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欣喜与悲愤的大人物们?
1940年4月9日,德军进攻丹麦,4小时后丹麦投降,然后德军开始进攻挪威,两天后挪威首都奥斯陆陷落。
英法闻讯后,立即派出陆海空三军部队驰援挪威北部,于是德军和英法两国在挪威真的开战了,持续几个月的“静默战争”终于结束,而二战的热战阶段也终于开始,大家意识到,不可能再有和平了,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战争,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
在挪威取得了德国海军最需要的直接出入北海也即北大西洋的入海口,避免了重蹈覆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没有这样的入海口,德国海军完全被英国海军封堵在北海以内狠揍,苦不堪言,在新的战争中当然要吸取教训,何况亲德的瑞典是德国此时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德国与瑞典之间隔着挪威,德军也必须占领挪威,才能保证铁矿石物流的通畅。
北欧战役即挪威北部的战斗尚未结束,5月10日德军就开始进攻其主要战略的方向,即西欧,主要是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堡几个国家,而法国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大敌。
6月14日,希特勒处于狂喜之中。
此前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几个国家,这固然让他欣喜,但不至于狂喜,但毕竟是几个小国。真正让他心情愉悦、觉得达到了人生巅峰的事情,是德军进攻法国的施里芬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战果——今天占领了巴黎!
多少年的憋屈和侮辱,今天终于彻底回报给了法国佬!他神清气爽,命令德军继续追击撤离巴黎的法国政府,一定要让他们彻底投降!德意志帝国,将是欧洲的主人!
想到法国人的愚蠢,他不由得摇摇头。居然以为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就能抵挡伟大的德意志军队的进攻了?
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并不复杂,整个进攻部队兵分三路,分别叫做A、B、C集团军。对马奇诺防线,只使用很少的兵力,即C集团军17个师担任正面佯攻,来麻痹法军。然后德军又派B集团军从右翼向法国推进,使用了28个师的兵力。真正担任主攻的是A集团军,这一路从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突击,动用了足足44个师的兵力。
德军当时获得了准确情报,法军把防御重点放在了瑞士至敦刻尔克一线,而阿登地区的对面是法军防御最薄弱的环节。德军确实通过避实就虚,打在了法军的腰眼上,但法军也不至于如此孱弱啊?胜利来得太快太猛,就算他希特勒一向自负,也觉得简直是难以置信,上帝终于眷顾了德国人。
如此简单的策略——不就是正面虚晃一拳,实际上是侧面一记右勾重拳吗?事前希特勒很担心法国人会看穿,结果这些愚蠢的家伙,真的以为德军会一头撞在马奇诺防线上,当发现德军从阿登地区绕过了这条防线的时候,法国人居然心态就崩掉了,战争才开始5天即5月15日,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即惊呼,防线已被突破,败局无法挽回。以至于接下来法军就是一败涂地,脆弱的民族!外强中干!哪里配做伟大的德意志民族的敌人?
从喜悦中平静下来,希特勒想起一件事,心头又有点不快,可惜没有重视那个名叫“伊登”的组织的情报,让可恶的英国人从敦刻尔克跑掉了大部分,“伊登”的情报居然会是真的,当初德国的高层,觉得这个美国情报组织不可能知道英国人的动向,所以虽然他们的情况很详细,但都没有重视。看起来是小觑了他们了。
难怪这个组织号称“伊登”,伊登是北欧神话中的青春女神,掌管着恢复青春的苹果。她有一个宝盒,盒内存放着青春的金苹果。众神到了老年,只要尝一尝金苹果,便可以返老还童。
呵呵,这个组织以为自己的情报是金苹果,可以让国家“返老还童”?希特勒摇摇头笑了笑。总之这也是小事,让20万英国军队从法国海岸逃掉了确实遗憾,但他们又能逃多久呢?失去了欧洲大陆,三个海岛上的英国如何是德意志帝国的对手?早晚的事情而已。
或许,可以考虑如何进攻东方了?相比德军的辉煌胜利,苏联的垃圾军队,进攻芬兰这样一个小国,居然如此狼狈,损失数十万部队,从指挥到装备,相比德军,简直是天壤之别,估计有两个月时间,就足够打败苏联了。
想到苏联,希特勒不禁冷笑,以为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就安全了?太天真,条约永远是准备用来撕毁的,只要实力不再均衡。
先打败英国人吧,然后全力转向进攻东方。需要催促总参谋部,尽快完善“海狮计划”,英国人以为有着一道海峡和强大的海军,大德意志就拿他们没办法了?现在已经是空中打击的时代了!
当希特勒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幸运女神的青睐,已经开始从他的身上离开。
这一段时间,另外一个心情很好的大国领袖,当然就是苏联的斯大林。
当4月9日,德军开始入侵丹麦和挪威的时候,他高兴得几乎手舞足蹈,而当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法国等的时候,他放下了最后的担心。
德国做出了选择,虽然事先也觉得德军必然会进攻西欧,尤其是法国,但这一天终于来到的时候,他仍然感到心情非常愉悦。德军的犀利让他感到震惊和一丝恐惧,但是德国的总体实力终究是有限的,他们既然选择了西线,就不会再来东线,没有哪个脑袋正常思维的大国领袖,会开启两线作战,那不是自寻死路、严重恶化自身的战略态势吗?
斯大林此时自然没有想到,希特勒可从来不是一个完全“正常”思维的人。苏联未来在苏德战争初期的惨败,至少部分的原因,会是因为他和苏军高层,认为希特勒不会做出愚蠢的两线作战的战略选择,从而自身忽略了苏军思想上做好战争的准备。
不过他内心还是有着担心和焦急。德军表现出来的战力,太过惊人,此前以为强大和庞大的法国军队,简直是不堪一击,总参谋部的分析认为,法国在防御上的错误思想,是导致法军迅速溃败的重要原因,失败并不完全因为德军太过强大。不过他们也承认,德军表现出的机械化进攻的速度和节奏,各兵种的协调性,德军将领例如古德里安的指挥艺术,都是高水平的。
“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斯大林咀嚼这这句德国装甲之父古德里安的军事名言,他本来完全不知道这名德国“闪击战”或者说“闪电战”的创始人,但是看到德军惊人的战术成功,他立即让人找来古德里安的理论,并进行了仔细阅读。
想到古德里安主张的坦克部队的三要素“装甲、机动、火力”,他又感到一阵焦急,他完全认同古德里安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衡量,此时苏联的坦克就太弱了,无法达到古德里安主张的三要素的要求,难怪当初苏军与中国军队在远东发生小规模坦克战时,输的一塌糊涂——根据情报员们对法德战场搜寻的情报,专家们判断中国军队使用的坦克,肯定比德军此时的主力坦克(一号和二号坦克)性能更好。
这让他感到奇怪。根据情报,新中国的主力“猛虎”坦克,其实就是德国人主持研制的,为什么德国人还在继续使用落后的坦克?他猜想是军费问题,德国在此之前已经花费巨资,装备了大量相对于“猛虎”型号落后的坦克,只能先用这些家伙了,不过也无法得到确证。
但德国人现在使用的坦克即使落后,也比苏联现在装备的以T-26这样落后的轻型坦克强得多,一定要加快T-34和IS2的研发和装备进度!坦克部队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流,不管如何重视都是不过分的。
斯大林的思绪转到了新中国上,这又让他感到有点烦恼。
新中国成立后,显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内部发展上,这使得中苏边境显得很安静,他们也没有提出与苏联谈判外蒙等地域的主权问题,两国之间显得波澜不惊。但越是这样,他越感到不安,这不正常。
或许,中国人是有耐心的,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不足以从苏联的手中,占到便宜,所以只能等待自身发展起来,等待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再说。新中国的民族主义表现的很明显,他们不可能不重视外蒙等地域的。
想到新中国的内部建设,斯大林不由皱起了眉头,苏联现在是极其重视中国的情报的,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的第一总局,已经努力建立起了初步对中国的情报网络,虽然现在还无法提供中国高层或军事上的重要情报,但对中国地方的动向和建设,是能够看得很清楚的。
贝利亚亲自向他汇报说,他对新中国“狂暴”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印象极深,在华情报网络发现的建设中的大型工业基地就有几百个,几乎涉及了所有门类的工业部门,到处是建立中的矿山和工厂。新中国还动员起了海洋般的人力资源,在各地进行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建设,由于人力和机械都很充沛,因此进度极快,相比此时的苏联速度更快。
这样的建设规模,除了人力和资源,自然需要庞大的资本以及科学和工业技术。毫无疑问,新中国前身的西华,曾经从美国取得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业科技,这一点与苏联当时的战略一致,只是无法知道当初的中共,是如何拥有大量的资本的。
但现在的中国资本来源已经查清,就像当初的苏联,新中国建国后广泛地剥夺了剥削食利阶层的财富,用来进行工业和经济发展。这笔财富的规模显然是惊人的,否则撑不起现在中国庞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第一总局的情报,经过经济专家们的判断是,过去的中国虽然是个穷国,但毕竟是一个人口规模世界第一的大国,可以汇聚的财富,仍然是非常惊人的。
这让斯大林感到一些羡慕,苏联的资本又何尝充足了?要是真的很充足,他还可以让苏联的发展更快。中国的同志们,正在享受初始资本的加成。
中国的情况让他很警惕,基本统一了全国的新中国,正在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们会很快强大起来的,中苏关系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边境问题就会越来越成为潜在的爆点,阻碍两国关系因为共同的信仰而“盟友化”。
这让他感到遗憾,但也很正常,即使没有边境问题,两国虽然信仰相同,中共就会服从苏联的指挥吗?这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有自己的自尊和自信,还是会有冲突和紧张。
苏联不会惧怕任何挑战!他冷冷地想着,不管是德国还是未来的中国。现在主要的威胁还是德国,中国现在军队的规模很大,装备也很强,但毕竟都是德国或者是美国人帮他们研制的。中国的底子,还没有真的那么强大。
美国华盛顿,白宫。
总统罗斯福与外交部长赫尔轻松地交谈着,两人不时爆发出一阵低笑。他们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不过也有些不安。
德国果然如他们所愿,对英法发动了战争,而且法国几乎已经完全失败,英国军队狼狈逃窜回海岛上的本土。总的来说,英国已经必然跌下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的大机会,终于来临——他们可不信,在德国的打击下,英国还能保持自己超然的霸主地位。
这是美国资本对德国长年支持所结出的硕果,德国果然是英法眼中的“欧洲之癌”,一旦强大就开始吞噬英法的利益,欧洲已经被这一场大战完全卷入了旋涡,欧洲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然而,两人确实也有不安,德国表现出的力量,太过强大了,他们期望的是欧洲陷入长期的战争,彼此不断削弱对方,而不是德国很快地统一欧洲,那样的话就是美国的噩梦了,如果美国的资本最终支持了一个统一欧洲的霸主的产生,那不是搞笑吗?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罗斯福不由对赫尔强调了一句:“我们必须开始全力支持英国了。”
赫尔会意:“是的,我们必须让英国能够对抗德国,德国纳粹威胁着整个自由世界,我们必须支持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罗斯福按捺下心头的那些焦虑,说道:“如果希特勒能进攻苏联,那就太好了。”
赫尔不语,现在美国并没有把握,希特勒会去进攻苏联,这在战略上是完全愚蠢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让英国稳住阵脚,使之与德国的战争长期化。
两人商量,必须发动在美国内部的舆论,使得一向“孤立主义”态度的国内舆论,转向支持英国的“正义事业”,而尽快使得在国内的法律环境上,让美国能够对英国进行实质性的大规模支援。第一个工作目标,就是可以提供英国50艘驱逐舰,不过嘛,英国人总得付出代价,例如将其百慕大的海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嗯,与英国的这个协议,可以叫《英美关于租借基地协议》。接下来,还可以向英国的财政提供低利率贷款,让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支持连续的战争。
至于远东,这个时候两人几乎都忘在了脑后。
几家欢喜几家愁,现在比较愁苦的,英国首先丘吉尔自然算一个,但相对法国总统贝当来说,他的情况已经算不错了。
贝当现在考虑的,已经是如何让法国“体面的投降”,从而给法国保留未来。已经失败了,就只好两头下注。如果德国赢了,法国作为新秩序的早期追随者,可以捞到不少好处。如果战败了,法国作为受害者,也不会有太多的惩罚。
他已经派出查尔斯亨茨格将军跟德国人和谈,两人的密谋是,至少法国先要保住部分国土,即如果德国给战败的法国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治,那么法国政府就愿意主动跟德国合作,而法国的北非殖民当局,也会跟着改旗易帜支持轴心国。
对于德国来说,法国的“体面投降”当然有吸引力,否则法国残军和民间继续对德国死斗,有什么好处呢?留给法国南部的国土,就是留给他们了希望,反抗就不会太剧烈,而且可以得到法国的北非殖民地,甚至有可能得到法国海军——当时世界上第三大的海军,这当然会极大地增强对付英国海军的能力,海狮计划就更可能成功。
贝当此时并不知道,法国这个时候的“盟友”英国,已经开始在算计法国。丘吉尔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后,他对于德国的态度那绝对是死战到底,作为一名高傲的大英帝国贵族,德国的入侵,让他感觉自己灵魂都受到了深刻的侮辱和伤害,不打败德国,这种侮辱就无法洗雪。
伟大的大英帝国什么时候受到过这样的羞辱?丘吉尔的心中,犹如被火烧一样的痛苦。他想起了自己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希特勒以为自己的讲话只是对公众的糊弄和文字游戏吗?英国一定要报复,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报复!哪怕因此让大英帝国付出最大的代价!他暗暗地许下了神圣的誓言。
1940年的初夏,欧美各国的首脑们,不管是欢喜还是悲哀,他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存下去,或者是取得应该获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