这里的地势,使得发展山区生产,相对容易很多。
在这个方向,海南也已经渗透了超过5000人的地方部队,与安南的方式相似,尽量吸收本地山民或者接近山区的原居民,结合我军部队,逐渐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虽然不好听,但是很形象的就是,西华现在就像是一只大蜘蛛,开始向周边不断地吐丝编织蛛网,将一个个地缘战略中所确定的区域,纳入蛛网的范围,从而可以在未来适当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占领这些地域并迅速稳固相应的统治,使之具备短期彻底革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