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61章 斯大林访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第261章 斯大林访华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斯大林访华的要求立即得到了中国的回应,毛泽东和李思华以联合署名的名义,简单地回复了“热烈欢迎!”4个字,并指示周恩来和外交部长李玉振,立即与莫洛托夫对接,安排好斯大林访华的一切事宜,并商定好行程。

    就在中苏双方准备斯大林访华的这一段时间,美国和西方推进冷战的准备工作非常迅速。

    新时空1948年11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举行会议,决定建立西德政府。不久,美、英、法占领当局于1949年1月宣布在西占区实行“ 币制改革”,发行所谓“B”记马克,在西占区流通。苏联立即争锋相对,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由此形成了战后第一次的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美军只得出动大批运输机向柏林西占区运送物资。

    就在斯大林4月访华前,1949年3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正式成立。苏联则在4月7日即斯大林访华的前一天,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至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

    而几乎在同期,3月17日,美国马歇尔计划正式获得国会批准并实施,苏联很快制定了与马歇尔计划相似的莫洛托夫计划,来援助东欧经济。

    等到斯大林5月回国后没有几个月,到新时空1949年10月下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这个西方军事联盟就将建立,而只一个多月后,12月份,苏联针对性的华沙公约组织(华约)军事联盟成立。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终于成型,冷战全面展开!

    只有中国安之若泰,只是在两大军事联盟成立后,又进行了一次核武器试射,这一次,是射程超过1700公里的东风3型弹道导弹,这种弹道导弹,终于可以被称为“中程”了,仍然是世界领先,昭告全球,亚洲的大国,独立地屹立于东方!方

    1949年4月8日,斯大林终于抵达华京,开始了他对新中国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这也是斯大林作为苏联国家领袖,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主动出访外国(不算德黑兰会议的话)。与毛泽东的喜好一样,斯大林也不喜欢坐飞机,他也是乘坐专列,一路火车来到中国。

    中国给予了斯大林最高的礼遇。

    毛泽东和李思华亲自到华京火车站接车。在车站让斯大林检阅了中国三军仪仗队,并奏响礼炮21响。在斯大林专车到国宾馆的路上,摩托车开道,而道路的两侧,有超过十万人民,手持中苏两国国旗欢迎斯大林的到访。横幅锦旗和彩灯,挂满了经过的各条道路。

    在斯大林下午在宾馆稍事休息后,中方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全体在京的中共政治局委员,在酒宴现场站成了一排,欢迎斯大林及苏联代表团的到来。总之,中国给足了斯大林的面子,也让其它的苏联来宾包括莫洛托夫,非常满意。

    毛泽东与斯大林,上次在莫斯科和雅尔塔已经熟悉了,而斯大林与李思华则是第一次见面,两人都对对方非常关注。

    李思华注意到,斯大林看上去貌不惊人,苏联大使馆提供的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斯大林画像,与她现在实际见到的本人相比,其实出入蛮大的。真实的斯大林有点矮胖,肯定比毛泽东的身高低一截,头发略带红色,脸上有些麻子,右手明显地比左手小,他总是藏着右手。

    不过这一点也没有改变李思华对他的看法。他并不是个普通人,神色泰然自若,自然地有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气质,总是非常平静,似乎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斯大林对李思华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第一次见到这个清秀的中年女子,他就注意到她非常有军人风范,应该平时都有坚持身体锻炼。虽然知道她已经是43岁,但身材仍然如同青年,挺拔秀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一对眼睛,非常锐利,目光如炬,似乎能看透别人的心魄,这让他想到了资料里提及的此女早年“桀骜不驯、决不妥协、强势无比”的性格,内心感叹,如果不是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如何能以女子之身,成为中国军队的缔造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之一?

    晚宴后,毛泽东和李思华请斯大林早点休息,明天再进入正题的讨论。

    斯大林却没能很早地休息,晚上他一直在思考谈判的课题。中国人的待遇当然让他满意,但他哪里是在乎这个的人?只是从中国给予他的最高礼遇,就几乎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中国对他的出访非常重视,他们也对改善中苏关系非常有期待,这就好,双方有着共同的心态和趋向,谈判就易于取得成果,这使得他有些高兴。

    毛泽东、李思华与斯大林的谈判持续了十几天,中间偶尔中断,邀请斯大林在华京附近参观访问,实际上就是谈得紧张了,大家就缓和一下气氛。不过斯大林也由此见识了中国的“新农村”体系建设发展,包括乡寨、五通五建、民兵组织、流动民兵等,当然也包括一些城市和工业的内容,尤其是四流工程。不过斯大林最感兴趣的还是农村系统,中国现在的模式与苏联的集体农庄差别很大,看上去都是合作社和公有制为主,但中国市场化的成分非常高,农业多元化的成果也丰硕,这也反过去让他思考苏联模式的合理性。

    斯大林认可中共有些地方做得比苏联要好,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策略,中国能用,苏联未必能用,尤其在牺牲了2700万最优秀的一代社会主义青年之后,现在苏联人才奇缺,很多不合格的人,也只能提拔上来顶着,像中国这样注重流动性和规模性的倾向,苏联就不能做。不过还是有很多可参考的地方,他决定回国后组织几个小组,来中国做一些体制研究,供苏共参考。

    从参观中他也认知到,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较低,但这是人口规模太大造成的历史问题,中国在工业化和农业多元化上取得的成果,却不比苏联差。让他比较羡慕的,是中国的民生工业的蓬勃发展,虽然他对于中共允许私有制不以为然,这分散了国家的可用资源。在他看来,中国有着丰厚的人力资源,资本的情况也不错,而且利用二战统一了整个东亚,在其周边附近没有帝国主义的沉重压力,因此才能轻重工业同步发展。相反苏联的人口规模太小,在欧洲直接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在战略上因此必须集中到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在这个基础打好之后,才能带动苏联轻工业和民生工业的发展。

    经过十几天的谈判,双方签署了《中苏友好合作条约》,有些条款是公开的,但大多数是秘密的,属于《密约》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中苏双方的关系应该友好合作。在两国边境,进一步缩减各自驻军到40万人及以下的水平,建立边境问题磋商机制,实行定期边境问题军长级协调,避免两国的边境摩擦。

    二、从东到西,在赤塔州、伊尔库茨克州,一直到阿尔泰和哈萨克的中苏边境上,择地开放双边贸易的10个口岸,进行全方位的贸易合作。双方将因此而设立多个对对方国家专营的进出口公司,各自分别解决口岸到各自国内的交通和仓储物流条件。

    三、为了合作贸易,双方采取“货币互换”的贸易方式。暂时约定按照卢布:人民币为3:1的汇率(此时卢布对美元官方汇率大约是4:1,但非贸易汇率和黑市汇率几乎都在10:1左右,中苏达成的协议其实是按卢布对美元7.5:1计算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此时仍在2.5:1附近。),中国向苏联提供100亿人民币,而苏联向中国提供300亿卢布,作为双方企业贸易的货币基础。未来将根据贸易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四、全面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允许民间交流往来,双边开放留学、双方各自部分地区旅游、新闻和媒体互驻、苏联州级与中国省级的经贸自主交流往来、两国在医药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科学交流探讨等。

    而密约部分则约定:

    一、原则:作为共产主义的共同信仰者,双方都有在全球推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全人类的责任和义务。在推行世界革命上,双方应该尽量合作、支持,而不应反对对方。

    二、为避免各自实力的无谓消耗,中国短期将重点集中在印度次大陆的革命上,苏联不介入这一地区;中国则认知到苏联对于拉美革命人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中国不介入南美和中美洲的革命推进。在中东、非洲革命上,双方均有义务推进,中国已开始布局埃塞和坦桑尼亚,这两个地域苏联不再介入,其余地域,双方凭各自能力推进,对方占优的地域,另一方则只能支持,而不能竞争或破坏。

    三、双方在海外的情报机构,绝对禁止向西方国家出卖对方的成员。若一方察觉西方可能采取对对方的行动时,有义务提醒对方应对。双方情报机构建立西方情报互换机制,定期举行联合情报分析会。

    四、石油、粮食、水资源是当代的三大战略资源。中苏之间在石油和粮食这两个方面建立“国家间平准机制”,苏联的油气产量开始溢出,有多余的可以出售给中国,双方将建设中苏石油管道来实现油气东输;而中国粮食产量丰盈且有大量储备,苏联虽然可以基本满足自身粮食需求,但受到气候的影响很大,进口中国粮食,有利于建立充足的苏联粮食储备。实际上,这就是个“油气换粮食”的决策。

    五、中国尊重苏联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关系,不干涉任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事务,但中国将与这些国家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苏联对此予以支持,并同意中国与这些国家以“货币互换”方式执行公平贸易。

    在协议前,李思华还提出了引贝加尔湖水入蒙古的灌溉河工程,中国愿意以未来蒙古产粮支付水费,贝加尔湖有着全球20%的淡水,每年引入个1000亿立方米,都是轻轻松松。不过这个主意被斯大林拒绝了。他觉得这个引水工程,对中国的好处远远大过苏联。李思华也是一笑置之,那蒙古地域,就在色楞格河上动脑筋吧,至少贝加尔湖的一部分水源,本身就是来自于这条发源于蒙古的河流,当然蒙古境内流出的水源是小头,主要还是流经苏联时沿途汇聚的水流。

    色楞格河洪水期的水量很大,如果在外蒙地区能够通过工程将水引入外蒙的干旱地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本来贝加尔湖就在几百公里外,而且湖水的质量更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苏联不愿意,那就算了,还是靠自己。

    整个协议反映的中苏关系,很有点与李思华前世穿越前的中俄关系相似,双方内部斗争并不小,合作只能是浅层的,因为彼此相互顾忌和不信任。但在对外尤其是西方上,双方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可以报团取暖、彼此配合,就更能达成深度的合作。

    协议达成,双方都很高兴。毛泽东、李思华又和斯大林探讨了美国和西方的最近动向。

    李思华指出,冷战已经开始,中苏不能仅仅重视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打击,还要重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动向。

    在马歇尔计划开始后,美国同时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现代化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服务,本来仅限于少数特权阶层享有的福利,美国试图推广到其国内所有的“中产阶级”上,这是试图降低国内的社会矛盾,稳定国内的民众,使之不再倾向于社会主义,从而能够凝聚最大的内部力量,来对抗社会主义国家。在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一定复原后,他们必然跟进。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的“福利化”即将成为大趋势,这是资本家害怕社会革命、害怕苏联和中国煽动起他们内部民众革命的对策,策略就是收买内部,当大量的无产阶级,变成了小有资产的小资产阶级,他们就不会支持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害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嘛。

    这种策略值得高度重视,中国固然在生活水平上还相去西方甚远,苏联好得多,但仍然有很大差距。如果英国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其收入堪与苏联高层媲美的话,对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来说,他们不会认为社会主义有优越性,理论的批判,是比不上物质的批判的。“优越的生活水平”,将长期成为西方对抗社会主义最有说服力的武器。

    资本家向民众让利的结果,是民众消费力的很大提高,消费力提高了,市场就繁荣,何况战争后社会具备自然的恢复趋势,种种叠加之下,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很可能将迎来一个二十年以上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

    因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决战,是一场持久战,在对抗的同时,中苏都需要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能够赶上西方甚至超越。内部不能发展,对外的进攻其实就是虚弱的,并不能持久。

    当然,西方的福利化并不是没有坏处,他们的国家债务必然因此而不断增加,而且政府受到资本家和民众两方面的双重挤压,政府的能力长期而言也将下降。长期来看,这有点中国成语“饮鸩止渴”的味道。

    我们与其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如在短期内,大力向其宣传,正是由于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资本家害怕革命,才不得不向其国内民众让渡利益。苏联和中国的存在,就是他们民众生活水平和福利的真正保障。所以作为发达国家的民众,他们应该支持苏联和中国的存在,这才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李思华的理论,让斯大林大吃一惊,因为有很多,是他自己此前没有想到过的。尤其是最后提议的这个宣传要点,非常有意思,肯定对西方的舆论,是重大的打击!

    随着李思华侃侃而谈,包括美国美元霸权正在形成的过程和背后的逻辑,西方经济学和经济体系将从凯恩斯主义将转向货币主义的逻辑,由于黄金储量有限、未来美国将转向石油美元、从而中东的战略地位将不断上升的逻辑等等,不但是斯大林听入了谜,陪同的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等人也都听得入迷。随着李思华的分析,他们似乎看到了未来至少二十年西方变化的模样。

    斯大林不由得对毛泽东感叹说:“主席同志,我很羡慕你,你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继任人,李思华同志非常非常出色。”他当然知道李思华与主席相差13岁,正常来说在毛泽东之后,李思华至少可以为中国再当10年家。

    毛泽东呵呵一笑:“我们听说过您周边一些苏联高层同志的事迹,他们都很出色。”

    实际上,在斯大林说那句话的时候,马林科夫和贝利亚两人的心中,心脏似乎都大大地挑动了一下,他们都认为在斯大林之后,自己是有资格可以继任的。

    实际上,斯大林对这些潜在的继承人,各有各的不满,觉得他们既有优点,又有很大的缺点,所以迄今并没有选择确定真正的继承人。他不由得又看了李思华一眼,心想,要是苏联也有个李思华就好了,女性并不是障碍。单单刚才她对西方的分析,这种高瞻远瞩的国际观和大势观,就不是苏联现任高层中,任何一个同志具备的,真是羡慕呀。

    李思华的这些阐述,当然是试图对苏联造成一些有益的影响,避免他们过多地陷入西方的陷阱,过早地对西方陷入颓势。

    斯大林满载而归,毛泽东和李思华的感觉也是一样,与苏联的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使得双方都可以集中自身的力量,应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更好地建设自己,并将社会主义革命,推向世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