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日本始动与苏德战争前夕
这个年代并不是原时空二十一世界那样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聆听李思华讲话的经济学家们,还有那些文史哲方面的学者们,并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进入新的最疯狂的一个时代。他们更不知道,李思华的心中,也燃烧着穿越以来最强烈的野心之火。
最不为人所知的是,日本最近几个月,内部上层建筑之间的争论,已经激烈到了何等程度。
自从1940年11月新中国启动对英法的东南亚会战,就吸引了日本上层建筑的高度关注,不,应该说是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有人希望强大的英国和法国,能够给新中国一个教训;有人期望双方能够长期鏖战,彼此消耗,从而为日本带来新的契机;而有的日本人则是密切观察,英法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到底还有什么样的能力。
而当中国在1941年1月就结束了东南亚会战,完全在中南半岛驱逐了英法殖民势力,整个两个多月的过程,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很多原来对新中国忿忿不平的日本军官,看到了英法殖民军队的惨状,反而心平了,原来不是只有只日军打得惨,英国和法国现在也一样惨,大家在新中国面前都是矬子。
这就是人性,就像打架,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大个子揍了,难免忿忿不平,而如果有几个人都被大个子揍了,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大家都倒霉了,反而心平了。
新中国在东南亚的成功,让日本上层建筑,嫉妒得有的人眼睛发绿,而有的人则因此兴奋得眼睛发红,他们都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法国已经完蛋了,而英国在东方的力量,不堪一击!
这两年多以来,日本的日子简直是地狱,一向忍耐度极高的日本农民,都暴动了好几次,农村有大批人饿死,因为食物都被政府夺走了,下层的士兵们几乎都是满怀愤恨,对于上层的不满与日俱增。
一旦失去了中国东北,土地资源过于贫瘠的事实就表征出来,日本人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仍然不能够控制饥荒,近七千万的人口规模就显得太大,而朝鲜和台湾殖民地只是两个小地方,并不能解决日本的问题。现在这两个殖民地也是暴动连连,因为盘剥太厉害了。
日本的上层建筑几乎都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民众的怒火,必须有一个出口,否则焚烧的可能就是自己,大规模兵变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开玩笑了。百姓穷到卖儿卖女,大人小孩都陷入癫狂,必须把这股疯狂的劲头,尽快宣泄。
著名的豺狼参谋辻政信,就公开地对同事们说:“日本需要战争,哪怕战败也比现在要好,战败了大家也许还会生存下去,再不战就只有等死了。”
辻政信自从听说了石原莞尔的“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计划”后,就成了这个计划的积极支持者,他游说军内,一开始很少有人当真,但是这两年下来日本经济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到发狂,陆军军人的生活也变得非常困苦,就连一向奢华的海军士兵,现在也大不如前。
这就导致岛国小民那种民族性被激发了出来,一个民族在狭小的地方呆久了,自然会有征服其他地方的欲望——狭小的地域,造就了他们狭小的心态,使得他们认为,征服就是一切。
既然打不过新中国,征服东亚大陆已经成为泡影,那就转移方向,澳大利亚计划的吸引力,开始不断上升,就连最保守的军人,也开始觉得,至少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不成问题,那里有油气有橡胶,加上朝鲜的煤和铁,日本的弱点就弥补了很大一块。
当然,石原莞尔这类比较“清醒”的军人知道,日本不可能单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能够腾挪的地域不够,尤其是美国人,就在边上的菲律宾,肯定会变脸。所以日本的战略,要么不打,坚决忍耐。要打,除了荷属东印度,还必须包括菲律宾以及全部太平洋岛屿,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目标——澳大利亚。
这就必须是倾国之战了,日本已经一败于新中国,如果二败于美国,日本能否存在都不一定了,可是如此忍耐下去,日本势必“自然”地沉沦,强大的海军,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而现在,日本的国力,已经无力支撑海军强大下去。
要是失去了海军的保护,单单考虑到中国的报复,就会让所有日本人恐惧得难以想象,从新中国的风格看,他们的领导人,可不是那种讲究“以德报怨”的傻子,而是报复心极其强烈的,南京长江南北的两座镇倭塔还在呢,东北又添了2座。
赌吧,赌上国运,赌上一切,不在沉沦中爆发,就在失败中如樱花般凋谢。这种心态逐渐开始在日本上层,也在日本军队和国民中蔓延——与其痛苦地慢慢死去,还不如痛快地快快去死。
石原莞尔再次被启用,与海军的山本五十六大将,联合主持对太平洋战争的顶层规划,不管打还是不打,计划先做好总是对的。
新中国的东南亚会战,就像是让日本帝国这一堆干柴,触碰了一些火星,开始燃烧起来,接下来,苏德战争则让日本的“星星之火”,燃烧成为“决死”冒险的燎原大火。
1941年5月22日,苏联召开了军事上的最高决策会议——国防会议,重点就是讨论苏德战争的可能性。
应该说,苏联的军事情报质量,远远好过德国,这是当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因此苏联情报机构,能够将德国下层渗透成筛子。在原时空,未来苏联还会将美国渗透成筛子,要不然其原子弹等的进程,就不会那么快。那个年代,尤其是知识分子,很多人愿意相信,苏联就是底层人民的地上天国,保卫苏联,就是保卫人民发展建设地上天国的希望。
然而,苏联也终究没能渗透德国和德军的高层,因此畅通的下层情报,反而让他们头疼,到底德军下一步的动向是什么?
德军对苏联的战备确实是在步步提升的,能够观察到德军在与苏联相邻的地域,不断增兵,例如罗马尼亚边境,现在至少有五十万以上的大军。如果说纳粹对苏联没有野心,在座的苏联高层,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但是战略上,德国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就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他们对占领的西欧和中欧,还需要时间消化,尤其是对英国,还没有打垮英国,英国的全球力量,正在逐步整合,显然英国必须是德国的当务之急,现在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的话,就会陷入英国与苏联的两线作战,这也太愚蠢了,斯大林也好,多数苏联高层也好,都不敢相信已经在欧洲战争中证明了自己领导力的希特勒,最终会如此疯狂。
而且确实有事实证明——德军不断在挪威海岸增加兵力和空军部署,显然在准备对英国的登陆战事(原时空后来证明是德军的伪装),德国的解释也很有力——他们现在苏德边境的战备,是为了迷惑英国,使他们确信德国将进攻苏联。德国迄今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运送物资,一点都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德军此时(四五月份)正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使得德军往东线调兵,看上去也合情合理,不一定是针对苏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条约,并不仅仅是瓜分波兰,而且双方交换必要的物资,苏联提供德国石油、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德国提供苏联生产设备和科技,整个条约签署还不满两年,在大大得益的情况下,德国就要违背了吗?
在座的高层,只有朱可夫是强烈地认为德军肯定会进攻苏联,他并且建议立即提前由苏联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先发制人。
朱可夫知道,1940年11月,苏联曾经向德国建议,苏联加入轴心国,其实就是苏联德国结盟,德国对结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在苏联修改德国条件,再次将新的建议送交德国后,德国迄今再也没有回复。从那的时候开始,朱可夫就认为苏德战争不可避免,所以他才要求干脆先发制人。
不用斯大林发言,朱可夫的意见就被其它高层驳斥了,开玩笑,就算德国要进攻,也不会马上开始,而此时的苏联红军,正好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正在忙于改革组织,更新装备、更换领导、改进训练方法、修改防御计划。自己还没准备好,拿什么去进攻德国?
斯大林其实知道得更多,例如德国裔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已经报告了德军会在6月下旬,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类似的情报还有几份,但是他实在难以相信,因为没有任何坚实的理由,支撑德国可能的行动。
他实在是不想战争马上发生,只要再有一年,苏联军队就将迈向巅峰,各种先进的兵器正在更新,例如T-34坦克,开始小规模地试用,而一代新的苏联军官,正在成长和成熟,军队的指挥在难堪的苏芬战争之后,正在加速改革,苏军军官的指挥水平,开始快速地提升。
德国实在是没有理由进攻苏联,苏联才是欧洲的第一工业大国,而且人口超过1.8亿,德国只有不到7000万人,只有苏联的1/3强。虽然德国占领了法国和欧洲其它地方,但这些地方满怀敌意,短期这里的人口,反而会牵制德军的兵力,而不是马上变成德军的助力。
德军现在面对的直接敌人,可是大英帝国,以前的世界霸主。虽然德军前期取得了对英国的节节胜利,但在不列颠空战中,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应该很清楚,英国不仅是只有本土的力量,英国人会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以及其它英联邦的自治领,动员起庞大的力量来进攻德国。
一旦德国对苏联开战,就意味着德国要同时对抗以前的全球霸主和欧洲第一工业大国,这是何等疯狂而愚蠢的行径!德国完全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
德国也应该知道,苏联并不是没有防御,1940年7月,苏联就制定了对德国的防御计划,从那以后,西线的苏军兵力快速增加,现在边境地区苏军就有5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而且苏联已经快速地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计划的迁到了乌拉尔山脉。
斯大林做出了最后的判断,德国不可能迅速进攻苏联,他们至少需要基本击败英国。不过苏联的军事建设,需要更加地加速进行。
他的内心实际上也有着侥幸心,只要再有一年,到1942年底,以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单独就可以击败德国,那个时候,才是苏联对德国开战的好时机,他希望,德国能够让他的期望实现。
斯大林并不知道,由于此前糟糕的苏芬战争,让德国完全轻视了苏联的实力。德国人根据苏芬战争的结果判断,苏联的大清洗,让苏军成为了一只孱弱的军队,并不能发挥苏联的工业实力。希特勒和很多德国高层,现在对苏联的认知是这样的——对比德军在法国战役的优异表现,苏联只是一栋破房子,只要拍拍门板,整栋楼就会倒下。苏联的那些强大的工业数据,现在变成了根本不值得重视的背景板。
斯大林也搞忘了一点,那就是“胜利会让人冲昏头脑”,现在的德国人就是如此,他们发现,自己太强大了,几个月时间,就将欧洲的一切强国击败占领,就连强大的法国,也只抵挡了2个多月。相比之下,苏军去打一个300万人的小国芬兰,最后损失了几十万人,这样垃圾的军队,如何能是德军的对手呢?
如果没有苏芬战争,德国可能谨慎得多,例如当初德国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双方坦克的生产能力。在德国全国一年只能生产1000辆坦克的时候,德国军官团参观了苏联的一个“红十月”拖拉机厂,这个厂的产量,就达到了一天22辆坦克,这意味着,如果这一个厂发挥全力,一年满负荷就可以生产7000辆以上的坦克,一个厂的产能是德国全国的7倍!当然这都是比较落后的轻型坦克,但这是工业力量上何等的差距!苏联相对德国,虽然没有质量,可是数量的优势太大了。
但随着欧洲战争的胜利,德国人的这些顾忌逐渐变成了过去。现在他们的想法是,苏联空有庞大的工业力量,但没有能够让这些工业力量真正发挥作用的强大军队,这正是德国最好的机会!一个一举击败苏联的机会!
即使是斯大林和希特勒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也总是倾向于高看自己、低看敌人,他们此后才会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敌人,斯大林低估了德国的力量,而德国更是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力量。
苏联国防会议还讨论了东线,即中苏边境。
负责远东的大将,约瑟夫罗季诺维奇阿帕纳坚科,向国防会议汇报了远东的局势。他非常忧虑,因为新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兵力,正在不断加强。
中国陆军主力的7个野战大兵团,现在除了负责西南和东南亚地域的七野、负责东部华北、华东、华南地域的二野、调到中原作为中央预备队的五野外,其余精锐的4个野战大兵团,一野、三野、四野、六野,几乎都集中到了中苏边境附近。东北是四野、蒙古边境是三野、西北是六野,而华北则是中央预备队一野。中国陆军已经发展到了520万左右的规模,而现在主要针对苏联的,就有4个野战兵团240万人,加上一些其它陆军部队,接近300万人的规模。
这样解放军在其北方的规模,已经是苏联在远东和后贝加尔两大军区等部队规模的两倍,在苏联前期加强之下,在两大军区的陆军总数,也不过是150万兵力。
而且中国陆军的军备水平非常不错,阿帕纳坚科认为其仍然在苏联远东军队之上,尤其是坦克装甲力量。他认为此时中国军的坦克部队,无疑是全世界现役部队中最先进的,他们是以接近重型的32吨中型猛虎坦克为主,而就算是前期在欧洲取得赫赫战功的德国坦克装甲部队,也主要还是以1号和2号轻型坦克为主,还没有赶上中国军队的水平。
目前苏联与猛虎坦克战力接近的T-34开始小规模使用,T-34也是32吨,使用76毫米坦克炮。但是目前远东2大军区都还没有,有限的装备,肯定是优先西线的。
而中国军的坦克装备规模已经很大,在其一野、三野和四野,都已经出现了坦克军的编制,这种坦克军,一个军就有3个坦克师,坦克总数达到1200多辆,攻击力非常强。每个坦克军还装备了一个强击机师,中国军使用的强击机与苏联的非常类似,这实际上抵消了苏联此前在陆军强击机方面的优势。现在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根本没有与中国坦克军同等级的先进部队。
而在空军方面,苏联远东两大军区的劣势更大,迄今为止,苏联在两大军区装备的战机,刚刚突破4千架的水平,其余1.4万架都配置西线。而中国在其北方,肯定已经是超过1万架。中国穷兵黩武的军备建设,简直令人震惊。
最后阿帕纳坚科坦承,如果现在与中国开战,那么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肯定不是中国军的对手,无论陆军还是空军,都只有甚至不到对手一半的规模,而且兵器的先进程度上还有落差。在军事指挥上,他也不认为此前经过中日战争实战出来的中国军官们,就比不上苏联的将官。实际上看看东南亚战争就已经很清楚了。
等到阿帕纳坚科说完,国防会议上一片沉寂,大多数的高级军官,都被阿帕纳坚科的报告震惊得呆滞了,原来新中国这么强了吗?他们本来对于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轻视的。
斯大林也给震得不轻,这些数据他是知道的,但被他信赖的阿帕纳坚科,现在居然是如此肯定而悲观的态度,则让他发现,自己应该是大大低估了新中国的军事力量。
阿帕纳坚科的态度,并非仅仅是因为数字上的比较,苏联现在对新中国的情报机构逐渐完善,情报的质量逐步改善,能够提供一些真实的情况。而为了某种未来的原因,新中国也有意开放了一些对苏联武官的信息,例如允许他们参观某场军事演习之类的行动,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新中国解放军真实的战力,决不低于此时的苏联军队,以免他们未来的误判。阿帕纳坚科一直都是这些情报的第一处置人,了解得越深,自然头脑就越清楚。
斯大林决定,向中国派遣莫洛托夫亲自率领的外交代表团,向中国提议边境问题可以谈判,主要当然是外蒙。他指望用“积极良好的态度”来稳定中国要收复领土的情绪,实际上他当然不准备放弃外蒙,先发烟雾弹再说。总体来说,他对于苏联的力量很有信心,苏联的工业体系,正在进入高效率的生产阶段,在东线很快会赶上中国的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