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斯大林真相与李思华访美
李思华即将访美,不过今天她与毛泽东谈论的,仍然主要是苏联。
你要说在新时空的这个阶段,中国是重视苏联还是重视美国,虽然说起来都是一样的重视,但在实质上还是会更注重苏联一些。没有其它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联是中国强大的邻国,两国的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不能不重视啊。美国再强大,毕竟隔着海洋,苏联就在中国边上,卧榻之侧,有着一只巨大的北极熊,能不关心和重视吗?
李思华向毛泽东感叹说:“经过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完全可以确认,除了人口,苏联其它的力量,都已经基本恢复了过来。这种苏联体制的战斗力,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可畏可怖呀。”
“这几年他们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平均高达16%,我国都只有不到15%。整个经济实力,已经超出了苏德战争之前,所以那个强大的苏联,不仅是军事力量,而且是工业和经济力量,都回来了。”
“而且不仅是重工业,斯大林吸取了我们的经验,对于民生产业投资有所加强,即使不是加强得很厉害,但成效还是显著的。苏联的纺织品、冰箱产量增速极快,我看没有几年甚至会超过美国。而他们比较强势的民生产业,例如毛织品、亚麻织品、靴鞋、动物油、奶制品、食糖、鱼制品等的产量,恐怕也会超过美国。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具备明确发展路径的产业,苏联能够轻而易举地组织起巨大的产量,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重要的基础工业数据,例如发电量、钢铁产量等,苏联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惊人的。斯大林真的是个伟大的领袖,我们一定要提防他。不能因为双方关系前期正常化了,就放松警惕。”
毛泽东深沉地说:“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也好,经济制度也好,不可能一直都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不断调整。关键是不能凝固,制度和体制体凝固了,就后继乏力,问题不断出现。斯大林的这一套体制,优势很大,但缺陷也很大。未来苏联要保持这样的高速发展,还需要他们不断调整和改进苏联模式。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挑战。你前世赫鲁晓夫在斯大林之后上任,这种体制凝固的格局,就开始出现,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成功。”
“按照你告诉我的情况来看,斯大林现在对苏联体制属于微调,我们并没有能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影响,历史仍然在按既有的轨迹发展。斯大林的个人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人,他要能改变苏共全体才行,至少要改变高层。但现在看来,并没有这方面的迹象。”
李思华点头称是,说道:“斯大林已经71岁了,在原时空,他在3年后即1953年去世。无论如何,他是一个超过70岁的老人了,思想和习惯都已经定型,不会偏离原时空多远的。”
“我重视的,还是他对于中国的态度,他实际上非常不满意我们的存在。一有能打击我们的机会,肯定是不会放过的。”
毛泽东有点诧异,说道:“我国现在的情况,斯大林还会动脑筋吗?”
李思华回答:“我觉得会。这个人百折不挠,一直都是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试图实现。对我们不过是暂时让步罢了,是策略性的,而不是根本性的。主席,实际上从前世新中国的遭遇就可以得到确认。”
她向毛泽东说明了原时空我党解放战争时的斯大林干涉情况。
例如45年11月,中共刚刚进入沈阳,苏军就通知中共东北局,沈阳要移交给国民党政府,要东北局机关与军队立刻撤出沈阳——“不走?就用坦克赶你们走!”
这种态度,当时就是为了苏联不仅控制旅顺、大连两个港口以及中长铁路,苏联还想控制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当时向国民党提出,以经济合作交换苏俄支持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条件。但国民党依靠的是美国,在美国支持下,坚决反对了苏联,苏联才不得已转向我们。
例如重庆谈判,斯大林就要求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不能打内战。试图干涉到这个程度!
解放战争前期,我军虽然进展顺利,但一直担心的就是美国出兵干涉,而斯大林则是另一层阻碍,我军的三大战役,就是抓住了1948年6月爆发的柏林危机的时间段,当时苏美之间剑拔弩张,世界大战的危险似乎一触即发,美国这个时候哪里顾得上中国?等到1949年5月后柏林危机解决,我党已经奠定胜局,美国已经无法拯救国民党,只得放弃。
在此期间,斯大林仍试图阻挡我党。1949年1月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即将渡江,斯大林却电报反对解放军渡江南下,希望中共与国民党划江而治,理由是美国肯定会干涉。这不是扯淡吗?当时正是柏林危机最严重的时候,美国人的脑袋坏了?
我党没有理睬他的要求,坚决渡江后,他又要求中国寻求美国的国际承认。实际上就是为了维持苏联与民国此前的不平等条约,保护苏联的旅大和中长铁路利益,因为如果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都不认美国的账了,还能认苏联的?苏联的脸有多厚,才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维持不平等条约啊?可这样的事,斯大林就是做得出来。
就在我党占领南京,国民党确定已经完蛋后,苏联政府大使馆,居然默不作声地收拾行李,跟随即将崩溃的国民党政府去了广州。这是什么行为?就连当时的美国大使司徒雷登,都留在了南京。苏联的意图,无非是想要国民党政府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就一定要死死抓住这个政权,以确保不平等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合法性。
在建国后,中国从苏联手中拿回旅顺、大连和中长铁路,也都是经过了极为艰苦的历程。
当毛泽东试图寻求苏联的帮助,解放台湾的时候,斯大林是怎么回答的?他建议从国民党投诚人员中,挑选一批人组成空降连,把他们空投到台湾,“通过他们在岛上组织起义”,这种随口胡说的荒谬主意,简直是对毛泽东智商的侮辱!
李思华最后总结说:“斯大林这个人,大国沙文主义的情绪极其强烈。我们从苏联手中,收回外东北和外蒙等地,简直可以说是他作为大国沙文主义者一生的最大侮辱。我党和我军,必须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
毛泽东知道,新中国现在核武器上仍然领先苏联,但这个时代的核武器还没有发展到后世那样具备灭世的威力,形成彻底的核威慑时代。苏联在掌握核武器后,肯定会有精确的评估,短期的核武器,还无法形成完全的和平保障。
他站了起来,说道:“斯大林一直喜欢站在别人的头上发号施令,他的著作中都有这种气氛,所以我很不喜欢读他的著作。但没有关系,因为没有斗争,就没有妥协,就没有和平。苏联的经济力量恢复了,我们是要提高警惕。但关键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成长。你出访美国,也会是对苏联的一记敲打。”
李思华微微笑了一下。
1950年12月末,李思华出访美国,她的第一站,就是她最熟悉的德克萨斯州。然后她会去加州,因为德州和加州两者,是中美贸易部分开放的对等地域。最后她才会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马歇尔会谈。
她的专机在休斯顿哈比机场降落后(此时德州首府奥斯汀没有大机场),先走出机舱门的警卫们就目瞪口呆,飞机下全是记者,负责安保的美国特勤局的上百名特工,忙着维护秩序。警卫赶紧通知了李思华,她笑了笑不以为意,美国人就是这样的,想必记者们,对她充满了好奇而已,但这都是一阵风。
当她走出机舱门的时候,记者们相机的快门响成了一片,她微笑着向着这些美国记者们挥了挥手,他们更激动了。很多人呼喊着:“女皇,讲点什么!”还有记者在下面高声询问她问题。
看到那么多记者,李思华决定临时增加短暂的演讲。她拿过美国特勤局特工提供的麦克风,开始演讲:
“很高兴回到了德克萨斯,我曾经在这里呆了差不多5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有时候在梦里似乎还回到了这里。无论是风滚草,还是墨西哥湾海滩和白雪覆盖的瓜达卢普峰,还有那些青翠的小山和蜿蜒的河流,都是我人生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德州人是骄傲的,因为德州配得上这份骄傲。”
下面的德州记者们至少占了一半以上,听到李思华对德州的夸奖,非常激动,很多人热情地鼓掌。
“我此次来到美国,是为了与贵国的总统杜鲁门先生,以及国务卿马歇尔先生,一起开创一个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大时代。美国和中国,都是伟大的国家,虽然我们两国国情的差异非常大,但太平洋也足够大,容纳得下东方和西方的这两个伟大国家。”
“中美能够友好合作,就能够保障太平洋的安全,让它成为繁荣富裕的大洋。世界已经受够了战争的摧残,让我们祈祷一个和平的时代的到来。”
“祝愿美国人民在以后的生活中,幸福和快乐。祝愿中美两国的友谊,绵延长存。”
李思华讲话的时候,一直伴随着无数的相机和摄影机,让警卫们紧张无比。在她讲话后,记者们拼命地鼓掌,她又向记者们挥手,然后才上了德州政府为她准备的专车。在警车开道下,专车将从休斯顿,一直开到奥斯汀的德州政府。
上了专车,李思华呵呵一笑,中美两国的友谊?能保持10年就阿弥陀佛了,大争之世,外交语言终究只是外交语言。
专车开进奥斯汀的时候,李思华才发现她远远低估了德州人对她来访的狂热。道路两旁站满了人,很多人还挥舞着中美两国的国旗,很多人在专车经过的时候热情地呼喊,她只能隔着车窗向他们挥手致意。她还不知道,今天美国绝大多数媒体上,李思华访美的新闻都是头条,大量的“女皇归来!”、“红色女皇重临德州”、“今天,德州恭迎女皇的驾临!”之类的标题满天飞。
在中美还没有交恶的这个时代,德州人是以李思华为骄傲的,她是德州人对东部人称他们为乡巴佬的一种反击。李思华在德州成为全球女性第一富豪,然后居然回到中国领导革命,成为这个6亿多人口、领土1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的两位领袖之一。这样的传奇人生,让德州人平时就津津乐道,李思华的5年德州生涯,让德州人觉得李思华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自然对她的成就与有荣焉。
实际上,在后来中美关系恶化后,美国媒体将李思华形容为“红色巫婆”的时候,很多德州人仍然对她充满好感,美国记者都知道,在德州说李思华的坏话,很难得到欢迎,说不定还会得到德州人的老拳。
专车缓缓行驶到德州州府的门口,李思华下车,就看到麦基逊等人等候着她,德州财团的5大家族的家主,一个不拉,全部都在场。
这几个家族此时是非常感激李思华的,单单中国将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指定为中国自贸区国企对美贸易的结算和汇兑银行这一个动作,就轰动了美国财经界,让这家银行的股票,上涨了近5倍,而这家银行以麦基逊家族为主,但其它4个家族都持有大量股份,因此如此的暴涨,让他们的财富都大大增值,怎么可能不感谢李思华呢?
当然,这是当下的好处导致的,未来中美交恶后,他们就要避嫌了,这对他们无所谓,资本家吗,以利益而交,因利益而散。
李思华微笑着上前,与麦基逊等握手,德州的州长在一边鼓掌。等到李思华与几位家主们寒暄后,他才走上前与李思华握手,欢迎她“回到”德州。
李思华在德州,主要是洽谈了一些经贸合作,例如德州石油出口中国,与德州的农业合作等方面,也包括中国服装和轻工业品出口德州的相关内容。她还将原来安华在德州的几十个工业技术学校等建筑,捐给了德州政府,用来“作为福利救济等慈善用途”,再刷了一波美国人的好感。反正这些学校早在1946年就已经全部结束,美国不可能再让中国,如此地利用美国技术人员和企业进行工业人才培训。
在德州之后,她又飞临加州,同样在加州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过在加州,就发生了一件让所有美国人都觉得尴尬的事情。加州最著名的是两所大学,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李思华参观了加州大学,但是拒绝了参观斯坦福大学,并且当着一众记者的面,痛批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斯坦福夫妇,她向记者们陈述了斯坦福大学的历史,直言这所大学,是建筑在被拖欠工资又被屠杀活埋的华工的累累白骨之上,看到听到“斯坦福”这个名字,都让她觉得恶心,这就是一对魔鬼夫妇,是美国的耻辱。她还反问记者,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真的以斯坦福这个名字为傲?他们不觉得恶心吗?
这件事震撼了美国,而记者们自己去寻找证据的时候,发现李思华的陈述完全是真实的,这就尴尬了。斯坦福大学当局觉得“锅从天外来”,用了各种方法辩解,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摆明了就是声望大跌,使得很多美国学生不再考虑入读斯坦福,因为他们觉得未来终生,这都会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而中国现在斯坦福是没有留学生的,美国开放后也不允许入读此校。
甚至少数来自爪哇民国的华人留学生,都觉得压力山大,那个时代的爪哇民国,不像原时空的台湾,至少还是讲究民族主义的,毕业于斯坦福的话,在他们想来恐怕会变成一辈子的污点,于是绝大多数最后都转学了。
这件事让斯坦福大学元气大伤,虽然美国种族主义盛行,但这件事不符合所有的政治正确,实在是无法洗白,2年后斯坦福大学只好更名为湾区大学,但美国人都知道这段历史,以至于即使是几十年后,一旦有人提到斯坦福或者湾区大学,还是有很多美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喔,是那所由一对魔鬼创立的学校。”因此几十年后,这所大学也没能彻底缓过气来。
当然,新时空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人就淡忘了这件事,何况那个时候中美的仇怨越来越深,自然反而有人为斯坦福夫妇叫好了。
1951年的1月,李思华在华盛顿,与杜鲁门和马歇尔举行了会谈。
李思华与杜鲁门,两人都对对方很好奇。杜鲁门对李思华的好奇很自然,世界上的政客,没有不对李思华这样的“奇葩”不感兴趣的,何况杜鲁门已经见识到了李思华的手段,她到达美国后,大谈中美友好,但在加州又用斯坦福的历史反刺一记,这算是“又打又拉”?软中带硬,很不好应付。
李思华对杜鲁门的好奇,则是她一直认为,杜鲁门在历任美国总统中,虽然比不上罗斯福和埃森豪威尔,但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政治上很高明,将美国在二战的军事胜利,彻底地转化成了美国的霸权,奠定了美国此后数十年西方霸权首脑的稳固地位。不过他在经济上的作为,乏善可陈,远远比不上开创了美国高速公路网的艾森豪威尔。
和杜鲁门的谈判,是比较轻松的,李思华早知道杜鲁门虽然反共的意识形态强烈,但却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讨厌犹太人,却第一个承认以色列国家;他是白人至上主义者,一度欲参加3K党,却邀请黑人出席他总统就职典礼的招待会和舞会,发展了美国的民权;他坚决反苏,但同时坚决避免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
马歇尔也是个现实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谈判,就易于实现,因为双方都没有过多的奢望,都是着眼于长远。因此谈判很顺利,实际上马歇尔访华的时候已经基本都铺垫好,只是以两国正式公报的形式,确定下来。
几天后,中美公报发布,全美国和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将在沿海打造两条“自由贸易之弧”,美国会对等开放两州作为对华贸易区等等。
中美关系的正式正常化,使得中国打开了与西方所有国家的正常外交,包括关系一直非常僵的戴高乐法国,也不得不与中国建交,中国没有向法国追讨庚子赔款,因为中国拿回了安南、柬埔寨和老挝这3个法国殖民地,充分地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