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中美竞争的准备和苏联康复
1947年2月,春节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局常委会议。
李思华汇报了对印度斗争的相关准备工作,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山南三国社会主义国家独立战争、大山南公路的修筑情况等最新进展。
周恩来和朱德听得牙酸,脊背似乎都在丝丝地冒凉气,太阴险了!李总理为未来的印度,埋下了多少地雷,挖了多少坑?不能不为印度悲哀,给他们二十年,要是他们能让北方平静下来,就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了。更大的可能,是永远陷在北方的纷争中,单单一个巴基斯坦,印度恐怕一百年都搞不定。
毛泽东哈哈大笑,又对周恩来摇头叹息:“未来你们外交部可有得忙了,印度的北方,恐怕永远都是国际的热点地区。那个海得拉巴在印度南方,恐怕印度南部,也要乱一段时间。”
周恩来苦笑着点点头,李思华这么一安排,印度恐怕是构不成对中国的影响了。不过未来全球都会知道,中国是印度北方这些国家背后的“大黑手”,每一次事件,外交部可有得忙了,不过,这主要是对李玉振他们的考验。
今天真正的重点议题,是对中美竞争的前瞻,以及对苏联战后康复情况的研究,从而决定新中国自己的策略。
李思华现在是中央对美国关系的主导者,因为她最熟悉美国,了解美国人的性格和习惯。所以第一个问题,是由李思华来做的报告。
李思华首先做了一个预测,就是大概率澳洲的战争,会在1948年结束,其实本来应该今年就能结束的,但不能低估日本人的忍耐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大分水岭本来就是一个陷阱,日本陷进去以后,从1945年打到1947年这三年时间,除了食物仍然可以维持以外,李思华不认为他们的其它战略战资源,包括金属、油料和军工化工原料,还会剩下多少。其战争的潜力,正在逐渐枯竭中。
美国人不可能放弃澳洲,这两年多以来,日本人进行了多次反击,屡屡突破美国人在大分水岭两侧的“城墙”防御,美国人损失也很惨重,到现在为止损失的兵员超过了40万人(澳新军队也死了几万人),已经超过了美国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损失(大约30万人左右)。这让美国人咬牙切齿,恨透了日本人。整个二战,美国人吃亏最大的,就是在澳洲了。
所以美国人在拼命发展原子弹,根据最新的情报,美国人生产原子弹的工艺已经大幅改进,成本大幅下降,所以美国人近期开始加速原子弹的生产,预计到1948年年中,其拥有的原子弹总数,可以突破100枚,足以组织一次对大分水岭“新日本”的全面核打击。
而通过这两年多,美国在惨重牺牲的情况下,也应该对所谓“新日本”的重点目标摸得比较清楚,日本人当然一直在深挖洞,但是很多生产和活动,是必须在地面的,这逃不过美国的反复侦察。
因此未来这一次核打击的杀伤性,会是空前的。李思华认为,所谓新日本,大概率会就此投降,因为他们没有选择了,在这一次核打击后,日本人会明白,如果他们不投降,美国人会有更大规模的核打击,如果下一次是1000枚怎么办?
所以中国需要做好美国终于可以在1948年下半年,结束澳洲战争的准备。在结束战争后,很快美国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巩固和发展它的全球霸权,而苏联当然是第一位的敌人,中国也肯定是其第二位的敌人,全方位大国博弈的展开,势在必行。
美国战后短期的地缘战略重点,第一肯定是复兴欧洲,通过让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渗透美国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并整合他们,使这些欧洲国家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一线国家。美国擅长于利用“盟友”来消耗敌国的实力,自己则躲在背后操纵,中西欧就是他们很好的棋子。李思华不好直接说马歇尔计划,只能是这样曲线地分析。
第二肯定是中东包括北非,主要原因是石油,在二战后,石油已经成为毫无疑问的人类第一重要的能源,掌控石油的战略意义,全世界的强国都很清楚。中东本来是英国人的地盘,但美国人必然压迫英国,不断让它将在中东的殖民影响,转移美国。
美国通过挂钩黄金形成的美元霸权,通过1945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获得了西方的确认。不过美元并没有能力一直维持其与黄金的比价,未来肯定会放弃锚定黄金,而新的锚定物,没有比石油更有效的,如果能让全球都只能用美元才能买到石油,那么没有黄金,美元也能保持其霸权地位。
其次才是南美等世界三强之外的中间地带,非洲恐怕是排在最后的,此所以我们重点定位非洲革命,因为那里必然是西方在全球的实力薄弱之处。
战后的美国会如何对待新中国呢?
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将取决于与苏联斗争的烈度,以及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对比。
苏联正在康复中,内部的工业、人口和城市,虽然恢复得很快,但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时间,也就是从1946年中到1951年,是其恢复的第一阶段(差不多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而到1955年以前,只要斯大林还在,基本上还属于苏联防御性的时代。
如果苏联高速恢复了,必然恢复进攻性,在1955年或以后,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烈度必然升级,中国就可以减轻压力。
所以中国面临美国压力最大的时间,恐怕是从1950到1960年,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内。
在这段时间,美国必然采用各种引诱或压迫的手段,逼迫中国加入美国的圈层,例如使用美元贸易,参与美国的国际经济结算,甚至共同对抗苏联等。否则就是科技和经济制裁。
但是美国缺乏影响新中国的地缘手段,中国已经统一了东亚大陆,而且已经“安排”了印度。美国的地缘支点,最近的只有菲律宾,这将让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海军优势,在我们核导弹的威慑下,又有空军和常规对海导弹部队的威慑下,在我们的近海并没有什么大用。
对我们的威慑,主要将来自经济。第一就是中东石油,但恐怕美国在1955年以前,没有那么快就能掌控,还需要通过英国等合力,这很复杂,对我们的威慑是有限的,我们现在对中东石油的需求,也还没有那么迫切。
第二就是与西方的贸易。但我们是内循环国家,这种威慑也是有限的。何况贸易是双向的,封锁我们,也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我们的大市场。
至于科技,必然对我们管控,从西方获得新的科技,除了通过情报战线外别无它法,不用为此而顾忌美国。
美国对我们的最大威胁,其实还是思想上的,他们必然通过文化侵略等方式,来影响我们的民意、舆论,所谓的不战而胜。
所以李思华最后认为,还是需要坚持我们最早的决策,开放沿海一些地方作为自由贸易区,以此暂时维持与美国短期的关系,就可以了,无需做出进一步的让步。我们的目标,只是不要去替代苏联,成为西方的第一敌人,从而赢得充分的发展时间。
在李思华报告后,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美国存着幻想。他们容易被美国帝国主义分子的某些甜言蜜语所欺骗,似乎不经过严重的长期的斗争,这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会和人民的中国讲平等,讲互利。他们的头脑中还残留着许多反动的即反人民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反动派,他们是人民中国的中间派,或右派。他们就是现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的“民主个人主义”的拥护者。艾奇逊们的欺骗做法,在中国还有一层薄薄的社会基础。”
“美国不会放弃搞乱中国。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和人民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我们说“帝国主义是很凶恶的”,就是说它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帝国主义分子决不肯放下屠刀,他们也决不能成佛,直至他们的灭亡。”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俄国人民的革命曾经是依照了这条定律,中国人民的革命也是依照这条定律。”
“放下幻想,准备斗争,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大家都对毛泽东的讲话热烈鼓掌,毛泽东的讲话,可谓是揭了美国的皮,将他们未来的行动逻辑,说的再清楚也不过了。
周恩来最近一直亲自掌握对苏关系,他前期还专门外交访问了战后的苏联,巩固和发展在毛泽东与斯大林亲自达成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补充条约》基础上构建的战后中苏关系,同时也是与苏联对边界双方撤军的具体各自行动的确认。
因此由周恩来对战后苏联的重建和康复情况,做了整体汇报,他的汇报,还涵盖了情报机构掌控的很多苏联最新的情况。
周恩来汇报的重点是两个,首先是战争对苏联的摧残情况,然后是苏联快速恢复的情况。
四年多的毁灭性战争使苏联经济遭受空前严重的破坏。法西斯德国,使得苏联近3.5万个工业企业、1700多个城市、超过7万个村庄、700万个以上的建筑,被战火毁坏,超过3000万人无家可归。更不用说可能有3000万左右人命的牺牲。这是苏联承担了与法西斯德国绝大部分战争力量(70%的陆军和55%的作战飞机)和众多仆从国军队进行最惨烈战争的代价。
所以苏联的底子,是毫无疑问地遭到了重创,在工业力量上的损失,可能一度超过了7成,在1946年底,通过战争期间的努力,也只能恢复到战前的7成左右,这是事实。
苏联遭受的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4000亿美元,占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1╱3以上。战争使苏联工业产量比战前缩减,相反美国工业比战前增长了约一倍,苏联工业对美国的差距又拉大了,他们需要重新追赶美国。
但是苏联的速度很快,意志坚决,行动果断。在1946年尚未结束与德国的战争前,就提前启动了其恢复经济的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目前发展很快,预计到其四五计划结束的时候,肯定能够恢复甚至超过战前的经济总水平。
在周恩来发言之后,李思华补充发言。
她首先进行了一个预测,就是苏联到1950年,经济肯定会大大超出爆发苏德战争的1941年,预计会超出20%左右。说到这里,几位常委都有些惊讶,苏联真厉害呀。
李思华对此也是充满敬意。1920年的苏联,工业只有美国的1%。而二十年的时间,他们就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现在二战的伤痕还累累,但其狂暴的增长又开始了。
难怪前世苏联崩溃后,美国一定要赶尽杀绝俄罗斯。因为单单这过去的历史经验,就让美国人担心,一旦那个苏联归来,美国人将不再是对手。这就是《三体》里的那句名言所说的道理:“宇宙中最高的敬意,就是对你赶尽杀绝。”
她还用GDP模式,大致预计了一下到1950年各国的国力对比。估计美国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中国将达到2000亿美元(14%左右增长率5年,以1945年的1100亿美元为基数),苏联将恢复增长到1000亿美元左右(以其公布的工农业总产值为基础估算),正好是三个台阶。而英国估计不会超过400亿美元,法国和西德则在300亿美元上下,与三大强国相去甚远,已经跌出了第一集团。
在三大国中,虽然苏联看似GDP很落后,但其增长率,恐怕至少在1955年以前,都会超越美国和中国,甚至这种趋势,可以一直维持到1960年。这是因为,战后苏联获得了德国和很多仆从国的财富和工业力量,补充了其战争损失的很大部分,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苏联的人均资源优势,将在这一段时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中国的GDP在1950年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可是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力量,真的届时就是苏联的2倍,否则在刚过去的1946年,中国岂不是苏联的接近3倍力量?账不是这样算的,因为含金量不一样。
苏联的1000亿美元,是对应1.6亿出头的人口的,人均GDP几乎超过了600美元,而中国的2000亿美元,是对应6亿多人口的,人均只有300美元。单单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各自在极端情况下,能动用的国力比例是不一样的。中国,仍然处在大多数GDP必须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态。
更不要说美国3000亿美元的GDP,对应的是不到1.7亿人口,人均GDP更是苏联的3倍。
美国在二战时,可以将GDP的近50%转化为战争经费(最高900多亿美元),如果中国也这么干,民间会贫困到何等程度?只能说根本做不到。
当然美国能这么做,是因为此时以实体经济为主,大家的GDP几乎都是“干货”,如果是原时空后世美国那种金融立国——GDP的80%以上,都是来自金融和服务业,那人均GDP在战争中,能转移个锤子?自身有10%就不错了,其余都要拿着美元去外国购买物资,而人家给不给,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按照李思华的判断,用战争能动员的经济力量来衡量,中国目前略微超过苏联。未来五年,虽然苏联的增长率多半会超过中国,但是五年后,中国能动用的国力,反而会更大程度地超过苏联。这很简单,如果五年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到500美元,相对现在的300美元,当然可释放国力的比例大得多。所以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而且竞争是长期的,苏联的后劲,未必比得上我们,他们的人力损失,太巨大了,超过了人口的1/6,而且以青年人为主,可以说是损失了一整代人。
所以李思华预测,到1965年以后,中国的国力,必然开始甩开苏联,我们有这个信心,也会为此而努力。
在军事方面,根据情报机构汇报,苏联正朝向1948年,裁军到300万人的目标行动,被裁掉的军队数量高达800万以上。单单从其军事的行动来看,苏联确实在这一阶段只是维持其战争的胜利成果,而将国家的力量投入了经济恢复,因此,中苏边境,必然迎来一段时间的平静,预计苏联甚至将减少中苏边境的兵力到80万以下,如果我们和他们进一步谈判,双方减少到60万都是可能的。
美国在澳洲战争结束后,也必然大裁军,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除了在澳洲的400万人,其余部队已经缩减到了100万人左右,美军已经从巅峰状态的1100万人,裁掉了600万人,而在澳洲战争后,预计美国只会保留200万人左右的部队,还要少于苏联,毕竟苏联考虑的面对美国、英国等多个西方敌人。
所以我军的大裁军,也已经开始,野战军制度,将提前终止,我军的主力部队,将保持在300万人左右。当然,我国还会保留200万以上的国卫部队,毕竟我们的国土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苏联和美国,单单是边境地区,就必须进行相对复杂的管控。实际上美国和苏联,也有大量类似的二线部队,例如美国的国民警卫队,还有50多万人呢。
我国按照230个标准城市,每个城市配置一个国卫团2500人,就需要60万人左右,森林、消防、黄金等特殊国卫30万人,加上重装国卫10万人,这就是100万部队,而边防国卫,至少还需要100万人,即250个轻型边防旅左右,所以200万国卫部队还是需要的。而且以后还需要增长,毕竟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国内维稳和治安的需求增加是硬性的。
会议之后,新中国应对美国和苏联的策略,开始迅速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