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77章 尼赫鲁的一日三叹息

第277章 尼赫鲁的一日三叹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国大党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那格浦尔。

    尼赫鲁在窗台上出神地望着街头,典型的印度特色,到处是牛车和牛,间杂着少数的轿车。街头小食铺散发的混杂咖喱味,他在三楼都闻得到。

    昨天到达的时候,警卫原来给他安排的是城郊安静的官邸,不过他还是执意要住在这个他曾经几次下榻的宾馆,看到这熟悉的一切,能够让他感受到,这才是他熟悉的、深爱的那个印度。

    已经是1955年了啊,尼赫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回到屋内,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衣着,需要去参加那个重要的会议了。注意到镜子中的自己已经是满头的白发,掩映出的是一个憔悴的老人模样,他又忍不住叹气。

    整整7年多的煎熬呀,独立印度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红色中国支持的暴乱一波接着一波,永无休止。在政治和军事动荡之中,国大党原来强力的组织也疲于奔命,民众的撕扯越来越厉害,现在国大党已经难以团结全体国民了。

    甚至连“社会主义”这个词都不能用了。国大党原来也号称社会主义,因为他们也有着最终要实施土地改革的雄心,他们也认可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印度的未来。可是不能像是那些叛乱者那样消灭他们所谓的“剥削食利阶层”,国大党的基础是觉醒的印度知识分子和青年,而他们多数都来自这个红色叛军们称为的“剥削食利阶层”,为什么不能求同存异,通过和平的手段改良社会呢?一定要让印度陷入铁与血的旋涡呢?现在好了,国大党的多数人都坚决反对任何的“社会主义”,他们仇视那些站起来反抗的穷棒子,决心与他们势不两立。

    但是这种政治趋势,就使得国大党更难以团结底层的民众,任何的土地改革都变得更不可能。国大党最大的骄傲,是建立了从村、区、县市、省直至中央的各级党组织。这些组织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起着与政府机构平行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基层,几乎就是在维持当地士绅的权力,底层民众对于他们日益敌视,再怎样预防,也很难防止红色势力将他们病毒一样的思想传播到这些乡村和城区。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国大党的根基正在一天天地削弱,唯一能让它重新强大起来的,就是打败和消灭红色叛军和他们的根据地。

    但是谈何容易呀?这几年每天不都是在为此努力吗?

    西元1952年10月的围剿失败了,本来是打算1953年重整旗鼓,再次进攻那两个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但是一直拖到了现在,为什么?因为不仅是这几个邦的问题呀,在1952年的失败之后,特伦甘纳(海得拉巴)、安得拉、泰米尔纳德、卡纳塔克这些邦,赤色势力迅速崛起,他们都学会了那一套,游击队开始不断出现和壮大,将这些邦搞得天翻地覆。

    甚至在西部也不平静,拉贾斯坦和吉吉拉特这些穆斯林势力强盛的邦,趁着独立印度的内乱,在巴基斯坦的暗中支持下,穆斯林组织了很多游击队,他们学着东面,虽然不是赤色势力,但这种宗教势力的破坏性,一点都不逊色于红色势力。

    就算是自己现在所在的这个从中央邦中分出来的马哈拉斯特拉邦,又何尝平静?还不是有很多游击队出没?之所以没有形成大的风波,只不过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印军重兵屯驻的地方罢了。

    现在国大党印度能够牢固控制的地方,不过是北方邦和中央邦这两个印度本土基本盘的地域罢了。这就导致了税收锐减,财政窘迫,现在庞大的印度军队,其实主要要依靠美援才能维持了。

    所以最近快3年的时间,印度一直是忙着先镇压各个地方的游击队,恢复秩序,南方本来以为已经平静,驻军只有20万,可是在3年中,逐渐增加到了快40万兵力,而主要的对手即“比哈尔与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以及“奥哈尔与恰蒂斯加尔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叛乱势力,又在中国人的支持下迅速扩大了军事力量,印军并不敢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发起决战,万一输了,可能印度就真的整体崩溃了。

    一直到1954年的下半年,决战的呼声才再次高涨,包括尼赫鲁在内,都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南方的红色叛军根本无法消灭,他们此起彼伏,尤其从“奥恰国”那里,开辟了成千上万的对南方红色游击队的武器弹药资源小道,印军天天报告消灭了这里那里的游击队,结果游击队的活动反而更加猖獗,而印军的士气反而在逐渐磨灭,日积月累,这三年印军在南方的死伤已经超过了十万多人。

    但是成果呢?简直可以说是没有,游击队就像是剪不完的韭菜,消灭了一茬,又冒出更茂盛的一茬,而且越来越狡猾,中国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现在各个叛区,据说就连老太太都很清楚。

    印军的军纪不好,下乡剿匪,总是造成血腥事件,导致每个地域的民众对于印军变得越来越仇恨,反过来他们对于叛军就越来越支持,以至于印军的行动,几乎不可能逃过游击队的视线——到处都是他们的眼线。而围剿失去了突然性,又怎能消灭那些跑得比兔子还快的游击队员呢?

    财政可以说是完全枯竭了,已经加了两次税,再加税,国大党就要失去各地的支持了,代表各地各方利益的议员们,已经非常不满,他们不是不知道镇压红色势力的重要性,可是要动他们金主的利益,那就是不行,但钱又不可能从天上飞下来。

    对于中国,尼赫鲁们不是没有想过缓和关系,但是种种努力完全白费。中国是铁了心地要赤化整个印度次大陆,他们在骨子里认定了国大党印度不可能会是他们的朋友,反而对于红色势力的支持每年都在加强,在1954年按照情报,“比孟国”和“奥恰国”的武器更换的规模非常大,他们的军事实力增长的速度,完全不逊于印度。

    尼赫鲁还找过苏联调节中印关系,但是完全没用,苏联不感兴趣,他们近期的关注度,完全在欧洲和伊朗等地。

    所以印度只能是依靠美国和英国。其实英国自己在各个殖民地现在都很狼狈,他们在二战的损失很大,对印度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倒是美国,确实在大力支持,三年以来,对印度的军事和其它支持的贷款,超过了7亿美元。

    为此,尼赫鲁亲耳听到激进民族主义者骂他是美国人的狗的次数,都有不下十数了。

    想到这里,尼赫鲁苦苦一笑,建国时独立自主、社会公正、经济平等和建立福利国家的几大梦想,现在全部成空,不依赖美国,印度又有什么办法呢?依赖美国不可靠,他也知道,但是无从选择呀。当美国人的狗也不是好当的,狗要有用,美国才会多给狗粮,否则,狗粮都不会多给。

    美国人现在对国大党印度也有点不耐烦了,美国军事顾问团(在伊朗事变后现在是公开的了)这两个月,已经催促了好几次,建议印军要有突破性的行动了。在他们看来,三年来美国几乎已经将印军重新武装了一了遍,又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印军已经脱胎换骨,该是决战的时候了。

    但是尼赫鲁知道,奥恰军和比孟军同样是被中国重新武装了一遍,也经历了中国人的长期训练,印军的相对优势并没有放大,这几年印度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白饭的,还是对于红色势力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印军自己现在大约是170万人,由于财政的窘迫,已经无力继续扩大。在西北巴基斯塔和几个穆斯林较多的州,有65万人,基本上不敢移动;在南方,现有40万兵力,最多抽出10来万,因为现在南方,肯定有数十万红色游击队;在面对奥恰和比孟红色势力中心的北方邦、中央邦和马哈拉斯特拉邦,现在有65万部队,这一次会战最多增加到80万部队。

    而那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力部队,合计已经达到了约60万人,包括50万正规陆军,7万空军,以及数万其它部队。他们还有大量的民兵,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他们完全按照中国的形式,将10%的人口都组成了民兵组织。这使得他们对于基层的控制,是空前严密的。

    所以印军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不能再拖了,无论是自己的财政困难、美国人的态度和压力、内部各个政治势力的不满,都提醒着尼赫鲁一件事情,如果再拖下去,说不定从内部就要自己崩溃了。

    尼赫鲁实际上很羡慕红色势力用民兵等形式形成的对基层的管控,但国大党自己做不到,红色势力能这样干,是因为他们镇压了地主阶层,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红色势力的支持。

    他摇了摇头,走出门外,内心总有一个不祥的念头——80万对60万,独立印度真的能打赢这一次关键的会战吗?

    西元1955年1月7日,印军在那格浦尔召开前线高级军事会议。尼赫鲁亲自出席,美国和英国军事顾问团的主要人物也出席,实际上,印军的军事进攻计划,就是他们帮助拟定的。会议由印军总参谋长蒂迈雅亲自主持并汇报。

    蒂迈雅是国大党印度的重要支柱,印度陆军的缔造者。他曾是到英国皇家国防学院学习的第一位印度军官。巴基斯塔的总理阿里汗就曾经是他的部下。他在印军可谓德高望重,算是印军最有威望的将军。在原时空的历史上,就是他挫败了巴基斯达,拿下了克什米尔的多数地域,建立了印度在克什米尔的长期优势。

    蒂迈雅阐述的印军战略仍然饱含着浓厚的西方军事策略的色彩,主要是兵分三路,仍然以中路为重。

    不过蒂迈雅计划的兵力大大超出了尼赫鲁此前的预计。蒂迈雅计划动用100万兵力!在西线采取全面固守的方式稳定战线,以此换取从巴基斯坦西线抽调15万兵力,南部的兵力则抽调20万,宁可让南部的红色游击势力猖獗一时,只要能固守大城市和战略要点就行。这样从西线和南线抽调了35万兵力后,此次会战印军可以动用的兵力就能高达100万。

    计划的重点就是要动用绝对优势的兵力,来在短期内打垮红色G党势力,因为财政恐怕支持印军连续执行这样大规模作战的3个月能力都没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北路军15万人,从北方邦铁路抵达瓦拉纳西,以之为前线枢纽,佯攻比哈尔,将比孟叛军主力牵制在北方。

    中路55万人,从中央邦通过铁路抵达赖格尔一线,以赖格尔为前线基地,进攻比哈尔与奥利萨分界线附近的劳尔克拉,目标是将“比孟国”与“奥恰国”割开,其中15万军队配合北路军,将比孟国的军队牵制在北线,使得其难以南下配合奥恰国军队,而使得40万印军能够南下先行消灭奥恰国的叛军。

    南路30万人,还是从大本营那格浦尔出发,通过铁路抵达东高止山脉缺口后,强攻赖步尔和杜尔格,进攻奥恰国的腹心地带。

    这样最终,是力图实现70万印军,主攻奥恰国30万左右的叛军,形成绝对优势;而以30万印军牵制住比孟国30万叛军。

    整个策略计划,听下来没什么问题,先南后北,也考虑到了比孟国更容易得到中国的支持,中国的藏南省就在它的北方嘛。尼赫鲁自己也没有找出什么毛病,他觉得蒂迈雅终究是打过二战的老练宿将,计划又得到了美英军官们的完善,大体上应该是完善的,至于能够成功,那就要看对方的应对和印军自己的执行能力了。

    至于突袭,印军就没有考虑过,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本来就很难保密,而且红色势力的情报网络太厉害了,他们都心知肚明只要出发了,恐怕都瞒不过对方无所不在的眼睛。

    美军顾问表示,这一次会有200多位美国资深飞行员,以“民间航空志愿队”的名义加入印度空军参战,取得空中优势,才能更加发挥地面的空中优势。这让尼赫鲁感到振奋,美国为了对抗中国,在次大陆的介入越来越深了,这对印度是好消息。

    但是美军“航空志愿队”主要是战斗机,不涉及轰炸机,使用轰炸机美军担心会导致中国空军的直接参战。此次美国飞行员使用的战斗机,其实与印度空军的一致,主要都是F-86(印军还有部分F-84),加上美国人,印度空军的机群几乎达到了1500架左右,是一只很强大的空军了。

    这几年唯一让尼赫鲁比较欣慰的,就是印度的军队逐渐成为了一只他认为的强大军队,实际上这只军队的强大,已经超出了印度此时的国力。完成了高级军事会议后,他觉得自己又恢复了信心,如此强大的力量,印军不可能失败。可是为什么自己还是感到很不放心呢?他不由得再次叹息了一声,当年的雄心壮志,似乎消磨得差不多了。

    计划通过后,各路印军开始调动,而相关的情报,开始不断向奥恰国和比孟国汇聚,甚至是来自高层的情报,虽然印军散发了很多的假情报,但能够得到各路印军调动的精确数字的网络,仍然判断出了此次印军行动的超大规模。

    很快,奥恰和比孟两国都能够很清晰地认知到,印军准备以百万大军的规模,进行决战了。相关情报,几乎在同时,也传到了华京。

    奥恰和比孟两国开始紧急全面动员,此次稍有点仓促,但也还来得及,印军队两国兵力的判断是错误的。虽然正规军队平常确实是那么多,但三年来两国已经从民兵组织中逐渐筛选,形成了50万左右的类似中国的“国卫部队”,只不过平时还是民兵的模样罢了,但也是完全正规的军事训练。在立即进行装备武器弹药的情况下,两周之内,这两国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远远超出了印军情报机构的预料,他们对于人民战争的威力,并无所知。

    中国从得到情报的1月15日开始,就对两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武器弹药补充。经过三年的建设,从藏南省到比孟国和奥恰国的战略公路已经开通,于是这些天运输车辆,几乎是接连不断。

    在中国的支持下,比孟国和奥恰国的战备,开始以疯狂的速度展开,而根据地的各个基层组织,也开始了全面动员,前线的坚壁清野、群众的转移、后勤的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中国此时在两国的干部团体的数量达到上万人,是美军顾问的几十倍,在他们的帮助下,两国力量的组织性,是国大党印度难以想象的。

    中国军事顾问团,由于得到了各地情报机构汇集来的详细情报,对于三路印军的兵力非常清楚,因此很容易看破了印度“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其实这也是明牌,印军就没有指望能够完全欺骗住两国。

    所以在中国顾问团的建议下,一个反策略迅速出笼,那就是在北线以10万部队为主力,在多只民兵组成的游击队的支持下,拖住印度北方军团;在南线,以20万部队为主力,同样发动全体当地民兵协助,拖住印度南方军团;而在中线,则从南线汇聚40万兵力、从北线汇聚40万兵力,以80万对印军的55万,打一场“劳尔克拉大决战”。

    入驻的“美国志愿航空队”,并没有瞒过革命军情报机构的眼睛,这个情报让中国军事顾问团高度重视,对于革命军的空中优势感到了担心,因为此时两国的战机加在一起,只有1000架出头,去掉俯冲轰炸机等,战斗机只有700多架,其中先进的中国歼5,只有200多架。根据情报,印度空军的战机数量很可能超过了革命军,而且装备了相当多的F-86,这可是美军最新的战斗机。申请紧急增加高射炮火力,以及增强革命军空军实力的申请,也被报告了华京。

    一场二战后空前的大战,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