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
随着整体地缘战略的接近完成,对原来国家策略和计划的种种调整,也开始进入最后确定的阶段,尤其是二五计划,显然必须根据新的国家疆域和未来国际形势,而进行较大的修改。
2月的一天,在国务院召开了包括财政部、国家计委、经委、民委都在内的沟通会,这个会实际上是讨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科技产业的顶层规划。
李思华微笑着走进大会议室,这个会议室可以容纳数百人,今天参加的高级干部很多,会后还要分组讨论各种细节的问题。
李思华先做了她精心准备的主题发言,这个发言让与会的同志们大吃一惊,后来被称为“李思华的三重奏大国狂想曲”,很多人当时确实将李思华提到的一些数字,当成了狂想,甚至部分内容流传到国外去也是一样,被很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认为是完全不可能的,的是十足的狂想。不过在几十年之后,很多人开始敬畏地注视到,这些数字上的“狂想”,开始逐一变成了现实——新中国年复一年的建设和发展,让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国无比的生命力!
很多同志,以后一直清晰地记着这一次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发言。李思华先向同志们拜了早年,然后开始阐述:
“同志们,新中国的疆域超过了1600万平方公里,而我国的人口,也将超到6亿人,我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庞大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管理,都是非常复杂的。”
“经过一五计划,同志们对于大国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如何发展,应该说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确定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以主线带动整个经济系统,我们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定义经济发展的主线呢?我个人以为,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先说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是科技和产业发展。”
“大家都对基础设施建设非常熟悉了。我们很容易理解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大家都听说过唐代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当时只有皇帝有这个能力让人用快马,将荔枝从遥远的南方在荔枝腐坏之前将之送到长安,只有少数贵族能够享受。但今天如果我们完成了铁路或者公路建设,就能够快速运输,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到荔枝的美味,而荔枝的产地,也就能形成一个庞大的生产产业。再比如,现在有了通讯电话,大家在千里之外都可以方便地联系,很多事情就可以迅速地解决,而不是传个信,都要等上几个月。”
“但是我想大家,对于中国需要建设到何等规模的基础设施,恐怕还没有太多的认知,即使是中央计委,也只是根据各地统计的需求,然后按照国家的财政能力进行安排,但对于全国未来的整体规划,还缺乏完全的认识。”
说到这里,计委和其它部门的人员都不由得点头,确实是这样。李思华继续说道: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基础设施建设,我这里主要以交通建设为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需要建设多少里程的铁路?”
台下议论纷纷,很多人参考当年孙某人的“二十万公里铁路论”,现在国土扩大了,应该算四十万公里了吧?听到很多同志报出来的不同数字,李思华摇了摇头,说道:“按照我的看法,最终恐怕要修140万公里以上的铁路。”
台下一下子安静了,大家都被这个数字惊呆了。李思华平静地说道:
“让我们先比较一下,德国是30多万平方公里,有3.6万公里轨道,大约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轨道。美国是953万平方公里领土,最高的时候有60万公里的铁路,现在还有30多万公里,他们是用公路逐渐替代铁路,由于美国有一些地方,例如阿拉斯加和西部沙漠不需要铁路,去掉后,其有经济性的国土,核心虽然是400万平方公里,但整体经济区可以说是600万平方公里,因为有些地方人少但很重要,所以美国的数字,最高的时候其实与德国一样,都是10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铁路。”
“这就是发达国家的真相。大家不要以为新中国很强大了,我们强大现在靠的是庞大的体量,在底子上尤其是人均上还差得很远。”
“按照他们的数据,考虑我们有经济需要的地方有1300万平方公里,似乎我们要修130万平方公里。不过由于公路和汽车运输的迅速发展,像美国这样的大国,正在迅速转向公路运输,因此他们的铁路不断减少,我预计未来美国可能只会保留20多万公里的铁路。”
“但是我们不能模仿美国,铁路对我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美国。一是因为美国石油丰富,汽车运输确实就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我国的石油可不丰富。二是最关键的,就是从经济区来比较,我国的三大经济区加上大西北的一部分大约是1300万平方公里,而美国的经济区域可以算600万出头,我们是美国的2倍以上,但人口呢?我们人口的增长速度,将会远超美国,可能未来会是美国的6倍以上,所以我们的人口密度,将是美国的3倍左右。”
“这样的人口密度,就意味着具有物流大运量基础的铁路运输非常重要,而不能仅依靠公路运输,铁路对我们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公路仍然可以替代部分的铁路运输。所以我们不必要一定达到德国的水平或者是美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即使这样,打个八折,估计100万公里的货运铁路还是需要的,而且未来必须把这100万公里的铁路,都变成可重载的铁路线,便利大规模的物流运输。”
“当下的客运,是与货运共用铁路线的,都是100公里出头的时速。但是我们知道,客运是非常追求速度的,速度就是效率嘛,谁也不想在火车上呆个几天几夜,所以未来必然发展客运的专线,追求时速,每小时行驶200公里、250公里甚至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才是客运的发展方向。”
“这样客货分离,就按孙先生的20万公里铁路计划为基础考虑,新中国的疆域上,恐怕未来也需要40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实现客运的通达。我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远程就依靠空运,至少在800公里之内的旅行,最好还是高铁实现,这样我们的空域可以更多地留给防空和其它一些用途。”
“所以我刚才报出了140万公里铁路的数据,大家还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吗?”
很多人面面相觑,李总理说得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的天文数字,要建到猴年马月?李思华笑了笑,继续说道:
“按照上述数据,我们一年修2万公里铁路,也要修70年,不过以后我们国力更强了,也许一年可以修3万公里铁路,但无论如何,大约50年总是需要的。不知道在座的同志,还有多少能活到那个时候?”
台下都笑了起来,是啊,革命和建设的岁月过得飞快,谁能保证50年后还能活着呀,不过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真希望能活着看到。
“我们再来看一下公路的例子。美国是600多万公里的公路,对应600多万平方公里的有经济性国土。所以就是1平方公里领土就有1公里的公路。所以如果我们要达到美国的水平,其实目标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约1300万公里。又是一个需要大几十年去建设的天文数字。”
“还有诸多的其它基础建设,单单看交通方面,还有港口、机场、河道、市政、轻轨、甚至地铁等。而除了交通,还有通讯、医疗等无数的领域。”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不是只花钱,它们存在的本身,就是拉动国民经济的最重要抓手之一。有了好的基础设施,全国的产品、人员、信息都可以流通起来,经济的效率就能不断提升。当然,不能单单为了好看或者炫耀,去建设没有用的基础设施,我们建设的原则,第一是有用、第二是经济、第三是实用。永远不要忘了这几个原则。”
“就我粗略地估计,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至少60~70年内,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拉动国民经济成长的最重要抓手之一,而即使在100年之内,恐怕都很重要。所以我才把基础设施建设,称之为两个基本点之一。”
“第二个基本点,是科学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是基础,在基础之上就要谋发展,我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缺乏科技进步,产业就会落后,而落后就没有实力,就要挨打。”
“那么哪些产业对新中国是重要的呢?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大国,负责任地说,任何一个规模大的产业,对新中国都是重要的,因为都可能在国内做到全世界最大的规模。”
“让我们梳理一下。首先就是与基础设施建设关联的产业,即建筑产业,这个产业其实包括几百项子产业,通过建筑就可以拉动几十万的企业,实现几千万的就业,我们知道,各种建筑材料、门窗、管道、水泥、煤炭、钢筋,随便就可以数上上百项目,重要不重要?”
大家都点头,建筑带动的产业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规模很大。李思华继续说道:
“按照我自己估算的,比较传统的工业,还包括轻纺产业、机械制造和资源加工这三大产业。包括建筑在内的这4大产业,每一个大产业内都包括几百甚至上千个子目,都是满足千万人级别以上就业、需要几十万个企业来构成的超级大产业。其中资源加工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等在内的重要性,我们都是很清楚的。”
“但是这4大产业的大部分,只能算是工业中的基础产业,我们需要更重视的,是从以上4大基础产业中,派生出的科技型产业,例如航空航天、炼油石化、化工化肥、发电电网、家用电器、动力系统、材料科技、农业科技、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我这里列举了11种,实际上是不止的。我的意思是,这些产业的综合发展和匹配,才代表了现代国家的工业力量。”
“更重要的是,每发展成功一个这样的高级产业,我们就能创造一批的高级职位,并不是说一定让他们有非常高的收入,但保证了大量科技人员的就位,这将使得在这样的高级产业上,让国家具备持久的竞争力。久而久之,我们的科技产业,就能成为全球产业的主流,这就是国际竞争的胜负。”
“所有的服务业,其实都是围绕着这些大产业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大产业发展得好,各种服务业也能因此而发展得好,服务业是依附在这些大产业的发展之上的。”
“所以科技和产业发展,是第二个基本点。国家经济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创造合适的经济环境,服务社会和企业,推动这些产业在国内的高速发展和壮大。以后的干部考核,也会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同志们,什么是国际经济竞争?并不是出口多点还是进口少点。更重要的就是科技和产业发展,我的产品更先进,我的产业规模更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那么我的产业就会在国家竞争上形成优势地位,这就是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所以我们的使命,就是扶持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大产业,在国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成功一个,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高端就业、带动国内其它的配套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
“两个基本点,就相当于人走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所有的顶层设计,就要围绕着这两条腿来规划。”
听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李总理说的是这个意思。如何做规划、做计划,做了干什么?就是为了推动这两条腿向前进嘛。而如何评估绩效和结果,不也就是要看这两条腿向前进了多少吗?
李思华最后阐述说:
“两个基本点外,就是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市场和消费。市场本身是由消费构成的,所以两者不能分开。”
“我一直说,市场是最珍稀的资源。因为所有的生产,最后都必须找到消费,光有投资和生产,能够创造的消费是有限的。要扩大消费,就必须建设发展市场体系,并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
“西方经济学说,消费是有边际效应的。实际上就是在说,个人消费是有限的。这很容易理解,例如不管你多有钱,可能一顿也只能吃5个馒头。不会因为你有钱,就能吃50个馒头,那就不是人了。”台下大家低低地笑了起来。
“所以扩大市场或者说扩大消费的策略是什么?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100个人赚了1万元钱,如果是有10个人各有200元,80个人各有90元,而剩余的10个人各有80元,这样的结构就是共富结构,消费就比较均衡,大家都买得起每天的5个馒头。但是如果前面的10个人占去了9000元,后面的90个人只能分1000元,那就有很多人吃不起馒头了,这就是资本主义。”
台下大家平静了下来,都在思考李总理说的这个例子。
“所以共同富裕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有了共富,才能创造最大的消费市场。而资本主义那种极少数人攫取了大多数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市场的日益缩小。他们弥补的方向,就是用金融或者战争,向外抢夺市场。资本主义掠夺性的一面,就是来自这种对市场的需求。”
“所以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市场的规模来自于国家和老百姓的消费力,而市场的效率则来自于我们正在建设的价格货币体系和市场体系。价格货币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得好,中间交易的费用就能比较低,从而不仅交易更容易,而且买方和卖方都能得益,核心关键,就在于交易既有效率又要中间费用低。”
李思华讲话后,大家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实李思华的思维并不复杂,就是指出了国家政策和党与政府管理的核心方向而已,也是确定了评判的基准,即一切有利于发展经济上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在参与分组讨论的时候,李思华还向陈云他们所在的这一组,背诵了一段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名言:“我现在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因此我的儿子们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建筑和商业,以便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去学习绘画、诗歌和音乐。”
李思华问陈云,对这段话有何想法?陈云想了一小会,说道:
“这是资本主义世家的一种家族传承和成长的思路,第一代先从政治军事起步,获得社会地位;第二代学习实业,利用父辈的地位获得实业的成功;第三代人才能有他们所谓的自由,可以去学习一些昂贵的满足心灵的玩意,例如文化。”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用这几句话来类比,也说得大差不差。国家先要通过政治和军事斗争,获得独立能够保护自己;然后需要发展实业来强大自己,让国家富强;最后才能多元化发展,让人民享受艺术和文化。我们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不例外。”
“国家的实业是什么?那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这两个基本点。”
陈云和小组的同志都默默点头,李总理解释得再清楚不过了。
依照李思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经济发展路径,很快新中国的二五计划就完成了,准备进入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