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国大党印度的灾难
次大陆,切蒂斯格尔,东高止山脉的西坡。
昨夜有一场雨水,早晨的空气因此显得特别清新,山区的温度又不太高,本来应该是很舒服的一天。但是地面湿滑,赵云腾哪怕穿着防雨的军靴,仍然感到路滑难行,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大家都有点气喘吁吁。
赵云腾微微有点感叹。这几个月,他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过的最多的路。每天都在赶路,因为游击策略,本来就是依靠运动的。皮将军催了他几次回到顾问团本部,但他想着要彻底掌握基层的情况,对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习惯等,建立起清晰的了解,所以这几个月一直是摸爬滚打在一线。
他因此很感谢当年那段在山地步兵实习的日子,虽然已经好几年过去了,但似乎记忆并没有衰减,在这段时间内,逐渐都恢复和发挥了出来。
切蒂斯格尔地域,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已经成为了国大党印度与革命军之间角逐的主要地域,游击战每天都在发生,战斗随时随地,一路上他们已经两次听到枪炮声了,那种107火箭炮的声音,大家都最熟悉,听到107火箭炮的声音,是最让人安心的,说明我们的部队在打击印军。
从次大陆的形势来看,国大党印度的军事力量,被迫分成了三大块。
第一块是南部,印度虽然占领了海得拉巴和其它南部的土邦,但是由于此前战争激烈,军纪败坏的印军结下了不少血仇,南部的游击队也是此起彼伏,赵云腾知道有些同志,就是以军火商的名义,在不断向南部的这些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药这些家伙并不是社会主义者,多数是利益受损的当地剥削食利阶层,但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狗咬狗去吧。南部印军大约有20万左右。
第二块是北方邦,这里面临着西面巴基斯坦的压力,以及北面中国主导的大山南三国和藏南省的压力,而且在北面中国的军队调动频繁,兵力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大党印度被迫在此囤集重兵,大约有60万兵力都在北方邦。中国以此将印度最大的重兵集团牵制在了此地,避免他们被调动去围剿红色走廊。
第三块就是红色走廊,印度主要屯兵最重要的中央邦,以此为基地,向以切蒂斯格尔为主要目标的东高止山脉“围剿”革命军。印度有30多万兵力在这个方向,但其实可调动的也不足20万人,因为还要留下一些兵力镇压重要的城市。
“次大陆红色革命军”面对的,就是印军的大约20万部队,分别是第3军、第4军、第17军和第33军,此外,还有第23独立步兵师。其中33军的战斗力比较强,算是印军的王牌。每个印度军,下辖了两三个师和几个独立旅,比较奇怪的是,居然只有旅,没有团的编制,旅之下就是营了。可能这是受到英军某个阶段编制的影响。
国大党印度现在武装了110万多的部队,已经是竭尽其国力了,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那点财政底子,按照情报组的分析,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在印军靠的是,在南部洗劫土邦们获得的一些额外收入。例如那个愚蠢的海得拉巴大公,当初我们的顾问竭力劝他将资产转到海外或中国,但最后他也只转了一部分,超过20亿美元的流动财富,打仗不过花了5亿,转到海外和中国的,也只有不到10亿,最后硬生生傻乎乎地留给了印军超过5亿美元,还不包括不动产。
等到这些资源都耗完,国大党就只有依靠税收了,没办法,在中国的介入下,印度从1948年8月独立开始到现在1951年末,整整3年多的时间,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国大党又不敢掠夺国内资产阶级和地主豪绅,估计也只能靠加税了,但加税就意味着农民更会离心离德。
这就是现在次大陆革命的战略精髓,拖下去,不断打,拖到印度财政崩溃,他们就无法维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印军,就算可以维持,发不出军饷吃不饱饭的封建军队,哪还有战斗力?
模仿中国革命的历史,两个印度革命党都把这一次对抗印军,称之为“第一次反围剿”,由于此前革命军进行的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缺乏经验,因此革命军也是非常谨慎,暂时不进行集中兵力的大规模决战,而是诱敌深入、拖着敌人转圈圈,准备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等到战斗经验更丰富、更有把握的时候,再争取“断敌一指”。
在得知印军即将全面进剿革命军的情报后,革命军先发制人,形成了要围攻那格浦尔重镇的态势,这使得印军被迫要保卫那格浦尔,因为这里是他们对抗革命军的物资转运和仓储库存枢纽,不容有失。但保护那格浦尔,就失去了机动性,战局也就在他们认为游击队大本营的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展开了。
印军这几个月已经是苦不堪言了,他们遭遇了世界上第一只以“游击三大神器”武装起来的“重火力”游击部队。
三大神器都是中国化的,是49式步枪、49式火箭筒(40火)和107火箭炮(12管)。
49式步枪,是中国式的AK47。李思华前世也熟悉AK-47这款枪,早已布置了研制,在1947年苏联开始将AK47装备部队后,又搞到了苏联的枪支进行对比研究,在1949年完成研制并正式定型,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在次大陆革命军的精锐部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这种新的全自动步枪。
49式步枪,算是第一代突击步枪,枪身短小、射程较短,适合较近距离的战斗。优势是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所以特别适合游击战使用,远比此时印军使用的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要好用。
49式火箭筒,被昵称为40火,因为口径是40MM,所以叫这个昵称。此前我军装备的巴祖卡有着不少缺陷,在二战结束就开始逐渐淘汰,替代它的,就是在1949年定型生产的49式火箭筒。早在二战的时候,中国就从德国获得了其“铁拳”火箭筒最新的Panzerfaust 250型号的资料,经过几年的研发,终于获得了中国自己第一代的40火,威力和性能并不下于苏联此时的RPG。
107火箭炮则完全是我军自身的创举,目前世界上并无类似的武器。非常轻便和灵活机动,未装载火箭弹时,仅重385公斤;12只0.9米长定向管内,都装火箭弹时,重量为613公斤,火箭弹重18.8公斤,一个人刚好扛一枚,在复杂地形长途行军也可以承受。火箭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了8.5公里,发射间隔0.6-0.8秒,一般由5人的炮班组成,在次大陆这里就是为它配备了骡马大车来载运,东高止山脉的多数地区都可以通行。
但是107火箭炮虽小,但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说是“重型”武器,火力猛,爆炸威力大,一次性发射12枚火箭弹,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是普通火炮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这三种武器,在这个时代都还属于新式武器,但是在1951年,中国仍然将它们作为最主要的支持,毫不犹豫地提供给了次大陆革命军。关键的因素,除了特别易于学会使用之外,就是这三种武器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为了迅速提高革命军的战斗力,提供这三种武器是最佳的选择。
这就让革命军对印军形成了充分的“不对称优势”,印军虽然装备有不少的重炮,还有空中优势(此时革命军只有少量侦察机),但是使用三大神器作为主要武器的革命军机动性极强,印军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
所以这几个月,印军已经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几乎每天都有上百士兵、甚至几百士兵死伤,总的损失已经超过了4万人,相当于整整一个军,被打没了!这让印军确实是伤筋动骨了。
皮将军和赵云腾看重的,却是经过大几个月的磨练,革命军的战斗力正在飞速地上升,战斗意志和组织性都有了加强。他们都感到,在局部发起一场会战,重挫印军的机会可能已经到来。
1952年1月,革命军集中了8个师即2个军加2个独立师的主力部队,在中国顾问团的指挥下,首先扫荡了印军在东高止山脉的一线部队,即第4军,经过这一段时间,革命军将中国提供的目前他们最“重”的火力,近1000门博福斯40高射炮,全部运到了前线,对第4军的一个师加一个旅发动猛烈炮击下的围攻,在突袭之下,这个师全部被包围,而紧急支援他们的另一个师和其它2个旅,则被围点打援,同样被包围在附近的地域。
第4军剩余的一个师,在支援的时候也被阻击,他们担心同样陷入包围,所以很快就撤走了,彻底抛弃了那两个师和其它部队。而在不到3天的战斗后,两处包围圈中的残余印军全部投降,他们都将被送到根据地的矿山和筑路现场,在民兵监督下劳动改造。
国大党印度大为震惊,正当尼赫鲁盘算如何加强印军的力量,对于赤党的时候,革命军却已经下山,西出攻占了婆罗门布里这个那格浦尔的东大门城镇,开始兵临那格浦尔城下,这下子整个印度都震动了!
那格浦尔可不是普通的城市,它原来是中央省的首府,在国大党印度新的划分下,才给到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变成了这个邦仅次于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第二大城,人口近百万。如果那格浦尔被攻占,可以说国大党印度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所以在尼赫鲁的严令之下,除了驻守那格浦尔的33军之外,第3军和第17军都在从北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向那格浦尔运动,支援33军,他们咬牙切齿,想把这些胆大妄为的红色游击队,消灭在那格浦尔城下!
殊不知,革命军的目标并不是那格浦尔,在调动了印军之后,革命军主力迅速北上,在贡迪亚之北,截住了最弱的17军,迅速通过穿插包围了他们,发动了对17军的围攻。
此时革命军的少量部队,仍在那格浦尔附近大张旗鼓,使得33军不敢轻举妄动。在他们的迟疑中,革命军对17军发动了最狂暴的进攻,用5天多的时间,彻底消灭了这个军!而印度从中央邦调过来的援军,直到战役结束3天后才赶到,只能是收拾战场残局了。
胜利的革命军主力迅速南下,一头扎进了东高止山脉的山区,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多天后,印军紧张的态势,才缓和下来。但是损失让他们痛彻心扉,到目前为止,损失了5个师,6个旅,加上前期损失的兵力,总计高达11万多人,整个中部区域的30多万兵力,已经去掉了1/3。而补充的新兵,完全没有训练,战斗力是非常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对“红色走廊”的围剿,等待印军恢复元气。
但是印军停止了攻击,革命军就正好迎来了大的机会,革命军在根据地的6个师,全面开始横扫从比哈尔、恰尔肯德、西孟加拉、奥利萨和切蒂斯格尔这5个邦,而对战印军的主力部队返回后,也加入了这个过程。
所以最后的结果,让尼赫鲁和国大党政府痛彻心扉,因为这5个邦,包括其所有的城市,都完全被“赤色叛军”占领了,他们只是还没有宣布独立而已,现在宣称的,是建立了两个“社会主义自治区”。但实际上,国大党印度,已经完全失去了这5个邦,独立印度的东部,被撕扯下来了一大块!
这就是不只是红色走廊了,而是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东北部!国大党政府当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所以新的恶战,已经在筹备中。
但是尼赫鲁企图从北方邦抽调部队的企图,还是没有实现,因为面临的压力太大了——“尼泊尔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到20多万人,而近期与北方邦军队发生了多次摩擦甚至是小规模的冲突,尼泊尔声称北方邦的一部分地域是他们的领土,被当年英国人割走,放在了印度的名下,既然现在印度是个反殖民的大国,那么自然应该归还尼泊尔人的土地。
在尼赫鲁看来,这完全是中国人在搞鬼,否则尼泊尔人哪来的勇气,向大印度挑衅?但是当面的印军就很难调动了,尼泊尔人的军队不少,而且在其境内还有中国驻军。
但是真正让尼赫鲁忧心忡忡的,还是西北方向,巴基斯坦有着50多万人的军队,其大多数军队都是对阵印军的,在其它方向巴基斯坦人并没有敌人,而且其空军已经建立,战斗力并不逊于印度。所以在这个方向的超过40万印军,一定不能动。
结果这样一搞,尼赫鲁发现,北方邦的60万部队,简直是一兵一卒也不能动。南方的驻军本来就少,镇压那么大还不断有着小规模叛乱的南方,也不能动。
所以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在中央邦扩军,可是印度的财政已经枯竭了呀。没有办法之下,尼赫鲁只得拜访英国和美国的大使,向他们诉苦,并且在2月底紧急访问了这两个国家。
这下子收到了奇效,英国和美国在前期的观察,都认为印度是牵制中国的一颗重要棋子,若能够通过印度的战争,让中国不断在印度“失血”,不失为良策。更何况英国对于新中国,可是满腹仇恨。
所以尼赫鲁与他们的谈判,一拍即合。尤其是美国,现在还有着大量的战争剩余物资,于是向尼赫鲁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弹药,不过名义上还是通过英国给予的,各种军事教官等,也是英国人出。因为美国现在还顾忌与中国表面的正常关系,不能直接撕破脸。不像中英关系,虽然没有断交,但两国大使都没有到任,可谓冷淡之极。
尼赫鲁也因此让国大党印度,欠下了美英大量的债务,因为这些武器弹药和其它支持,都是要折算成贷款的,虽然“长期低息”,但毕竟也是最终必须要归还的一大笔钱。不过尼赫鲁也顾不得了。
尼赫鲁对国内的情况心急如焚,本来打算4月份就恢复进攻,他也知道从6月到9月的雨季,对于军事行动是很不合适的,尤其是进攻山区。不过等到英国军事顾问团(实际上里面有一半以上是美国军官)到来,在他们了解了中央邦军队的训练程度和实力后,立即否决了尼赫鲁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此时的印度军队严重缺乏训练,4月出兵的话恐怕是自取其辱。
在美英军官的强烈建议下,尼赫鲁和国大党政府只好按捺住焦虑的心态,同意了英国顾问团10月份出兵的计划,在3~9月的这7个月,是招募新兵和训练的阶段。
于是在3~4月份,印度在中央邦为主,紧急招募了大量新兵,加上原来这个方向的20多万部队,总共凑齐了超过50万部队,交给美英军官们进行训练,并用他们提供的武器弹药迅速装备印军。
美英军官团对印军战略的规划,是在1952年的10月份,印军形成11个军的兵力,绕过东高止山脉,从几个缺口直接进攻两个红色根据地,在摧毁根据地后,再围剿东高止山脉中的游击队。
这个战略的依据是,东高止山脉并不是一座连续的山脉,中间有多处断口,实际上是由几大块构成的,因此绕过去并不困难。
不过,此时的印度政府,早已被两个共产党在中国的指导下,渗透成了筛子,因此大量关于美英支持国大党印度的情报,都被传递给了根据地,并上报了中共中央。
这种情况其实中央早有预料,英国人难道会放任亲中国的力量,占领整个次大陆?更不要说此时已经以全球霸主自居的美国了。对他们的干涉早有准备。
在两大根据地的民兵组织中,早已选择了一部分进行真正严格军事训练的干部和人员。在得到确切的情报后,中国1952年对次大陆的革命支援基金立即翻了一倍,从原来的2亿元增加到了4亿元,这笔资金,3/4以上都用来扩军。
人力资源是非常充沛的,但关键是选择意志坚定、对革命有一定认知的人,所以主要还是从民兵中筛选,人数上扩张到了47万左右的主力部队,分为4个集团军和若干独立师、旅。
每个集团军包括8~10万人,至少有6个步兵师,再加一些其它部队。由于中国军队在1952年已经进入了大换装的时代,因此有着不少二战时的剩余武器弹药,大量地被运往次大陆的根据地,两个根据地甚至各有了一个混合航空兵师(320架战机),以及各1个坦克装甲师(420辆猛虎坦克)。相关人员早就送往藏南省培训,现在只要武装到位就行。
所以整体上,次大陆的两个根据地,已经开始具备与印军在平原地带的作战能力。中国并不惧怕美英的介入,单单是部队换装撤下来的武器弹药,足够次大陆的革命军打个5年的。
次大陆的敌对双方,都进入了紧张的战争筹备和提前训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