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联合指挥链与印度顾问团
总参1号指挥大厅,一场联合指挥作战演习正在进行中。
赵云腾看着那些巨大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机器看上去就非常沉重,一直发出嗡嗡的声音,让他不由得怀念前世的LED显示屏。没办法,现在能用上CRT显示器,已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了,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新的成果之一,在全世界应该是第一个实际应用的。在军事上当然首先利用,与第二代晶体管电脑结合,形成了初步的电子化军事指挥系统和显示系统。
大厅里在多台“巨大”的电脑面前,输入数据的参谋们,击打键盘的声音响成一片,负责解读的参谋对每一个行动的进展不断解说,观战的将军们则默不作声,冷静地听着参谋的汇报,内心都在跟踪和思考着战役的进行。
赵云腾的心中,不由得有几分忐忑。这场演习也是对他的考验之一,因为他此时是总参“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实际上,这个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很多内容,都是出自于他的建议和研究。
联合作战的需求,在二战时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不过当时的对手是日军和英国仆从军,不算太明显,我军的指挥体制的问题,还不太显著。但是现在的军队,是以苏军和美军作为潜在作战对象的,必须实现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
这也是现代科技进度带来的改变。十几二十年前的作战,主体是陆军,能够加上空军的辅助,就已经很不错了,谈不上什么联合作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陆军、空军、海军、导弹军、核生化防御部队等等,兵种越来越复杂。就算是陆军内部,也分出来非来常多的支系,例如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侦察兵、特种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学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和测绘兵等。这么多的兵种,每次作战其实都需要“搭积木”,将各兵种有效地组织起来,拧成一个拳头,并实现统一的指挥,相反,如果每个命令,都需要从单独兵种的指挥那里下发,那么简直就不是多头指挥了,而是无头苍蝇。
所以指挥体系是必须改革的,此时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在探索如何实现高效的联合指挥,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上一次探亲,他就已经向李思华汇报过自己在联合指挥方面的想法,也得到了李思华的赞赏,给了他不少指点,当时国内还没有正式启动联合作战指挥研究呢,他在国防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联合作战指挥的,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成为总参后来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参考文件。
赵云腾的主体思路,是参考了原时空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改革路径,说白了就是建立两条指挥链。
一条链是军政,即对军队的行政性指挥,军政是由国防部对中央军委负责。国防部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人民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在战争中则担任支援任务的行政渠道。国防部下属是对各个支持部门,以及各大军区。
另一条链是军令,自然是对军队的作战性指挥,具体负责作战。指挥的链条是从中央军委联合指挥部(军委联指,以总参为基础),到战区联指,战区联指是负责具体作战的,战区联指司令员才是战争的具体指挥员和负责人,而不是各大军区首长或单独兵种的司令员。
说得简单点,就是战区联指负责军事行动策划,经过军委联指批准后(大规模的战争由军委联指自行策划),开始对需要的军事力量“搭积木”,通过国防部和各大军区抽调所有需要的兵种和兵力,组合成联合打击力量,然后在战区司令员的指挥下遂行作战。
在这样的体制下,战区联指汇集一切资源、一切兵力、一切信息、一切作战权力,这样就拧成了一个拳头,能够发挥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威力。
所以这样就避免了多头指挥导致的效率低下和指挥混乱。军政和军令统一,是在中央军委的层面。在军委之下,则是军政和军令两块部门分离。军政是常态型的,国防部、各大军区、各单独兵种,他们常态存在,对军队进行编制、训练、装备,包括军事科研和军人待遇等一切行政性的事务。但真正的作战指挥,则通过组建长期的或临时性的战区来解决,战区司令员是真正的指挥官,而战区联指则是所有资源和信息的指挥链枢纽,对下联结参与作战的部队。
所有的作战部队,一旦被列入战区,抽调出来,原上级行政指挥机构就不得干涉,权力汇集到了战区联指。
所以这样的思路,其实就是力图做到联合指挥中,既适度分离又协调耦合的职能配置。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规避各作战部队的上级军种,利用其行政资源,在作战指挥上,干预加入战区的原下属军种组成部队,这实际上就是越权干预联指的指挥权了,所以必须坚决制止。
当然,联合指挥,必须统一各兵种的通信链,使之兼容。命令可以从联指下达了各个作战部队,不同军中的作战部队之间可以联系和交流,否则凭什么联合指挥呢?
在赵云腾的考虑中,联合指挥作战体系是顶层设计,而陆军的合成化则是下沉的发展路径,上下两层的改革提升,加上空军、海军等军事科技和指挥的发展,在10~20年的时间里,就能造就一只空前强大的中国军队。这已经变成了他的一个执念和事业的理想。
按照赵云腾的记忆,在他前世1983年的美军伊朗事件中,美军就吃了缺乏有效联合指挥的大亏。美军现场有4个指挥官,令出多头,甚至彼此无法辨认,无线电通信居然互不兼容,大家都不知道谁该负责。而现场又环境恶劣,黄沙漫天,一片黑暗,最后只得各自为战,导致美军的拯救人质行动,一败涂地。
赵云腾知道,美军从五十年代就想搞联合指挥,但到了八十年代都还是一地鸡毛,从1986年起才逐渐好转,说白了就是军队内部的官僚主义盛行和权力地盘思想,一直到吃了大亏,才不得不转变和改革。而改革后,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大见成效,以至于当时的海湾战争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得意地说过:“战争中,非常非常清晰的指挥链和对下级指挥官的责任,使我们在战场上,统一指挥部队和联合作战的能力,无人匹敌”。
这就是高效联合作战的威力。对比一下,在越南战争中,单单是空军,就被后来担任美国联参会毛泽东的戴维琼斯上将讽刺说:“军种之争使得越南战场上至少有着6场不同的空战。海军在北部的空战,空军在北部的空战,战略空军的空战,海军在南部的空战,越南人的空战,以及陆军直升机的空战。”按照他的看法,越战中的美国空战,就是目标不明、职责不清的典范。
但人民军队现在的情况,官僚主义和私人利益,都得到很大抑制,实行这样的改革可以快速见效。高效的联合作战指挥,说白了其核心还是一套机制,是“人治”,虽然也需要军事科技基础,例如通讯系统,但在五十年代已经可以基础性地推广,而到六十年代的科技支撑下,就可以成为一种“常态”。
所以美军花了几十年才定型,并发挥了巨大威力的联合作战体系,新中国应该有能力在短期之内就实现。
演习结束,新的联合作战体系经受了演习的考验,体现出良好的效果,在场的将军们都比较满意,林彪还赞叹了一句:“上善若水,整个指挥过程就像流水一样,平静而高效。兼顾所有,聚力于一,很好。”
彭老总专门走到了赵云腾的面前,让他有点紧张,因为彭总一向严肃严厉。他没有露出笑容,只是重重地拍了赵云腾的肩膀,说道:“干得好!”让他有点懵圈,彭总走了他才想到,担任国防部长的彭总,当然知道这个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领导们都走了,赵云腾才瘫坐下来,感到了迟到的一阵阵紧张之后的疲惫,同时也有着轻松。他觉得,这件事,算是干成了。
1950年12月的一天,赵云腾在印度次大陆比哈尔的游击队基地,整理着自己的行李,这一次可能要呆好几年。
他现在是“中国援印革命军事顾问团”的副团长,是配合皮定军团长,协调印度“红色走廊”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红色军队的指挥和建设。
新中国当初向印度次大陆五个邦,派出了二十几只组织健全、在中国经过长期培训的次大陆各族裔的游击队和党组织,经过2年多的发展,这些游击队大致形成了24个团左右的兵力,占领了五个邦大面积的农村,现在印度在这里的存在,只限于一些大中城市。但是暴风雨可能要来了,因为南部的海得拉巴,已经被印军全面占领。
海得拉巴大公的雇佣军,只能靠钱维持,战斗意志和战力都太弱了,虽然购买了中国提供的大批武器弹药,也经过中国派遣教官的一些军事训练,但终究是一只旧军队,在印度超过50万军队的合围下,逐渐还是失败了,不过相对于历史上印度几乎是“和平接收”的情况,在海得拉巴的战斗中,印军的损失,至少超过了8万人。
就这样,印军还不敢处决海得拉巴大公,因为担心激起全印度那些大公和潜在独立势力的愤怒,只能是把他关进监狱,号称永久监禁。
但印度的南部已经平定,印军的矛头就很可能转到针对这五个邦(实际上已经是9个邦了)的红色根据地上来,数十万大军的“围剿”很可能在数月后就会发生——等待印军从海得拉巴战争中缓过气来。
因此现在的时机非常关键,按照中央的决定,准备迅速加强次大陆红色根据地的军队建设。中国准备了14个师的装备和充足弹药,准备在顾问团的指挥下,将红色军队从24个团扩展到42个团,超过14万人,组成14个师的游击军队,这些军队已经具备了正规军的雏形,但战斗方式仍以利用山区的运动穿插和游击为主,暂时需要避免与印军正面决战。
能够向次大陆红色军队提供这样的资源,是因为1951年的革命基金预算已经高达2.5亿元(大致按照GDP的0.05%),而投资在印度次大陆的经费,就高达1.5亿元,加之提供给他们的武器装备,大量利用了我军淘汰替换下来的旧式武器和弹药,能够节省大量的费用。
在中国看来,这只部队的大问题,还是宗教,虽然以印度教徒为主,但穆斯林也不少——印度的穆斯林是社会底层,最穷,所以参与革命的比例也高。还有一些其它教徒。虽然能够参加革命,其宗教信仰就不会太坚定,但是影响还是很大的,而不同宗教的教徒之间,也易于发生冲突,因为至少彼此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教徒之间最容易看异教徒不顺眼。
这只部队很奇特,让领导人们,例如拉珠和迈达维这些人,头疼不已,按照赵云腾的观察,这里的难度比国内当年困难多了,人心复杂呀。
由此这只军队就有两个非常特殊的特点,第一是女兵的比例特别高,现在几乎达到总人数的2/3,在各级指挥官中的比例,也超过了2/3。因为她们反而是最坚定的战士,也最能吃苦,而她们对于宗教的眷恋,是最弱的,甚至有些人充满了仇视。原来的宗教之下,她们用“命如蝼蚁”来形容,绝不为过。
好在现代武器,对于男女之间的体能差异要求,已经大大下降。游击战需要的是耐力,而这些瘦瘦小小的女兵,其耐力反而是惊人的。
第二个特点,是在班的编制上,按宗教分开,例如穆斯林班,印度教班,至少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致,生活吃住和行动在一起,就比较能够彼此配合。不过指挥官系统中,是混编,如果这点觉悟都没有,当然不会提拔。
赵云腾近期的主要工作,就是编成这14个师,再将之组合成4个军和2个独立师的主力部队。根据地很难编成类似国内的国卫部队,所以在主力部队之下,就是当地农村的民兵组织,他们负责保卫自己的村庄和组织村庄内部的生产,以合作社的方式驱动所有村民耕作。
民兵组织名义上现在至少超过了50万人,但战斗力很差。
赵云腾更感兴趣的,是当地党组织和根据地的建设,对于国内的情况,在他成长的时候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而在次大陆,他则是眼睁睁地看着一幕幕的现实情况发生,所以对比研究,他是很有兴趣的。
现在次大陆建立了两个共产党,一个是拉珠与迈达维等人为主的“比哈尔与孟加拉共产党”(比孟共),另一个是桑贾伊和本德等人为主的“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共产党”(奥恰共)。
之所以会一分为二,是因为这两帮人不是很团结,发展思想不是完全一致,而各自争夺领导权。他们是在不同的地域发展起来的势力,也彼此不服气。所以在中国顾问团的协调下,干脆就分成了2个党,比孟共未来在比哈尔(包括原时空的贾坎德邦)与西孟加拉建国,而奥恰共未来在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建国,各自按照自己的思想发展。各自都有出海口,都可以得到孟加拉湾对面的中国的支持。
但是为了应对国大党印度的进攻,大家还需要协调一致,这样反而让顾问团获得了很大的指挥权。这次的14个师中,有6个是比孟共的部队,而8个是奥恰共的部队。
赵云腾所在的比哈尔,自然是比孟共的核心根据地。这里由于邻接中国的锡金,因此是补给最便利的地方,比孟共的整军也主要在这里进行。
经过二年多的建设,比孟共在这里的农村根据地,已经有着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带来了缺乏化肥下,一整套的农业生产规范和技术,在全根据地推广。而且中国还不断援助粮食和医药,所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使得比孟共有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派遣的人员,在比哈尔建立了各种技术学校,主要就是推广适合这里农村根据地的各种技术,除了农业外,还包括赤脚医生等,比孟共中的知识分子也加入进来,他们主要是传播革命思想,以及教授语言文字等。
由于比哈尔有煤矿,在比孟共占领了几个煤田后,中国派出技术人员协助比孟共建立了煤矿,所以现在蜂窝煤开始在根据地推广,这使得当地人开始能够喝开水,患病的比例因此大幅下降,这还在农村造成了一种影响,那就是喝开水不得病。
在赵云腾的观察中,比哈尔最强的还是农业,这里的耕地太肥沃了,大约60%的地域,都可以开垦为耕地,根据地虽然依靠着山区,但到1951年,他们也很有信心实现粮食自给。
根据地还开始组织民众,修筑水库和道路,这是应对雨季的重要举措。
一个还非常落后,但开始井然有序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给到来刚刚2个月的赵云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抬起头来望着远方出神。比哈尔冬天20度左右的气温,让人感觉很舒服。可是他就要南下了,国大党印度很可能从其中央邦,进攻恰蒂斯加尔,那里才是最前线,整编后的革命军,将试图在那里与印军周旋,赢得更多的发展时间。
按照他前世所知,印度此时的军队并不强力,训练更是比较差,靠的是主力部队当年在欧洲当雇佣军获得的战斗经验。不过比孟共与奥恰共的革命军也还是比较弱,谁能胜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