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马歇尔的观察与庚款冲突
1950年3月,马歇尔的访华之旅终于成型。在专机上,马歇尔带领的美国访华代表团一行,仍然在忙碌。而马歇尔则一直在思考着中国。
此前的几个月,马歇尔非常忙,但他的心情还是愉悦的,总统杜鲁门也是如此。因为美国在欧洲的努力,算是初步开花结果了。冷战的3根支柱性的布局,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已经初步全面完成,对苏联的全面封锁成型,加上金融和经济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银行,经济上也形成了3根支柱,这使得“自由民主”国家构成了一个坚强的群体,马歇尔相信,这能够压制住苏联,并让美国逐渐取得优势。
想到中国,马歇尔的神色又变得严肃,中国显然已经成为冷战的最大变数,如果中国站到了苏联一边,那么西方的优势可能荡然无存。之前觉得因为领土问题,这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之间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但是这两个国家都非常聪明,他们在冷战的压力下,迅速地抛弃了过去的敌对,现在已经关系正常化,虽然不是盟友,但无疑让他们都能集中力量,应对西方自由国家的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斯大林能够出国访问中国,这让美国各界都非常震惊,斯大林用这个前所未有的行动,化解了苏联与中国之间的敌对和冲突。这个巨人,仍然犀利,他对中国的巨大作用看得很清楚。他的行动,一下子改善了苏联的战略态势,使得他们可以集中力量在欧洲,这当然对西方不利。
此前还是太忽略中国了呀,美国对于中国利用二战吞噬了整个东亚大陆,是非常不满的,本来早已计划在澳洲战争结束后,美军腾出手来,要在东亚制造摩擦,给予中国巨大压力,不能让这个红色政权,得以自由的生长。长
在这种思路下,中美之间的关系,在1946年以后就迅速地冷了下去,开始对中国获得美国科技设限,也不允许一些科技设备出口中国,对于中国抛过来的贸易提议等,美国也是冷淡地敷衍。
但是中国在二战中,成长的可不仅仅是领土,它的经济和工业成长,才尤为可怖。在访华前,新成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搜集了所有可能得到的情报,对中国工业和经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分析报告会,杜鲁门总统,还有他自己(国务卿马歇尔)等美国政府的重臣,几乎都出席了这一次报告会,而报告的数据和CIA的结论,让他们极为震惊,包括一直觉得自己很了解中国的马歇尔。
中国的很多经济数据是公开的,而CIA的分析认为,这些数据是非常可信的。只是前几年美国一直没有太关注而已。说起来这个时代的美国,还没有像原时空李思华熟悉的那个美国,对于全球事务的关心,几乎是顾及到每一个热点,每一个重要点的国家。在新时空,这个时代美国还是主要关心欧洲,远东之他们的概念中一直是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区,虽然日本人给了美国那么大的打击,但重视的,也只是控制太平洋而已。
按照CIA的汇总,用美元来计算,中国在1950年的GDP,将达到2000亿美元,是美国的2/3,而是苏联的2倍!而且美国GDP中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大约是1360亿美元(已经有很大的GDP是服务业了),而中国的GDP中,第二产业的GDP高达1200亿美元,几乎是其GDP总量的60%,工业总量已经接近美国。
因此CIA的结论是,中国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按其增长率,很快在工业总量上,就会超过美国!虽然在科技上它还远远落后于美国,但是由于其庞大的人口(超过6亿,是美国1.6亿人口的几乎4倍)、广阔的疆域与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化的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苏联!中国此时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不算太多,但如同苏联当初,充分吸纳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科技和装备,使得他们的工业化非常顺利。
例如钢铁,预计1950年美国产量会超过8700万吨,可是中国的产量,会超过1.6亿吨,相对美国已经是两倍了。实际上,除了石油(中国产量大约1.5亿吨)以外,各种工业数据中,中国几乎都是前三位,包括了大量的第一位。
最终CIA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会比苏联强大的多,虽然近期苏联恢复得非常快,短期增长是超过中国的。但苏联的人口太少了,抑制了其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中国则充分地拥有人口和资源优势。
听完CIA的报告,颇有些人是面面相觑的,他们此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立国仅10年的新中国,居然已经成长到了这个程度,气氛是严肃的,甚至变得有些窒息。
显然没有人敢再提议同时对抗中苏了,这肯定会给美国找来巨大的麻烦。苏联的经济规模,目前仅有美国的1/3,就已经是麻烦无比了——美国可不单单是为了控制欧洲,而用苏联作为“恶人”标靶,来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领导下的团结,而是真真切切地认为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在苏联的背后,这个中国可能更可畏可怖,从长期来说,很可能中国才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
此前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最重视的还是这个国家居然成为了全球第一个核大国,直到现在,美国那么拼命地追赶,也没有能超过中国,中国的核导弹仍然是世界最领先的,但他们知道中国一向贫穷落后,核武器应该是个偶然,他们的科学家得到了上帝的青睐。但没有想到,除了核武器外,这个国家发展得那么快。
一定不能把中苏两个国家逼成盟友,几乎所有的美国高层们,都认知到了这点。这个时候的美国政客,为了选举而变态的几率还不大,至少多半是现实主义者、利益主义者,思维是理性的,并不是后世那种白左,或者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而不顾现实。
CIA报告后,应对中国的策略迅速出笼,主要都是“软”的策略,重点是经济贸易,要发挥美元、美国科技以及美国企业的重要功能;要加强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通过文化、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影响中国,设法在其内部培养美国利益的代理人和亲美人群,影响中国对美国的政策。
马歇尔,正是在这样的美国战略背景下,出访中国的。
对于此次中国之行,他一直思考着李思华,这是中美关系的关键人物。
对于李思华,美国高层一直很难定性,在他们看来,这个女人太奇怪了,当初都可以说是美国富豪中最顶层的那一小部分了,在全美国这样的家族,如果排个名单,李思华恐怕也在前十之列,结果她还是回去中国参与,不,甚至是亲自发动了革命,而且是“仇富”的红色革命,成为了新中国的两位领袖之一。世界级的富豪与红色革命领袖,这两个身份的冲突性太大了,完全不搭,以至于CIA也摸不着头脑,对她当初的动机称之为“李思华之谜”,无法给出精准的分析。
但不管怎样,她无疑是中美关系的关键人物。她非常了解美国,在美国有大量的人脉关系,甚至是很多美国年轻人的崇拜对象,根本没有因为她是东方人而缺乏关注,甚至因为李思华,很多美国人对这个东方大国,现在充满了兴趣。
更关键是,她很可能掌握着中国对美战略、关系、政策的钥匙。由于她的特殊经历,在中共高层中,必然是对美国政策的权威,她的态度,很可能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的态度。
高层们一致决定,在马歇尔访华之后,邀请李思华访美,他们知道毛泽东就像斯大林一样,几乎是没有兴趣出访的。
所以马歇尔访华之旅,某种意义上是为李思华访美打前站,先梳理好一些两国关系的基本框架。
飞机逐渐降落,马歇尔从窗口看下去,郁郁葱葱的绿色,几乎遮蔽了这个不大的城市,中国的首都华京到了。
在双方议定的马歇尔行程中,有参观的内容,因此马歇尔要求的是先参观几个地方,回来再谈。这个要求当然得到了中国的同意。
在参观后,马歇尔的内心更为沉重,他挑选的参观地点,都是6年前他访华时参观过的一些地方,他要亲自观察这些地方和企业的发展,表面上是怀旧,但实际上他是想用自己的眼睛,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评价,长期担任美军参谋长的经历,让他很多时候更相信自己的观察以及之后的直觉。按照他自己亲眼的目睹,很容易得到一个他确信无比的结论,那就是中国这几年的进步飞速,再结合CIA的数据,他两次参观之间,中国的国力大概翻了一倍。
很容易直观看到的,是底层人们的生活水平。他到处所见,可以看得到人们的衣着谈吐和精神状态,这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了。大街上甚至在乡寨,他都能发现中国人的普遍衣着,与现在的欧美普通人几乎无异,区别不过是中国人不穿西装马甲,中国官员和一些企业高层,是各种“新中式”职业套装;而中国大街上的普通人则千奇百怪,甚至有些人穿着明显古代的服饰或者像他熟悉的中国人的戏服,根据介绍那是汉服中的各种分类,民众中自发地有一个“汉服复兴”的运动。这些服饰说实话,真的很典雅很美丽,可惜他的夫人伊丽莎白科尔斯卡特患有心脏病,没有敢让她陪同自己访华,否则她一定特别喜欢。
大街上商业的繁盛是让他最吃惊的,华京是个纯粹的行政首都,目前只有30多万人,但几条商业街上,店肆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他还去了不算太远的湖北省的省会武汉,新的大城市风貌,更是让他简直目瞪口呆,他当年在天津租界驻防的时候,也曾经来过武汉,与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武汉的港口,让他想起了美国的纽约港这些大港,似乎并不比美国逊色,除了高楼大厦还比较少以外。
至于中国城市与美国城市的经济差距,大概在私人轿车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城市大街以公交为主,私人轿车很少,主要都是政府或者企业的车。美国代表团里的经济学家还特意询问了陪同访问的中方工作人员,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并不限制私人购买轿车,但是他们使用轿车的汽油价格极贵,超过美国的10~15倍以上。据说中国的油田比较少,而且开采条件复杂,因此成本比较高,所以其中央对私人轿车的使用是比较压制的,方法就是高昂的油价。这样买汽车的人就比较少,政府和企业用车则是有一定油价补贴的。
就连城市和乡村的建筑也不一样了,彻底地中国化了,与他此前民国时形成的印象完全不同。当时中国的建筑,要么是旧的建筑,要么就是模仿西方,例如上海的一些罗马式建筑。可是现在,华京到处都是东方韵味的建筑,武汉也是一样,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中国韵味、中国诗意、中国风格”,确实与美国完全不同,但非常有那种东方神秘而美丽的味道。
他还参观了一个刚完成全部建筑的“美丽乡村示范乡寨”,工作人员告诉他目前还只有少数乡寨,能达到这个水平,不过所有乡寨,都是这样的发展目标。参观的结果,让访华团所有的成员都由衷赞叹,太美丽了!1000多栋不同的住宅,千姿百态;街道的建筑,将现代的材料与中国风格融为一体,很有诗意;整个寨子错落有致,果树绿植隔开了蔬菜田,已经开始开花,让人目不暇接。回想起来,美国典型的那些小镇排屋,就让人感到粗陋,总感觉差了一些什么,喔,就是中国人喜欢说的“文化底蕴”,这种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开始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社会。
至于鳞次栉比的工厂,访华团因为心理早有准备,倒是没有太多吃惊,但也在内心叹息,这个国家的工业规模,几乎已经不次于美国了。
几天的时间,马歇尔和访华团都只能是走马看花,但短短时间里目睹的一切,足以让他们确认CIA报告的真实性,这是一个崭新的强大的世界级大国,在美国和苏联之外,现在必须将中国作为强大的第三极来对待,所有全球的重要事务,想排除中国,大约都是幻想。
这个新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强烈,其“唯中国化”的倾向明显,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西方的主流分道扬镳,完全是东方风格的独立发展,从文化到经济到社会制度,都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相比苏联,中国可能更“异端”。马歇尔和访华团相信美国的制度和力量,但很多人确实开始将中国,作为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来看待。
接下来马歇尔与中国领导人们的谈判协商,就显得波澜不惊。周恩来表达了中方的立场,他的阐述主要包括:
在苏联人的事情上,中国果然拒绝了美国与中国一起对抗苏联的提议,周恩来表示,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正常化,目前两国关系友好,拥有正常的贸易和国家间的交往,中国无意去打破这种关系。当然,中国与苏联也不是盟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国家。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斗争,中国观察到现在西方称之为“冷战”,中国无意介入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冷战。
但是,中国对于西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仇视非常不安,这种仇视,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这几年走向冷淡,贸易和交往,都开始变得困难,美国对中国限制了科技和重要生产设备的出口,而现在中国在美国几乎已经没有留学生了,因为都不录取。这肯定不能算是友好的表现。
中国愿意与美国和西方友好交往,正因为如此,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已经将上海等设为自由贸易港,而在前几年,已经将沿海的东海省(不含北海道和筑紫岛)、新罗省(朝鲜南部+筑紫岛)等地设为自由贸易区,允许美国和西方资本投资,获得和汇出利润,可以使用美元,允许西方银行开设分行。这些都是中国对美国和西方的友好行动。但是显然遭到了美国和西方的漠视。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的态度一贯是清楚的,愿意与美国友好交往,成为朋友,需要改变的,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
马歇尔等人,对中苏关系的情况早有预判,知道中国人没有那么傻,会为了中美关系,而去动摇现在的中苏关系正常化。所以论题集中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上。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如下主要的协议:
一、双方同意贸易正常化,允许双方企业在对方的一些指定区域内自由投资,获得“国民”待遇,但必须遵守对方国家的法律。中方自然就是那些自由贸易区,而美国也指定德州和加州作为中方可投资地域。本来只有加州,但周恩来对马歇尔说,李总理很不高兴没有德州的时候,马歇尔想起了李思华与德州的渊源,还懊悔地拍了下自己的额头,命令立即增加了德州。
二、双方允许投资地域内,允许对方国家在其中设立各种商贸机构,包括银行、保险、海运机构等。其中德州财团麦基逊的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就中了大彩,被中方指定为中国自由贸易区内,国企外贸美元的结算和汇兑银行。
三、双方对相互投资和贸易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每一年度更新一次,不在负面清单中的贸易,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突然中止贸易,造成对方企业损失。
四、双方同意在企业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学生留学等方面,广泛开放。具体细节由双方专业部门对接,签署交流协议后执行。
协议签署,新闻传出后,全球反响强烈。中国与苏联、美国两大强国先后关系正常化,这就打开了中国与其它全球有分量国家的外交正常化之路,接下来各国使节纷纷来访,周恩来和外交部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周恩来的心情很愉快,他这个负责外交的副总理,感觉新中国的春天来了。
不过,对于当年庚子赔款涉及的14国,除了已经不存在的日本,以及俄、德(东西德)、法、英、美五大强国外,仍然不与意、奥、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这8国建交和往来,他们被新中国公开列为敌国,也公开声明只要中国有机会,就必然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报复,除非他们归还庚款并道歉,否则必然“十倍以报!”
这几个国家自然非常愤怒,但愤怒之后是害怕,被一个超级大国盯上的滋味,不是好受的,他们当然去找美国,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回答是,没找你们美国要账,是因为二战大家是盟友。至于这些国家,是什么玩意?做错事就要受惩罚,美国要是觉得北约保护得了他们,就走着瞧。美国的抗议和调节,被新中国弹了回来。
事情短暂地暂时停歇了。但是随着中国展开对外交往,这几个国家也对中国的实力认识越来越深,也就越来越害怕。结果在5年之内,比利时第一个倒戈,归还了双倍的庚款,多一倍自然是作为利息。而此后几个国家纷纷跟进,终于到1957年,全部8个国家都照此与中国了清了恩怨。西德虽然不在名单上,但比较识趣,为青岛和山东建设捐了一大笔钱,说是对此前殖民山东的道歉,但明眼人都知道,实际上这就是西德的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