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五通五建与四流体系?
8月盛夏如火,中南海紫光阁,蝉鸣声穿透玻璃窗,给空调间里仍然带来盛夏的感觉。
李思华看着文件上毛泽东的批语:“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五通五建工程,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她会心地一笑,不过想着,毛泽东还是低估了这个工程的难度,这实际上就是新时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年能基本完成,就算是很快的了,甚至可能要三十年、四十年,这是将农村从孤立的一个个小岛,联结成为一张全国性的、互动的,有着基础框架的“分布式网络节点”的大工程,受限于国力,是很难在短期内全部完成的。当然毛泽东也没错,通过一五和二五这两个五年计划总共十年时间,“五通四建”必须形成全国性的基本框架,然后再继续提升发展。
所谓“五通五建”,五通其实就是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通广播(未来变成电视);而五建则是建屋、建厕、建寨、建文化广场、建供销社超社市。
看上去平平无奇,不就是建设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吗?然而,平淡的背后,其实是对数千年农村生活和管理的彻底颠覆,是“农村生活城市化”的根本举措,是让农民能够加入全国性的经济大循环的根本基础,是让农民从闭塞愚昧的传统思维,转换为社会主义积极建设者的必由路径。
国家的资本,主要还是集中在工业投资上,但是从一五计划之始即1941年,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开始上升,基本上是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从1941年的22%上升到1944年的28%。那么多收的钱花在哪里?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投向,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开端。根据李思华的思路出台的计委方案,从1941年投资GDP的1%开始,到1945年以后保持在GDP的2.5%,将会持续十年以上的高投入。
依靠乡寨居民的自力和地方政府部分补贴的乡寨建设,此时有着上限存在,因为可投入的资本太有限,只有国家力量主导高投入,才能完成本质的提升。而提升后的好处就太大了,在这样的高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农村才能形成真正的消费力,也就是形成真正的大市场,而市场的规模,几乎能决定未来经济的规模和各种产业的空间。
所以这是真正的大国策,不只是改善底层农民生活的简单善良举措,而是既要实现我党将农村无产阶级,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又要在这个过程中,构筑国家长治久安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五通中,通路到目前为止是基础最好的,这是因为李思华从一开头,就极为重视各个乡寨的通路,各个乡寨几乎总是有半数人口,会参与各种道路的修筑工作。不过此前大部分的道路还是低水平的,几乎都是渣灰路,现在则要升级成为更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和水泥路。
例如进入乡寨的交通主干道是柏油路,而通往各家各户的小路是水泥路。用水泥小路将乡寨的居所房子串联起来,排布在小路两侧;而农田则集中分布在乡村交通主干道周边,便于农民耕种,也便于农业机械的进出。道路旁大多设置成片的树林,道路形成平滑的曲线,不像城市内道路就是环环相扣——没必要在乡寨搞太多的红绿灯嘛。
通路的后段,就是通公交,要让公交系统,延伸到每一个乡寨,使得居民的出行,变得方便。
通电则不必说,现代生活没有电力,基本就无从谈起。甚至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也是受制于通电的。
通水自然是通自来水和通灌溉水,尤其是自来水,对乡寨而言几乎都是完全新建,过去的乡寨,使用的主要是江河水,北方比较多井水。不过通水首先受制于通电,有电力才能够建设自来水厂。
未来对水厂的管理,就是乡寨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水厂的电价必须是最低的,几乎是发电成本型的保护价,而物价部门会每年审核,保证合理低廉的水价。而农村传统的井水等,未来将逐渐行政禁止。使用自来水其实还需要大力的宣传,毕竟农民要花钱,但正因为花钱,才会重视水资源。
通讯在目前条件下,就是将电话通达每一个乡寨,不仅是政府部门,还有邮电公用电话。
通广播则是在电视普及前,农村主要的宣传、舆论、教育和娱乐工具。党和政府的政策、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教育、相关市场信息,都要通过这个工具来发挥作用。
五建之中,建屋自然也是最成熟的,没有人不重视,房子总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基础。李思华专门委托林徽因等营造体系的老师们,要设计“万种房型”,以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根据每个地域气候和民俗特征,大约每个大的区域,至少有上百种房型。
所以乡寨的建屋,首先不允许个人瞎造,过去是应急,现在则是考虑永居,但又不能千篇一律。农村由于知识匮乏,最容易形成有一家先造了,于是剩下的家庭,个个都仿照那家先造房的,最后全部是千篇一律。李思华希望每个乡寨都有百种房型,千姿百态,乡寨才能变得美丽而富于文化气息。
所以她尝试,每个乡寨都下发适合当地的“百种房型图”,要求乡寨党和政府组织,尽量让农民选择其中的一种,而且尽量均衡配置,按图建房。都是高手设计的房型,一般来说,总比农民按照当地传统习俗造的要强。不过她要求建筑师们都必须下到地方,调研后完成设计,不搞清楚地理气候和当地民俗文化,怎么可能拿出好的作品呢?
建厕则是建公厕,建屋中每个居所自然有私厕,但5千人的乡寨就是个小城镇,自然也必须有公厕。实际上最重要的,与其说是建公厕,不如说是建设下水道体系和农家肥搜集加工体系,有了下水道系统,其实才有“乡村城镇化”的基础。
建寨则是对乡寨的规划提升,“美丽乡村”嘛,总不能只顾着居住的房子漂不漂亮,住得舒不舒服,而不去管整体乡寨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乡寨的规划,实际上是兼顾小城镇与农村生产的双重特性,实用朴实,但要有文化性,有美感,例如大量绿植的配置设计。
建文化广场,实际上就是乡寨的文化中心,通过文化广场这样一个载体,形成乡寨文化的传播、教育、娱乐、社交的中心区域,是激发乡寨活力的重要工具,也是乡寨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个“建”,就是供销社系统的商超网络,每个乡寨至少有一个有规模的较大超市,使得乡寨居民,能够在超市中选购到尽量多品种的日用品、加工食品和常规工业品。开头是供销社自建示范,未来则采用原时空的连锁加盟形式,吸纳民间投资,以加快建设速度。
除了超市,还有原时空的“便利店系统”,现在还不适合24小时经营,搞的是从早7点到晚7点的“12小时服务体系”,模式与超市是一样的,供销社先建示范店铺,然后逐渐发展民间加盟商。
通过超市和便利店体系,就形成了支撑乡寨商业的低成本网络。这里还有一个用意,就是通过供销社这个大国有体系的组织,压低采购、物流、仓储、终端到达的各环节中间费用,将商业流通的成本压到最低,从而实现她当初规划的非网络时代的“去中间费用、去商业中介化”,来降低工业品终端售价和提升农产品价格,增强市场的实质消费力。
以后发展了,她还计划将供销总社体系,从一个分为三到四个体系,彼此竞争合作,以免这个体系太过庞大而变得官僚主义。
五通五建如果完成,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再通电视、通私人电话、通网络等,就变得顺理成章,就是顺序发展而已。
李思华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又补充写了一句批语:
“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现代社会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李思华接着看第二份文件,她的神色严肃了很多,有点出神,琢磨着毛泽东的批语:
“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人员的流动,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毛主席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死读书本,不从事工、农、商、学、兵的实际工作,造就不了人才。”
“干部和知识分子不跟工人、农民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同样,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和干部,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如果在今后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在我们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中间,能够有比较多的人,通过工作和生活的实践,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生产的实践、科学的实践,懂得比较多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好了。”
“一个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和坚强的干部群体是不行的。无产阶级专政,要造成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和有知识的干部群体。列宁说过:没有干部,为什么不在革命当中训练干部?革命才能出干部。”
“四流工程,就是一条新型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体的培养道路,这就是知识分子、干部群体同工人农民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
“我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标准,我认为是唯一的标准。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
李思华自嘲了一下,其实最早她这个主意,还是为了防止地方的阶层固化,以及打破传统中国社会阶层和家族固化的超稳态结构,与毛泽东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
所谓“四流工程”,实际就是流动官员、流动司法、流动企干、流动民兵这4大可搠源的流动工作体系。
流动官员,是指地方官员(副科及以上,到副部位置。副部以上,中央组织部另行安排)的任期,只能是5年,5年后必须调到异地任职,且必须是远迁,不管是提拔还是不提拔,都是如此,而且永不复返。5年后如果不愿意离开当地,就必须辞去公职,如果是党职,是不允许单纯辞职的,只能是退党,党的任务都不服从了,还留在党内干嘛呢?官员异地任职,家属必须随迁安置。
这是“革命者四海为家”的具体实践,也是旨在避免地方官员在一个地方当官太久,变成了地方所谓“上层势力”的一部分,在其翼下,汇聚起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利益团体。
至于那些想在家乡或某地永久居留的,那就不要加入公务员的体系。什么便宜都占尽了,怎么可能呢?
流动司法,就是法院、检察院的成员以及警察系统中的官员部分,都必须按照流动官员的原则,3年流动,时间更短,变动更频繁。目的同样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沉淀”,规避与地方势力形成利益勾结,保证司法的公平公正和财务独立。
流动企干,就是央企和地方骨干国企的干部,除了技术官员外,其它行政、管理、营销官员,也要实现类似的流动制度,基本上是5年一换,少数企业成长关键期的国企主要领导,可以申请一次豁免,最长10年。
流动民兵,则是对初中毕业青年学生中的25%~30%的人员,进行全国性的流动学习、工作、培训和教育,基本是5年,每年轮换一个地方、轮换一个工作,直到5年后再结束安排到地方,这个体系,将是基层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的主要人力来源。
四流工程会有两个“紧箍咒”,第一个是庞大的主动监察系统,会主动介入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经济监察。第二个则是“工作可搠源系统”,建立起各机构各组织详细的档案和记录体系,使得所有相关人员的主要工作、决策和作为,得以详细记录在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倒查二十年”甚至“倒查二十五年”。
总的来说,就是想把中国传统上的“郡县”制中的“乡贤自治”的余毒,通过大流动的方式,彻底消除,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新地方社会。
李思华的思考,是在全国已经开始大规模修筑组屋的物质条件下,官员干部和司法官员等大流动的物质条件,已经开始具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她始终觉得,在中国大地上,让人员都流动起来,远远好过各个地方居民的超稳态,一旦地方格局过于稳定,地方上就会形成各种“圈子”和各种“阶层”,基于利益,各种人员就会开始交织形成“三网”——利益网、人脉网、关系网。
她对前世地方尤其是县域,形成的那种政商格局是深恶痛绝的。很多县城,其实就是十几个家族或者是几十个家族的“隐性统治”,他们占据了当地干部的主流,占据了当地主要的公职,占据了当地主要的商业机会、利益机会,结果就是,形成了一个县域的“上流圈子”。能提拔的、能进步的、能发财的,都要依赖这个圈子,而底层人民则日益感到阶层固化,难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突破。
这个圈层,活得轻轻松松、过得快快乐乐。凭什么呢?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绅权”重现吗?回到了阶层固化的社会体系,只不过是更加隐蔽了一点而已。
原时空大批的青年,不得不在北上广深或者省城打工,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回到家乡,就会发现自己这种“寒门”,根本没有出路,好的职位,早就被当地的“上流圈子”占据了,至于你又有学历又有能力,谁关心呢?你只是边缘的屁民罢了——回不去的家乡啊。
尤其是“投资不出山海关”的东北地域,阶层固化和圈子固化的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是根基性的损害。
大流动体系的建立,能不能克服这种原时空的“癌症”,李思华并没有把握。但她觉得,无论如何,这种大流动,总比原时空的阶层固化要好。
至于有些人强调的“有恒产者始有恒心”,她是嗤之以鼻的。难道因为必须终生大流动,就担心“优秀人才”嫌弃不来当公务员?有的是人才愿意。那些因此不参与的人,本来就是投机的机会主义者,心思完全不纯,能够因此而提前剔除,反而是好事。
当然,她也知道,一定会有一些人“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只想要当官当干部的好处嘛,不想承担大流动导致的生活不稳定的代价。未来干部中的一些人,明的暗的攻击这个体系的,一定犹如过江之鲫,会始终不断地发生。
她冷冷地想着,党纪国法正为汝辈所设!要不然,建设如此庞大的“主动型”监察体系的意义何在?建设“可搠源”体系、使得组织可以“翻老账”的意义何在?
大流动就是一道“筛选之闸”,将一大批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扎实基层工作态度的投机主义者,先挡在了干部的门外。呵呵,干部过得太舒服了,底层人民就过不舒服了。
鲤鱼想跳龙门,不舍得一身鳞皮鲜血淋漓,不舍得被重力打入水中伤痕累累,怎么可能呢?想得太美!原时空的“现代绅权”,将一些人舒舒服服地托过了龙门,在新时空自然要尽量杜绝。
在大流动制度体系下,每隔5年左右,地方的官员体系几乎就是全新的,与本地没有马上的利益勾结,而未来甚至副科以下的工作人员,只要是重要部门的,也要实现大流动。
当然,地方的一些商人,在每一届官员期间,都可能试图腐蚀和勾结流动干部,但这无可避免,需要依靠司法和监管来反腐。总之,流动化的干部,总要比本土长期任职的干部要强。
李思华签字并写下批语:“对于大流动的接受态度,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还拥有革命精神,是否还愿意服务人民群众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